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長時間的探索,丹麥中小學勞動教育已經形成三條主渠道,即以學校教育為主導,開設勞動教育課程;以家庭為基礎,與家長合作;以社會為依托,打造“開放學?!?。當前,勞動教育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吸取丹麥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優(yōu)秀經驗,結合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際,探索適合國情的勞動教育實施路徑對新時代我國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勞動教育;丹麥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35-0048-04
丹麥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強國,“以教育為先、以教育為榮”的理念更是一直被世界稱贊。不僅如此,經過長期實踐和探索,當前丹麥中小學在勞動教育方面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文章重點對當前丹麥中小學勞動教育開展的路徑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分析,總結經驗,為優(yōu)化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尋找啟示,切實保障勞動教育發(fā)揮綜合育人的作用。
一、以學校教育為主導:開設勞動教育課程
丹麥勞動教育最早出現在1900年基于性別角色開設的實踐課程,即男孩學習木工,女孩學習針線活和家政。隨著1975年的學校改革,性別隔離在教學中消失,木工、針線活和家政學成為所有學生的必修科目。[1]2014年,丹麥兒童與教育部頒布《改善公立學?!肺募?,提出“工藝與設計”取代以前的“木工”和“針線活”,厘清“家政學”內容并更名為“食品科學”。[2]2014年至2016年為試驗階段,2016正式成為國家核心課程。至此,丹麥中小學初步形成以工藝與設計、食品科學為主的相對完備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一)確定能力導向的課程目標
學校課程是國家教育理念的具體化,課程目標依據各級各類學校培養(yǎng)目標細化而成。丹麥《公立學校教育法》規(guī)定中小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與家長合作,幫助學生獲得日常生活需要的知識和工作技能以及表達自我的方式,為進一步接受熟悉丹麥及其他歷史文化奠定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社會公民作好準備。[3]丹麥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以培養(yǎng)目標為指南,設置以能力為導向的“共同目標”,以“能力—技能—知識”的脈絡展開,重點關注學生未來生活和職業(yè)發(fā)展所需的綜合勞動能力。工藝與設計課程包含“工藝—加工”“工藝—材料”和“設計”三種能力目標,食品科學課程包含食品與健康、食品意識、烹飪、飲食文化四種能力目標。具體而言,“工藝—加工”要求學生能夠安全使用工具、機械來加工材料,“工藝—材料”要求學生可以根據產品的形式、功能和表達方式來處理材料;設計要求學生可以從事與自己的產品制造相關的簡單設計;食品與健康要求學生能夠合理選擇與健康相關的食物,食品意識要求學生能夠在質量、口味和可持續(xù)性方面做出合理的食物選擇,烹飪則旨在引導學生能夠在烹飪中應用想法和操作技巧,飲食文化重點強調學生能夠在了解價值觀、文化和生活條件的情況下解釋膳食。
(二)以能力目標為依據選擇課程內容
丹麥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能力目標對不同學段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課程內容的設置則以課程目標為導向,不同領域側重點不同。工藝與設計課程內容涵蓋加工、材料和設計三個領域。[4]23-27其中,加工領域包含手工工具、機械、技術、工作形式和安全保障五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材料領域涉及材料的知識、加工、組合和表達形式的內容。設計領域則分為產生想法、驗證想法、開發(fā)產品以及評價反思四個模塊。
食品科學課程包含食品與健康、食品意識、烹飪、飲食文化四個領域。第一,食品與健康,包括健康意識、營養(yǎng)和能量需求、衛(wèi)生學三部分;第二,食品意識,由原材料知識、可持續(xù)性與環(huán)境、食品標簽標識、食品質量與食品消費五方面組成;第三,烹飪能力,包括烹飪目的和結構、基本方法和技術、物理和化學、味覺和品嘗、食物美學五個方面的技能知識;第四,飲食文化,分為膳食構成和膳食文化兩部分,教學內容重點介紹環(huán)境、氛圍、時間等對飲食的影響以及社會、多元文化和歷史視角下的飲食。如今,食品科學課程在丹麥已有專門的教科書MIT Kokkeri(My Cookery),該書的內容反映當代食品、生態(tài)、健康和可持續(xù)性方面的新趨勢。[5]
(三)跨領域實施勞動教育課程
跨領域式教學在丹麥勞動教育課程實施中體現在跨學科和跨主題兩個方面。首先,丹麥教師認為合作是一種支持共同主題的有效教學方式,任何存在合作機會的學科都可以采取跨學科教學。勞動教育課程自身的綜合性,也使其在跨學科的背景下與某些學科的結合比其他學科更自然。例如《食品科學課程指南》認為以美食為橋梁思考歷史文化,建立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是課程實施中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建議教師將飲食文化領域與歷史學科相關聯(lián),即在食品科學課程中對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食物和飲食習慣進行解釋說明,在歷史課程中則詳細闡述飲食文化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展變化。
其次,課程指南明確要求:教學在“共同目標”規(guī)定的能力基礎上必須考慮融入語言發(fā)展、信息技術和媒體、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三個主題。[6]32-34語言發(fā)展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口頭語言是學生合作、展示產品、理解指令和獲得特定學科知識的先決條件,學生能夠使用專業(yè)術語和相關概念表達自己想法并開展交流;書面語言旨在發(fā)展學生的學術閱讀和文本理解能力,通過向學生介紹課程內容中特殊文本來實現。信息技術和媒體在勞動教育課程中既被當作激發(fā)學生靈感的工具,也被用作生產和交流的手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提供真實的、最新的信息;學生通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產品交流和展示,從而提升自身的媒體素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包含行動、創(chuàng)造力、環(huán)境意識和個人態(tài)度四個方面,教師在課程實施中考慮融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培養(yǎng)學生行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塑造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促使學生掌握綜合的勞動技能,發(fā)展適合自身需求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創(chuàng)設勞動教育專有教室
為了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勞動實踐的全過程,親自體驗工藝、加工、烹飪等過程,丹麥中小學積極建設校內勞動教育專有教室。[7]如食品科學課程中的烹飪環(huán)節(jié),一般在配備灶具、烤箱、冰箱、櫥柜、餐具等工具的“學校廚房”內進行,學生在這里自主研究菜譜、選擇食材,合作完成菜肴與品鑒,并在飯后完成廚房的整理和清潔。在一些學校,學生還擁有種植農作物的小農場,學生可以進行播種、施肥等農業(yè)生產勞動。手工與工藝課則有專屬“工作間”,配有刀、扳手、鉗、釘子、卷尺等工具,確保學生能真正動手操作、體驗勞動過程。
二、以家庭為基礎:與家長共同合作
丹麥兒童與教育部極其重視家長在學生學習中的參與度,其《公立學校教育法》規(guī)定中小學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與家長合作,幫助學生獲得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識和工作技能。[3]該教育法認為家長認可一門學科課程,就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益。因此《工藝與設計課程指南》規(guī)定必須與家長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如在工藝與設計課程中,如果學生的設計作業(yè)涉及過去的物質文化,學生就可以向父母或祖父母請教,父母也可以就學生的表現提出建議。同時,教育部倡導學校可以將家長作為手工與設計的教師出現在學生不同的主題課程中。例如,當全班練習編織時,學??梢匝垖爬鲜止に囉兴私獾募议L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并示范。
三、以社會為依托:打造開放式學校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與領悟勞動技術,丹麥兒童與教育部建議打造“開放式學校”,旨在增加學生與周邊社區(qū)、社會的接觸機會。第一,開放式學校讓外部世界參與教學,學校可以邀請機構和企業(yè)進入學校開展合作。在工藝與設計課程中,讓掌握專業(yè)技藝的人員將技術帶入學校,為學生提供新的靈感;在食品科學課程中,邀請廚師來給學生講授特定的烹飪技巧。第二,加強與外界的聯(lián)系。即學??梢愿鶕煌脑O計主題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企業(yè)、教堂、博物館、食品公司等其他文化或服務機構,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合作能力。第三,戶外教學。戶外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學習有關自然與勞動的知識。如工藝與設計課,學生可以走進大自然,了解樹木的種類,最終砍伐一棵樹并加工成工藝品;在食品科學課的烹飪環(huán)節(jié),教師會帶領學生前往大自然中并尋找當地的特色食材進行烹飪。第四,丹麥勞動教育還呼吁學生關注當代社會,用自己掌握的勞動技術、生產的勞動成果幫助他人并服務于社會,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烹飪課制作的蛋糕、餅干可以參加社區(qū)的義賣會,捐助給有需要的人或福利機構;手工課上設計的作品可以用于裝點學?;蚴巧鐓^(qū)景觀。
四、經驗與啟示
勞動教育作為丹麥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不斷地改革與探索,目前已積累了科學系統(tǒng)的經驗,學習和借鑒其經驗,能夠為我國有效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堅持勞動教育的育人本質
丹麥勞動教育旨在促進學生三方面的發(fā)展:一是在專業(yè)認知方面,通過對學生進行工藝和食物方面的教育,幫助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二是在個體價值上,通過實踐性的操作,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加深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自尊感和自信感,為將來處理和應對個人生活做準備;三是在意識和價值觀方面,通過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了解課程蘊含的科學、人文和社會價值,關注勞動涉及的資源和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等社會問題。
新時代勞動教育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價值在于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作用。勞動教育一方面應該關注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學生基本的設計、動手能力;另一方面要緊密結合德、智、體、美四方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即樹立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勞動觀念,塑造吃苦耐勞、團隊合作等勞動品質,培育艱苦奮斗、愛崗敬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等勞動精神。最后,更要指引學生認識和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關注學生行動力、自信力、社會交往力、創(chuàng)新力等綜合能力的發(fā)展,確保學生獲得一種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達到培養(yǎng)“完整的人”的終極目標。
(二)更新勞動教育課程內容
丹麥勞動教育課程內容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時代性,隨著信息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丹麥中小學不斷完善和更新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在選擇有關日常生活的手工、設計和烹飪基礎上,引入通用技術、食品健康等新內容,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又注重樹立學生健康生活的理念。
新時代,勞動場域的基本特征就是新勞動形態(tài)的不斷產生與舊勞動形態(tài)的不斷消亡,勞動形態(tài)呈現出多樣化的疊加形態(tài)。[8]所以,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要樹立一種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內容觀。一方面,課程內容立足基本勞動能力和觀念,圍繞生活、生產、服務等方面展開。2022年,教育部發(fā)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建議中小學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構建內容結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以生活、生產、服務為主體開展活動,在加強技術性、生產性勞動內容的同時,則更要注重健康生活理念、家庭責任意識、職業(yè)意識、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基于科創(chuàng)勞動素養(yǎng),引入信息技術。步入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新時代,傳統(tǒng)形式的勞動發(fā)展為信息化、數字化的非物質勞動、數字勞動、共享勞動等。[9]數字化的勞動形式賦能勞動教育,豐富拓展勞動教育的內容和載體,因此學校要緊密結合新時代特點,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加大實踐類課程和信息技術課程的比重,增強學生掌握新興技術的勞動能力,培養(yǎng)其形塑產業(yè)變革所需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
(三)增加勞動教育的實踐性
丹麥勞動教育實施的形式豐富,既有學校內的學科課程,又涵蓋多種校外實踐形式,如社會實踐、企業(yè)參觀等。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經歷為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過程往往局限于校園之內,被簡化為打掃校園衛(wèi)生、簡單手工勞動等,缺乏對社會和職業(yè)勞動的深度參與。[10]鑒于此,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應該加強與社會的銜接,為學生提供多種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以拉近勞動教育課程與現實社會生活的距離,既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參與社會和工作所需的能力,又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四)家校社協(xié)同推進勞動教育
丹麥勞動教育的經驗說明了良好的勞動教育效果并不能單獨依賴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還需要家庭和社會協(xié)同發(fā)力。一是要合力營造勞動教育氛圍,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場所,家長對勞動應有正確的認知,教育引導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全社會也要重視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的共同價值觀。二是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家庭和社會中充滿大量隱性或顯性的勞動資源,如在家庭生活中從清潔衛(wèi)生、買菜做飯、家長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習慣、職業(yè)生涯到社會上的企業(yè)、服務機構再到天然的自然環(huán)境等都是優(yōu)質的勞動資源。因此,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要跨越“學?!保瑢⑿@活動、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打造“家庭—學?!鐣比灰惑w的勞動場域。
五、結語
新時期,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面臨諸多挑戰(zhàn)。丹麥中小學有效銜接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推進勞動教育的開展,形成與當代社會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勞動教育體系,培養(yǎng)了學生必備的勞動能力、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創(chuàng)新的勞動精神,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其今后走向社會、步入職場作足準備。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我國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關鍵途徑,在勞動教育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可以“他山之石”總結適合我國勞動教育及課程建設的經驗,幫助中小學勞動教育更好地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 F■lling A L. Fra sl■jd og h■ndarbejde til h■ndvεrk og design i den danske folkeskole: Et metodisk og teoretisk indblik i en tvεrvidenskabelig unders?gelse af forandringsprocesserne fra to fag til et[J]. Techne Serien:Forskning I sl■jdpedagogik Och sl■jdvetenskap,2022,29(2):29-44.
[2] The 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Public School: overview of reform of standards in the Danish public" school (primary and lower secondary education)[EB/OL]. (2014-02-01)[2024-04-15]. https://www.uvm.dk/-/media/filer/uvm/publikationer/engelsksprogede/2014-improving-the-public-schools.pdf.
[3] B■rne-og Undervisningsministeriet. Form■l[N/OL]. (2023-01-02)[2024-04-15]. https://www.emu.dk/grundskole/haandvaerk- og-design/formaal?b=t5-t21.
[4] B■rne-og Undervisningsministeriet. H■ndvaerk og design (valgfag) Laeseplan[EB/OL]. (2022-09-30)[2024-04-15]. https://emu.dk/sites/default/files/2020-09/GSK_L%C3%A6seplan_H%C3%A5ndv%C3%A6rk%20og%20design_Valgfag_0.pdf.
[5] H■jgaard J C ,Karen W . Children’s cookbooks–Learning by using recipes, cooking experiments and taste competence[J].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2022,81(4):375-386.
[6] B■rne-og Undervisningsministeriet. Madkundskab Laeseplan[EB/OL]. (2022-09-30)[2024-04-15]. https://emu.dk/sites/defaul t/files/2020-09/GSK_L%C3%A6seplan_Madkundskab_2020.pdf.
[7] 劉惕若,劉正偉. 丹麥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內容與評價[J]. 比較教育研究,2023,45(03):50-60.
[8] 班建武. “新”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 教育研究,2019,40(01):21-26.
[9] 肖紹明,扈中平. 新時代勞動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 教育研究,2019,40(08):42-50.
[10] 任平,賀陽. 連通學校與現代社會生活的橋梁:德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路徑及啟示[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19(08):28-36.
(薦稿人:李建輝,閩南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彭穎(1999—),女,碩士在讀,閩南師范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