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剖析澳大利亞詩人約翰·肖·尼爾森詩歌中的自然意象與色彩美學(xué),探究它們在傳達情感、思想及文化內(nèi)涵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到尼爾森在詩中巧妙運用樹木、花朵等多種自然元素,并賦予其深厚的象征意義。同時,他通過精心搭配色彩詞匯,提升了詩歌的視覺效果和情感層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尼爾森繼承了西方詩歌的精髓,具備了特定的時代特征、美學(xué)價值和歷史價值,為自然意象和色彩美學(xué)注入了嶄新生機,凸顯了他在澳大利亞詩歌領(lǐng)域的獨特貢獻。
【關(guān)鍵詞】尼爾森詩歌;自然意象;色彩美學(xué);象征意義;敘事功能
【中圖分類號】I61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5-005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16
基金項目:四川外國語言文學(xué)研究中心課題“論澳洲詩人尼爾森作品中的語言色彩及其美學(xué)特征”(項目編號:SCWY14-16);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澳新)研究院課題“澳大利亞著名詩人尼爾森詩歌研究”(項目編號:AXYJ2022-020)。
一、引言
尼爾森被認為是最純正的澳大利亞抒情詩人,與同時代的詩人相比,有評論家贊美他的抒情詩為英語中最美的,將他視為澳大利亞最令人驚奇的詩人。他在詩歌中廣泛而獨特地運用象征主義,使他在澳大利亞詩壇獨樹一幟。他的詩歌聞名于其豐富的自然意象與別具一格的色彩美學(xué)。這些自然意象揭示了自然的瑰麗,更融入了詩人的深情與思考。如樹木在詩中化身為生命堅韌與成長的象征,而太陽與月亮則分別傳遞著暖意與哀愁。借由這些意象,尼爾森贊頌了大自然的宏偉,更對人類生存境況進行了深刻反思。同時,他精湛地運用色彩詞匯,為詩歌增色添彩,使情感流露更為細膩。色彩于他,是視覺的點綴,更是情感與文化的載體,映射出他對自然與生命的獨到見解。尼爾森的詩作,將自然意象與色彩美學(xué)完美交融,實現(xiàn)了情感與藝術(shù)的和諧統(tǒng)一。
二、尼爾森詩歌中的自然意象
意象是詩歌藝術(shù)的最小單元,從某種程度上說,欣賞詩歌只有穿越了意象之叢林,才能進入到詩歌的殿堂。對于詩歌創(chuàng)造來說,意象的審美創(chuàng)造是關(guān)鍵。[1]所以感受尼爾森詩歌的深邃藝術(shù)創(chuàng)造,豐富意象和色彩美學(xué)不能僅停留在描述性和藝術(shù)性語言的層面,要通過豐富的意象及其蘊含的象征意義去感受詩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一)意象豐富性:自然之美的多維度呈現(xiàn)
尼爾森的詩歌充滿了豐富的自然意象,這些意象描繪了自然的美,還作為情感和思想的載體,豐富了詩歌的內(nèi)涵。他的詩歌中樹木是常見的自然意象,象征著生命、堅韌和成長。例如,在The Trees of the Field中,他寫道:“The trees stand tall,unwavering in the breeze,their leaves whispering tales of time and tenacity”,這段文字描繪了樹木的形象,還隱喻了生命的堅韌。
尼爾森在Sunrise,Sunset中寫道:“The sun's embrace warms my soul,while the moon’s cold gaze reflects my sorrow”,此句中,太陽和月亮分別象征著溫暖和悲傷。太陽與月亮作為對比鮮明的自然元素,常在詩中代表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UqKYQl+ZuNgkLnraOIle6cOLg0P3QuFmK9DG+lLweNY=或人物性格。[2]
在Harvest Glow中,他描述道:“The fields bask in the golden glow,a testament to the earth's generosity and my heart’s contentment”,“田野沐浴在金黃色的光輝中”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和繁榮的自然景象。田野通常代表著廣闊的自然、生長、繁榮和豐饒,而金黃的光輝則往往象征著溫暖、希望、豐收和陽光的能量。霞光與莊稼營造了一種寧靜而美好的田園氛圍,體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界生長和繁榮的贊美,以及對和諧、美好狀態(tài)的向往。
此外,尼爾森還通過描繪海洋、山脈等其他自然景觀,展示了大自然的壯麗與多樣性。例如,在Ode to the Ocean中,他寫道:“The ocean’s depths hide mysteries untold,its waves a symphony of nature's might”,這些多維度的自然意象豐富了詩歌的視覺效果,還增加了作品的層次感和深度。
(二)象征意蘊:自然意象的深層解讀
尼爾森的自然意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超越了表面的描繪,寄托了詩人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The Orange Tree中,“Listen!the young girl said.There calls no voice, no music beats on me;But it is almost sound:it falls this evening on the Orange Tree.Does he,I said,so fear the Spring ere the white sap too far can climb?See in the full gold evening all happenings of the olden time”,橙樹被賦予了人性化的特征,似乎具有情感和靈性。這棵樹處于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春天的夜晚,樹可能正處于開花的狀態(tài),汁液在其中上升,而它似乎在聆聽某種呼喚。詩中出現(xiàn)大寫的“Orange Tree”不僅是對這棵樹的尊重,更是一種象征,代表了詩歌中植物的擬人化。這種橙樹的象征意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融入了歷史的視角,預(yù)示了“olden time”中發(fā)生的事情可能會再次發(fā)生。
在尼爾森的詩歌中,樹不僅是一個富有生命力和靈魂的存在,還象征著堅韌和成長,成為文化符號。在Whispering Pines中,他寫道:“The pines whisper secrets of resilience, their roots entwined with the history of man”,此句中,樹木象征了人類歷史的堅韌與連接。自然物象在尼爾森的作品中成為文化符號,承載著對家園、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他在Echoes of Home中寫道:“The river flows,a symbol of life’s journey,carrying whispers of home and hearth”,“河流”象征著生命的旅程,河流承載著家的溫暖和火的光明。這里的“家”和“火”可以理解為人們內(nèi)心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河流帶著這些“低語”,寓意著無論人們身在何處,內(nèi)心對家的思念和渴望永遠存在。這也表明,在人生的旅程中,人們始終帶著對家的記憶和情感,尋求著內(nèi)心的平靜和溫暖。
尼爾森也常通過動物意象傳達深刻的思想。在Flight of the Eagle中,他描繪了鷹的飛翔,象征著自由與追求:“The eagle soars high,its wings cutting through the sky,a symbol of unbound spirit and relentless quest”,通過這些象征性意象,尼爾森豐富了詩歌的表達,還使作品具有更深層的內(nèi)涵和意義。
(三)和諧共生:自然與人的詩意融合
在尼爾森的詩歌中,自然與人緊密相連,詩人通過自我融入大自然意象,產(chǎn)生了精神上的交融。例如,在Symbiosis中,他寫道:“In the forest's embrace,I find my place,where my soul and nature intertwine,creating a harmony divine”, 詩人通過描繪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展現(xiàn)了一種理想狀態(tài)。
在Harmony中,他進一步描述道:“Man and earth,in a dance eternal,where each breathes life into the other,crafting a world of balance and beauty”,這種融合不僅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還延伸到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和諧上。[3]例如,在City and Nature中,尼爾森描繪了都市與自然的融合:“Amidst the concrete and steel, nature finds its way,blending seamlessly into the human tapestry”,通過這些描寫,尼爾森強調(diào)了人類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尋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呼吁人們珍惜自然,追求內(nèi)心的平和與寧靜。
理解這些文學(xué)意象的象征性內(nèi)涵需要人們?nèi)ド钊胨伎甲骷业膶懽饕鈭D,并嘗試從詩人賦予自然元素的象征性意義中,理解詩人對生命、時間、愛情和痛苦等主題的深刻思考。這種象征性的語言和意象的運用,使得詩歌超越了事物具體的描寫,引導(dǎo)讀者在詩意的世界中深化對人生和情感的思考。[4]
(四)敘事功能:自然意象的文學(xué)作用
自然意象在尼爾森的詩歌中具有敘事功能,推動著故事的發(fā)展并營造特定的氛圍。在Journey's End中,他寫道:“As the river leads me to the sea,I find the end of my quest,in the embrace of infinity”,“隨著河流將我引向大海,我在無限的懷抱中找到了探尋的終點”,詩句中使用了自然意象“河流”“海洋”引領(lǐng)著人物的活動,推動故事的發(fā)展。河流引導(dǎo)著詩人到達海洋,象征著詩人對于生命探索或?qū)ふ业慕Y(jié)束。這個自然的過程也象征著生命的旅程,從出生(河流)到死亡(海洋)?!癷n the embrace of infinity”這句話則進一步推動了敘事,體現(xiàn)了詩人對生活無盡地追求和探索的熱情。這也反映了人類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以及對未知的恐懼和渴望。自然意象的使用不僅成功地推動了敘事,深化了主題,并引發(fā)了讀者的共鳴。此外,尼爾森常通過季節(jié)的變化來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例如在Seasons of Life中,他寫道:“Spring brings hope anew,summer its fulfillment,autumn the harvest of dreams,and winter the quiet reflection”,這句詩中的自然意象豐富而靈動,春天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象征著新的開始和希望;夏天是陽光明媚的季節(jié),是事物成熟和實現(xiàn)的過程;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象征著成果和收獲;冬天是寒冷而寧靜的季節(jié),象征著反思和沉淀。詩句中的四季變化富有象征意義地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春天帶來了新的希望,夏天實現(xiàn)了希望,秋天收獲了夢想的果實,冬天則是對一切的安靜反思。這種運用不僅使詩歌結(jié)構(gòu)更加嚴(yán)謹,還賦予了作品時間上的連貫性和層次感。通過自然意象承載的意義推動故事的節(jié)奏,與四季的變化相互吻合。不僅使讀者能夠在詩歌中體會到一種時間和空間的流動感,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敘事深度和情感共鳴。
(五)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尼爾森的自然意象貢獻
尼爾森的自然意象運用與西方詩歌傳統(tǒng)有著深厚的聯(lián)系,但他通過創(chuàng)作為這些意象增添了新的內(nèi)涵和表現(xiàn)形式。例如,他繼承了前人的自然觀,但賦予其現(xiàn)代視角和個人情感。在Modern Ode to Nature中,他寫道:“Embracing the old with the new,nature's song is sung anew,in verses that bridge time and space”,通過這種創(chuàng)新,尼爾森為西方詩歌中的自然意象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意義,豐富了自然意象的表達方式和內(nèi)涵。
此外,他通過跨文化的視角,使自然意象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和影響。例如,在Global Garden中,他描繪了不同文化中的自然意象:“In the garden of the world,each bloom tells a story,weaving cultures into a tapestry of life”,通過這種方式,尼爾森繼承了西方詩歌的傳統(tǒng),還通過創(chuàng)新和跨文化交流,使自然意象在現(xiàn)代詩歌中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尼爾森的創(chuàng)作豐富了自然意象的表現(xiàn)手法,還通過這些意象表達了他對現(xiàn)代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他在詩歌藝術(shù)上的獨特貢獻。
三、尼爾森詩歌中的色彩美學(xué)
對于大自然這一色彩組合而成的世界,詩人們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給予了激情的描摹與贊美。而隨著人類的感知能力的發(fā)展,特別是詩人審美追求的變異,審美意識的深化,表現(xiàn)能力的發(fā)展,詩歌的色彩表現(xiàn)手法也在發(fā)展、嬗遞。反之,詩歌中色彩表現(xiàn)的變化,又最能體現(xiàn)詩人審美意識的變化。[5]
(一)色彩詞匯:視覺效果的巧妙構(gòu)建
尼爾森在詩歌中運用了豐富的色彩詞匯,這些詞匯通過巧妙地搭配,為詩歌帶來了生動的視覺效果。例如,在Sunset Over the Outback中,他寫道:“The sky ablaze with
hues of crimson and gold,as the sun dips below the horizon, painting the world in a final flourish”,通過“crimson”和“gold”等色彩詞匯,尼爾森描繪了夕陽的美景,還傳達了大自然的壯麗。這種色彩詞匯的運用,使詩歌呈現(xiàn)出多樣的視覺效果,還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色彩在詩歌中的運用不僅僅是為了美學(xué)效果,更是為了突出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和主題。
尼爾森通過色彩的細膩描繪,使詩歌中的意象更加豐富和立體,給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例如,在The Golden Meadow中,他通過描述“golden”和“emerald”等色彩詞匯,營造出了一幅充滿生命力和希望的畫面,象征著新生與希望。色彩詞匯的巧妙運用,使尼爾森的詩歌充滿了視覺美感和情感深度,增強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二)色彩情感:色彩與情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色彩在尼爾森的詩歌中是視覺元素,更是情感表達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色彩代表著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例如,在Autumn Leaves中,他寫道:“The leaves,a tapestry of amber and russet,whisper tales of time’s passage and the melancholy of parting”,通過“amber”和“russet”等色彩詞匯,尼爾森傳達了秋天的凄美與懷舊之情。色彩的運用使得詩歌中的情感更加細膩和豐富,激發(fā)了讀者的情感共鳴。色彩與情感的結(jié)合,使詩歌具有視覺上的美感,還增強了作品的情感深度。例如,在To a blue flower中,“But you are my own,of my own folk,you little blue flower of the Spring”,詩人炙熱而坦率地表達了對這朵藍色小花的深情厚誼,正是他對純潔、無私和真摯感情的渴望和追求。尼爾森通過色彩的情感表達,使詩歌中的每一個意象都充滿了生命力和情感的溫度,帶給讀者深刻的情感體驗。
在You,and Yellow Air中,詩人寫道:“You were of Love's own color.In eyes and heart and hair;In the dim place of cherry-trees ridden by yellow air”,櫻桃樹下的靜謐、黃色的光線以及被愛情渲染的紅暈,三者交織構(gòu)成了一個充滿意象和深度的畫卷。在這幅畫卷中,紅色如同燃燒的火焰,象征愛情的熱烈、激情與生命力;而黃色,則宛如暖陽般溫馨,寓含希望與光明。這兩種色彩在此刻和諧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色彩語言,勾畫出一幅既浪漫又充滿活力的愛情圖景,同時透露出作者對愛情純真與時光流轉(zhuǎn)的深深感慨。
這些色彩的運用,并非簡單的描繪,而是作者借由視覺的沖擊力,將內(nèi)心對愛情與生命的獨到見解和贊美傳遞給了讀者。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讓每一個色彩都飽含深意,讓讀者在視覺的享受中,也能感受到詩人對于愛情與生命的珍視與禮贊。這樣的色彩渲染,如同打開了一扇通向情感深處的門,讓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也能喚起自己對于愛情與生命的共鳴和體驗,使得詩歌的生命力得以更加鮮活地展現(xiàn)。
(三)色彩意象:色彩與意象的交融互動
尼爾森通過色彩與意象的交融,使得自然意象更加生動、立體,增添了層次感和視覺沖擊力。例如,在The Blossoming Garden中,他寫道:“The garden,awash with vibrant blooms of cerulean and lavender,dances under the golden rays of the sun”,通過“cerulean”和“l(fā)avender”等色彩詞匯,尼爾森將花園的美景描繪得栩栩如生。色彩與意象的交融,使讀者仿佛置身于詩歌所描繪的自然景象之中,增強了詩歌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色彩意象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對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例如,在Song be Delicate一詩中,詩句“Let your song be delicate.Sing no loud hymn:Death is abroad...Oh,the black season!The deep-the dim”,這里的“black season”和“deep-the dim”中的黑色疊加凸顯了詩歌中對死亡和陰影的強調(diào),還象征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和深沉思考。通過這種色彩意象的運用,尼爾森不僅使詩歌更加生動和立體,還使作品充滿了哲學(xué)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鳴。
尼爾森在詩歌中還通過花朵的色彩巧妙地表達了不同階段的生命周期和女性的特質(zhì)。例如,他對玫瑰的運用既與維多利亞時期的浪漫主義有關(guān),又展現(xiàn)出女性的脆弱之處。在一些詩歌中,玫瑰的顏色序列(白色、紅色、黃色)對應(yīng)著花朵的成長、成熟和衰老,也可以理解為春季、夏季和秋季,或者是青春、成熟和死亡。詩人巧妙地使用這種色彩序列,使玫瑰成為女性的隱喻。在Roses Three這首詩中,詩人寫道:“What is a rose—a white,white rose?A sweetheart sweetening in the Spring:Shyly she lives,and shyly grows,Mourner and mystic—blossoming”,詩人賦予了玫瑰不同的顏色,借此表達了女性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情感體驗和經(jīng)歷。白色的玫瑰代表著女性在青春和初戀中的美好,紅色玫瑰描繪了女性在成長階段時刻綻放的美好,代表了成長期的女性,而黃色玫瑰則象征著經(jīng)歷了成熟階段的女性,有著更為冷靜和完整的認知。通過玫瑰的不同顏色,傳達了女性在生命中不同階段的情感體驗,為詩歌賦予了豐富的意象和情感。
此外,他對櫻桃和百合等花朵的運用,也呼應(yīng)了女性的脆弱性,并在詩歌中反映了時節(jié)和生命的變遷。這些詩歌中花的文化意象和色彩美學(xué)的應(yīng)用體現(xiàn)了19世紀(jì)末歐洲文化的影響。通過對花朵的描繪,他巧妙地表達了女性的柔美、美麗和脆弱,以及生命周期的短暫性。然而,與其在澳大利亞生活的敏感性形成對比的是,他更傾向于使用來自歐洲的花卉,而非本土品種,展現(xiàn)了他對歐洲文學(xué)傳統(tǒng)的深刻了解。尼爾森的詩歌中,花卉圖案不僅是一種自然描繪,更是一種內(nèi)心感受的表達,使其詩歌在澳大利亞文學(xué)中獨具特色。
(四)色彩文化:色彩運用的文化內(nèi)涵與民族特色
尼爾森的詩歌中色彩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了澳大利亞的民族文化。例如,在Colours of the Bush中,他寫道:“The ochre earth and sapphire skies tell tales of the
ancient land,where culture and nature entwine”,通過“ochre” 和“sapphire”等色彩詞匯,不僅描繪了澳大利亞的自然景觀,還傳達了當(dāng)?shù)氐奈幕厣I食蔀楸磉_文化認同和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構(gòu)建了尼爾森詩歌中的詩意世界。色彩在尼爾森的詩歌中是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文化傳承的象征。例如,在The Red Centre中,紅色描繪了澳大利亞內(nèi)陸的景象,還象征了澳大利亞土著文化的力量和歷史。通過色彩的運用,尼爾森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也傳遞了對文化傳承的重視。這種色彩文化的運用,使尼爾森的詩歌具有更深的文化內(nèi)涵和民族特色,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
(五)色彩藝術(shù):色彩美學(xué)的審美價值與藝術(shù)貢獻
尼爾森詩歌中色彩美學(xué)的運用提升了其藝術(shù)價值,達到了視覺和情感的高度統(tǒng)一。例如,在The Artist’s Palette中,他寫道:“With every stroke of emerald and crimson,the canvas of life comes alive,reflecting the myriad hues of existence”,尼爾森通過色彩的運用,不僅增加了詩歌的視覺美感,還豐富了情感表達,使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性。這種色彩美學(xué)的運用,對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者具有啟示意義。他們可以從尼爾森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和借鑒經(jīng)驗,創(chuàng)作出更具藝術(shù)價值的作品。[6]
色彩是詩歌的裝飾,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載體。尼爾森用色彩代替了聲音,用視覺代替了聽覺的世界,色彩在他的詩歌中是用來表達描述性和感性詞匯的調(diào)色板,可以用來創(chuàng)造自然界和詩歌中的一切圖像、情緒、氣味,甚至看似虛無縹緲的意境。通過這種藝術(shù)表現(xiàn),他使詩歌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更具有深刻的哲學(xué)意義和情感共鳴。尼爾森的色彩美學(xué)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還提升了其藝術(shù)價值和審美高度,為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借鑒。
四、結(jié)語
尼爾森的詩歌,以其豐富的自然意象與精湛的色彩運用,實現(xiàn)了情感與藝術(shù)的完美融合。在他的筆下,自然元素既描摹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姿,又深情地承載了詩人的情思與哲思。色彩詞匯的匠心獨運,強化了詩歌的視覺沖擊力,更觸動了讀者的情感心弦。他的詩作是對大自然的頌歌,更是對人類與自然和諧關(guān)系的深刻探尋,從而彰顯了他在詩歌領(lǐng)域的獨到見解與非凡貢獻,為澳大利亞民族主義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新領(lǐng)域,也指明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譚旭東.詩歌意象的豐富性[J].清明,2008,(6):210-211.
[2]沙志莉,張韻.“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澳大利亞詩人尼爾森詩歌中的色彩美學(xué)[J].西昌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4,36(03):85-91.
[3]祁曉萌,高玉芳.外國詩歌鑒賞的路徑——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為例[J].名作欣賞,2024,(18):167-169.
[4]沙志莉.澳大利亞詩人尼爾森筆下的“樹”:文化意蘊的詩行[J].今古文創(chuàng),2024,(14):44-47+76.
[5]吳曉.色彩的表現(xiàn)與詩歌審美意識的深化[J].浙江社會科學(xué),2002,7(4):169-173.
[6]楊紫晗.論澳大利亞華文詩歌中的地理空間建構(gòu)[J].華文文學(xué),2022,(05):73-79.
作者簡介:
沙志莉,女,彝族,四川西昌人,碩士研究生,西昌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 英語文學(xué)、英語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