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坎的最后一首練習曲《伊索盛宴》,不僅有著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嚴謹工整,還彌漫著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氣息。在筆者對此作品進行較為細致的學習和理解之后,根據(jù)自身的演奏方法,對本曲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技巧將進行初步的分析。筆者相信,通過對此作品主題以及每個變奏的深度解剖,能幫助其他演奏者從不同的角度去獲得更多的練習方法。
阿爾坎的藝術(shù)成就及《伊索盛宴》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一、阿爾坎的主要藝術(shù)成就
阿爾坎是浪漫主義時期杰出的法國音樂家,在鋼琴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上的造詣與同時代的肖邦、李斯特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在繼承發(fā)揚巴赫和斯卡拉蒂等前輩作曲家優(yōu)良的創(chuàng)作理念的基礎(chǔ)上,吸收融合了舒曼、勃拉姆斯、肖邦和李斯特等同時代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法,結(jié)合自己極具個性的創(chuàng)作理念給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獨特的魅力。阿爾坎的作品有他個人獨特創(chuàng)新的音樂語言,在和聲、音樂色彩等方面都打破了傳統(tǒng)的界限。這些新穎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給予后人很多的啟發(fā),對浪漫派后期音樂的發(fā)展及普羅科菲耶夫、巴托克、西貝柳斯、馬勒等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伊索盛宴》的創(chuàng)作風格
在《伊索盛宴》這部作品中,作曲家采用了變奏曲的音樂寫作手法,最大程度地表現(xiàn)了音樂的演奏性能。它既有肖邦音樂的歌唱性,又有李斯特創(chuàng)作的炫技特點,既有練習曲似的技巧性訓練,又有情感表達的抒情性特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最后將音樂情緒推動至巔峰。
《伊索盛宴》的演奏技巧分析
從整首作品看來,主題旋律作為全曲的動機,從始至終作品中都有主題的出現(xiàn)。由此,我們彈奏的時候要有整體性的意識,一開始的主題相當于全曲的“引子”,從一個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開始,所以彈奏時手指需要適當具有控制,不宜過響、過度嘈雜。作品的主題,作為全曲始終圍繞的中心,要讓旋律線條清晰明朗,將聲音做出層次感,適當突出上方旋律聲部,但又要保持聲部之間的相互協(xié)和。其次,阿爾坎將此作品命名為《伊索盛宴》,展示的是一座動物園的場景,描寫的是各種各樣的動物,因此,整首曲子的基調(diào)是歡快、活潑,洋溢著充滿斗志的氛圍。因此,在彈奏一開始的主題時,要讓聲音聽起來具有彈性,要營造出一種輕松的狀態(tài)。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先用勾指跳音的方式,單獨練習上方的旋律聲部,找到指尖觸碰琴鍵的撞擊感,讓指尖的觸覺有明顯的意識存在。其次,再單獨用相同的方法練習左手的音符,保證每一個聲音都流露出飽滿的彈性色彩。既要保證主題音樂的連貫性,又要注意和聲方面的融合,橫向與縱向的結(jié)合,缺一不可。
變奏1,主題旋律在左手,因此,要突出左手聲部,將右手的階梯式和弦作為伴奏,但也可以適當突出右手上方聲部的旋律,增加作品的層次感。練習一開始也要注意將重心放在聲音上,首先要讓聲音放下來,沉下去,不要有飄浮的音色存在,先用吊臂的方式,慢練,做好每一個飽滿的音色。接下來,練習右手時,注意下方聲部和旋律聲部的層次,以及右手旋律的橫向線條。
變奏2,有一種類似于諧謔曲的風格,右手突強音sf的表現(xiàn),有一種喜感和倔強性,第一次打破了作品一開始呈現(xiàn)的平靜,左手還是保持著主題的旋律,一靜一動,擴大了張力,富有韌勁。練習時,右手可以先采用手指支撐高抬的練習方式,增強右手的張力,在第20小節(jié)右手突出半音階的旋律,也可以先采用勾指高抬和手指支撐高抬的方式,鍛煉手指的機能。第24小節(jié),左右手可以先同時突出第一個音,然后突弱,用漸強的方式勾勒出半音階旋律。
變奏3,左右手都是主題的變化出現(xiàn),像是重新回到了主題的感覺,需要始終保持著輕快,具有彈性的聲音。練習時,也只需注意表現(xiàn)旋律聲部與左手聲部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右手中間聲部不做特意突出,伴隨在音樂旋律中即可。
變奏4,畫風轉(zhuǎn)向了悲傷沉重的氛圍中。需要將右手的和弦用連奏的方式演奏出來,練習時可以著重突出最上方的旋律,用跳音的方式練習小指,增強小指的靈活度和控制感,將右手彈奏出富有層次的聲音,對表現(xiàn)旋律的連貫性有很大幫助。練習左手時,也可以先采取吊臂的方式,將聲音完全沉到底,去仔細感受聲音真真切切的實在感,然后再根據(jù)音樂所需要的那種跳動,彈性的聲音,做出相對應(yīng)的調(diào)整。
變奏5和變奏6,作為此曲第一次的高潮部分,在將主題的進行曲風格加以詮釋的基礎(chǔ)上,也具有一種抗爭、武勇的氣勢,在情緒的推動上,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的氛圍。練習變奏5時,第一步也是左右手的吊臂,特別是此樂段中片段似的八度跑動,更需要展現(xiàn)出音樂的渾厚與深層感,因此,吊臂的作用是為了防止手的緊張與跑動時的僵硬。第二步,去感受音樂中的和諧統(tǒng)一,調(diào)整改變指尖的觸碰感,防止沒有思考地直接下鍵,將左右手融合在一起,傾聽和聲色彩的飽滿感。第三步,開始思考旋律的變化,旋律在中間部分交替進行,因此,要平衡聲部的處理,旋律線條要做到流暢通順。變奏6采用與變奏5一樣的節(jié)奏型開始,緊接著左手是一連串的顫音,右手則繼續(xù)是與變奏5相似的旋律,接著用右手的和弦與左手八度的快速跑動,將此樂段推向高潮,用左右手的反向八度跑動來結(jié)束高潮。
變奏7,是以快速跑動技巧為主的炫技性段落,彈奏時需要展示出它的顆粒性,不能聽起來有黏在一起的感覺,因此在練習時,首先用勾指高抬和支撐高抬的方法,去打開三關(guān)節(jié)的發(fā)力點,中間穿插著用吊臂去放松手的僵硬。然后再用附點節(jié)奏變換地去練習,讓手指的獨立性更加堅固,最后結(jié)合音樂由慢到快的加速,到最后有輕盈、流水般的通暢。左手部分則是該變奏的旋律,突出上方聲部的旋律線條,找到大拇指的支撐狀態(tài),從而發(fā)出正確的聲音。在左右手分開練習完成之后,則也需要注意聲部的協(xié)和程度,不能讓左手旋律和右手跑動相分離,要讓它們的聲音達到協(xié)和的程度。
變奏8,與變奏7的演奏有相似之處,都是需要注意其顆粒性,變奏7是快速跑動練習,變奏8是快速的顫音練習,也要講究其顆粒性。右手以短跳音的柱式和弦作為旋律,左手是不停的顫音,練習此處時,手腕也要適當?shù)財[動,為了避免手腕的僵硬,可以采用貼鍵練習,加強指尖的觸感,以及采用附點的方式反復練習顫音,以達到快速時,顫音能均勻地彈出。
變奏9,樂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部分,調(diào)性從e小調(diào)轉(zhuǎn)向了E大調(diào),采用了圣詠似的旋律,與之前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比,從緊張的氛圍中舒緩下來,感覺到了一絲溫暖。練習時,要注意左右手兩個聲部的旋律線條,類似于賦格,聲部之間互不干擾。此變奏也要同時兼顧橫向旋律走向與縱向的和聲色彩,不能有重音突兀出來,左右手合奏時,可以想象成水滴在手指尖懸掛的感覺,若隱若現(xiàn),纏綿悱惻,可以使旋律線條更加流暢。
變奏10,延續(xù)了變奏9的圣詠旋律,將旋律線條轉(zhuǎn)至了內(nèi)聲部,將右手外聲部十六分音符的級進下行作為伴奏,因此,需要手指的極度控制。內(nèi)聲部的旋律線條,要以一種歌唱性的方式彈奏,需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使音符外露,感受音符在內(nèi)心深處流動,從而彈奏出更深層次的旋律線條。
變奏11和變奏12,再次用到了三連音,與之前的變奏5和變奏6形成呼應(yīng),預(yù)示著緊張的氣氛將隨之而來。在變奏11中,左手是主題的變奏旋律,由雙音構(gòu)成,練習時應(yīng)將手指力度有所傾斜,突出上方旋律;右手的三度音階和六度六連音回旋似的節(jié)奏,需要練習得更加連貫,綿延不斷的感覺。變奏12,類似變奏11的倒影,將變奏主題轉(zhuǎn)向右手,六連音回旋似的旋律轉(zhuǎn)移到了左手,聲音變得越來越低沉,音樂情緒在慢慢地積累,但還沒爆發(fā),彈奏時需一直保持柔和狀態(tài),但需要通過內(nèi)心更深層次的凝聚力,展現(xiàn)出一種內(nèi)在的推動。
變奏13,再次回到了e小調(diào),采用了裝飾音的變奏,神秘感再次出現(xiàn)。這一連串的裝飾音像是小動物發(fā)出的輕微短促的叫聲。彈奏時,要十分的輕巧,但在輕的同時,聲音也要有凝聚力,穿透力。
變奏14和變奏15,再一次地將情緒推向了高潮。變奏14中,短促的三連音模仿著喇叭的聲音,這一片段全都采取斷奏的方式,每個音短促而有凝聚力,從單音到雙音再到最后的三和弦、八度,將情緒推向了變奏15的高潮。變奏15,所有的情緒直接爆發(fā),左右手全是由八度及和弦組成。但強而不亂,練習時,分手將左右手各自的旋律線條連接起來,右手是由每一拍開始的柱式和弦組成的旋律,左手一開始也是由八度柱式和弦組成,到后面的八度下行音階,要清楚明了。
變奏16,是一個過渡、分割的段落,將之前的高潮立刻恢復平靜。該變奏由附點節(jié)奏音型組成,表現(xiàn)出一種欲言又止的感覺。
變奏17和變奏18,是兩個快速跑動的段落,由六十四分音符的跑動組成,是一個訓練手指跑動技術(shù)的炫技性段落。練習時,為了跑動得均勻且具有顆粒性,一開始可以用勾指高抬訓練三關(guān)節(jié)的發(fā)力,然后用附點節(jié)奏型去訓練手指的均勻程度。每個聲音都要做到如水滴般的晶瑩剔透,聲音輕巧而具有內(nèi)在的爆破感。左手的遠距離跳動,需要固定好節(jié)奏,就如同節(jié)拍器一般,穩(wěn)定、準確。當左右手合在一起快速跑動時,可以根據(jù)音符的高低將聲音做出輕微的強弱變化,使音樂線條具有方向性。
變奏19,如狂風暴雨般突然而至。雙手互鎖的技術(shù)營造出了一種悲痛、沉悶的氛圍。練習時,分成若干個小片段,八個音為一組,分別練習。右手彈下第一個音時,大腦迅速做出反應(yīng),將左手立刻準備到下一個位置,短暫停留在上方,待準備好后,快速下鍵,與此同時,右手也要快速反應(yīng)地準備在下一個位置。慢速反復練習每一個小片段,但熟練之后,再逐漸加快,逐漸將小片段之間連接起來。
變奏20,堅定有力的強奏和弦構(gòu)成了樂曲的第三次高潮。彈奏時,不能為了聲音的強變成手往下砸,手指要有一定的硬度,從內(nèi)心凝聚一股力量,下鍵時向外輸送。坐姿在這時猶如蹲馬步一般,大腿要有一定的支撐感,不能是松軟的狀態(tài),將身體固定,不要左右晃動,這樣在彈奏這種高強度的和弦時,聲音自然而然能夠堅實有力。
變奏21和變奏22,E大調(diào)再次出現(xiàn),猶如暴風雨之后迎來了彩虹,音樂色彩更加的明亮、歡快。在練習變奏21時,可以動用手腕,有拍打的感覺,使這里的情緒更加愉悅。變奏22,右手部分繼續(xù)是之前的旋律線條,左手上標有abbajante,意思是將這些裝飾音運用滾奏的方式來模仿出狗的叫聲,更加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這里的情緒特點。
變奏23和變奏24,再次回到了e小調(diào),顫音和震音就像是狂風暴雨前的烏云密布,暗示著樂曲的最高潮即將來臨。在練習這兩個變奏段落時,可以采用貼鍵練習,同時用手指跳音來增強指尖的控制力,在理性的控制下,合理地進行強弱變化,來烘托出暴風雨來臨前的電閃雷鳴。在控制得游刃有余之時,召喚出內(nèi)心的力量,從內(nèi)心深處將右手的半音階以及顫音、震音連接起來,情緒逐漸遞增,烘托出強烈的音樂情感,直至推動到變奏24的最終爆發(fā)。
變奏25,作為全曲的結(jié)束,在篇章規(guī)模上遠遠大于前面的段落。在變奏25的第一部分,開始由e小調(diào)轉(zhuǎn)向了后來的E大調(diào),此時應(yīng)將身體的所有力量完全打開,釋放出來,懷著飽滿的情緒來彈奏。練習時,可以先采用吊臂的方法,將手臂完全放松,只需要指尖的支撐將聲音凝聚在一起,打開胸腔,通過內(nèi)力的推動,使出全身的力氣彈奏出厚重且輝煌的音樂。練習時,最后的片段始終要保持一種連綿不斷的感覺,樂句之間的聯(lián)系也要有呼吸口,隨著音高的起伏來推動情緒的波動。直到最后,旋律又回到了主題,實現(xiàn)了首尾呼應(yīng)。
綜上所述,本文將阿爾坎的《伊索盛宴》通過自身的理解,從音樂風格和練習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希望通過對此作品的總結(jié)梳理,能夠從中得到收獲,當面對不同作品時,根據(jù)音樂風格的不同,能夠舉一反三,迅速找到適合的練習方法。
作者簡介:
張馨月,1999年生,女,漢族,碩士,籍貫四川達州,研究方向:音樂(鋼琴)。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