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教育中,泥巴建構活動是一種親近大自然、發(fā)展幼兒多元能力的教育方式。通過觀察和了解幼兒對春天的公園的認知,教師引導幼兒在泥巴游戲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建構目標。在泥巴建構活動中,幼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泥巴游戲帶來的樂趣。教師通過圖片、視頻等引導幼兒觀察和了解春天的公園里都有些什么,了解幼兒對泥巴區(qū)的“春天的公園”的規(guī)劃。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幼兒多元能力;泥巴建構;自然資源;實踐探究
作者簡介:宗楚琦(1993—),女,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建設幼兒園。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言:“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蹦嗤潦谴笞匀毁x予幼兒的天然材料,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園內(nèi)隨處可見的泥巴資源,與幼兒共同探索,發(fā)揮建構活動在幼兒多元能力發(fā)展中的價值。在泥巴建構活動中,幼兒是游戲的主人,他們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步步完成建構目標,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探索、體驗中感受泥巴游戲帶來的樂趣。
一、帶著問題出發(fā),開啟玩泥巴之旅
天氣轉暖,萬物復蘇,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幼兒園內(nèi)的小花小草都探出了腦袋。一次區(qū)域游戲活動中,幼兒在建構區(qū)用撿拾來的花花草草搭建“春天的公園”。進行游戲評價時,有的幼兒發(fā)現(xiàn),建構區(qū)搭建的“春天的公園”一點兒也不像公園,和自己見過的公園長得不一樣。
于是,筆者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開展了一場主題為“我心目中春天的公園”的談話活動,通過圖片、視頻引導幼兒觀察和了解春天的公園里都有些什么,了解幼兒準備如何規(guī)劃泥巴區(qū)的“春天的公園”。幼兒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果果說:“春天的公園里有各種形狀的小花圃,我想做個愛心形狀的花圃,一定很漂亮?!庇朴普f:“公園里還有水渠、小橋,我們可以挖個水渠,然后用平衡木做小橋?!彼己舱f:“我們可以在公園里擺放一些娛樂設施,如秋千、滑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氛圍熱烈。就這樣,筆者從幼兒的問題出發(fā),和幼兒開啟了一場春天的公園“玩泥巴”之旅。
二、實地考察,規(guī)劃設計圖紙
筆者先帶著幼兒到泥巴區(qū)進行了實地考察,了解泥巴區(qū)的地形,進行區(qū)域劃分?;氐浇淌液螅變罕汩_始設計“春天的公園”的圖紙。然后,大家投票選擇用誰的設計圖紙,得票最高的是佳沂和陽陽兩個人的設計圖紙,于是就把兩張設計圖合二為一,最終的設計圖上有花圃、燒烤區(qū)、動物樂園、水渠……確定了“春天的公園”的藍圖,就正式動手實踐。
三、遇問題,勤解決,促進多元能力發(fā)展
(一)搭建前的小插曲
1.鋪路
幼兒從泥巴區(qū)外圍運來了許多磚頭,分工合作鋪設公園中的路。在鋪路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佳沂發(fā)現(xiàn)一棵竹筍擋住了路,想把竹筍拔出來種在旁邊的草地上。筆者問佳沂:“你覺得移栽后的竹筍還能存活嗎?”他說:“只要有根就能活?!庇谑撬隳闷鹦¤F鍬打算挖出竹筍,但沒有挖動,只好繞過竹筍從旁邊鋪路。在開展游戲評價時,筆者針對竹筍連根挖起后還能否存活的問題,帶領幼兒展開研討,上網(wǎng)搜索資料,得出結論:只要根系較為完整,竹筍就能移栽成功。可見,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做一名觀察者、支持者,支持幼兒的想法,讓幼兒大膽嘗試,鼓勵幼兒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2.挖水渠
挖水渠時,筆者帶領幼兒上網(wǎng)搜索圖片、視頻,了解挖水渠的技巧,明白“水往低處流”的道理,為幼兒的游戲提供支架。在按照預先規(guī)劃好的路線挖掘水渠的過程中,幼兒遇到了一些有趣的問題。
問題一:水渠里的水流向哪里?
悠悠在挖水渠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洞,猜測水可能會流向這個小洞。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果果找來一根木棍,順著水流搗擊小洞,結果發(fā)現(xiàn)洞內(nèi)是空的。果果提出:“這個小洞難道通向下水道嗎?”于是,大家紛紛參與挖掘,最終成功將小洞與下水道連接了起來,揭示了水流的秘密,原來水渠里的水是往低處的下水道流去了。
分析與支持:
在活動后的評價中,幼兒表達了對下水道的濃厚興趣。為了進一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筆者引導他們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了解下水道的結構特征,深入了解在何種情況下會修建下水道。這樣的自主探究不僅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他們對實際環(huán)境中水流動態(tài)的認知。
問題二:如何測量彎彎曲曲的水渠?
幼兒好奇水渠的長度,便結合自身經(jīng)驗,運用直尺、卷尺、軟尺等測量工具,嘗試測量水渠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幼兒發(fā)現(xiàn)直尺、軟尺太短,卷尺雖長但不易多次彎折,水渠彎彎曲曲的,用卷尺不好測量。幼兒集思廣益,最終想出一個辦法:先用繩子測量水渠,然后拉直繩子,測量繩子長度,從而得知水渠的長度。佳沂和果果一邊測量,一邊用紙筆在記錄表上記錄長度,最終成功測量出水渠的全長。
分析與支持:
在開展游戲評價時,筆者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尺子上的刻度,使他們了解“厘米”和“米”是長度計量單位,進一步理解100厘米等于1米,滲透了等量代換的概念。在挖水渠的活動中,幼兒不僅感受到水的流動性,還學到了數(shù)學知識,掌握了測量彎曲路線的技能,并能夠記錄測量結果,鍛煉了書寫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建構中的串聯(lián)故事
一切準備就緒,幼兒根據(jù)設計圖搭建“春天的公園”。
1.愛心花圃
問題一:花圃里的小花、小草哪里來呢?
湉湉說:“我們可以用橡皮泥捏?!背浅翘嶙h:“可以用綠色彩紙做小草,再用其他顏色的彩紙折小花?!绷轮钢喟蛥^(qū)外圍的小草說:“這里有好多小草,把它們移植到花圃里不就可以了嗎?”思淇擔心下雨時彩紙會變濕,欣雅認為花圃太大,橡皮泥不夠用,但可以用它捏小花朵。最終,他們選擇了六月的提議,將小草移植到花圃里。
問題二:泥巴區(qū)里有彎彎曲曲的水渠,用小推車運小草不太方便。
思翰找了塊磚填在水渠里,試著用小推車從上面走了一下,發(fā)現(xiàn)磚頭陷進去了。六月則找來一塊木板鋪在水渠上,這樣小推車就能順利通行了。思翰高興地說:“這下運小草就容易多了。”小草移植得差不多后,幼兒開始在愛心花圃和小島上種小草,果果還從飼養(yǎng)角的水渠里拿來水管給小草澆水。
分析與支持: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湉湉、城城等幼兒提出了多樣的創(chuàng)意,包括使用橡皮泥、彩紙、移植小草等方法,展現(xiàn)了他們的思維活躍和創(chuàng)造性。幼兒結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充分利用周邊的資源、材料,分工合作解決了問題。教師要在泥巴區(qū)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元且充足的材料,便于幼兒隨時拿取。
問題三:橡皮泥捏的小花朵立不起來。
湉湉建議:“要不我把小花朵的桿兒做粗一點,看能不能立得起來?!辩麋鞣瘩g:“不行,做粗了就更重了,花朵還是會倒下去的?!惫f:“你可以用牙簽裹在花兒的桿兒里再插到泥里,這樣花就不會倒了。”
分析與支持:
幼兒在解決問題時展現(xiàn)了良好的合作能力,通過琪琪的質疑和果果的建議,他們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和嘗試。最終方案不僅解決了小花朵立不起來的問題,還展示了幼兒靈活運用身邊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湉湉、琪琪和果果的互動體現(xiàn)了團隊協(xié)作和集體智慧。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幼兒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們充分發(fā)揮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2.休閑燒烤吧
在燒烤吧里,幼兒結合生活經(jīng)驗,就地取材,從材料架上找來木條、PVC管等材料搭建燒烤架。
問題一:PVC管長短不一。
果果提出解決方案:“我們先比一比這些管子的長短,然后做個記號,這樣就知道要埋多深了,可以把長的管子埋深一點,短的管子埋淺一點。”幼兒拿著軟尺測量兩個PVC管之間的寬度,用石頭做標記,然后開始挖洞,一邊挖一邊觀察,以確定挖多深才能到達標記的位置。分工合作后,他們快速固定了燒烤架的底座,接著用木條圍成了燒烤架,隨后使用鍋等道具開展角色扮演游戲。
分析與支持:
在解決PVC管長短不一的問題時,幼兒發(fā)揮了自主思考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通過測量、標記、挖掘等步驟,成功完成燒烤架的搭建。在搭建燒烤架的過程中,幼兒能夠自主解決問題,大膽嘗試,展現(xiàn)了團隊合作意識。
問題二:PVC管搭建的燒烤架不牢固。
某天夜里刮風下雨,幼兒第二天去泥巴區(qū)玩燒烤游戲時,發(fā)現(xiàn)燒烤架被風吹倒了,木條、PVC管散落在地上。浩誠說:“我爺爺是泥瓦工,我見過他砌灶臺?!彼襾泶u頭圍成長方形,從水渠中取來泥漿倒在磚塊上抹平,成功搭建出牢固的燒烤架。其他幼兒也參與其中,將泥巴裹在樹枝上制作“泥巴燒烤”,使用芝麻當“調(diào)料”,反復翻動燒烤架上的“烤串”,最終開展了一次有趣的燒烤活動。
分析與支持:
在活動中,幼兒充分利用磚頭、泥漿、樹枝、芝麻等自然資源不斷完善游戲,充分發(fā)揮了自身的觀察和模仿能力,結合生活經(jīng)驗成功解決了問題。教師應善于利用家長資源,豐富幼兒的實踐經(jīng)驗。
3.動物樂園
在搭建動物樂園時,幼兒首先想到的是用泥捏小動物,筆者采納了幼兒的想法,讓幼兒挖泥、和泥和做泥塑。
問題一:怎么做小動物的家呢?
用小木片、泡沫磚給小動物們搭房子——容易倒。用磚頭砌房子——動物樂園區(qū)域有限,蓋不了那么多小動物的家。幼兒最終決定用泥來砌房子,這樣牢固一些,還可以讓小動物們住在一起。
問題二:屋頂用什么材料制作呢?
朵朵說:“用積木。”悠悠反駁:“不行,積木太重了,會把墻壓倒的?!绷绿嶙h:“用報紙呢?”果果說:“風一吹,報紙就被刮跑了,也不行?!庇朴普襾砹擞布埌?,說:“我覺得可以用硬紙板試試?!惫f:“紙板是平的,屋頂是尖尖的?!庇朴旗`機一動,說:“把紙板一折不就變成尖尖的屋頂了?”
分析與支持:
幼兒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協(xié)商討論,大膽嘗試,自主解決問題,體現(xiàn)了幼兒合作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在泥巴區(qū)搭建“春天的公園”的活動還在繼續(xù),后續(xù)計劃包括搭建游樂場、餐廳等場所。經(jīng)過一段時間,“春天的公園”的設施愈發(fā)豐富,幼兒靈活運用了身邊的自然資源和其他材料進行建構活動,既有記錄和分享的環(huán)節(jié),也有遇到困難時討論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的自主性。整個建構過程從設計方案到繪制圖紙再到動手搭建,體現(xiàn)了“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促進了幼兒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元能力的發(fā)展。
四、總結收獲,學會觀察思考
建構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在建構游戲中,各種各樣的材料都能變成學習素材。其中,泥巴作為應用廣泛的自然材料,以高可塑性和自然氣息備受幼兒喜愛。
幼兒的收獲:在泥巴游戲中,幼兒自主規(guī)劃、設計,合作分工,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主動解決問題。泥巴游戲不僅滿足了幼兒愛玩的天性,還激發(fā)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推動幼兒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教師的收獲: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想法,適時提供支持,推進游戲深入開展。通過這次泥巴課程,教師學會了如何用游戲讓幼兒積極思考,自主解決問題,懂得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使幼兒獲得了自信、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了幼兒主動學習的內(nèi)在驅動力。
親近自然是幼兒的天性,與大自然接觸是幼兒的發(fā)展需要,也是每一個幼兒的權利。泥巴建構活動的開展讓幼兒親近大自然,樂享泥巴,促使他們形成對自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幼兒提供了與自然互動的寶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