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婕 李應宏 張宇杰 陳玉霞 馬瑞青 田海山
(甘肅省武威腫瘤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甘肅 武威 733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臨床中最常見的以中軸關節(jié)受累為主的疾病之一,男性較女性發(fā)病率高,年輕者較中老年發(fā)病率高,有一定的遺傳性。AS 患者初起癥狀多以腰背疼痛、僵硬為主,典型表現(xiàn)為活動后疼痛減輕,平躺時間越長,局部疼痛、僵硬越嚴重,因此與腰椎疾病有相似之處卻又不難鑒別。筆者有幸跟師全國著名中西醫(yī)結合專家裴正學教授學習,觀其治療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多個組方,療效俱佳,嘆為觀止。本研究擇取裴教授治療腰痛經(jīng)驗方仔細研究、繼承發(fā)揚,觀察中藥內(nèi)服與外治相結合治療腎虛督寒型AS 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腎虛督寒型AS患者10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觀察組男40例,女10 例;年齡18~61 歲,平均年齡(39.8±21.0)歲;病程6~27 年,平均病程(16.6±10.5)年。對照組男41 例,女9 例;年齡19~64 歲,平均年齡(41.7±22.5)歲;病程7~26 年,平均病程(16.8±10.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強直性脊柱炎診斷及治療指南》[1]相關診斷標準。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常見風濕病及相關骨科疾病中西醫(yī)結合診治》[3]診斷標準,四診合參,辨證屬腎虛督寒證:腰背部、臀骶部疼痛、僵硬,夜間痛甚,活動不利,行走坐臥不能,畏寒喜暖,神疲乏力,腰酸腿軟;舌脈象: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1.3 納入標準年齡18~65 歲;近90 d 未使用生物制劑;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自愿加入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結締組織疾病者;合并重要臟器損害、腫瘤、結核、肝炎等疾病者;合并嚴重皮膚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5 剔除與脫落標準試驗過程中出現(xiàn)并發(fā)癥,或嚴重不良事件者;依從性差,影響評估結果者;自行要求退出者;研究者認為存在安全性隱患,提前終止或暫停臨床研究[4]。
1.6 治療方法
1.6.1 對照組采用規(guī)范西醫(yī)治療:塞來昔布膠囊(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414,規(guī)格:0.2 g),每次0.2 g,每天2 次,飯后口服,連續(xù)服用4周。
1.6.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內(nèi)服和龍骨灸治療,以7 d 為1 個治療周期,第1 天至第6 天服用中藥顆粒劑,第7 天行龍骨灸1 次;連續(xù)治療4 個周期。
中藥選用裴氏烏藥甘草二三湯。組方:烏藥10 g,附片10 g,黃芪30 g,黨參10 g,肉桂3 g,羌活10 g,獨活10 g,仙茅10 g,淫羊藿10 g,僵蠶10 g,全蝎3 g,蜈蚣5 g,地龍5 g,土鱉蟲5 g,生地黃12 g,當歸10 g,甘草6 g,生姜6 g。以上所有中藥采用天津紅日藥業(yè)配方顆粒,每日1劑,分裝為2袋,每次1袋,200 mL開水溶解后溫服,每日2次。
龍骨灸治療。選取部位:督脈、足太陽膀胱經(jīng)腰背部循行部。膏藥選裴氏加味單復方,組方:川烏15 g,草烏15 g,遼細辛15 g,雷公藤15 g,熟馬錢子2 個等;上藥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凡士林按一定比例調(diào)和成藥膏。其他準備:鮮生姜1.5 kg(切碎,擠出姜汁),艾絨200 g。操作方法:將生姜碎均勻平鋪于龍骨灸器內(nèi),再將艾絨均勻平鋪于生姜碎上,在艾絨表面薄薄噴撒一層酒精助燃。按患者腰背比例裁剪合適無紡布,將自制中藥膏均勻涂于無紡布上。囑患者取適宜姿勢平臥于床上,裸露腰背部,將涂有藥膏的無紡布(藥膏朝上)放于脊椎部位,再將準備好的龍骨灸器放于腰背上,點火器點燃艾絨,開始治療,艾灸時間為40~60 min。患者其余裸露部位注意保暖。
1.7 觀察指標
1.7.1 臨床療效主要針對腰背疼痛、腰背僵硬、畏寒喜暖、神疲乏力、腰酸腿軟等定性癥狀指標進行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定,分值0~10 分,積分越高代表癥狀越明顯;患者根據(jù)自身癥狀予以打分[5]。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3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2 疾病活動度該類指標反映了AS的標準化疾病活動度[6,7]。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基于C 反應蛋白(CRP)的AS 疾病活動(ASDAS-CRP)評分、Bath AS 病情活動指數(shù)(BASDAI)評分、Bath AS 功能指數(shù)(BASFI)評分[8]在兩組治療前后分別做評價。
1.7.3 炎癥指標治療前后測定紅細胞沉降率(ESR)、CRP指標。
1.7.4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若出現(xiàn)皮疹、惡心嘔吐、發(fā)熱、頭暈、疲乏等不良反應,如實詳細記錄。
1.7.5 患者總滿意度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8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48∕50),高于對照組的78.00%(39∕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S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AS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AS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組別觀察組腰酸腿軟4.27±2.04 1.02±0.931)2)4.29±1.99 2.85±1.35例數(shù)50對照組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腰背疼痛5.79±1.72 1.68±1.081)2)5.64±1.76 3.78±1.541)腰背僵硬5.46±1.59 1.44±0.801)2)5.48±1.42 3.91±1.451)畏寒喜暖5.02±1.82 1.08±0.631)2)5.01±1.76 3.82±1.51神疲乏力6.31±1.47 1.74±0.981)2)6.02±1.63 4.32±1.3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疾病活動度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ASDAS-CRP、BASDAI、BASFI 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的各項評分改善均比對照組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AS患者治療前后疾病活動度比較(± s,分)
表3 兩組AS患者治療前后疾病活動度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組別觀察組ASDAS-CRP 3.64±0.79 0.83±0.651)2)3.61±0.81 2.21±0.711)例數(shù)50對照組5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VAS 6.84±1.83 2.04±0.751)2)6.93±2.04 4.90±0.931)BASDAI 9.91±2.1 2.69±0.831)2)8.91±2.05 6.15±1.61)BASFI 26.92±3.02 9.50±3.541)2)26.77±3.26 18.08±7.041)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ESR 和CRP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各項炎癥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AS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AS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50 50 ESR/(mm/h)治療前51.62±23.11 50.62±22.81治療后21.76±7.381)2)40.33±11.181)CRP/(mg/L)治療前25.89±7.67 26.20±7.58治療后8.20±3.291)2)15.32±5.671)
2.5 兩組患者總滿意度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總滿意度96.00%(48∕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00%(36∕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AS患者總滿意度比較[例(%)]
2.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治療過程中,兩組各有3 例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均為輕度惡心。不良反應均未采取干預措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遺傳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轉(zhuǎn)基因技術等的發(fā)展與應用,對于AS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目前認為與AS發(fā)病機制關聯(lián)比較多的有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病理性成骨因素等[9]。臨床主要通過藥物控制∕改善癥狀、減輕炎癥反應、防治進展性骨結構損傷,維護患者正常機體活動,盡可能提升生活質(zhì)量,改善社會關系,增強患者自信。
AS 歸于中醫(yī)“大僂”范疇。石金杰等[10]對近年來關于AS 中醫(yī)證型的文獻行Meta 分析,分析中指出,AS的中醫(yī)分型與地域有著密切的關系。甘肅地處西北,氣候以干燥、寒冷為主,故患者發(fā)病多因感受寒涼之邪。寒主收引,易傷陽氣,使溫煦失司,氣血凝滯,周身氣血不通。古人云“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大僂主要病位在腰背,腰與腎相關,背與陽相應,背部循行經(jīng)脈中有督脈,旁有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督脈為陽經(jīng)之總督,于大椎穴相匯,互通陽氣,調(diào)陽脈氣血,古人稱其為“陽脈之?!薄W闾柊螂捉?jīng)主一身之表,抵御外邪。兩經(jīng)受邪,猶如“開門揖盜”,機體受損,病邪難去。陽消陰長,寒邪存之。龍骨灸是督灸的別稱,為方便操作,運用龍骨灸器。作為中醫(yī)特色療法,龍骨灸將艾灸與中藥涂擦完美結合,循經(jīng)點穴,滲透肌膚,溫陽散寒,通絡止痛。
本研究中觀察組運用裴正學教授經(jīng)驗方,一為中藥內(nèi)服之“裴氏烏藥甘草二三湯”,二為龍骨灸所用膏劑“裴氏加味單復方”。兩方在治療因寒、虛所致腰背、四肢疼痛僵硬等疾病中,已得到大量有效驗證。此次將兩方加以繼承發(fā)揚創(chuàng)新,運用于腎虛督寒證AS患者,效果仍佳。裴氏烏藥甘草二三湯由溫腎益陽藥、散寒止痛藥、舒筋通絡藥三部分組成,方中君藥為烏藥,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11]表示,烏藥還具有鎮(zhèn)痛抗炎的作用。臣藥中附片、肉桂起到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絡的作用,黃芪、黨參起到益氣固表的作用。仙茅、淫羊藿均具有補腎助陽、祛風除濕、強筋骨的作用。佐藥中生地黃、當歸為理陰煎組方,針對脾腎陰陽兩虛起調(diào)節(jié)作用;“二活”可散寒祛風止痛,有抗炎鎮(zhèn)痛的功效;運用“五蟲”,加強全方搜風通絡止痛功效。使藥為甘草、生姜,中和諸藥,減輕藥物毒副作用;因蟲類藥物腥味較大,生姜亦可降逆止嘔。縱觀全方,以“補”“通”為主要思路。龍骨灸膏劑所用裴氏加味單復方,方中川烏、草烏、遼細辛、雷公藤、熟馬錢子等均是有毒之品,將其細研為粉,調(diào)和外用,起到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溫經(jīng)止痛的功效。艾草的熏蒸作用使毛孔打開,藥物更加容易滲透肌膚,直達病所。人體組織的代謝變化可以通過溫度及血流反映出來,血液流變和微血管功能共同調(diào)控著皮膚的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龍骨灸治療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加快局部組織血流灌注,增強局部組織代謝;此時中藥藥氣達腠理,一則藥味辛散助溫加快皮膚循環(huán),二則藥氣隨血流達病所抗炎止痛。
綜上所述,裴氏烏藥甘草二三湯聯(lián)合龍骨灸治療AS效果顯著。臨床對已明確診斷的患者,應盡早運用該方案,不僅可減輕疾病本身所致不適癥狀,還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總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