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 楊晨 朱媛媛
摘 要:國家安全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覆蓋國民教育各學段和各專業(yè)。高中地理課程蘊含豐富的國家安全教育資源,具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是使課程內容情境化、地理課堂探究化的重要教學方法。本文將國家安全教育與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有機融合,以“環(huán)境污染嚴重沖擊國家安全”為主題,選取“日本福島核泄漏、核污水排海”等素材,創(chuàng)設包含三個遞進式子情境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認識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的概念、特點和污染物跨國轉移的方式,分析其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思考針對跨國污染問題的具體對策。實踐證明,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有助于學生在情境學習及課后實踐中培養(yǎng)國家安全觀,發(fā)展地理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國家安全教育;主題式情境教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5-0008-06
國家安全教育是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目標,對全體公民進行包含品德、智力、能力和體質等多方面教育的活動[1]。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實“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法定要求,教育部先后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和《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實現國家安全教育覆蓋國民教育各學段,融入各學科專業(yè)教學[2-3]。維護國家安全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中學階段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中學階段開展國家安全教育,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安全觀十分必要。目前,在國家安全教育方面,各地區(qū)的中學積極開發(fā)教育資源和舉辦相關活動,如石家莊市三十五中開展“心中有國安”主題教育畫展,福建八中創(chuàng)建首支初中部國家安全宣講團和高中部時政宣講團,江蘇省如東高中依托紅色革命傳統構建國家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此外,張聰等認為在優(yōu)化中學國家安全教育方面,應喚醒各類教育主體的重視,科學建構課程體系,靈活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手段并完善評價體系[4]。
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其蘊含的時空觀念、尺度思想、地緣思想、環(huán)境容量思想等對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有特殊意義。高中地理課程具有豐富的安全教育課程資源,如環(huán)境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內容,具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目前,中學地理教學主要是基于地理空間視角、大概念視角或通過主題式教學、議題式教學等方法,進行課程內容組織和教學設計,將國家安全教育滲透到地理教學中[5-8]。這些文獻為地理學科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鑒,但其嘗試的教學設計模式有限,尤其是在國家安全教育融入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方面的研究仍有不足。國家安全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落實需要以情境作為知識建構的載體,主題式情境教學豐富性、故事性、生活性的特色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符合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應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9],為學生習得國家安全知識和樹立國家安全觀提供生動形象的情境。因此,本文圍繞“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主題,選取“日本福島核泄漏、核污水排海”等典型案例,開展將國家安全教育融入高中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的研究,以期讓學生在了解環(huán)境污染如何在時空上威脅國家安全的同時,形成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
一、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實施路徑
主題式情境教學是指在研究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教師根據教材與學情分析,創(chuàng)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情境,圍繞一個主題活動展開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方法[10]。主題式情境教學是將生活情境與課本知識相結合、教學實踐與情境教學融合的一種途徑[11]。此外,主題式情境教學在貼近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能置身真實情境中,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去分析、解決問題,進而自主發(fā)現并建構新知識。本文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和選擇性必修三的教學內容,將國家安全教育融入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實踐,其教學實施路徑如下。
1.依據課標與教材,確定主題
主題式情境教學的先決條件是確定主題。主題必須“以知識為核心”,一切教學內容的編排、設計和操作都應圍繞中心主題展開[12]。教學主題應依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以及內容要求等方面確定。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三的每一章都有一個鮮明的大主題,而每一節(jié)又是一個具體的分支主題,呈現總分結構。教師可根據教材知識點的關聯程度和教學方法的特點,選擇不同單元多節(jié)課一個主題、一個單元一個主題或一節(jié)課一個主題。本文選擇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二節(jié)“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確定教學主題為“環(huán)境污染嚴重沖擊國家安全”,并依據課標要求,選擇實例說明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和污染物跨境轉移對環(huán)境安全的影響,以及對國家安全的沖擊。
2.收集整合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
教學情境需要真實有趣、典型新穎、地理知識豐富的資料和素材幫助搭建。而收集素材的途徑包括:①選擇我國現行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符合教學主題、課標要求、學生興趣與認知水平、實時性強的案例和資料,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如本文選擇人教版教材中的“中俄合作應對松花江跨境污染”案例進行對比學習,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②情境資料也可以來源于社會熱點事件(如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跨學科知識(如核污水中放射性物質擴散過程)、日?,F象(如中日兩國魚類和海鮮消費數據)、習俗節(jié)慶、民間諺語、影視書籍等。這需要地理教師在熟悉課本內容的同時,有開闊的視野、廣泛的興趣和不斷學習和積累地理素材的習慣。
3.主題式情境分層遞進引導教學
主題式情境教學的開展和一般情境教學一致,大致包括三個階段:情境導入、情境展開、情境結束[12]。但與一般情境教學不同的是,它更突出要緊緊圍繞教學主題進行不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相互關聯、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具有鮮明主線指引的豐富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如本文將圍繞“環(huán)境污染事件嚴重沖擊國家安全”這一主題,創(chuàng)設一個總情境、三個子情境(圖1)。讓學生通過三個遞進式學習情境的探究,全面認識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和污染物跨國轉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并思考應對措施,最終生成有效課堂。
4.主題式情境教學的綜合評價
主題式情境教學的評價主要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過程性評價主要依據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表現性評價方法,即根據地理核心素養(yǎng)目標和學生需解決的綜合問題確定表現目標,制訂評價學生表現水平的分析性量規(guī)表(表1)。通過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互評和教師評價,精確記錄和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的學習態(tài)度、努力程度和問題解決能力。終結性評價則可通過課后作業(yè),如計劃書或提案的撰寫水平和完整度情況,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案例設計
1.課標內容分析及解讀
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內容的要求是“結合實例,說明污染物跨境轉移對環(huán)境安全的影響”[9]。課程標準要求的方法是“結合實例”,行為動詞是“說明”,即強調在教學時教師應提供真實具體的環(huán)境污染案例供學生探討,學生通過典型案例思考與總結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和污染物跨國轉移如何影響國家安全。教師還可以展示一些國際環(huán)境公約和相關協定,啟迪學生思考應對跨國污染問題的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
2.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選擇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是在概括性地介紹了環(huán)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后,將環(huán)境安全問題具體化為各種環(huán)境污染事件,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其給國家安全帶來的沖擊,并思考應對措施,培養(yǎng)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教材通過“原油泄漏”“核泄漏”“萊茵河跨境污染”等多個真實案例,幫助學生直觀認識各種環(huán)境污染問題給國家安全帶來的不利影響,并能夠運用全球視野、人地協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價值觀念,站在國家安全、國際合作的高度上,提出應對跨國污染、降低國家安全風險的措施。
3.學情分析
首先,通過之前的地理課程學習,學生已了解地球表面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和特點,初步了解環(huán)境問題及其危害,以及資源、環(huán)境安全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可持續(xù)發(fā)展原理,具備一定知識基礎。其次,高中生的抽象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他們對環(huán)境問題充滿探究欲望,具有學習興趣。此外,在黨和國家堅定不移地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學生已初步形成了治理污染和維護國家安全的觀念。最后,高中生雖然能切身體會環(huán)境污染的消極影響,但并不了解污染物跨國轉移,不能將其與國家安全聯系起來,也未能從全球視角思考應對措施。因此,基于學生學情,有必要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主題教學,讓學生了解環(huán)境污染如何在時空上威脅國家安全,以及如何通過國際合作應對跨國污染問題,進而樹立國家安全觀。
4.教學目標
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表2所示。
5.教學過程
(1)熱點新聞導入
播放視頻:教師播放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的新聞報道視頻,引導學生回憶現實生活中曾發(fā)生的環(huán)境污染事件并思考其帶來的危害。
導入總情境:以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導入“日本福島核污染事件”總學習情境。福島核污染影響范圍廣、危害性強,是危害國家安全的環(huán)境污染典型案例。
設計意圖:教師以真實社會新聞作為課堂導入,開闊學生視野,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緊扣本節(jié)課主題,讓學生體會到環(huán)境污染問題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自然進入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子情境展開
子情境一:“天災人禍——核泄漏事件危機重重”。在此子情境中,教師給出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受地震和海嘯影響導致放射性物質泄露和事故發(fā)生后海產品店經營者接受采訪的新聞材料、中日兩國魚類和海鮮人均消費量變化數據。
根據子情境一材料,開展以下問題探究:①根據材料一、二,分析日本核泄漏事件會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帶來哪些危害。②結合教材中對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的講解和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特點,討論日本福島核泄漏的特點,探究其從不同途徑對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
子情境一設計意圖:學生由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出發(fā),認識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的概念、特點及其不利影響,由特殊到一般。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歸納總結能力。
子情境二:“風險轉嫁——核污水排海威脅鄰國安全”。在此子情境中,教師給出日本啟動核污水排海以及福島核廢水中放射性物質的擴散過程模擬材料[13]。結合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和福島核電站位置圖(圖2),開展相關教學活動。
根據子情境二材料,開展以下問題探究:①請學生分別扮演海洋生物、漁民、普通消費者等角色,說明核污水排海將會分別對海洋環(huán)境、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帶來哪些危害。思考眾多國家和環(huán)保團體反對日本核污水排海的理由。②學生小組討論日本核污水排海后將如何擴散,會如何影響我國海洋生態(tài)安全、資源安全乃至國家安全。
子情境二的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地理讀圖、析圖能力,思考不同國家和團體的反對理由,體現地理知識與政治知識的跨學科融合;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思考問題,幫助學生進入沉浸式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批判性思維;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體會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培養(yǎng)人地協調觀、國家安全觀。
子情境三:“同舟共濟——國際合作應對跨國污染”。在此情境中,教師給出我國海關總署關于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的公告和俄羅斯食品安全監(jiān)管機構發(fā)布的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聲明等相關材料。
根據子情境三材料,引導學生開展對比探究:①結合材料,對比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三教材71頁的中俄合作應對松花江跨境污染案例,思考我國可采取哪些措施應對核污水危害。②說明國際合作對治理跨國污染問題的意義,并對各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如何開展合作、共同參與核污水排海治理提出建議。
子情境三設計意圖: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治理核污染的情境中,了解跨國合作對保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培養(yǎng)其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加深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地理問題時,結合政治、化學等學科知識,培養(yǎng)綜合思維。
(3)總結評價,延伸拓展
通過“環(huán)境污染與國家安全”一節(ji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和污染物跨國轉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引導學生共同總結應對跨國污染問題、維護國家安全措施,本節(jié)課的思維導圖如圖3所示。
學習評價:學生根據表現性評價量表(表1)對本節(jié)課的個人學習情況進行自評和互評打分,課后再由教師打分并根據權重計算分數,評價學生課堂學習表現。教師根據學生小組提交的計劃書或提案的完整度、創(chuàng)新性和撰寫水平,進行終結性評價。
作業(yè)拓展: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搜索其他環(huán)境污染事件案例(以廢棄物跨國轉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質的產品貿易兩類為主),分析其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危脅,并嘗試擬定一份應對環(huán)境污染、維護國家安全的計劃書或提案。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搜集案例,全面認識環(huán)境污染問題,激發(fā)學生關心國家安全和環(huán)境問題的熱情;培養(yǎng)其搜集、匯總資料的能力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國際合作對維護環(huán)境安全的意義和我國對世界環(huán)保事業(yè)所作的貢獻,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注重國際合作的世界眼光和環(huán)保意識;由應對措施擴展到提案或計劃書,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邏輯思維。
三、總結與反思
本節(jié)課圍繞“環(huán)境污染嚴重沖擊國家安全”這一主題,運用真實的環(huán)境污染事件創(chuàng)設包含三個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子情境構成的總學習情境,并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解決“環(huán)境污染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以及應對措施”等問題。教學過程融合了地理教學的多種方法,使學生沉浸式體驗、認識日本福島核污染事件發(fā)展的來龍去脈,為學生提供了多角度的探索空間,幫助其形成知識結構。最后,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具備世界眼光,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樹立國家安全觀。但本節(jié)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學生可能會對案例中“核污水”的概念、來源和排放過程不夠了解,因而不能全面思考核污水排放給國家安全帶來的沖擊及其擴散路徑。因此,在施教本節(jié)課前,教師應給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讓其通過查閱資料、請教教師來了解相關知識。此外,本節(jié)課設置了許多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如何使活動更有針對性、開展更高效,如何對小組任務進行合理安排,提高學生參與度,如何更好地進行學習評價,這些問題仍需進一步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宋方靜,方修琦.地理教育與國家安全教育芻議[J].地理教育,2022(S1):121-1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EB/OL].(2018-04-09)[2023-12-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804/t20180412_332965.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9-28)[2023-12-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10/t20201027_496805.html.
[4] 張聰,周星辰.中學階段國家安全教育的內涵理解和實踐省思[J].福建教育,2022(11):6-8.
[5] 梁綺雯.基于地理空間視角培養(yǎng)學生樹立國家安全觀的實踐探索——以“生態(tài)保護與國家安全”為例[J].地理教育,2023(S1):182-185.
[6] 黃芳芳,董喬生.大概念視角下的“國家安全”課程內容組織及教學指向——以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為例[J].地理教育,2023(1):8-13.
[7] 劉一鳴,姚萌,劉敏.國家安全教育視域下的“碳中和”主題式教學設計[J].地理教育,2022(12):13-16.
[8] 王于星,戶清麗,李鉑川,等.國家安全教育視域下的高中地理議題式教學實踐——以選擇性必修3“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為例[J].地理教育,2023(S2):167-170.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0] 唐麗英,陸亦農.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8):45-46.
[11] 王煥.初中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4):11-12.
[12] 潘曉敏.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漫談[J].地理教育,2013(S1):46-47.
[13] Yi L, Xue-Qing G, Sun-Wei L,et al.Discharge of treated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contaminated water: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imulations[J].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1(1):1-3.
通信作者: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