摘 要 以《登泰山記》為例,從品鑒語言、巧設問題、任務引領和創(chuàng)設情境等角度,對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文言文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和解析,構建以文本為主要對象、以學生需求為教學導向的語文教學模式,契合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核心素養(yǎng) 以學定教 《登泰山記》
以學定教,是指根據真實學情,合理地設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和實踐計劃,讓他們依據自身的認知情況、知識水平等,開啟自主化的語文學習活動。為了達成以學定教,教師要立足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多元的語文學習活動中形成語言解讀、審美鑒賞等能力。
《登泰山記》是姚鼐創(chuàng)作于乾隆年間的一篇登高散文,文章記錄了作者在風雪中登上泰山、觀賞日出的整個過程,描繪了泰山的壯麗景象和雄偉奇觀,是一篇兼具審美功能和文化內涵的文言文。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學生的真實學情,立足文本內容,引領學生品讀語言、梳理結構、鑒賞意境,達成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一、品鑒語言,把握文本真諦
在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中,品鑒語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語言發(fā)展需求,指導學生品鑒語言,把握文本的真諦,了解文本的語言風格[1]。
《登泰山記》以簡明扼要的語言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形勢特點,點出了日觀峰的具體位置,寥寥數筆,便展現(xiàn)了汶水、濟水、陽谷、長城、日觀峰等地點的形勢特點。描寫行進路線時,作者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至于泰安”這一簡短的語句,展現(xiàn)了自己從京師到泰安的全部路程,以“乘”“歷”等簡潔的字詞,寫出了自身步伐輕盈、內心喜悅的真實狀態(tài),為整篇作品增添了別樣的情趣。
描寫登山之艱難時,作者以“道皆砌石為磴……”“道中迷霧冰滑……”這兩句寫出了行路之艱難、路途之險峻。在后文中描寫日出前后的景觀時,作者的用詞和煉句更是出色,從日出時的“正赤如丹”到日出后的“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僅僅幾筆,就描摹了一幅仿若仙境的畫面,給人一種置身于其中的美好體驗。而在提及泰山的整體風貌時,作者僅僅以“多”“少”“無”等更為簡潔的詞匯,便展現(xiàn)了泰山的自然風光,這與張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生解讀全文,梳理文本的主要內容,了解了文本中描繪的自然景觀和壯麗景象,同時也明確了作者的視角變化。最關鍵的是,學生把握了此篇文章簡明達意的語言特點。
二、巧設問題,促進思維發(fā)展
文言文的邏輯縝密、結構清晰,是培育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上佳之選。在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中,著眼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需求,教師可以立足文言文文本的主要內容、邏輯線索等,巧妙地設計課堂導學的問題,讓學生依據層層遞進的問題,開啟探究化、辯證化的文本閱讀活動,從而螺旋式地提升思維能力以及文本解讀能力。
《登泰山記》的文辭簡潔,但是其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有許多值得學生思考和探究的要素。針對這些要素,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思考和探究。以《登泰山記》的內容和姚鼐的個人經歷為主要素材,教師可設計如下八個問題:(1)姚鼐選擇在冬日雪天登泰山,僅僅是為了看日出嗎?他是否有其他意圖呢?(2)《登泰山記》所處的第七單元,大多為寫景抒情散文,但是從這篇文章中卻很難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整篇文章絕大部分都是對泰山位置、自然景物以及名勝古跡的描繪,那么作者是否抒發(fā)了自身的情感呢?從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3)《登泰山記》描繪了壯麗的日出景象,從日出景象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思?僅僅是對大自然的贊揚與熱愛嗎?(4)作者的登山經歷反映了什么?體現(xiàn)了他對人生怎樣的期盼呢?(5)整篇文章中出現(xiàn)了兩次“子穎”,作者為何要提及此人?其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6)作者為什么提到岱祠、皇帝行宮等地點,其目的是什么?(7)古人登泰山大多從東谷出發(fā),姚鼐為什么從南麓出發(fā)呢?(8)教材的編寫者將蘇軾的《赤壁賦》與姚鼐的《登泰山記》編排在同一個單元中,其用意為何?這說明了兩篇文言文有哪些共通之處?
這八個問題或是直接與文本內容相關,或是與姚鼐的個人經歷相關,或是與單元主題相關,學生深入解讀、綜合分析后方能得出答案。以問題(8)為例,學生可以對比分析《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寫景抒懷等共同點。比如,兩篇文章都蘊含了從消極情緒到積極情緒的轉變,都引用了歷史典故等。
在多樣化問題的啟示和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更加開闊,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解析文言文中的問題,由此,學生可不斷提高思維的靈活性以及思維深度。
三、任務引領,鼓勵審美創(chuàng)造
學習任務群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載體,也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水平的關鍵因素。在《登泰山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習任務作為引領學生學習和探索的支架,鼓勵他們進行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讓他們在解構學習任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強化核心素養(yǎng),并逐步開闊眼界、發(fā)散思維[2]。
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要立足文本、結合高中生的實際需求,以貼合高中生認知特點的形式,組織和呈現(xiàn)學習任務。以激活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的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的,教師可設計和布置以下兩個學習任務:(1)閱讀《登泰山記》,仿照姚鼐的登山路線,設計一條旅游線路,并指出注意事項。(2)請你推薦一個泰山的景點并為該景點寫一段介紹詞。
根據任務(1),學生可以梳理課文中提及的地點,按照前后順序,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幅路線圖(見圖1),并標記出相應的注意事項。
以上兩個學習任務,與文本內容緊密相關,考查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只有真正理解了課文中的重點詞匯和關鍵語句,才能還原姚鼐的登山路線,再現(xiàn)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象。而無論是繪制路線圖還是撰寫景點介紹詞,都需要學生具備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因而,在完成以上兩項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將從文本中獲取的信息和審美經驗轉化為路線圖和介紹詞,在繪圖和寫作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審美成果,這既鍛煉了書面語言表達技能,也增強了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了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四、創(chuàng)設情境,解讀文化內涵
文言文是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自然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登泰山記》的教學中,基于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素養(yǎng)的要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文化材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沉浸式的情境,讓他們于情境中解讀文本的文化內涵,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思[3]。
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可以結合《古文鑒賞辭典》《惜抱軒詩文集》等資料,帶領學生感受作者姚鼐的真實心境,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開設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舉薦為纂修官,成為非翰林而擔任纂修官的八人之一,這足以證明其才華。而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先后以“養(yǎng)雙親”“夢疾還江南”等理由上書致仕,而后告歸田里,在途中與好友朱孝純一同登上泰山,撰寫了《登泰山記》。
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拓展資料,將課內文本與課外材料結合起來理解姚鼐在寫景文章中寄托的自我精神,感受他的個體意識和生命意識,并了解古代文人生活情趣的具體表現(xiàn)。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接觸了豐富的歷史文化材料,積累了歷史文化知識,同時也理解了中國古代的“登臨文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聚焦文本,重讀《登泰山記》中的關鍵字詞和語句,領會姚鼐在寫景中融入的真實感悟和體會,明確他內心所想和所感,進而更深刻地解讀文本,并不斷提升文化修養(yǎng)。
五、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教師立足《登泰山記》的文本內容,從品鑒語言、巧設問題、任務引領和創(chuàng)設情境等角度制定文言文課堂教學規(guī)劃,指導學生自主探究文言文的語言特色、結構層次、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符合高中生的認知需求,契合他們的發(fā)展軌跡和成長規(guī)律。在日后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秉承以學定教的原則,始終圍繞學生的學情、需求,做好選材、課堂規(guī)劃、問題設計等各項工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梁月昌.鄙棄官場,走向靈魂寫作的“獨立宣言”——姚鼐《登泰山記》新解[J].名作欣賞,2022(34):109-114.
[2]于秀權.姚鼐《登泰山記》主旨別解[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22):54-55.
[3]徐江寧.多重張力折射的生命狀態(tài)與隱秘情懷——《登泰山記》重讀[J].語文建設,2022(15):51-53.
[作者通聯(lián):陜西省延安中學]
分數不等于價值,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
如何看待學生的考試分數?劉飛耀認為,“分數很重要,但分數不等于價值?!笨v觀各地中考改革,都在釋放一種信號:“讓評價凸顯應有價值,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p>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教育集團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文偉認為,中考改革的重點并不在于考試的難易變化,而在于評價方式的轉變?!袄纾ㄟ^引入等級考試,不再將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這有助于緩解學生的應試壓力,引導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關注分數,而是真正專注于學習的過程;不僅僅聚焦最后的結果,而是以素養(yǎng)為本,強調在道德品質、身心健康、藝術素養(yǎng)、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p>
多位專家都談到,各地中考改革導向一致——重視過程性評價,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招生錄取標準,關注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xiàn),不再“一次考試定乾坤”。
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從改革中汲取改進教學的智慧?“我們應該從全面育人、科學育人、整體育人出發(fā),優(yōu)化教育過程和培養(yǎng)方式。要真正立足于學生的終身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堅守立德樹人初心使命,基于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學科邏輯,從文化知識、精神心理、道德品質等方面入手,作為學生人生長遠發(fā)展負責的教育,讓教育成果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文偉說。
中考改革的價值在于對學生未來的積極影響,而教師就是傳遞和擴大這種影響的人。劉飛耀認為,這意味著教師要知道自己和學生“在哪里”,也知道未來彼此將要“去哪里”,更需了然怎么才能“到那里”。唯此,“教育才能促進學生的身體、心智、情感獲得全面完整而均衡的發(fā)展,評價才能以關懷為基礎、以積極的姿態(tài)對待所有學生,最終,還原生命原本的樣子——真誠、善良、美好。”
——姚曉丹 董 城,《光明日報》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