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程卉萱
摘 要:西北民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充分反映了西北地區(qū)人民長久以來的生活風貌和精神風貌。在“春雨工程”持續(xù)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從“春雨工程”的角度出發(fā),深化對西北民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工作,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本文基于當代社會背景,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西北民歌的傳承策略: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傳承、賦予民歌時代屬性以及向民間音調注入文化內涵。同時,本文還深入探討了“春雨工程”在推動西北民歌傳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進一步以《青春舞曲》新疆民歌為例,細致分析西北民歌的創(chuàng)新情況。
關鍵詞:西北民歌;當代社會;傳承;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0-00-03
一、當代社會背景下西北民歌的傳承策略
(一)音樂教育促進傳承
文化是一種集合體,由多種要素構成,如習俗、信仰、文字、語言等,在發(fā)展節(jié)奏快速的新時代背景下,文化傳承成為維護民族情感、豐富精神家園的重要方式。區(qū)別于西方音樂文化的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群體大多為民間藝人,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中,民間藝人的口口相傳與家族傳承逐漸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傳承相較,東方音樂文化的傳承更為自由、隨意,繼而導致部分古老的民歌文化逐漸流失在歷史長河中。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隨著全球化、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地方文化面臨著傳承和發(fā)展的挑戰(zhàn)。西北民歌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面臨著傳承的難題。為確保西北民歌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實現可持續(xù)傳承發(fā)展,確實需要適當規(guī)范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根據地方特色,將當地民歌文化嵌入當地音樂教育體系中,借助教育的力量使更多人了解民歌文化。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西北民歌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傳承時,確實可以依托音樂教育來促進文化傳承。音樂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當前教育體系中,為了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部分藝術院校從文化視角出發(fā),特別增設了民歌課程,然而各院校予以的重視程度、資源條件各有不同,最終所表現出的民歌文化傳承效果也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將民歌文化融入音樂教育呈現出了不可忽視的傳承效果。結合當前的音樂教育實踐情況來看,大多數院校將民歌相關的各要素進行整合,借助一門課的形式全方位傳遞戲曲、民族器樂、民歌等文化內容,這就導致民歌文化僅可以概論性方式傳遞。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視域下,其可轉變傳統(tǒng)的傳承方式,從實際出發(fā),對西北地區(qū)的民歌文化要素進行集中整合,將西北民歌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融入現代音樂教育框架中。
例如,從西北民歌中精心提煉出其旋律特色、歌詞內容、文化背景等關鍵性文化要素,并將其有機地融入小學音樂教育體系中。針對西北地區(qū)的學校,可以特別設計一系列校本課程,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專門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西北民歌。這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尊重,還能通過音樂這一藝術形式,讓西北地區(qū)的獨特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當西北民歌作為文化教育內容融入高中、高等教育中時,此時學生的實踐執(zhí)行能力增強,可圍繞西北民歌開設實踐性學習課程,如西北民歌專項練習跟唱、西北民歌特色樂器學習等,還可引入項目式教學法,以實踐性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體驗西北民歌特色,繼而呈現出優(yōu)異的西北民歌音樂教育效果。
(二)賦予民歌時代屬性
文化傳承歷史悠久,需確保文化要素的長遠流傳,以推動西北民歌在當代的傳承,并落實新時代的文化傳承戰(zhàn)略。但在西北民歌文化傳承弘揚過程中應注意,文化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的適應性不同,為確保西北民歌文化的傳承效果,需立足于實際,結合社會背景賦予西北民歌新的時代屬性,確保西北民歌能夠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實現良好傳承。從本質上來看,音樂文化屬于不同時代在精神風貌上的產物,在其所在時代發(fā)揮出其作用價值后,逐漸完成其歷史使命,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會因不再適應新社會環(huán)境而逐漸消亡。因此,為保留西北民歌中的文化內涵,促進西北民歌的傳承與弘揚,可根據西北民歌特征及特色融入時代屬性,使西北民歌能夠以時代屬性為切入點,融入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中。
西北民歌中所蘊含的時代內涵深厚,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中,可基于“春雨工程”將新時代要素(如價值觀、新音樂審美、志愿者服務等)與西北民歌良好銜接,在充分把握西北民歌文化精神的同時,可在保留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時,按照新時代美學標準對西北民歌進行適當改編創(chuàng)新。結合我國當前民歌發(fā)展情況來看,我國有太多民歌傳承的經典案例,如《瑪依拉變奏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以及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等,該類民歌之所以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廣為流傳,是因為其符合新時代社會主流思想,由此可見,符合時代需求的民歌更易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傳播傳承[1]。
(三)民間音調注入文化
西北民歌,作為西北地區(qū)精神文化風貌的璀璨瑰寶和主要載體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在當下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西北民歌的傳承過程顯得尤為關鍵,需要我們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審慎而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修改和補充,以適應新時代的審美需求,同時確保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得以延續(xù)和發(fā)揚光大。在該過程中,相關研究者應在深度挖掘樂器、旋律中的文化要素基礎上,對西北民歌本身所承載的精神風貌進行探究與分析,結合時代特征對西北民歌文化要素進行理性判斷。
西北民歌傳承期間,必須重視西北民歌中所蘊含的文化意蘊,不可一味強調傳承弘揚而忽視西北民歌的文化本質,學唱民歌并非僅僅是傳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欣賞西北民歌的旋律時,能夠深刻領會其文化內涵,感受到西北地區(qū)人民在創(chuàng)作民歌時所蘊含的精神追求。我們需要確保傳承的過程中,不僅保留民歌的原始韻味,還要傳達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避免出現僅僅改變表面形式而忽略內在精神的“舊瓶裝新酒”現象。這樣,西北民歌才能真正實現其傳承與弘揚的目標,讓更多的人了解其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偠灾诋斀駮r代背景下,必須注意挖掘西北民歌中的文化內核,摒棄表面的形式,深入其內在的文化和精神,以確保西北民歌可以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的傳承[2]。
二、“春雨工程”對西北民歌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作用
國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于2023年5月6日印發(fā)《“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邊疆行計劃實施方案》文件,即文旅公共發(fā)〔2023〕48號,“春雨工程”屬于一項符合新時代社會建設需求的文化工程,提出了旅游、定點幫扶、對口支援等促進民族交往交流的形式,并對“走出去+請進來”模式加以強調,指出在“春雨工程”踐行與推進期間,應從“送文化”發(fā)展為“種文化”,并進一步延伸為“興文化”,以“文化潤疆”為核心加快西北建設。由此可見,“春雨工程”對西北民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具有積極作用。
其一,“春雨工程”指導傳承方向。在文旅公共發(fā)〔2023〕48號“春雨工程”文件中,從實際出發(fā)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傳承發(fā)展的方式,即文化惠民志愿行、藝術創(chuàng)作志愿行、公共文化志愿行、文化傳承志愿行、產業(yè)共創(chuàng)志愿行,而西北民歌作為重要的文化形式,其在發(fā)展傳承過程中,則可按照“春雨工程”內容而明確在當今社會中的傳承方向,確保西北民歌能夠把握傳承正確方向不動搖。
其二,“春雨工程”提供創(chuàng)新思路?!按河旯こ獭敝笇晕募鞔_指出,應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目標,在挖掘當地文化遺產的同時,采用展覽、數字化等方式創(chuàng)新文化形式。在此基礎上指出文化創(chuàng)新應堅守本心、堅持本味,統(tǒng)籌運用各類渠道及資源合理創(chuàng)新文化形式[3]。
由此可見,西北民歌在當今社會背景下進行創(chuàng)新與傳承時,將“春雨工程”作為指導,按照“春雨工程”整體思路而梳理與明確西北民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道路。
三、以《青春舞曲》新疆民歌為例分析西北民歌的創(chuàng)新
(一)創(chuàng)新尊重傳統(tǒng)風格
新時期下,民歌創(chuàng)新不斷增多,許多出彩的改編作品呈現在大眾眼前,也有許多改編不當的作品未能得到市場的認可。西北民歌作為我國傳統(tǒng)民歌藝術的重要組成,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當地居民的美好心愿和寄托,要想使民歌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發(fā)展,改編創(chuàng)新少不了對傳統(tǒng)風格的尊重與保持。在《青春舞曲》中,其融入了大量新疆民族音樂特色,同時保持原始民歌特色,在該情況下,歌曲原型更加充實、飽滿,聽眾能夠較為直接地感受了解到新疆民族音樂的風情。因此,在創(chuàng)新西北民歌時,也可以做出如下借鑒創(chuàng)新。
1.歌曲長度不拖拉,歌曲內容不單調
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民歌時,要適當保留民族鮮明的特色,如重復變化、集中壓縮、主題展開、旋律移位等,確保民歌創(chuàng)新改編不改藝術魅力[4]。例如,《青春舞曲》前后引子加尾聲共有六段,對于具有7小節(jié)的民歌原型,在歌曲長度上做出調整,但并未拖拉,《青春小鳥》有三段,《舞曲》增加了內容變化,不顯單調。
2.調式調性豐富歌曲層次
原型歌曲調式為七聲音階,整體旋律樸實且簡潔,但《青春舞曲》保留小調的同時,大量融入#1、#2、#4、b7等變化音,創(chuàng)新改變新疆民歌音樂色彩,依托于轉調手法豐富音樂層次。
3.適當豐富節(jié)拍
維吾爾族族民歌具有鮮明特點,即節(jié)拍豐富,且節(jié)奏多在慢板或散板開始,然后逐漸轉入中板、快板、急板,帶動聽眾情緒,逐漸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但是對于原型民歌而言,其拍子是4/4,一些改編拉寬了節(jié)奏型,但是維吾爾族語言具有重音后置的特點,所以在《青春舞曲》中,適當增加節(jié)拍和附點,同時弱起句尾話音,在尊重原型民歌風格的同時,合理地融入民族特色[5]。
(二)中西結合創(chuàng)新技法
《青春舞曲》作為一首膾炙人口的新疆民歌,在全國范圍內廣為流傳。為了推動《青春舞曲》等民歌在西北地區(qū)的傳承與發(fā)展,我們應當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動力,通過創(chuàng)新的方式使這些民歌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肚啻何枨纷畛踉诰S吾爾族民間流傳,并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樂色彩區(qū)。在北疆和東疆地區(qū),傳唱的《青春舞曲》通常采用五聲或六聲音階。而在南疆地區(qū),這首歌曲則多采用七聲音階,展現出獨特的音樂風格。這些不同的音樂色彩區(qū)反映了維吾爾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在《青春舞曲》傳承期間,王洛賓、胡廷江對原版《青春舞曲》改編創(chuàng)新,上述兩版屬于新時代背景下最主要的《青春舞曲》新疆民歌創(chuàng)新形式。二人對《青春舞曲》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編時,創(chuàng)新式融入了西洋花腔技法,使西洋音樂、新疆民族音樂以《青春舞曲》民歌為載體實現了創(chuàng)新融合,深化了《青春舞曲》原有的音樂形象。結合兩版改編創(chuàng)新情況來看,主要運用西洋花腔技法表現出了《青春舞曲》中“青春小鳥”的歡快、活潑形象,使“青春小鳥”形象在《青春舞曲》新疆民歌中更為生動。在此基礎上,王洛賓、胡廷江對原版《青春舞曲》改編創(chuàng)新時,還充分引入了變奏、轉調等技巧手法,使《青春舞曲》的藝術表現空間更為寬廣。由此可見,《青春舞曲》采用中西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了優(yōu)秀效果,使原有的民歌作品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對于其他西北民歌,同樣可按照該思路,借鑒《青春舞曲》新疆民歌的改編形式,采用中西結合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
(三)舞曲節(jié)拍突出特色
《青春舞曲具有一定的“舞曲”特色,屬于西北民歌中較為典型的舞曲民歌,在現有民歌創(chuàng)新版本中,為突顯《青春舞曲》中原本的舞曲特色,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新期間大規(guī)模運用了舞曲節(jié)拍,甚至創(chuàng)新式融入了“探戈”的節(jié)拍結構,借助該方式極大豐富了《青春舞曲》的曲調結構,并使《青春舞曲》更具舞蹈性與韻律感。除此之外,舞曲節(jié)拍的融合充分突顯了《青春舞曲》中的音樂特色,且提高了民歌的時代性,更易吸引當代年輕人,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保留了民歌特色,還為民歌在當今社會中的傳承與弘揚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見,在當今社會背景下,西北民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春雨工程”的指導下,我們應深入挖掘并充分尊重西北民歌的原始特色和文化內涵,同時巧妙地融入現代元素和特色節(jié)拍,以增強其時代感和吸引力。這樣,西北民歌不僅能夠在社會公眾腦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還能夠激發(fā)更多人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推動其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fā)展。
四、結束語
西北民歌在當代社會中傳承發(fā)展時,可借助音樂教育方式促進傳承,將西北民歌融入音樂教育體系中,將新時代要素與西北民歌有機結合,用于提升西北民歌在當代社會中的適應性,與此同時,可在西北民歌中融入文化要素,進一步深化民歌文化內涵,為其傳承發(fā)展提供助力。在“春雨工程”持續(xù)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應認識到該工程對西北民歌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促進作用,并精細化把握民歌的創(chuàng)新要素,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保留民歌傳統(tǒng)風格和特色,引入中西結合的方式合理創(chuàng)新,并注意突出民歌的原有韻味和文化底蘊。這樣的創(chuàng)新方式有助于讓西北民歌在現代社會中煥發(fā)新光彩,并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寧馨銳,沈世家.地方民歌的藝術表征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分析[J].藝術品鑒,2023(35):181-184.
[2]林林.對民歌傳承與發(fā)展的幾點思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3(04):12-16.
[3]鄭雙花,李晨熙.地方民歌的聲樂藝術價值、傳承困境和發(fā)展路徑探討[J].參花(上),2023(11):56-58.
[4]悅賀棟.民族聲樂對原生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J].藝術大觀,2023(26):24-26.
[5]葉靜珠穆,李建富.多聲部民歌傳承人與歲月的碰撞[J].文化產業(yè),2023(2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