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2024版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為例,文章分析了歷史地圖在構筑時空觀念、搭建解釋能力和滋養(yǎng)家國情懷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教材中歷史地圖的教學原則,包括問題性、整體性和實踐性。教師需要厘清不同歷史地圖的教學價值,掌握不同類型歷史地圖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 中國歷史;歷史地圖;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10-0082-03
作為探究歷史不可或缺的工具,歷史地圖憑借其獨特的“地圖語言”,能夠生動且直觀地展現(xiàn)諸如疆域界限、事件動態(tài)、交通網絡、戰(zhàn)爭形勢等難以單純依賴文字全面闡述的現(xiàn)象與事件。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歷史地圖,深入研究其教學策略,發(fā)揮歷史地圖特有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是每位歷史教師值得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歷史地圖對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作用
2024年版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較為關注“從歷史地圖中獲取的信息”這一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歷史地圖旁增設了若干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地圖;二是在新增的“學史方法”部分,設立了“如何閱讀歷史地圖”板塊,指導學生科學閱讀歷史地圖。歷史地圖作為歷史學習的重要支架,應當充分發(fā)揮其史料價值,切實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構筑時空觀念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1]歷史地圖是揭示歷史現(xiàn)象地理分布與環(huán)境背景的工具,將教材文字敘述中涉及的地理信息落實到地圖上,能夠準確再現(xiàn)其空間位置。圍繞歷史發(fā)展的承接性,將地理區(qū)位中的多個要素融入教學,把歷史事件構建在地圖之中,將歷史分布發(fā)展于地圖之內,把歷史演變承接到地圖之間。
(二)搭建解釋能力
所有的歷史敘述本質上都是歷史解釋。歷史地圖本身就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規(guī)律的解釋,因此,研習歷史地圖的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解釋歷史事件的能力。[2]歷史地圖中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包括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通過地圖所反映的信息,學生能夠形成問題意識,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層次因果聯(lián)系,并有理有據(jù)地表達歷史見解。
(三)滋養(yǎng)家國情懷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3]歷史地圖的教學不僅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還能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家國情懷。
二、新教材中“歷史地圖”的教學原則
(一)問題性:以問題為引領,挖掘隱性信息
為開拓學生思維,提升歷史地圖的運用效果,教師需適時搭建學習支架——問題鏈,挖掘歷史地圖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在問題鏈設計策略上,可以采用“一圖多問”或“圖文互證”,也可以多圖并用,圖文互補。以圖為載體,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從而落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二)整體性:構建大時空觀,整體視角解讀
“大時空觀”要求學生從整體角度看待歷史,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走向。[4]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運用大概念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因此,教師應梳理單元內容,提煉大概念,幫助學生樹立“大時空觀”。例如,七年級的板塊大概念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意味著教學中可以貫通歷史朝代,凸顯時空變遷,把握歷史時空的橫向和縱向聯(lián)系,形成對歷史的整體認識。
(三)實踐性:強化學科實踐,夯實核心素養(yǎng)
學科實踐是“學科”和“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運用該學科的概念、思想與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作技能,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是一套典型做法。[5]課程標準在“教學提示”部分多次提出繪制“讀史地圖”,強調學科實踐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知中行,在行中知”的理念。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設計“手繪歷史地圖”“圖說歷史”等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知識與活動的雙向融合中夯實核心素養(yǎng)。
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地圖教學策略
新教材在“學史方法”板塊中,將歷史地圖分為歷史時期形勢圖、戰(zhàn)爭示意圖、歷史分布圖和交通路線圖等(見表1)。
新教材指出,閱讀歷史地圖時要做到“四看”,即看圖名(了解地圖主題)、看圖例(了解事件發(fā)展態(tài)勢)、看注記(了解時間范圍和地理信息)及圖文對照(全面理解地圖信息)。只要掌握了讀圖順序和方法,學生就能基本概括出歷史地圖所反映的信息。為了充分發(fā)掘不同類型歷史地圖的史料價值,教師還需明確各類歷史地圖的教學方法和重點。
(一)歷史形勢圖的教學策略
歷史形勢圖作為動態(tài)歷史活動的直觀展現(xiàn)形式,強調特定時空框架內的形勢演變。這類歷史地圖為深入洞察國家或朝代的地域界限、政治格局及民族關系等提供了寶貴資料。新教材中出現(xiàn)的歷史形勢圖有10幅,占總圖量的二分之一。因此,掌握有效的歷史形勢圖教學策略顯得尤為迫切。筆者在形勢圖教學時分為以下兩步:
第一步:破解圖“形”。歷史地圖的“形”涵蓋時間、空間等有形要素,是理解歷史事件的基礎。解讀時,需明確形勢圖的時間背景與空間框架,并細致觀察特殊圖例與注記,以揭示隱藏的關鍵細節(jié)。
第二步:洞悉史“勢”。歷史地圖的“勢”指的是歷史發(fā)展的態(tài)勢或趨勢。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形勢圖,可以把握史事的先后關系、因果關系等隱性聯(lián)系,揭示歷史發(fā)展的長時段走向。具體而言,首先要串聯(lián)時空信息把握時代特征。其次,要整合多元要素把握發(fā)展趨勢。如將“秦朝形勢圖”與“西漢形勢圖”“東漢形勢圖”對比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漢朝的疆域在秦朝的基礎上不斷擴大,郡縣制度在漢朝得以延續(xù)等,通過以上信息的提取,學生能夠理解漢承秦制,洞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fā)展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
(二)戰(zhàn)爭示意圖的教學策略
戰(zhàn)爭示意圖作為展現(xiàn)戰(zhàn)爭演進歷程的歷史地圖,憑借圖例、注記、符號和箭頭等多種視覺元素,生動且具體地重構了戰(zhàn)爭的動態(tài)過程。新教材中共有3幅戰(zhàn)爭示意圖,此類歷史地圖的教學可分為以下三步:
第一步:據(jù)圖講史。戰(zhàn)爭示意圖雖是后人對歷史的“解釋”,但也能客觀反映歷史。戰(zhàn)爭示意圖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戰(zhàn)爭過程,學生可以明確交戰(zhàn)雙方、進攻路線、撤退路線、集結地、戰(zhàn)役爆發(fā)地及雙方兵力等關注點。結合已掌握的信息,學生能夠化繁為簡,厘清歷史邏輯,敘述戰(zhàn)爭爆發(fā)的過程。據(jù)圖講史不僅提升時空描述能力,更是培養(yǎng)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
第二步:據(jù)史解圖。圖像和文字都有敘史功能,在教材中起著關鍵作用。據(jù)史讀圖能夠加強兩者的聯(lián)系,使知識形象化、生動化、立體化,達到“圖文互證”的效果。如果僅據(jù)圖講史,圖文不符,不但會影響講史效果,還會影響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因此,據(jù)史讀圖可以實現(xiàn)“以文釋圖”和“圖文互證”的作用。
第三步:研圖評史。學習歷史是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并對歷史知識進行理解的過程。[6]通過據(jù)圖講史和據(jù)史讀圖,充分整合圖史信息后,需要評析導致戰(zhàn)爭成敗的因素,以及戰(zhàn)爭結果對雙方和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從而在紛繁復雜的史事中構建時空聯(lián)系,把握發(fā)展趨勢。
(三)歷史分布圖的教學策略
歷史分布圖作為描繪歷史現(xiàn)象靜態(tài)空間分布的示意圖,旨在揭示特定歷史階段內各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配置狀態(tài)。其核心功能在于準確表達這些要素的地理位置、空間聯(lián)系,以及探究形成此類空間聯(lián)系的歷史成因。七年級新教材中共有3幅歷史分布圖,這類圖可按照整體—局部—綜合的順序展開教學。
第一步:整體著手,把握要素分布。在觀察分布圖時,除了關注圖例和注記外,更要整體了解要素的分布情況。一般可從要素分布的位置(選擇自然或人文因素中適切的參照物,如長城以南、長江以北、干旱區(qū)、高原等)、范圍、數(shù)量、密度(密集、稀疏、均勻、不平衡等)等方面著手描述。整體分析有助于明確在哪里、怎么樣、有何差異等顯性信息。
第二步:局部比較,概括分布成因?;诜秶臀恢梅植迹瑲w納分布特點,探究這種分布特點的成因。例如,讀“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時,可以歸納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范圍很廣,中國境內大部分區(qū)域均有分布。但從局部分析可以看出,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長江、遼河等大河流域,然后引導學生綜合自然人文條件分析其原因。局部分析比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能力。
第三步:綜合分析,形成整體認識。實踐表明,對分布圖中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深入解讀,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對特定歷史時代的整體認識并得出歷史結論。例如,讀“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可得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再如,讀“西晉北方各族內遷分布圖”,可得出民族交往交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必然結果。
(四)交通路線圖的教學策略
交通路線圖直觀展現(xiàn)了特定時期或歷史事件中的地理空間變化及流動情況。它不僅呈現(xiàn)具體的行進路線、方向、關鍵節(jié)點和地標,還蘊含豐富的歷史內涵和信息。教學重點不在于路線的空間范圍大小,而在于流動或延展的方向及變化。透過方向和變化,可以深層次思考其原因及與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此類圖的教學可分為以下三步:
第一步:挖掘隱藏信息??梢試@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挖掘:(1)該圖反映了哪一時期的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2)路線的行進方向和起始點;(3)行進方向是否有改變或分叉;(4)途經的重要城市和戰(zhàn)略要地有哪些;(5)這些戰(zhàn)略要地的戰(zhàn)略意義或特殊價值;(6)行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7)與該路線相關的歷史人物及其歷史作用;(8)相關歷史人物所彰顯的精神品質。
第二步:聯(lián)結歷史脈絡。路線圖描繪的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事件或現(xiàn)象,因此,觀察時需要進一步思考其價值意蘊??蓢@以下四個角度思考:該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及對外關系有何影響?該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對后世乃至今天有何價值和影響?古今、中外與之類似的事件或現(xiàn)象有哪些?它們的進步性或局限性是什么?通過比較,賦予這些歷史事件強大的時空張力和歷史解釋力。
第三步:促進史地綜合。路線圖生動反映了歷史與地理環(huán)境的交融與互動,交通路線往往受地形、氣候、水源、資源等自然因素的制約。因此,史地綜合有助于提升綜合思維能力,增強跨學科思考能力??芍匮芯浚涸撀肪€與地理要素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lián)?這些地理要素對路線的走向和行進方向有什么影響?例如,觀察“絲綢之路圖”發(fā)現(xiàn),絲綢之路自玉門關、陽關開始分為南道、中道和北道,這些分支路線的設置旨在避免戈壁沙漠,選擇湖泊多、水源充足的高海拔山谷作為通道,并在長城、關隘、烽燧的保障下進行交流。
(樊平,杭州師范大學附屬倉前實驗中學,杭州 311121)
參考文獻: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2] 鄭子萍.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地圖教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23:15.
[4][5] 徐小夏.歷史地圖:時空觀念素養(yǎng)考查的詮釋——由2023年浙江選考卷歷史地圖題引發(fā)的思考[J].浙江考試,2024(1):40-44.
[6] 崔允漷.學科實踐:學科育人方式變革的新方向[J].人民教育,2022(9):31.
責任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