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貞弢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的第二學段學業(yè)要求中提到運用尺規(guī)作圖,作等長線段,直觀感受三角形的周長,感知線段長度與兩點間距離的關系等等,那么作為教師,要重視學生在作圖時積累的基本活動經驗,建立量感和初步的幾何直觀,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想。
【關鍵詞】尺規(guī)作圖 ?量感 ?幾何直觀 ?數學文化 ?數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4-0037-03
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的第二學段學業(yè)要求中提到“經歷用直尺和圓規(guī)將三角形的三條邊畫到一條直線上的過程?!闭f明學生在三四年級就要掌握簡單的尺規(guī)作圖方法,以逐步積累操作的經驗,有助于形成量感和初步幾何直觀。
一、基于尺規(guī),感知等長線段
(一)結合情境,在操作中感悟
尺規(guī)作圖,是指使用無刻度的直尺和圓規(guī)進行作圖。新課標在第二學段“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提示中提到“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直尺和圓規(guī)作給定線段的等長線段,感知線段長度與兩點間距離的關系,以增強幾何直觀?!边@個操作聽上去非常抽象,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等長線段”。例如,在教學“線段、射線、直線”這個內容時,在認識了線段的特征后,設計一個有趣的“小螞蟻回洞”情境(圖1):小螞蟻到洞口的距離是多少?請你先畫一畫,量一量,再用直尺和圓規(guī)把這個距離的等長線段畫在自己的本子上。在這個問題中,借助小螞蟻回洞的距離認識線段的特點,在體驗不看直尺的刻度時,用圓規(guī)將這個距離長度畫到本子上的過程。在操作時,對于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而言,使用圓規(guī)還比較陌生,可先嘗試獨立操作,再將操作過程與同桌或小組成員分享,體會無刻度的直尺只能確定直線,用圓規(guī)的兩腳張開的距離可以確定線段的長短,從而作出與小螞蟻回洞距離等長的線段。一個有趣的情境,一個具體的操作,一個數學的感悟,在學生的操作與交流中,讓尺規(guī)作圖不再抽象,幫助學生增強了幾何直觀。
(二)發(fā)揮想象,直觀對比表達
很多教師常常認為,圓規(guī)這一學習用具要到六年級學習圓時再讓學生準備,其實在第二學段角的認識的教學中,為了感知角的大小變化,在學具選用上,常用的是教師或學生制作的活動角,或在網絡平臺上購買活動角學具,但上完課后,這些制作或購買的學具就成了一次性用品,那么圓規(guī)這個學具不正好就是一個活動角嗎?因此,我們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可以利用紙扇、圓規(guī)等身邊的小物件的開合,觀察角的大小變化,并比較角的大小。如,教師在引導學生發(fā)現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關系時,可以讓學生想象將自己的小圓規(guī)與老師的教具大圓規(guī)對比,老師的教具大圓規(guī)的邊比你的小圓規(guī)的邊更長,那么老師手上的角就比你小圓規(guī)的角更大嗎?引發(fā)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有關系嗎?學生在直觀對比中,發(fā)揮想象,抽象出圖形,再通過數學語言可以更簡約、更精確地表達這樣的空間形式,更直觀地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三)追根溯源,滲透數學文化
初探尺規(guī)教學的課堂,我在幾次聽評課中發(fā)現,有學生或聽課教師提出,現在我們已有刻度尺,為什么還需要進行尺規(guī)作圖的教學,特別是強調“不看直尺的刻度”。殊不知,尺規(guī)作圖最早起源于古希臘的數學課題,于公元前5世紀提出,當時還未完全統(tǒng)一度量單位,最關鍵的是測量與讀數時會存在誤差,那么不用讀數,用尺規(guī)作圖在理論上來說是沒有誤差的?;氐街袊鴼v史的中軸線上,記錄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言行思想的著作《管子·形勢》一書中提到:“奚仲之為車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規(guī)矩鉤繩?!边@里所提到的“奚仲”是大禹時期的人,也就是說規(guī)矩作為木工工具至少在夏朝就已經廣泛使用了。那么我們在尺規(guī)作圖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操作學具時經驗的積累,還要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一起追溯數學歷史,知道“規(guī)”是能畫圓的圓規(guī),“矩”是兩條相連成直角且長短不一的尺,它們不僅是平面幾何的研究工具,也是我們生活中做人的道理,透過尺規(guī),感悟數學文化。
二、活用尺規(guī),明晰周長本質
(一)培養(yǎng)量感,直探本質
我們從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單元和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的單元中,都能看到兩手將線段拉緊、拉直的情境圖,就已經在滲透“兩點之間的距離”的感知。再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垂線和平行線”單元的練習中有一道題(圖2):
這題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畫4厘米長的線段”,而在于畫出規(guī)定距離的兩個點,這個編排直指線段的本質,也就是“兩點之間的距離”,同時借助下方的一個小問題,將線段和線段與直線的關系進行知識點的整合。其實在這里,我們還可以打破整厘米數的長度,設計一些非整厘米數的練習。如:請你選擇使用刻度尺、無刻度的直條(尺)和圓規(guī),畫出與以上線段等長的線段。這個操作并不難,大多數學生會先用刻度尺對原線段進行測量,但很快會發(fā)現具體精確到幾毫米,總是因誤差出現不同的測量結果,這時可先用無刻度直尺畫一條直線,再用圓規(guī)兩腳張開到與原線段等長,不用測量具體長度,就能將原線段“搬”到直線上,減少了測量時的誤差,關鍵是體驗到尺規(guī)作圖的方便,打破了原先用刻度尺測量的定勢思維。這些例題與練習都在為我們將尺規(guī)作等長線段引入課堂教學明確了方向,確定所達到的學習程度。
在理解了線段之后,新課標要求“用直尺和圓規(guī)將三角形的三條邊畫到一條直線上,認識三角形的周長。”這個作圖可以看作是以上“作等長線段”的應用。教學中,教師常讓學生在描一描、畫一畫中感受圖形的邊線,那么在初步感知周長這一概念后,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尺規(guī)作圖的方法,在操作中探索“周長到底有多長”這個核心問題,嘗試用沒有刻度的直尺和圓規(guī)把三角形的三條邊依次畫到一條直線上,從數學思維的角度出發(fā),就是將周長從二維的平面轉化為一維的“首尾相接”的線段長度上,尺規(guī)作圖的本質就是演繹推理,感知線段長度的可加性,并體會到用圓規(guī)依次度量三角形三條邊的等長線段的準確性,在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同時,也進一步明晰了周長概念的本質。
(二)嘗試作圖,引發(fā)猜想
我在執(zhí)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平行與垂直”一課中,探索“垂直線段最短”這個問題上,結合了北師大版中的“去河邊怎么走最近?”這樣一個小實驗(圖3)。教師可以先示范用直尺畫出直線AB表示河流,標上點O表示淘氣小朋友所在的點位,然后用圓規(guī)的針尖對準點O,用圓規(guī)張開的距離讓學生獨立嘗試尋找發(fā)現到河邊最近的距離。活動中,我看到學生仔細地調整圓規(guī)開口的距離,哪怕只差一點點,學生也能細心觀察、對比著。在這個作圖的過程中,也許不是每位學生都能準確找到圓弧與直線的切點,但在不斷調整距離的過程中,引發(fā)了學生垂直線段最短的猜想。
(三)借助尺規(guī),驗證猜想
學生初步掌握了尺規(guī)的使用方法后,在解決一些圖形對比的問題中,也能借助尺規(guī)驗證自己的猜想,比如學生在理解了線段、直線、射線的特征后,對比下面兩組線段的長度,要求學生先看一看,再量一量(圖4)。左圖中線段兩端的兩個圓形和右圖中線段兩端類似箭頭的圖形,單從目測的角度,都容易讓人產生視覺錯誤,那么在量一量驗證猜想時,我們除了用有刻度的直尺來量,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借助圓規(guī),用之前學到的“作等長線段”的方法進行比較,以驗證自己猜想。
再如用直尺和圓規(guī)作三角形,引導學生在尺規(guī)的操作中發(fā)現并驗證“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一般規(guī)律,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例3的內容為例(圖5),在8cm、5cm、4cm、2cm中任選3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嗎?學生在獨立思考操作時,一般會先確定一條邊,再不斷調整另外兩條邊與第一條邊的建構,但我們發(fā)現使用小棒學具調整時,與第一條邊的夾角容易發(fā)現位移,其實另外兩條邊在調整時所劃過的路徑就是在尋找兩個圓弧的交點,因此學生可以借助圓規(guī),量得選用小棒的等長線段畫?。▓D6),以作圖為認知載體,從直觀中推理驗證規(guī)律。
三、應用尺規(guī),挖掘數學思想
學生在第二學段的作圖體驗中,積累了一定的操作經驗,逐步發(fā)現作圖的規(guī)律,在遇到一些圖形問題時,就會自然地思考應用尺規(guī)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挖掘尺規(guī)作圖背后的數學思想。在借助直尺和圓規(guī)作圖的方法中理解了三角形的周長的基礎上,可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用尺規(guī)作圖的方法補全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圖7)。類比思想方法是富于創(chuàng)造的一種方法,但要注意不要增加作圖難度,可以先給定兩條直角邊,作為一個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請學生利用尺規(guī)作圖補全這個長方形。在操作中要求學生要留有畫圖過程,在小學階段不用過度強調作圖步驟,鼓勵學生表達“作等長線段”“兩點確定一條線段”這些數學規(guī)律,通過類比思想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再如以上談到的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種空間形式的結構正是一種數學模型,教師要注重在尺規(guī)作圖表達應用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建模的能力。
另一方面,學生借助直尺和圓規(guī)將思考過程或是具體的數量直觀表達出來,清晰地感知幾何圖形與組成的各部分元素之間的空間關系,也就是將數與形結合起來,這樣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思維更直觀,讓分析更簡明。
四、拓展延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任教高年級的數學老師常常發(fā)現,學生在六年級學習了圓,學會使用圓規(guī)了,可操作技能只停留在會畫圓上,但有時我們不需要畫出完整的圓,那么教師可以在作業(yè)設計上打開學生的思路,將尺規(guī)的操作延伸,如圖8:點E是直線l上一點,點D在直線l外,請在直線l上畫出點F,使△DEF是等腰三角形。本題有趣的地方在于可以作出不同形狀的等腰三角形,線段DE既可當底,也可做腰,如我們可采用作業(yè)紙對折法,將點D和點E重合,那么折痕與直線l的交點就是點F。采用尺規(guī)作圖時,學生通過嘗試很快就能發(fā)現,以線段DE為腰時,可畫出等腰銳角三角形,也可等腰鈍角三角形,還可以在線段左右兩邊不同方向嘗試作圖。一道簡單的開放型操作習題,拓展了學生只會用圓規(guī)畫圓的單項技能,延伸出新的思考,學生在尺規(guī)的結合運用中提升了創(chuàng)新意識。
尺規(guī)作圖以其合理性、必要性、直觀性、簡潔性等特征,讓學生在細致的操作和嚴密的思考中,發(fā)展了空間觀念,并且融入了量的感知和推理意識的培養(yǎng)。在幾次的作圖課后,有些學生意猶未盡,在課間繼續(xù)利用尺規(guī)設計圖案,再與同學交流、分享操作過程,我想,這就是數學獨有的文化魅力,不僅能深化明理,凸顯幾何價值,還培育了學生良好的數學品格。
參考文獻:
[1]王邵惠子,王青建.尺規(guī)作圖問題新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5):125-128.
[2]劉加霞,潘麗云.尺規(guī)作圖的歷史溯源、育人價值及教學建議[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2(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