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向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減負”,也要“提質”?;谶@一要求,我嘗試運用多種策略來提高小學生的習作水平。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不會審題,有的偏題了,有的言之無物,有的寫成了流水賬,不會圍繞一個主題寫清楚。為了讓學生寫出更多優(yōu)秀的習作,我引導他們從文本中、生活中積累素材,降低習作難度。
一、充分利用文本,開發(fā)小練筆
課堂小練筆因文而異。當學生內心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時,可進行隨堂小練筆。教師要根據學情特點,充分利用好課后的練筆,在課內落實仿寫任務。
比如,學習三年級下冊的童話故事《我變成了一棵樹》后,孩子們知道了課文中的“我”變成了樹后,發(fā)生了十分有趣的事,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深深的母愛。于是,我設計了小練筆:如果你也會變,想變成什么?變了以后發(fā)生了什么奇妙的事?引導學生從點滴的模仿過渡到慢慢的創(chuàng)造中。
二、把握學生心理,培養(yǎng)習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習作興趣需要持續(xù)培養(yǎng)和呵護。三年級安排了寫日記,要求小學生能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記得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對繪本有濃厚的興趣,于是我把兒童漫畫作為課程資源,讓他們創(chuàng)作童漫日記,他們高興極了。我還適時地把他們的優(yōu)秀習作張貼到作品欄里,看著自己的習作成了同學們的榜樣,他們興奮不已。我還對他們的作品進行夸張式的表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認可,從而激發(fā)更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我鼓勵學生打破常規(guī),進行逆向思維,用這個方法寫文章,習作可能更新穎,更出彩。于是,他們的習作興趣慢慢地被培養(yǎng)起來了。
三、打造高效課堂,增加練習密度
要打造高效的習作課堂,就要弄清習作教學中的說與寫的關系。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具體展現,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協調發(fā)展,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
我常帶領學生讀習作要求,用筆勾畫出關鍵詞或者關鍵句,再問讀懂了什么,有什么想和好朋友分享的?這時,不少學生會覺得有話可說,有真情要抒發(fā)。我會讓他們在小組里暢談自己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歷。當學生講得有條理、講得生動形象時,他就距離寫好已經不遠了。
人人參與,大膽地講,愉快地講,等于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了練習的密度。這樣的課堂,我認為是高效的。
四、巧制習作課件,使習作變輕松
小學生的專注力停留的時間比較短,變化的聲音、圖像、動畫更能吸引他們。為了教好四年級的習作《小小“動物園”》,我和同事反復研讀教材,構思了完整的教學流程,設計并制作了課件,以認識可愛的動物開始,以闖關游戲為主線,以獲得動物園入場劵作為激勵,讓學生沉浸式加入習作的構思中。由于課件生動有趣,孩子們在愉悅的氛圍中認識了動物的一些特點。更有趣的是用代入法,他們聯想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兄弟姐妹與動物園動物的相似之處,包括體形、性格、吃相、睡姿……細細一想,真使人忍俊不禁。有了好課件,小學生的習作變得輕松、快樂。
五、結合生活素材,構思習作導圖
為了更好地讓小學生找到寫作的方向,學會將生活素材組織起來,我教他們畫習作導圖。
例如:寫一個傳統節(jié)日。我讓學生回憶一下哪個節(jié)日最難忘?如果寫中秋節(jié),可能想到明月、吃月餅、關于中秋的名句、月宮中的嫦娥、還有家人的幸福團聚……這么多材料,哪些可寫,哪些不可寫,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我們通過畫習作導圖把它們進行整合,把最能表達中心意思的素材串起來。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漸漸掌握了畫習作導圖的方法。
六、教授評改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在“雙減”背景下,對小學生的習作進行科學的評價,是提高小學生習作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我?guī)椭鷮W生分辨優(yōu)秀文和一般文,學習欣賞優(yōu)秀文審題立意、結構安排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優(yōu)點,將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評”融入課堂。教會小學生自評自改、互評互改,引導他們利用常用的修改符號,把習作改得通順,做到詞能達意、不偏題。如果能把習作改到重點突出,又能表達真情實感,那就最好了。在修改習作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對習作的鑒賞能力。
責任編輯"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