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研究及其現代思政課意蘊

    2024-05-30 06:05:41謝狂飛
    棗莊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孟子論語技藝

    謝狂飛

    (棗莊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現代工匠精神源于古代的手工業(yè)勞動,從更加廣泛的人文化成的意義來說,工匠精神的文化源頭則是人的一種“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論語·述而》)的學習認知精神。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工匠精神可以在這段話中得以集中反映。工匠精神以立德為本,集中體現為一種基于仁德之心的永無止境的刻苦鉆研精神,精益求精,臻于至善,止于至善。

    目前,學術界關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匠精神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實踐活動層面,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一、工匠精神的倫理內涵與認知維度

    工匠精神的倫理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工匠精神,只是人們對于一種職業(yè)認真、專注與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的概括。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與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相關的優(yōu)秀品質都可以被納入工匠精神的思考范疇。廣義上的工匠精神,其論域絕不僅僅限于工匠技藝領域,可以延展到更深層次的哲學層面。換言之,不僅是工匠技藝領域,諸如對現代人身心的安頓和生命意義的追求,以及要回答孔子所說的“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論語·陽貨》)生命的倫理意義之問,我們都需要回歸一種古老而常新的工匠精神。

    毋庸置疑,工匠精神的內在邏輯結構包括知、情、意、行四個基本維度,關于后三者的研究已經比較多了,而關于工匠精神認知維度的研究則明顯不足。在工匠精神內在結構知、情、意、行的先后排列中,代表認知維度的“知”顯然有著起先決性的前提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樹立充分徹底的認知維度,那么后面其他維度都會落空。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儒家倫理是重視仁智雙彰的??鬃舆€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論語·衛(wèi)靈公》)眾所周知,“仁”字在《論語》中出現了一百多次?!叭省睙o疑是整個儒家倫理中的核心概念,但不可否認,“知及之”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

    工匠精神內蘊的基本品格是在“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盡管為了達成精益求精的技藝學習效果,這種形成過程還需要一種言傳身教的現場教學作為重要的補充。因此,集中彰顯為儒家之“智”的認知維度對于工匠精神的現代建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工匠精神強調熱愛和興趣對于工匠精神最終被建構的重要意義,而這種熱愛又必須以相當程度的工匠技藝認知為基礎,理解的深度直接決定興趣的高度。在儒家弟子當中,之所以顏回能夠體會到貧而樂道之精神,就是因為顏回能好學不倦、學而不厭、始終如一。當然,顏回的這種學習方式主要偏向的是德性之學。結合孔子的教學內容來看,孔子是非常重視對弟子進行六藝之學教育的。根據《周禮·地官司徒·保氏》的記載:“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孔子本身也在六藝方面給學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因此,顏回那種“不違仁”的精神相當程度上源自其對現實生活中學問的投入和專注。這在《論語》中有詳細的記載: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工匠精神的建構是無法懸空的,它建立在一種所謂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的純粹道德理論基礎之上。工匠精神的現代建構更是如此,它需要有一種對某個工藝領域的鮮明的理性認知作為基礎。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熱愛而深刻,而是因為深刻而熱愛。

    隨著自動化機器生產的發(fā)展和強大的人工智能的出現,根植于古代手工業(yè)技藝的工匠精神曾一度遭遇到非常大的挑戰(zhàn)。如果僅僅從生產效率和規(guī)模的角度來說,或者只是用功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工匠精神,就無法洞察到工匠精神超乎生存層面或工具理性層面的價值理性建構的意義。

    人工智能的出現,在生活與工作的各個細節(jié)加重了人類對其在智能運用上的依賴,甚至可能會引起人類自身智能和智慧的衰退。人類在認知層面思考能力的退化也會間接導致人類道德生活世界的蒼白化和扁平化。

    工匠精神直接關涉人作為道德主體的精神成長,它在工匠技藝層面高揚人的道德實踐主體性??鬃訌娬{:“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作為一種美德的仁之范疇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作為道德主體的自身真正愿意去親仁行仁,這種仁德就會在道德主體的生命之中內在地生發(fā)出來。

    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培育和建構要經歷一種從自律到自覺再到內在精神世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天人合一境界的漸進升華過程,而這種境界的提升是伴隨著道德主體在認知層面的心領神會而來的。

    工匠精神主體自身認知的過程與實踐的過程是相輔相成的。換言之,仁與知之間是相得益彰的。正所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工匠精神昭示了一種生命自覺的身心投入和浸潤式的自我體驗修養(yǎng)的精神。正是在一種即使?jié)B透了大量枯燥乏味、簡單重復的生命自身的勞動實踐過程中,生命內在的倫理世界才能得以建構,無論這種勞動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①工匠精神本身需要在一種正向、積極的內在道德情感的推動下才能被建構出來,而這種積極的道德情感本身就蘊含在隨著工匠主體對某個工匠技藝領域認知水平的精進而逐漸提升創(chuàng)造力的成就感之中。

    說到工匠精神,必然涉及中國古代與之相關的一部關涉手工藝行業(yè)的重要典籍《考工記》,根據其中的記載“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1](P17),即使是儒家,也強調“百工”的重要性,“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無論是要“成其事”,還是要“致其道”,首先要做到內蘊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論語·述而》)的認知層面的“學”之精神。

    根據《說文》:“工,象人有規(guī)矩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工匠精神”之“工”字本身就蘊含著“巧”和“精”的倫理內涵。孟子說:“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盡心章句下》)即使是技藝再卓越的能工巧匠,也只能教會別人可以言傳的有形的規(guī)矩,卻無法直接使人活學活用以做到“巧”。無論是俗語中所說的“熟能生巧”還是孟子所強調的“深造而自得之”,都在強調認知層面或智的維度對于工匠精神現代建構的重要性。根據孟子的說法,“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章句下》),只有經過一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wèi)風》)的反復琢磨的學習實踐過程,才能達到一種內化于心的工匠技藝爐火純青的嫻熟之境。

    二、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與道技合一

    具體來說,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工匠之道的認知,一是關于工匠之術(技藝)的認知。二者的融合體現出墨子“博乎道術”的思想。墨子說:“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墨子·尚賢》)

    工匠精神所追求的道技合一,既是一種境界,也是建立在深刻的工匠精神認知維度基礎之上的目標。道為技之本,而道卻最終要通過精湛的技藝得到體現。道技合一境界的達成需要將連通二者的實踐智慧作為基礎。

    梁啟超強調:“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矣?!盵2](P3195)如果要對工匠精神進行文化意義層面的溯源尋根,那么墨子的科學精神無疑是現代工匠精神之中所蘊含的文化力量生生不息的源頭之一,而《墨經》中所包含的關于自然科學的智慧則是非常深奧的。因此,脫離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去空談工匠精神的道德情感維度是懸空的。

    孟子強調:“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孟子·萬章下》)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建構,無論后面階段有著怎樣復雜的過程和步驟,但其最初的開端則是對工匠技藝的認知,這就是“始條理也”的工匠倫理內涵。換言之,“智之事也”是成就工匠精神“圣之事也”的前提。

    之所以很多人無法讓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境界達到一種彰顯工匠精神的程度,之所以很多人會在追求自身志業(yè)的過程中出現一種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的半途而廢的情況,就是因為其在初期階段知之不深。對技藝領域的一知半解無法激發(fā)工匠主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的沉浸式的熱愛和對這種技藝精益求精的追求之心。

    因此,孟子進一步強調:“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孟子·萬章下》)在這里可以看出,孟子對于“智”和“巧”的關系的認識是非常明確的。沒有工匠精神在智的認知維度上的“止于至善”,就無法達到一種能工巧匠的工匠境界。

    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昭示著一個重要的基本事實:人的智慧無法以外在之物的形式直接移植到工匠主體身上,認知維度的樹立需要一種生命親身親力地長時間浸潤其中。如果只是因為依賴機器自動化生產或人工智能而衍生出對外界智力因素的過度依賴,就會遮蔽工匠主體自身的生命主體性。

    工匠精神的建構需要依托工匠主體在其親身投入的工匠技藝實踐中獲得的一種自我認可和信心作為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生命自身的自主實踐精神意味著一種“物物而不物于物”(《莊子·外篇·山木》)的工匠主體的認知自主精神的建構。

    工匠精神的形成是離不開一種努力鉆研的深入研究精神的。要實現工匠主體“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禮記·中庸》)的工匠精神的現代建構,就必須有一種深入到工匠技藝本質的刻苦研究精神作為基礎,這還是離不開對于認知維度的學習意識。

    工匠精神的本質是工匠技藝的知識及智慧與工匠精神的倫理向度的融合。無論是孔子所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中的“智”,還是朱熹特別強調的“理”,都構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認知維度基礎,而這種認知維度又進而成為工匠精神得以建構的知識論基礎。

    簡而言之,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即“尊德性”和“道問學”(《禮記·中庸》)?!白鸬滦浴钡膫惱硐蚨仁腔A,但這并不意味著忽視對于“道問學”意義的認知。正如孔子所說:“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從工匠精神的建構視野來說,“道問學”指的就是一種格物窮理的工匠鉆研的工夫和努力,對應的就是孔子所說的“下學”,而這種“下學”的努力,具體落實到工匠精神的建構問題來說,更多側重的則是工匠精神認知維度的確立。②如果只是過多地強調工匠精神的道德向度,卻忽視了工匠精神技藝支撐的關鍵因素即其認知維度,那么工匠精神的道德向度也會被懸空。

    毋庸置疑,工匠精神的根本是倫理意義上的工匠道德素養(yǎng),對這種道德素養(yǎng)之于工匠精神建構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但如果因為強調這種道德維度而忽視了對工匠精神智的因素即認知維度的重視,工匠精神也會在實踐上落空。

    工匠精神需要注重道德維度,但工匠精神不能只有道德維度。工匠精神背后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源之一就是儒家倫理,但儒家倫理在表面上看來似乎會重德輕智,其實這是一種對儒家倫理的明顯誤讀。儒家倫理是一種仁智雙彰、注重綜合平衡的全面的倫理智慧,它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禮記·中庸》)的。

    孔子非常重視“知”對于君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意義。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這種“敏以求之”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的儒家學習精神本身就凸顯了儒家倫理對于認知之智的建構的重視。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樣有著重視知識學習的傳統(tǒng),盡管包括儒家在內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整體更加重視的不是一種純粹的思辨邏輯,而是一種注重道德涵養(yǎng)的實踐理性,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智慧始終強調認知之學對于立德樹人和成就工匠精神的重大意義。而且,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還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西方哲學的知識論,因為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并不是以一種純粹的思辨理性的外在工匠知識獲得作為其追求對象,而是回歸到工匠精神總體知情意行的內在倫理結構,進而最終導向道技合一或道器合一意義上的匠心仁心的美德培養(yǎng)。畢竟,工匠精神的根本指向還是匠心的培養(yǎng),而匠心的本質就是儒家倫理注重培養(yǎng)的仁心。

    劉宗周指出:“學字是孔門第一義?!盵3](P255)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認知之智的重視。整個《論語》的開篇就是我們熟悉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而且孔子還強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因此,孔子是非常重視“好學”精神的。由于儒家思想對于整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這種孔子所強調的“好學”精神貫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手工業(yè)領域,并進而滲透到工匠精神的形塑方面。

    傳統(tǒng)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夠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沿用了一種師徒授受、子承父業(yè)的師承制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承對于工匠精神的建構來說極其重要的意志品質,如崇德尚藝、天道酬勤等,而且能夠在關于工匠技藝的知識細節(jié)上做到讓學習者心領神會的境界。

    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指向的不僅是有形層面的智力或智能,更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而這種智慧的獲得是需要一種深度的沉淀和積累的,這就需要在一種寧靜以致遠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的深度工匠技藝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只有真正理解了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之于工匠精神現代建構的深層倫理內涵,才能超越建構工匠精神的最大障礙即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進而成就一種沉潛深入的工匠智慧。

    三、工匠精神認知維度的實現路徑及其對思政課的啟示

    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指向的是求真務實?!鞍俟ぞ铀烈猿善涫拢訉W以致其道?!?《論語·子張》)學以致道,學以立道,通往工匠技藝之道的必經途徑之一就是認知意義上的學習。盡管儒家倫理認為學以成人和學以成德是學習之最終宏旨,但這種認知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在成就道德主體自身君子人格的同時成就其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或“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所需要的道德主體的認知能力和智慧。

    由孔子所倡導的“好學”精神貫穿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過程的始終。當然,這種“好學”精神也在認知層面支撐起了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孟子也強調:“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工匠精神的實質就是工匠主體內在的良知良能經由一種認知學習的深入而逐漸被拓展和推而廣之的過程。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這種具體到反求諸己的自覺自省的反思精神對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有著重要的認知啟發(fā)意義的。如果一個人遇到問題時總是習慣于怨天尤人或向外尋找借口或推卸的理由,那么他就無法實現其內在心智和道德潛能的成長,自然也無法成就凝神聚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關涉工匠技藝方面的工匠認知,其所蘊含的知識偏重于實踐意義的技術知識,這和一般的純粹理論性知識是不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側重的是學習的實踐維度的默會知識,這種默會知識用一般的俗語來說就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隱的心領神會的智慧。工匠精神所涉及的認知維度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貫穿其中的實踐智慧,通俗來說就是“熟能生巧”,但這種“熟能生巧”并不是一味地靠機械重復而能生成的,而是基于一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的內省式學習而逐漸生成的。

    無論是工匠精神層面的認知維度,還是整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層面的認知維度,都有著身體力行的鮮明的生命學問的特點。換言之,工匠精神的認知不純粹是一種大腦的思辨認知或思辨理性,而是融入工匠主體全部身心情感和生命意志的生命學問的整體認知,它是儒家哲學“內圣外王”(《莊子·天下》)意義上的融合。工匠精神的情感與意志維度,最終要以一種體知的方式升華為經由工匠理性提煉的工匠智慧,才能體現其價值。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中庸》)工匠精神的形成需要有一種融入身心體驗的整體感知或體知作為基礎。工匠精神認知維度在實然層面的建構離不開集中體現生命學問的工匠技藝實踐情境的支持。

    亞里斯多德說過:“在美德的形成方面,我們必須先進行相應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相應的美德。這和技藝的形成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學,或邊學邊實踐。例如,經由蓋房子,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建筑師,經由豎琴的演奏實踐,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豎琴演奏家。同樣的道理,我們必須不斷進行公正的實踐,才能成就公正的美德;不斷進行自我克制的實踐,才能擁有節(jié)制的美德;不斷進行勇敢的行為,才能擁有勇敢之美德。”[4](P23)

    美德從倫理意義上的德性到實踐意義上的德行的跨越需要實踐智慧貫穿始終,而與工匠精神認知維度密切相關的關于工匠技藝的隱形知識或默會知識則需要一種凝聚實踐智慧的持續(xù)運用才能達成。工匠主體所具有的集中反映工匠精神的絕大部分知識體現方式就是一種默會的知識存在。默會知識的傳承方式顯然不同于顯性平面的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僅僅依靠信息發(fā)布式的注重效率的短平快的一般教育方式是無法勝任對于工匠精神現代建構來說至關重要的默會知識的傳承的。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要有效地培養(yǎng)工匠主體的認知能力,需從細節(jié)處著手,從對工匠技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深入思考著手,正所謂“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道德經》),正是這種工匠技藝的細節(jié)集中體現出代表工匠智慧的默會知識和實踐智慧。由于現代學校教育一般側重于對學生顯性知識的傳授,而嚴重忽視了那種需要融入儒家體知之學的生命學問的默會知識的教育,因而導致在工匠技藝培養(yǎng)上存在不足。

    孔子強調“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這對于工匠精神認知智慧的提升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工匠技藝智慧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轉識成智的過程。

    由于工匠精神認知維度的建構特別需要有一種真實的實踐情境作為支撐,所以工匠精神認知維度的建構更加需要一種扎根于傳統(tǒng)倫理的穩(wěn)定的師徒關系或師承關系作為其認知形成的基礎。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傳統(tǒng)學徒制本身由于其對于工匠技藝默會知識的有效傳遞而對現代思政課的育人實踐有效性提升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是一種知行高度融合的生命學問的進路,它直接關涉工匠主體經由自身生命沉浸式的工匠實踐而實現生命存在之意義的生成問題。這種體現工匠精神的技藝提升路徑同步于工匠精神主體自身人格的完善路徑。因此,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的建構需要一種超越分離的融合式的傳承式的因材施教之教育方式。

    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由于其注重整體生命學問的認知,因而在理論與實踐之間能夠有效地完成溝通和連接,從而幫助工匠主體實現工匠技能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技能和經驗、專業(yè)訓練和人文熏陶的融合。

    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也體現在符合工匠之道的工匠技藝的規(guī)則或規(guī)矩上,正如墨子所說:“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guī),直以繩,正以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已。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盵5](P22)墨子這里所說的“法”,其實質就是對工匠主體在工匠技藝領域經過千錘百煉的實踐或訓練之后所總結出來的合乎于工匠之道的技術經驗的實踐智慧的高度凝練和總結。在道技合一的基礎之上,追求工匠精神在認知維度上的技法融合。

    墨子還強調:“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5](P50)這里所說的“博乎道術”本身折射出一種反映工匠精神認知維度的好學深思的精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深入研究現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我們就會發(fā)現,關于工匠精神認知維度的培育是需要貫穿整個培育過程始終的。無論是建構工匠精神所需要的道德品格范疇,還是與工匠主體相應的道德情感及能力的成長,都離不開工匠主體自身在認知能力方面臻于完善。

    毋庸置疑,工匠精神的建構最終要向一種能闡釋工匠精神的哲學基礎回歸,而“哲學”這個詞的英文“Philosophy”的基本含義就是“愛智慧”。因此,與工匠智慧密切相關的工匠精神認知維度凝聚著一種由于追求工匠智慧而引發(fā)的長久而持續(xù)的精神成長動力。

    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需要借助以學徒制為代表的隱形教學才能得到很好的建構。盡管我們強調“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但是“師傅領進門”時大量真實地注入生命道德情感的工匠技藝實踐的情境再現對于反映工匠精神認知維度的學習主體性構建則是非常必要的。

    孔子強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在當代社會,由于技術飛速發(fā)展而導致的現代人心靈的焦慮正在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這種工匠精神的回歸,已經不僅是一種工匠技藝的需要,而且是人心回歸的需要,也是現代意義的安身立命的精神歸屬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同樣也可以用來詮釋儒家學以成人的倫理意蘊。

    孟子也說過:“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的建構也是一種“擴而充之”的工匠主體內在實踐智慧擴充的過程。“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工匠主體自身的認知能力也隨著其自身工匠之心的成長而成長。仁心是仁術的基礎,匠心是工匠藝術的基礎。在充分發(fā)揮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作用的基礎之上,同時也實現了孟子所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的盡心知性知天的成己成物的圓融境界。這一切對于現代思政課提升其立德樹人的育人實踐的有效性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示價值。

    注釋

    ①盡管關于孟子所提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的論斷在學術上存在著不同看法,但是具體到工匠精神的現代建構問題,“勞心”和“勞力”之間是不可分離而相互貫通、相輔相成的。越是在現代社會,越是需要實現勞心和勞力的結合.

    ②根據《論語》的完整記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對此的一般理解是:孔子強調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但是具體到工匠精神的建構問題,孔子所說的“下學而上達”其實深刻地揭示了工匠精神的認知維度與道德維度的圓滿融合的重要性。實現工匠技藝追求的下學之智與對工匠倫理追求的上達之德的會通與融合才能成就圓融圓滿的工匠精神.

    猜你喜歡
    孟子論語技藝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工會博覽(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如何讀懂《論語》?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磨刀不誤砍柴工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中國自行車(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技藝并舉 厚積薄發(fā)
    中國篆刻(2016年11期)2016-09-26 07:40:44
    《論語·為政第二》
    半部《論語》治天下
    房产| 延长县| 枣强县| 德阳市| 鲜城| 田东县| 乐至县| 惠水县| 汤原县| 常州市| 马关县| 紫金县| 闵行区| 启东市| 土默特左旗| 诏安县| 遂平县| 纳雍县| 涡阳县| 固阳县| 措勤县| 塘沽区| 航空| 青浦区| 广水市| 宁化县| 维西| 朝阳市| 同心县| 三明市| 安仁县| 奉贤区| 彭阳县| 集贤县| 荣昌县| 武乡县| 鹤峰县| 沽源县| 莱芜市| 苗栗县|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