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 屈玉麗
課程思政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的綜合性教育理念,高中文言文承載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高中語文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主要立足于教材,聯(lián)系學生實際,通過整合資源、聯(lián)系課標等尋求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語文教育的路徑,以期為高中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學科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耙钊胧崂韺I(yè)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比脒x高中部編教材的文言文所蘊含的豐富優(yōu)質思政資源,為中學語文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指明方向。
課程思政概念界定
“課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要解決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課程思政以隱性的方式使得思政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發(fā)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強調潤物無聲的精神滋養(yǎng)與情感陶冶作用,可見課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具體是指“依托、借助于專業(yè)課、通識課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者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于專業(yè)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本文主要以高中文言文教學為研究對象,探尋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路徑。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 ? ? 必要性與可行性
文言文本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思想內涵為融入思政教育提供新的視角,因此,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具備一定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理念一經(jīng)提出便是教育研究的熱點,國家所出臺的相關政策、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緊迫性都為高中文言文教學與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國家教育政策層面上的要求?!?022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強調“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語言文化,實施中華經(jīng)典誦讀工程、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辦好第四屆中華經(jīng)典誦寫講大賽”。文言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身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為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入提供了切入點。“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教育在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將其更好地融入語文教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
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緊迫性。課程思政建設與核心素養(yǎng)落實密切相關,體現(xiàn)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層面。通過學習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五石之瓠》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兼愛》為代表的墨家思想,從古人之道中領會修身養(yǎng)性、砥礪品格的時代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達成“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幫助學生在情感上領會課程思政的要求。學習《諫逐客書》《六國論》等史政論文時,關注諸子論辯的藝術,使學生獲得邏輯辯證思維的同時,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學習《蘭亭集序》,體會作者在山水田園中寄興懷遠的意趣,并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審美趣味。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是達成文言文教學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前提基礎。因此,核心素養(yǎng)的建立與課程思政的建設都最終指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又會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二、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可行性
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要求、部編教材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為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提供了可行性。
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部編教材中的文言文本蘊含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思想價值與道德規(guī)范,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代表的文言文本為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入提供了較好的視角。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是文言文教學所應達到的最終目的,即立德樹人。借由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變?yōu)楝F(xiàn)實。
部編教材文本主題的思政性。部編教材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起著重要作用。高中文言文選篇無論是游記散文還是政論文、史傳文等,多集中在體現(xiàn)良臣賢士的個人品格操守與民族大義方面,蘊含著強烈的人文關懷與家國情懷。所選入教材的文言文作為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文字載體,其又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重要來源,這為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的路徑探究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適當融入課程思政資源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關鍵,其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目標是導向、教材研讀是基礎、思政元素挖掘是前提、思政資源整合是重點、激發(fā)學生內生動力是教學根本所在,因此,本文將從部編本教材、教師、學生、課標四個角度探尋融入路徑。
一、挖掘思政元素,確保文本解讀思想性
部編教材既注重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教育,也有立足于時代高度的價值追求,入選高中部編教材的文言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與精神滋養(yǎng),借助文言文向同學們傳達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立德修身之要、尊師重道之禮等。因此,充分挖掘教材文言文本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學生政治素養(yǎng),可以最終達到對學生培根鑄魂、啟潤心志的作用,真正實現(xiàn)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學中,實現(xiàn)語文潤物無聲的育人功效。
教學《勸學》《師說》時應使學生明確可以通過讀書和學習提高自身修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冻啾谫x》《登泰山記》所指向的思政價值則是借赤壁、泰山的自然景觀、文化歷史,了解文人樂觀曠達的情懷,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學習《阿房宮賦》《六國論》等,可體會古代良臣賢士的堅守道義、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文化自信,發(fā)揮教材育人價值。
二、整合多重資源,增強主題教學育人性
基于教材,以課程思政理念設計教學,將思政元素整合成為教學服務的可用資源。在課堂上,這種資源的融入可作為拓展部分,既能作為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單獨出現(xiàn),也能融入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為教材文本的分析和資源的補充交替進行。以《屈原列傳》為例,為使學生對屈原形象有更為立體的認識,教師可適當引入屈原作品如《離騷》《懷沙》,關注屈原表明心志的句子“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表現(xiàn)其高潔志向的句子“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表明楚國腐敗現(xiàn)狀、自己處境困窘的句子“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通過《離騷》《懷沙》中屈原的直白袒露,印證太史公對屈原的評價——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使學生對屈原有更為客觀的認識。通過將傳記人物的相關作品作為課程思政資源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體會屈原心系國家、忠君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此外,還可以立足于時代,引入時訊資料,引導學生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思考屈原的愛國精神以及探討新時代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線、保持志潔行廉的高尚品格。在達成文化傳承與理解目標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三、激發(fā)內生動力,提高思政學習自覺性
面對新教材、學生讀書少的問題,溫儒敏老師提出“抓住培養(yǎng)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同樣,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落實到高中文言文教學實處,使學生自覺主動關心國家大事、提升個人修養(yǎng),那么,激發(fā)學生內生動力、調動學生興趣是關鍵。由于古代士人與學生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朝代文化的隔閡、地域文化的不通,身處和平時代的學生難以對某些身處動蕩時代的良臣賢士的遭際產(chǎn)生共鳴,再加上文言文的語言隔閡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使學生向古代文人志士的品格操守靠攏的意識與內生動力沒有被激發(fā)起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可以為課程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提供思路,要想使學生走進文本必須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調動學生的情感。因此,我們就可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網(wǎng)絡媒介,例如在講解司馬遷撰寫《鴻門宴》《屈原列傳》時所抒發(fā)的情感,就可以引入《典籍里的中國》中的某些片段,體會太史公忍辱負重著成青史的艱辛。使課程思政的元素更容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發(fā)于中,行于外”。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立足于教材文本,結合學生的認知實際,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品質的向往。
四、立足核心素養(yǎng),注重教學設計整體性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我們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四個方面是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文言文教學重精讀,像《蘇武傳》這種篇幅較長的文章,以及以《離騷》為代表的句意晦澀難懂的文本,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往往還是以應試內容的講解為主,至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展現(xiàn)僅被壓縮到最后幾分鐘的課堂小結與主題升華中,學生能從優(yōu)秀古籍中汲取到的養(yǎng)分少之又少。而每一篇文言選文都蘊含著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就《勸學》《師說》而言,教師在引導學生疏通文言句意、積累文言知識的前提下,在引導學生學習古人求學從師之道時,也要使學生明確古代思辨性文本論證的邏輯思維,從論證的行文結構、恰當?shù)恼撟C手法與古文字的審美蘊藉中感受文言文的思辨魅力。因此,課程思政融入文言文教學要從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層面入手,站在高立意的角度,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保證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部編版高中文言文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凝聚著古人的智慧,這為課程思政理念更好地融入語文課程提供了必要的切入視角。本文主要是立足于教材,聯(lián)系學生實際,通過整合資源、聯(lián)系課標等尋求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語文教育的路徑,將思政元素貫穿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完成育人目標,從而達到啟潤心志、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目的。
作者簡介:
王亭,女,山東濱州人,碩士,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與文化研究、語文教育;屈玉麗(通訊作者),女,山東泰安人,博士,浙江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文學與文化研究、語文教育。本文系基金項目“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塔里木大學漢語言專業(yè)”、教育部“文化與邊疆課程思政虛擬教研室”、兵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設項目“胡楊精神視域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漢語言專業(yè)課程育人體系構建研究”(課程育人)、兵團級一流本科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兵團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塔里木大學一流本科課程——中國古代文學(TDYLKC202217)、塔里木大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專項“三全育人視域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漢語言專業(yè)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研究”(TDGJSZ2204)、塔里木大學校級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深度學習理念下高中語文‘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研究——以阿拉爾某中學為例”(TDGRI202271)、塔里木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語文教學研究與反思”(TDYKC2023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