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學作品是基于意識形態(tài)而產(chǎn)生的語言文化,和生活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對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感受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人文主義色彩。《紅字》是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創(chuàng)作于19世紀后期,是一篇充滿悲劇的愛情小說。故事的兩個主人公為丁梅斯戴爾和家庭主婦白蘭,霍桑在故事中不僅講述了兩人的故事,還用語言揭露了當時扼殺人性的社會。從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霍桑在《紅字》中運用了很多巧妙的修辭手法,語言極具特色。對《紅字》的語言特點展開賞析,為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特點的賞析提供參考。
[關(guān) 鍵 詞] 《紅字》;語言特點;英美文學
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賞析時,基于不同視角可以讓我們對文學作品有不同的認識和感悟[1]。基于語言視角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賞析,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感悟創(chuàng)作者在文學作品中的思想內(nèi)涵,體會其語言魅力?!都t字》作為霍桑的一部長篇小說,為更好地凸顯小說故事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在故事中運用了各種精妙的語言表達方式,可以讓人們在閱讀《紅字》時更深入地認識這部文學作品。
一、《紅字》故事簡介
《紅字》是一部英美文學作品,極具浪漫主義特色,小說的故事以北美殖民時期為背景,圍繞女主人公白蘭充滿悲劇的愛情故事展開。故事的開端描繪了白蘭身處監(jiān)獄的牢房中,因為被定為通奸罪,她的胸口掛著一個紅色的“A”字,懷中還抱著一個嬰兒。白蘭面對眾人的審判,始終沒有說出懷中嬰兒父親的名字,她一個人在絞刑架上承受著一切罪名。但是在審判的眾人中,有兩個人與白蘭的關(guān)系非常特殊,這兩個男人與白蘭的一生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一個男人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對白蘭進行審判的牧師丁梅斯戴爾,他就是這個嬰兒的父親。而另一個男人則是白蘭的前夫齊靈渥斯,他對白蘭充滿仇恨,一心想要報復她。白蘭從監(jiān)獄出來后,自己帶著女兒獨自生活,日子雖然貧苦了許多,但生活還是幸福的。然而當時站在審判人群中的兩個男人,丁梅斯戴爾在結(jié)束對白蘭的道德審判后,精神逐漸開始恍惚,同時他還被白蘭前夫齊靈渥斯所懷疑,并在他的長期跟蹤下逐漸崩潰,最終因為難以承受心理壓力而自殺。而齊靈渥斯在對丁梅斯戴爾的跟蹤中逐漸陷入復仇的泥潭,整個人被仇恨吞噬而死去。相反,白蘭和女兒生活數(shù)年之后慢慢被人們所認可。在故事的最后,白蘭和女兒一起回到波士頓,在波士頓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二、《紅字》的語言功能
(一)塑造人物形象
《紅字》中的語言功能對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霍桑在小說中運用文字刻畫了豐富、立體又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塑造中,霍桑通過描繪不同人物的語言習慣或是口頭表達習慣,讓讀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不同人物的性格[2]。比如,在刻畫白蘭時,霍桑通過描繪白蘭的內(nèi)心獨白和口頭表達,讓讀者體會到白蘭有著豐富的情緒,但這些情緒復雜又矛盾,從言語中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她的沉重感。在丁梅斯戴爾的語言中,可以感受到他的信仰、善良、寬恕和憐憫。在人物形象刻畫時,通過語言文字的展示,可以讓讀者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羯T诳坍嫲滋m前夫齊靈渥斯人物形象時,通過粗俗、直接甚至有一絲專橫的語氣,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反面的人物形象,與白蘭的人物形象呈現(xiàn)出鮮明的對比。不僅如此,在《紅字》中對于社會中不同階層人群的語言表達也有不同的方式和特點,使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非常生動、立體。
(二)體現(xiàn)社會文化背景
在《紅字》中,霍桑通過精練的語言對當時社會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宗教文化進行了詳細描述,并對當時的社會文化展開討論。在《紅字》中,霍桑譴責新英格蘭清教徒嚴苛的、極端的道德行為。比如在社會在對待白蘭的罪行審判上,審判者們用極端苛刻的方式對白蘭的罪行進行了懲罰,用“紅字”為她刻下了恥辱之印,也用語言凸顯了對牧師丁梅斯戴爾的過度寬恕?;羯Mㄟ^精準的語言描述讓我們認識到17世紀宗教文化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也凸顯出英格蘭清教徒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力。此外,在《紅字》中,對不同社會階層又或是不同職業(yè)人物的語言風格描述也有所不同,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比如在鄉(xiāng)村人物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鄉(xiāng)村地區(qū)淳樸、真摯的社會文化氛圍,城鎮(zhèn)人物言談舉止更加有氣質(zhì)、更加嚴謹,也正是因為這種多樣化的語言風格,才讓小說故事內(nèi)容更加豐富,為這個愛情故事賦予悲劇色彩。
三、對《紅字》中語言特點的賞析
(一)敘述風格
《紅字》小說最鮮明的語言特點就是故事的敘述風格,整部小說都采用敘述性的語言慢慢將整個故事為大家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可以細致了解故事的發(fā)展[3]。在故事一開頭,霍桑就將白蘭身處在監(jiān)獄牢房的場景作為整個故事的開端,這里對故事女主人公的描寫再次強調(diào)了小說名《紅字》。故事的開頭就將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胸口上掛著鮮紅“A”字的女主人公白蘭身上,極大地引起讀者的注意力,并以此來展開整個故事的敘述。在小說故事的講解過程中,霍桑主要采用敘述性語言表達方式,讓讀者快速進入故事中,對故事中的人物和人物關(guān)系有清晰的了解。故事的女主人公是白蘭,她人生中有兩個男人,一個是前夫齊靈渥斯,另外一個是她的情人丁梅斯戴爾?;羯T趯λ麄冎g關(guān)系的敘述上借用了很多技巧。比如在故事的開頭,霍桑并沒有采取敘述的方式來為讀者講述整個故事如何發(fā)展,而是將敘述重點放在女主人公白蘭身上,通過對其出場外貌進行描寫,然后以此來展開故事的敘述,以幫助讀者更容易地了解人物特征,進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發(fā)展。在整篇小說中,霍桑并沒有著重為讀者敘述男女主人公是怎么認識、怎樣萌生愛意的,而是將重點放在監(jiān)獄和審判環(huán)節(jié)中,這種不全面的情節(jié)描述可以更好地凸顯小說的主題。
(二)隱喻
小說《紅字》中,隱喻可謂是貫穿整部小說,霍桑通過隱喻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社會文化的不滿,也隱喻了故事的結(jié)局。《紅字》中隱喻手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紅字
紅字既是小說的名字,也是小說故事的關(guān)鍵。在故事的開頭就出現(xiàn)了對紅字的描述,紅字指的是女主胸口紅色的“A”字,代表白蘭所犯下的罪行。這里描述的紅字不僅具有一定的象征風格,還是一種隱喻的表達方式。故事一開始就描述白蘭在監(jiān)獄中抱著嬰兒,胸口還掛著一個鮮紅的“A”字,面對這樣的故事開頭,讀者必然會好奇這個女人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進而引起閱讀興趣。在審判中,白蘭在絞刑架下面依然沒有對眾人說出孩子父親的名字,她選擇自己承擔一切。從監(jiān)獄出來之后,白蘭帶著女兒開始了新的生活,但是胸口的“A”字并沒有因此消失,而白蘭對過去的種種卻表現(xiàn)得云淡風輕?;羯S眉t字作為小說名,就是把隱喻的表達方式從故事的開頭貫穿到故事的結(jié)尾,用紅字隱喻在當時的社會要想揭露事實就會有更多秘密被揭露出來,進而表達霍桑對當時社會的諷刺與不滿[4]。
2.絞刑架
絞刑架在小說故事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隱喻工具,整個故事共出現(xiàn)了三次關(guān)于絞刑架的場景,可以說絞刑架對于故事人物形象的刻畫,推動故事發(fā)展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絞刑架第一次出現(xiàn)在讀者視野中是在小說的第二章,女主人公白蘭因為通奸的罪名,被拉到絞刑架上接受眾人的道德審判。面對眾人的審判,面對審判人群中的兩個特殊人物,白蘭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怯懦的情緒,而是勇敢面對眾人的審判,勇敢承擔罪責,這里描述白蘭在絞刑架下的表現(xiàn)可以充分襯托出她堅強、勇敢的精神。同時,在關(guān)于絞刑架的描寫中,還出現(xiàn)了整個故事中最重要的兩個男性角色,分別是白蘭的前夫和情人。白蘭的前夫之所以出現(xiàn)在絞刑架場景中并不是為了給白蘭辯解,而是為了復仇,進而引出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而這個情人就是白蘭懷中嬰兒的生父,他以審判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絞刑架現(xiàn)場。這里人物之間的沖突設(shè)定為后續(xù)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引出很大懸念。小說中第二次出現(xiàn)絞刑架是在故事的高潮部分,這時站在絞刑架上的并不是白蘭,而是白蘭的情人丁梅斯戴爾,他在白蘭的幫助下站在絞刑架上進行反省,在歷經(jīng)一番拷問后獲得女兒的諒解。絞刑架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在故事的結(jié)尾,這里對于絞刑架的描述和故事開頭相呼應(yīng),也隱喻了故事中幾位主人公的最終結(jié)局。
3.森林
在小說《紅字》中,森林也是一種隱喻,森林在小說中所表達的意義與現(xiàn)實生活有很大的反差。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賦予森林生命力、活力、希望的象征,與之相反,小說中的森林卻是愚昧、無知的代名詞。小說中對于森林的描述與現(xiàn)實生活我們所看到的森林并無兩樣,同樣都是充滿著綠色、活力與生機,然而這樣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森林卻是白蘭接受道德審判的地方,這里關(guān)于森林的描述與白蘭的經(jīng)歷呈現(xiàn)出巨大反差,襯托出白蘭的凄慘遭遇。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反差式的描寫,隱喻出白蘭面對凄慘悲涼的經(jīng)歷依然堅強、無所畏懼的性格。不僅如此,霍桑在小說中為我們描述的森林非同尋常,讓讀者感受到一絲神秘氣息。也正是因為對森林的這種神秘化描述,與現(xiàn)實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而凸顯出各個人物的形象特點和性格特征。森林這個充滿生命與活力的地方既是白蘭接受審判的地方,也是后面白蘭和女兒生活的地方,她在這里接受人們的審判,也在這里和女兒生活得自在幸福,極具諷刺意味。
(三)反諷
反諷是英美文學作品中最主要的語言特點,反諷一般是通過與事實相反的描述,又或是借助一些與事實無關(guān)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用反諷來披露現(xiàn)實[5]。在《紅字》小說中,很多細節(jié)都暗藏著反諷的意義。就像故事的女主人公白蘭,她是一個善良、純正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卻被逼著站在絞刑架下遭受眾人的侮辱和審判,更為諷刺的是與“犯人”白蘭通奸的男人卻是當時社會為大眾宣揚道德的牧師。這種反諷的語言表達方式將白蘭這個婦女和牧師丁梅斯戴爾組合到一起,他們之間萌生了愛意,甚至發(fā)展成婚外情,這種反諷就是霍桑對當時扼殺人性社會的嘲諷,更是對當時社會倫理道德的諷刺,是對當時社會清教徒偽善行為的一種批判。在《紅字》小說中,很多情節(jié)都運用了反諷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小說描述的現(xiàn)實社會與讀者的期待形成反差,凸顯出霍桑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深刻思想。
(四)語言風格
1.人物語言
在《紅字》中,霍桑在刻畫人物時,用語言為不同人物塑造了鮮明的個性。社會中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物,他們有著不同的語言交流方式。正如城鎮(zhèn)地區(qū)和鄉(xiāng)村地區(qū)的人們所使用的方言、口語呈現(xiàn)出多樣化一樣,霍桑通過人物的對話交流塑造了一個又一個豐富的角色。城鎮(zhèn)地區(qū)的人們在交流中使用的語言更加文雅,口語相對正式,鄉(xiāng)村地區(qū)人們的對話交流則更加質(zhì)樸、簡單,這種不同地區(qū)人們交流方式的差異化讓小說故事更加具有真實感,也豐富了故事的社會背景和人物關(guān)系。人物語言的使用還是對不同人物社會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征。在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人物形象的語言交流中,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個性,都是一個鮮活、立體的人。
2.對話風格
除了不同人物對話語言的使用外,不同的人物角色對話風格也有所不同,在這種充滿差異化的對話風格中,可以彰顯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比如,小說中清教徒之間的對話風格就非常嚴肅,充滿了宗教氣息。在白蘭的對話中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痛苦、糾結(jié)等復雜情緒。這種對話風格可以讓讀者更容易了解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將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放大?!都t字》中的差異化對話風格賦予小說多元的文化背景,讓故事內(nèi)容更加具有生活氣息。
3.修辭手法
《紅字》中,霍桑還運用了多樣化的比喻、排比、一語雙關(guān)等語言修辭手法,讓故事情節(jié)更加生動有趣。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同時也增添了諷刺的色彩,讓作品的語言風格更具特色,讓作者可以沉浸在故事當中。
四、結(jié)束語
總之,從語言視角對英美文學作品《紅字》進行賞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語言的魅力,更好地品味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霍桑在《紅字》中運用了大量如敘述性、隱喻、反諷以及不同的語言風格去構(gòu)建故事的社會背景、描述故事情節(jié)、刻畫故事人物形象,這些語言表達方式雖然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很常見,但是霍桑在多種語言表達方式的運用下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了描寫,為我們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也講述了這段愛情故事的悲劇,讓讀者可以透過故事產(chǎn)生情感共鳴,體現(xiàn)了不同語言表達方式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作用。在閱讀和賞析其他英美文學作品時,也可以從這些視角對作品內(nèi)容進行賞析,更好地體會英美文學著作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參考文獻:
[1]劉燕.基于語言學視角分析英美文學作品語言特點:以《紅字》為例[J].名作欣賞,2023(30):50-52.
[2]劉淑奇.《紅字》的語言特點及人名解讀[J].名作欣賞,2022(32):139-141.
[3]郭愛平.霍?!都t字》中紅字A的象征意義[J].鄂州大學學報,2020,27(2):63-64.
[4]陳麗芳.語言修辭視角下對《紅字》語言特點的賞析[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6(2):65-67.
[5]李萌.論《紅字》象征手法的運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9):183-184.
作者單位:菏澤醫(yī)學??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