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該文針對山區(qū)道路工程瀝青路面裂縫問題展開研究。通過分析山區(qū)瀝青路面的技術特點,系統(tǒng)探討了低溫開裂、疲勞開裂和反射開裂三類主要裂縫的形成機理。提出了從材料性能優(yōu)化、結構設計改進和施工工藝控制等方面的綜合防治策略。工程實例表明:采用高韌性改性瀝青、設置應力吸收層、優(yōu)化施工工藝等措施,能有效控制路面裂縫的發(fā)展,提高路面使用壽命,對指導同類工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 山區(qū)道路;瀝青路面;裂縫成因;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 U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23-0085-03
0 引言
山區(qū)道路工程建設是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保障人民群眾正常出行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國家公路網規(guī)劃(2013—2030年)》的深入實施,我國山區(qū)道路工程建設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瀝青路面由于具有平整度高、行車舒適等優(yōu)點,在山區(qū)道路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1]。但受復雜環(huán)境因素和車輛荷載等影響,瀝青路面極易出現低溫開裂、疲勞開裂、反射開裂等病害,嚴重影響了山區(qū)道路使用性能和安全運營。該文結合工程實際,重點探討山區(qū)道路工程瀝青路面裂縫的成因及其防治技術,研究成果以期為同類工程提供借鑒。
1 山區(qū)道路瀝青路面的技術特點
山區(qū)道路瀝青路面具有獨特的技術特點。首先,由于山區(qū)縱橫坡較大,為保證行車安全,對路面抗滑性能要求極高,通常采用改性瀝青和粗糙型磨耗層,提高路面與車輪之間的摩擦系數。例如,新藏線林芝至米林段采用SBS改性瀝青,粗集料選用高強度玄武巖,礦料配比嚴格控制,確保路面構造深度滿足0.7~1.1 mm的要求。其次,考慮山區(qū)氣候變化劇烈,晝夜溫差大,瀝青路面必須具備優(yōu)異的溫度穩(wěn)定性。一方面,要選擇高軟化點的基質瀝青和改性劑,提高路面高溫穩(wěn)定性,抵抗高溫引起的路面車轍、擁包等病害;另一方面,需控制瀝青混合料低溫彎曲剛度模量及斷裂韌性,增強路面抗低溫開裂能力,延緩低溫縱向龜裂、橫向裂縫的出現[2]。再次,山區(qū)路基多以土質、中軟巖為主,強度和穩(wěn)定性不足,極易產生沉陷變形。因此對瀝青路面的高模量特性提出更高要求,可在上面層適當摻加纖維,并合理設置封層、黏層,增強路面整體剛度,減小拉應力的影響,有效抑制反射裂縫。最后,山區(qū)施工供水、供電等條件有限,對瀝青混合料的耐儲存、易攤鋪、易碾壓等施工性能也提出更高要求。通過合理選用顏色、級配及添加劑,改善混合料的施工性,可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2 山區(qū)道路工程瀝青路面裂縫主要成因
山區(qū)道路瀝青路面服役條件惡劣,結構性能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出現退化,進而產生各類裂縫。通過理論分析和工程調研,可以歸納出低溫熱應力開裂、車輛荷載疲勞開裂和水損壞導致的反射開裂是山區(qū)路面的三類主要病害。在低溫開裂方面,高寒山區(qū)晝夜溫差普遍在20℃以上,局部路段溫差甚至超過30℃。當環(huán)境溫度降至-15℃時,瀝青面層熱收縮應力可達1.5 MPa,而瀝青混合料的抗拉強度通常低于3.0 MPa,在約束力作用下極易誘發(fā)開裂。特別需要關注的是,路面導熱系數越低、比熱容越大,溫度梯度也就越大,熱應力變化速率可達2.5 MPa/h,瞬時熱沖擊效應顯著。在車輛荷載方面,山區(qū)公路縱坡大、彎道多,大噸位貨車爬行頻繁。有限元分析表明[3]:當軸載重復作用1.5×107次時,若瀝青層底拉應變超過210 με,將快速積累疲勞損傷。研究表明:山區(qū)路面彎沉值普遍在500 MPa以上,局部路段可超過1200 MPa,遠高于300 MPa的臨界值,在動載作用下極易產生疲勞開裂。在路基沉降引起的反射開裂方面,山區(qū)填料如風化巖、高液限黏土的固結系數低至0.013 MPa-1,飽水軟化系數高達0.75以上。當不均勻沉降引起的拉應力超過1.2 MPa時,裂縫將沿著路面厚度方向快速擴展。三維動力學分析表明,在溫度與車載應力耦合作用下,瀝青層開裂區(qū)域的拉應力可放大1.6倍以上,極大地加劇了反射開裂的風險[4]。由此可見,山區(qū)道路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和復雜的荷載特性是導致瀝青路面裂縫的內在原因,亟須因地制宜地開展針對性的防治技術研究。
3 山區(qū)道路工程瀝青路面裂縫防治策略
3.1 提高低溫性能
為有效防治山區(qū)瀝青路面的低溫開裂問題,首要任務是提高瀝青混合料的低溫性能。針對山區(qū)氣溫驟降引起的熱應力開裂,可選用低溫敏感性較小的基質瀝青,如A-70、A-90等高針入度等級的瀝青,改善路面材料的耐寒性和柔性,增強熱脹冷縮時的適應能力。在配合比設計時,宜采用連續(xù)密級配,提高混合料的低溫穩(wěn)定性。尤其是高寒地區(qū),還可摻加3%~4%的天然瀝青,進一步增強混合料的抗凍融性能。針對降溫速率較快產生的熱應力斷裂,可摻加導熱系數較低的輕質骨料如浮石,降低結構內外的熱傳導率,緩解溫度應力的突變效應。同時采用玄武巖等高比熱容的石料,延緩溫度場的快速變化,減小峰值拉應力。針對瀝青混合料脆化溫度偏高引發(fā)的低溫疲勞開裂,可在面層摻加SBS、橡膠粉等高彈性材料,提高混合料的斷裂延性和應力松弛能力,將脆性溫度由0℃降低至-15℃。微表處摻加納米橡膠改性瀝青,可使拉伸強度在-15℃時提高15%以上,大幅改善材料的抗裂韌性[5]。針對熱脹冷縮應力集中引起的收縮開裂,應合理控制最大攤鋪長度,并設置足夠數量的伸縮縫。冷攤鋪縫寬應≥15 mm,熱攤鋪縫寬應≥20 mm,縫內填充砂瀝青或橡膠瀝青,以緩解溫度變形引起的拉應力。
3.2 增強抗疲勞性能
提高山區(qū)瀝青路面的抗疲勞開裂能力,需從材料、結構、工藝等方面綜合著手。針對山區(qū)普遍存在的高彎沉問題,工程中宜采用模量較高的硬質瀝青,如A-70、SBSAD-I等,提高混合料的動態(tài)穩(wěn)定度和永久變形抵抗能力。配合比設計時,應適當提高瀝青用量,采用礦料破碎值和針片狀顆粒含量較低的優(yōu)質集料,嚴格控制0.075 mm篩孔通過率,優(yōu)選公稱最大粒徑不小于19 mm的連續(xù)式密級配,增強骨料嵌擠效應,提高路面整體剛度。尤其是大應力作用區(qū),表層宜采用抗剪切能力較強的GMA-I改性瀝青混凝土,基層則選用高模量石灰?guī)r等巖石,以增強結構承載能力。針對山區(qū)瀝青層厚度普遍不足的問題,可酌情增加1~3 cm的層厚,優(yōu)化上下面層厚度比例配置,必要時可在基層頂面鋪筑抗疲勞裂縫布,延緩裂縫向上反射。針對山區(qū)縱坡路段的車轍及疲勞損傷加劇問題,應在先期設計時充分考慮坡度因素,嚴格按照行車道分別設計,必要路段宜適當增加車道寬度,合理放寬縱坡指標[6]。針對山區(qū)施工質量控制的特殊性,應編制完善可行的專項施工方案,嚴把原材料進場關、拌和出料關和攤鋪碾壓關。集料、粉料應分倉堆放并用帆布遮蓋,防止材料污染和雨水沖刷[7]。攤鋪時,應確?;旌狭蠝囟葷M足施工要求,控制好攤鋪速度和碾壓遍數,做到緊跟、慢壓、高頻,盡量在混合料溫度較高時完成終壓,確保成型質量[8]。
3.3 抑制反射裂縫
山區(qū)路面反射裂縫的防治需重點關注路基沉陷變形的控制,路基填料應優(yōu)選強度較高、壓縮性較低的碎石土、級配碎石等,嚴格控制石料的軟化系數和堅固性,減少濕陷性巖土的使用。路塹段宜設置深層排水系統(tǒng),采用滲溝、盲溝等措施有效截獲地下水,必要時可鋪設土工布,避免路基積水軟化引起的差異沉降。路基頂面應做好橫向坡,保證排水速度和效果,同時加強施工質量控制,做好原地面的清理和處理工作,對軟土路基采取換填、強夯等處治措施,確保每層填料的壓實度[9]。針對溫度、車載荷共同作用引起的反射開裂問題,可在基層開裂處預置玻纖土工格柵,增加箱梁的抗彎剛度,在主車道與爬車道分界處設置縱向裂縫誘導縫,將不規(guī)則開裂轉化為規(guī)則縫隙。針對水的不利影響,在新建或大修工程中,可鋪筑防水黏結層,采用SBS改性乳化瀝青封層,提高路表的防水性能。對于運營期的既有路面,可采用就地熱再生技術,利用路面銑刨料摻加新的瀝青混合料,補充新骨料的同時填充蜂窩麻面,增大整體厚度,提高上面層的整體性,阻斷裂縫擴展。對嚴重開裂路段,還可采用罩面法,即對路表進行坑槽修補后,整體罩面一層高彈性的砂石封層,削弱車輛荷載的動態(tài)沖擊,延緩裂縫反射[10,11]。
4 工程案例剖析
4.1 工程概況及存在問題
某山區(qū)二級公路北京周邊路段全長46.5 km,設計時速40 km/h,2011年建成通車,該路段位于北京西部山區(qū),海拔在500~1 000 m,屬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區(qū),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18℃。全線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其中面層為4 cm厚SUP-20改性瀝青混凝土,中面層為6 cm厚SUP-25改性瀝青混凝土,基層為36 cm厚5%水泥穩(wěn)定碎石。路基主要由花崗巖風化料填筑,壓實度控制在96%以上。通車8年來,該路段先后出現大量裂縫病害,經調查路面裂縫主要包括低溫縱向裂縫、疲勞橫向裂縫和反射裂縫三類。低溫裂縫多發(fā)生于冬季,縫寬在2~5 mm,裂縫間距1~3 m;疲勞橫向裂縫發(fā)生在爬坡及急彎路段,縫長一般大于2 m,間距5~10 m;反射裂縫多呈網狀分布,主要發(fā)生在近橋涵及急彎陡坡路段,占路面總面積的5%以上。各類裂縫的發(fā)生嚴重影響了路面的使用性能,亟須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策略,經分析該路段裂縫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包括:(1)受海拔及大風影響,晝夜溫差可達25℃以上,熱脹冷縮應力顯著,誘發(fā)低溫裂縫;(2)重型貨車爬坡較多,大應力作用引起瀝青層疲勞開裂;(3)路基回填土含泥量偏高,壓實度不足引發(fā)不均勻沉降,導致反射裂縫。
4.2 技術策略實施方案
針對該山區(qū)公路瀝青路面裂縫問題,經反復論證,提出了一套綜合性防治技術方案。首先,對于低溫縱向裂縫,采用高韌性改性瀝青提高混合料的抗低溫開裂性能。通過在SUP-20中摻加3.5%的SBS和0.3%的硫磺,將混合料斷裂韌性由8.2 mJ/mm2提高至13.5 mJ/mm2,小梁試驗臨界溫度由-18℃降至-28℃。同時將瀝青層厚度由4 cm增加至5 cm,并控制最大推鋪長度不超過
3 km。在瀝青層內預置寬10 mm、深25 mm的伸縮縫,縫距30 m,縫內填充D80橡膠瀝青,以吸收溫度變形。其次,對于疲勞橫向裂縫,通過提高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和抗永久變形能力來延緩開裂進程。將SUP-25改性瀝青混凝土的動穩(wěn)值由1 800毫米/次提高至4 000毫米/次,車轍動態(tài)穩(wěn)定性DS由15 00毫米/次增至5 000毫米/次。配合比設計采用空隙率3.5%的EME超薄磨耗層,粗集料和細集料的針片狀顆粒含量控制在5%以內,基層頂面鋪筑玻纖土工格柵作為應力吸收層,提高箱梁整體剛度。對于已產生的疲勞裂縫采用同步封縫法處治,即人工開槽、噴涂改性乳化瀝青封層、撒布0.3~0.6 mm級配砂、二次噴涂改性瀝青,裂縫密封后再進行表面霧封。最后,針對反射裂縫問題,采用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混合深度達15 cm,摻加3%水泥和1.5%廢舊橡膠粉,提高再生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和抗裂性能,下承層局部開挖并回填5%水泥穩(wěn)定碎石,對軟基路段進行換填和加固處理。在主車道和爬車道設置寬2 cm的縱向裂縫誘導縫,引導裂縫沿縫隙擴展,同時在基層頂面鋪筑兩層抗裂貼縫帶,控制開裂間距不大于10 m。路表罩面SMA-13磨耗層,摻加抗剪切纖維,提高高溫下的變形抵抗能力。實施效果統(tǒng)計如表1所示??梢钥闯觯ㄟ^采取上述綜合防治措施,各類裂縫得到有效控制,總體開裂率降低了85%以上,運營狀態(tài)明顯改善,大大延長了路面使用壽命。
5 結語
該文通過理論分析和工程實踐,闡明了山區(qū)道路工程瀝青路面裂縫的成因及其演變規(guī)律,提出了以提高低溫性能、增強抗疲勞性能和抑制反射裂縫為核心的系統(tǒng)防治方案。工程應用表明:該方案能顯著降低路面開裂率,延長使用壽命。后續(xù)研究應加強路面裂縫發(fā)展預測模型的建立,開發(fā)智能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實現路面裂縫的精準防控,同時應進一步探索新型防治材料和工藝,提升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偉年.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反射裂縫的處治施工技術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24(31):99-101.
[2]柴艷春.動載—溫度耦合作用下的瀝青路面Top-Down裂縫擴展影響因素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 2024(11):71-75.
[3]李思宏,姬書得,任趙旭.改進DETR的無人機航拍圖像瀝青路面破損檢測算法[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 2024(5):50-57.
[4]李文學.基于廠拌熱再生技術的公路瀝青路面養(yǎng)護方法[J].中國科技信息, 2024(19):103-105.
[5]曲繼元.甘肅省公路瀝青路面裂縫處治工法及成效總結[J].運輸經理世界, 2024(27):118-120.
[6]羅禮明.CAP再生抗滑封層技術在瀝青路面養(yǎng)護中的應用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 2024(5):50-52.
[7]郭晨,楊玉龍,左琛,等.基于Swin Transformer的瀝青路面病害分類檢測研究[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 2024(2):114-121.
[8]張凡.市政施工中路面裂縫的控制措施[J].上海建材, 2024(1):44-46.
[9]李超.瀝青路面縱橫向裂縫病害的成因及養(yǎng)護灌縫施工工藝研究[J].建設監(jiān)理, 2024(2):92-94.
[10]趙金成,任俊達.遼寧省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橫向裂縫調查與分析[J].北方交通, 2024(2):45-47.
[11]剡海瑞.瀝青混合料老化的檢測評價對公路維修性能的影響[J].建材發(fā)展導向, 2024(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