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背景下,鄉(xiāng)村文旅融合成為民族地區(qū)全面振興的重要推力,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事關民族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當前少數民族文化正在從生活后臺轉向展演前臺,恩施女兒城就是“后臺轉前臺”的典型案例。本文基于文獻法、訪談法和參與觀察的方法對恩施女兒城進行研究,一是指出恩施女兒城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二是根據女兒城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對策。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存在文化真實性被削弱、集聚空間內的產品差異化不明顯和娛樂產品形式單一的問題。對此提出的建議對策為保持前臺文化的“后臺化”,打造差異化的地方特色產品和與時俱進探索文化的多元表達形式。
【關鍵詞】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恩施女兒城
【中圖分類號】G124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34-0065-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34.017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現在農村地區(qū)更加突出,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特征在鄉(xiāng)村有一定程度的表現。實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十分有益。故而,在鄉(xiāng)村振興的背景下研究作為我國優(yōu)秀中華傳統文化重要構成部分的土家族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十分重要。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西南等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大部分自然條件差,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單純依靠傳統產業(yè)作為發(fā)展的支撐是非常困難的。但是這些地區(qū)也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資源這一獨特的優(yōu)勢,所以要想實現民族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借助這一優(yōu)勢[1]。這些民族文化特色資源不能僅僅依靠自然發(fā)展,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包裝和表現形式的改變,也就是讓這些民族文化特色資源從我們生活的“后臺”轉向展演的“前臺”。不過,民族文化從生活的“后臺”轉向展演的“前臺”也會帶來一些不利之處,比如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民族文化真實性被削弱、商業(yè)氣息濃厚等現象,這些都是民族文化從后臺走向前臺帶來的潛在威脅,這些潛在威脅在一定程素上會阻礙民族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
鄂西南地區(qū)是少數民族生活的集中地,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而恩施女兒城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集中呈現[2]。所以本課題以恩施女兒城作為考察中心,試圖通過對恩施女兒城民族文化元素——“女兒會”及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的考察來實現兩個方面的目的,一是探討恩施女兒城民族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二是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恩施女兒城的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一)開發(fā)歷史及現狀
1.民族文化的“后臺”
具體從建筑、婚俗、飲食、藝術四個方面來看:吊腳樓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是典型的干欄式建筑,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錯落有致,雄偉壯觀,既有雙吊而成的對稱美,也有融入山地環(huán)境的和諧美,是土家族建筑和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婚姻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唱歌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在出嫁時有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動,同時有“哭嫁”的傳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上轎”等。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輔以紅薯、馬鈴薯等;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尤喜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制成合渣,比較出名的就有“張關合渣”,其他較有特點的食物還有糍粑、臘肉、油茶、掉渣餅、醬香餅等。擺手舞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舞、農事舞、生活舞、軍事舞等,它節(jié)奏鮮明,形象優(yōu)美,舞姿樸素,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深為土家族人民所喜愛。伴隨擺手舞產生的音樂為“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創(chuàng)世史詩,由祭祀歌和伴舞歌兩部分組成,同時土家族人也比較喜愛山歌,比較著名的就有《六口茶》。
2.民族文化的“前臺”
(1)民族文化從后臺走向前臺的表現
恩施女兒城的整體建筑風格采用了土家吊腳樓與仿古相結合的方式,這使恩施女兒城看上去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土家族特有的民族風情[3]。仿吊腳樓式的建筑可以讓游客們更直觀地感受土家文化,讓他們在觀看土家族的文物、欣賞土家族歌舞表演時能將自己帶入到土家族的文化氛圍中,這是通過房屋建筑的方式把土家族的建筑文化從生活的“后臺”轉向展演的“前臺”。除此之外,恩施女兒城還通過人物雕塑像的方式來呈現土家族文化,比如哭嫁的人物雕像、鹽水女神像、儺塔等,都是通過雕像建筑的方式向人們展示土家族的風俗習慣。這些雕像建筑刻畫得非常生動形象,人們一眼便能感受到這些雕像建筑表達的主旨含義。
恩施女兒城還設計了很多關于土家族傳統文化的表演節(jié)目,將婚俗習慣和文化藝術融入其中,比如擺手舞、舞獅、趕場相親、摔碗酒、“女兒會”、“哭嫁”等。這些民俗文化原本是屬于土家族生活的“后臺”,為了使土家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就將這些民俗文化從生活的“后臺”搬到“前臺”。
恩施女兒城有一條小吃街,這條小吃街售賣的大多是土家美食,比如恩施豆皮、炕洋芋、建始大餅等,這些美食不僅是一種食物,還代表著土家文化,每一種美食的背后都暗含著土家族人對生活的熱情。游客們通過品嘗這些獨具特色的美食,可以了解到每一道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配方。以食物的形式來展現土家族文化也是將土家族文化從生活的“后臺”轉向“前臺”的表現。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恩施女兒城的土家文化不只是存在于生活的“后臺”,還通過建筑、歌舞表演、特色飲食等方式走向展演的“前臺”。土家族文化以各種形式走向展演的“前臺”,不僅能讓人們近距離感受土家族文化,還可以使土家族文化得到傳承和推廣。
(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不足之處
1.削弱文化的真實性
恩施女兒城為了吸引游客、提高當地的經濟,會把很多土家族文化從生活的“后臺”搬運到展演的“前臺”,比如吊腳樓建筑、趕場相親等;同時也會在其中加入很多商業(yè)元素,比如水上樂園、摩天輪、游樂場等。前者把土家族民風民俗的生活寫實從“后臺”搬向“前臺”,有利于土家族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后者把商業(yè)元素加入其中,雖然會更吸引游客,提高經濟收入,但切忌用力過猛,否則就會造成商業(yè)氣息濃厚的觀感。
大部分外地游客前來女兒城,主要是了解女兒城的土家族文化,所以很多人都選擇去參觀民俗博物館、觀看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品嘗土家特色餐館的美食等,很少有人選擇去游樂場、水上樂園游玩。女兒城的大部分服裝店鋪售賣的是漢服、旗袍等,完全售賣土家族服飾的僅僅只有一兩家。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受“漢服熱”的影響,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愛漢服,因此服裝店老板為了使銷售量更好,也為了更好的盈利,選擇售賣更多的流行服飾。這樣的做法使得幺妹街逐漸喪失特色,變得過于商業(yè)化。
2.集聚空間內的產品差異化不明顯
目前女兒城的特色不夠明顯,沒有吸引人的特色亮點,這主要源于女兒城的旅游模式過于同質化。女兒城的旅游模式和其他景區(qū)的旅游模式十分相似,城內都是特色建筑、歌舞表演、小吃街等構成和分布,這樣的構成和分布使女兒城與其他旅游景區(qū)過于雷同,從而缺乏新意。許多外地游客來到恩施女兒城游玩以后,覺得除了宣傳的文化特色不同之外,旅游模式和其他景區(qū)并沒有任何差別。現在大部分的旅游景區(qū)都是特色建筑、歌舞表演、小吃街等,這樣固定化的布局和旅游模式,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就是可以借鑒其他景區(qū)的發(fā)展經驗,從而規(guī)避掉一些風險;而弊端就在于套用其他景區(qū)的旅游模式如果太過,就會喪失自己的特色。因此,恩施女兒城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還需要設計出自己的獨特布局和旅游模式,突出女兒城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造出獨具土家族特色的女兒城,女兒城也才能在當今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脫穎而出。
3.娛樂產品形式單一
恩施女兒城的歌舞表演缺乏新意且形式單一,主要是因為恩施女兒城每次都是相同的舞劇、相同的歌曲、相同的表演動作和場地、相同的服裝道具等,這些都讓游客們覺得有些缺乏新意,沒有二次游玩的必要。一方面,相同的歌舞表演會讓人感覺乏味,不愿再反復去觀看女兒城內的一些歌舞表演;另一方面,相同的歌舞表演也降低了他們對恩施女兒城的期待,特別是在大家在恩施女兒城進行二次游玩時。所以女兒城吸引的大多是第一次來游玩的外地游客,很少有外地游客在女兒城進行二次游玩。
三、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建議及對策
(一)保持前臺文化的“后臺化”
真實性是一種文化的固有特征,它在發(fā)展過程中強調自己的價值,建立自己的優(yōu)勢,同時保持自己的特點,包括真實性和穩(wěn)定性。穩(wěn)定性的要素包括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客觀環(huán)境和一個民族文化中自然形成的規(guī)則,而真實性包括固定的習俗和傳統、一個民族文化中的本土表達[4]。隨著現代化的發(fā)展,民族文化將會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以恩施女兒城為例,土家族文化在恩施女兒城是以特色飲食、歌舞表演、特色建筑等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種呈現就是變換了形式,加入了商業(yè)元素的土家族文化。其實僅僅改變土家族文化的呈現形式是有利于土家族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但加入過量的商業(yè)元素就會讓人產生商業(yè)氣息濃厚的感覺。人們之所以來到女兒城,也是為了切實感受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所以女兒城需要的不是增加游樂設施,而是還原更多土家族的生活場景和風俗習慣,如同近些年以黑馬姿態(tài)出現的河南衛(wèi)視,這檔衛(wèi)視自春晚《唐宮夜宴》在各大平臺爆火以后,就一路開掛,后面更是憑借著《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賦》《端午奇妙夜》等一系列節(jié)目,成為觀眾心中的“文化擔當”,這些節(jié)目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河南衛(wèi)視帶來了極大的贊譽。而它之所以能火起來,有兩個原因:一是在于河南衛(wèi)視敢于打破常規(guī),讓本該出現在博物館和教科書中的人物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大眾面前,而不是單純通過文字或者事物來讓觀眾想象當時的畫面和場景。這樣的歌舞表演不僅還原了傳統中華文化中的一些場景,還可以讓觀眾身臨其境,深入感受當時的文化氛圍。二是在于河南衛(wèi)視保持了文化的本真性。河南衛(wèi)視雖然是以科技和歌舞表演的形式使中國傳統文化“活”過來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河南衛(wèi)視保持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真性,還原了各個朝代的真實場景,讓觀眾設身處地地感受和觀看到了各朝代生活的“后臺”場景。恩施女兒城可以借鑒這一點,將民俗博物館內陳列的事物和土家族的民俗故事以一種動態(tài)的方式表演出來,這種動態(tài)的方式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也能以歌舞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此外,女兒城針對漢服銷量更好的問題,可以通過提高土家族服飾的知名度來解決,如通過拍短視頻、組織活動等方式來加大土家族文化的傳播量。同時,女兒城應盡量減少非核心地區(qū)的擴張,加大核心地區(qū)的建設,挖掘更多的土家族文化資源,把女兒城變成一座“貨真價實”的“土家城”,而不是商業(yè)城,若適得其反,反而會給人帶來商業(yè)氣息濃厚的觀感。
因此,女兒城在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持本真性,從展演的“前臺”回歸到生活的“后臺”,讓前來參觀的游客能在女兒城感受純真的土家族文化,而不是人為包裝的商業(yè)文化。這樣不僅有利于土家族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還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以此帶動恩施當地的經濟發(fā)展。
(二)打造差異化的地方特色產品
在鄉(xiāng)村振興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積極響應號召,采取文旅融合的模式來傳承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并提高各地的經濟收入,打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旅游景點[5]。部分旅游景點的成功使得其他景區(qū)紛紛效仿這些成功景區(qū)的旅游模式和布局,但大量的模仿使得各景區(qū)的旅游模式和布局出現同質化現象,無法體現當地的特色,從而喪失獨特性。女兒城在傳承創(chuàng)新土家文化的過程中,也是過度借鑒其他景區(qū)的旅游模式和布局,使得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土家文化喪失了特色。
因此,恩施女兒城需要改變固定的發(fā)展模式,打造出自己的亮點,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凸顯出自身特色[6]。針對這個問題,女兒城首先可以在整體布局上進行改變,在千篇一律的布局上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意點。比如現在的人們更喜歡親身感受,親手嘗試,女兒城就可以利用這點,在城內設置一個專門體驗土家族活動和習俗的地區(qū),加強與游客們的互動,讓前來參觀的人可以親手做土家族的美食、手藝、學習土家族的歌舞等,如讓前來參觀的游客親手打糍粑、跳擺手舞、采摘恩施玉露茶、學習恩施玉露茶的制作過程等。此外,女兒城可以建設一些屬于土家族娛樂活動的設施,讓前來參觀的游客可以體驗土家族的傳統活動,比如踏木樁、“蕩藤”“地鴿子”“打秋千”。這些娛樂活動的開展和娛樂設施的建立不僅能讓人們體會到土家人的智慧,而且也能為女兒城增加亮點[7]。在女兒城內設置專門體驗土家族活動和習俗的地區(qū)、建設土家族的娛樂設施和開展土家族的娛樂,這些區(qū)域的建立不僅可以讓游客更好地體會土家族文化的底蘊和內涵,讓女兒城在千篇一律的旅游模式和布局中脫穎而出。
通過不斷挖掘土家族文化,在千篇一律的旅游模式和布局中加入土家文化特色,然后將這種文化特色打造成獨屬于恩施女兒城的亮點[8]。這樣既可以傳承創(chuàng)新土家族文化又可以達到吸引游客的效果。只有改變固有布局和旅游模式,打造出獨屬于恩施女兒城的亮點,凸顯女兒城的土家按特色,才能解決女兒城旅游模式普遍化、土家特色不夠明顯的問題。
(三)與時俱進探索文化的多元表達形式
恩施女兒城土家文化的呈現缺乏新意且形式太過單一,特別是女兒城內的歌舞表演和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形式。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恩施女兒城可以借鑒河南衛(wèi)視中歌舞表演的一些形式。比如河南衛(wèi)視中的《洛神水賦》是在水中進行表演,借助水的浮力來展示《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姿態(tài);而《龍門金剛》卻是以吊威亞飛天的形式來展現龍門金剛大力士的形象??梢钥闯龊幽闲l(wèi)視的歌舞表演是根據事物的具體內容來選擇表演的形式和服裝,恩施女兒城的歌舞表演就可以借鑒這一點,根據土家文化中的具體事物和人物來選擇表演形式和服裝,讓土家歌舞不斷變換形式,以多種姿態(tài)呈現在人們面前。只要能更好地傳達土家文化的精神,讓大家在歌舞表演中更深刻的感受土家文化的魅力,形式是可以多變的。
恩施女兒城的歌舞表演和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形式還可以借助網絡的力量,比如利用抖音、直播來傳承土家族文化并拉動當地的經濟發(fā)展。除此之外,恩施女兒城還可以探索多元化的開發(fā)模式,形成多樣化的文化產品,比如對土家族歌曲進行收集和整理,然后編輯出版,促進音樂市場的開發(fā),并且將它們二次編創(chuàng)成大眾所喜愛的民族廣場舞。還可以做很多具有土家族特色的軟周邊,比如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文具、手機鏈、鑰匙扣等。這些軟周邊的效益是雙面的,一方面是經濟效益,這些帶有土家族特色的軟周邊可以被很多游客購買以留作紀念,在游客購買這些軟周邊的過程中也會給女兒城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是宣傳效益,軟周邊價格便宜,受眾廣,便于攜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宣傳作用。
四、結論
根據對恩施女兒城的調查研究可知,恩施女兒城在發(fā)展當地經濟和傳承創(chuàng)新土家族文化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不過這也說明民族地區(qū)正在尋求各種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民族地區(qū)文化資源豐富,但僅靠自然發(fā)展是有限的,需要不斷改變,與時俱進,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將帶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婚俗、飲食等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將其從生活的“后臺”帶向展演“前臺”,而民族文化從生活的“后臺”走向展演的“前臺”就是其謀求創(chuàng)新的一種手段和方式。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能讓本民族知道并了解這一文化,實現民族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促進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這種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為本民族的經濟發(fā)展提供學習借鑒的機會,它可以通過發(fā)展旅游業(yè),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實現產業(yè)轉型升級,帶動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從而實現鄉(xiāng)村振興。但在其創(chuàng)新過程中也會出現文化真實性被削弱、集聚空間內的產品差異化不明顯,娛樂產品形式單一等情況,而這些現象又會成為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路程中的“絆腳石”。要想民族文化經久不衰,就要因時制宜,對癥下藥,不斷移除民族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絆腳石”。
參考文獻:
[1]陳玥.智慧文旅背景下土家族傳統民俗文化呈現方式研究——以恩施女兒城為例[J].參花(下),2022(01):61-63.
[2]陳瀟翔.旅游發(fā)展背景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D].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民族學院,2018.
[3]李毅.一座城·一臺戲·一群人的故事——看湖北恩施土家女兒城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J].民族大家庭,2020(05):39-40.
[4]譚志滿;陳瀟翔.旅游發(fā)展背景下土家族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研究——以恩施土家女兒城為例[J].理論月刊,2016(12):81-86.
[5]楊東霞,郝維華.國外鄉(xiāng)村振興的法治與政策之路[J].決策探索(上),2019(06):71-73.
[6]王政道.在保護中傳承 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湖北省民族文化發(fā)展觀察[J].民族大家庭,2021(02):17-18.
[7]周騫,李屹.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地鴿子”的體育價值芻議[J].運動精品,2021,40(09):50-51.
[8]方坤,梁寬.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整體趨勢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5):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