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第二學段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文化內涵,初步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和智慧?!耙庀蟆笔侵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敘述。觀照文本和四年級學生的學情,筆者以《墨梅》為例探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路徑。
一、聲入人心,吟古韻之味
中國自古就有“因聲求氣”之說。可見,情感表達離不開韻律。吟誦,是中國詩文的傳統(tǒng)誦讀方式,有兩千多年歷史,通過吟誦,可以吟出情感,吟出志向,還原詩歌最本源的意味。于是,我在課堂里著重指導學生運用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讀書方法?!跋闯帯备咭?,這里化用典故,自詡熱愛書畫藝,強調在“洗硯池”的梅花是高雅的。第二句的高音是“朵朵”“淡墨”?!岸涠洹睆娬{每一朵都是,有自得之意?!暗睆娬{花的淡雅自然,顏色樸素,這體現(xiàn)了詩人追求的君子精神,即不慕名利,品行高潔。第三句“夸”字拖長,體現(xiàn)夸之久,夸之滿,夸之過,“好顏色”讀高,表達大家追求的都是外在的光鮮而不懂得梅花的內在價值,與后面“滿乾坤”有對比之意。最后一句“清氣”讀高音,強調梅花的高潔、不媚俗。“乾坤”拖長,意為清氣雋永,彌漫天地之間,有意猶未盡之感。詩講究聲調之美,而聲調里邊的有一些字,在中國古代是入聲字,現(xiàn)今,很多入聲已經(jīng)消失,但是有些地方方言保留了入聲。為了進一步體會詩句里面的情感,教師在教授時,請學生利用當?shù)氐幕浾Z進行了誦讀,教師用了閩南語進行誦讀,再通過與普通話的對比,多重吟誦,不僅能吟出個性,還能吟出詩歌的古韻,吟出墨梅之清氣。
二、層層品析,尋文化之志
(一)剖析詩題,走進“墨梅”。“墨梅”是什么梅?現(xiàn)實中有這種梅花嗎?為什么我所畫梅花不用鮮艷的色彩而只是用淡墨?(引入中國畫傳統(tǒng)技法,墨分五色)
(二)尋根問源,了解典故?!拔壹摇敝傅氖鞘裁矗扛鶕?jù)注釋內容了解。(用典故,寄情思)
(三)抓住特點,對比品味。為什么是“清氣”而不是“香氣”?(梅花是“清氣”,代表清朗之氣,不膩不濁?!跋銡狻边^于濃厚,給人過“滿”的感覺,與“淡墨”相斥)
(四)知人論世,托物言志。為什么他這么喜歡梅花呢?梅花跟他有什么關系?1.社會背景。元朝科舉長期停廢,許多文人“學而優(yōu)則仕”的人生追求破滅,仕途不通,文人便以詩畫寄托情志。2.人生經(jīng)歷。他尚高潔,寫下“疏花個個團冰雪,羌笛吹他不下來”;他不同流,留下“平生固守冰雪操,不與繁花一樣情”。他隱居深山,一生畫梅。步步追問,由文到人,一個豐滿的詩人形象漸漸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王冕托“梅花”言志,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立場。由此可見,古代的文人用詩歌表達情感,表明志向,完成自我。
三、意象延伸,承文化之根
“意象”是投射、寄托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事件。對意象的解讀和體悟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據(jù)此,筆者將“意象延伸”納入詩歌傳統(tǒng)文化滲透方式的視野。梅花被譽為花中“四君子”之首,傲雪凌霜,是君子傲骨的象征。王冕出身貧寒,幼年喪父,苦難磨礪了他“梅花”一般堅韌的性格。
(一)起始的“意象”。探尋:墨梅是什么?1.補充王冕《墨梅》題詩畫,感受王冕畫中梅花的“共性”。2.交流:以前學過的“梅”是怎么樣的?這里的墨梅是怎樣的梅花?
(二)聯(lián)結的“意象”。探尋:為什么是墨梅?出示《儒林外史》的故事資料:了解王冕的追求——“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三)泛化的“意象”。探尋:墨梅的前世今生?1.前世:溯古。梅花處處開,如:王安石的《梅花》、李清照的《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南朝陸凱的《贈范曄》。2.今生:觀今。(1)身邊的以“生活中的梅”為著眼點,發(fā)現(xiàn)身邊的“梅花”蹤跡。(如圖書角、廣告設計……)(2)當代的“梅花魂”:引入張桂梅《感動中國》頒獎詞,了解張桂梅老師背后的故事,談談身邊像梅花一樣的人。讓學生能夠發(fā)散思維,喚醒根植在血脈中的“梅花之魂”,讓學生在覺醒中傳承發(fā)揚“梅花精神”。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