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各高校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需求。每門課程都負有思政使命與育人責任,而“普通話”課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在提高學生普通話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要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新疆是個多民族地區(qū),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層次不一,這決定了在“普通話”課程中課程思政將以獨特的方式融入。
關鍵詞:課程思政;普通話;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9-0125-04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各高校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需求。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課程思政的綱領性文件《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面明確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戰(zhàn)略布局,以進一步落實“門門講思政、人人講育人”的工作目標。[1]自此,全國各高校掀起了“課程思政”的改革熱潮。基于課程思政的大背景,新疆各高校迅速開啟了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構建“大思政格局”和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核心的課程改革和探索之路。新疆職業(yè)大學也積極順應時代需求,積極營造“課程思政”的濃厚氛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而“普通話”課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主要講授普通話的基本語音知識,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普通話練習和提高的方法,并通過大量的訓練獲得普通話口語表達的基本技能、克服不良發(fā)音習慣,能標準、流利地使用普通話,為他們日后從事幼兒教師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普通話”課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核心課程更負有重要的育人使命。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普通話作為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在加強素質教育、發(fā)展經濟政治文化事業(yè)、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tǒng)一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2]普通話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要實現語言教學的育人功能。新疆是個多民族地區(qū),南北疆、城市鄉(xiāng)村、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差異明顯。新疆高職高專的學生學習基礎薄弱,但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通過普通話等級考試愿望比較迫切,這就決定了該課程中課程思政融入方式的獨特性。
一、“普通話”課程學習現狀
(一)“普通話”課程教學內容單一、實踐性強,課程思政融入度低
“普通話”課程教學偏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及發(fā)音技巧的學習運用,對課程的育人功能重視不夠。一直以來,新疆職業(yè)大學使用的普通話教材偏向普通話水平實訓,主要包括語音、朗讀和命題說話等方面,內容單一且實踐性強。一味地說教和練習,學生興趣不大且極容易產生煩躁情緒。平時教學中,教師比較關注學生普通話取證情況,課堂中更多的訓練學生發(fā)音技巧和朗讀技巧,忽略了課程的育人功能。學生機械地學習該課程,帶有較強目的性,只是為了快速通過普通話等級考試。這與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不符,所以將普通話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且迫在眉睫。
(二)部分學生語言基礎薄弱,動力不足
目前,新疆高校各專業(yè)實行民漢混合編班教學,有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從小接受雙語或者民族語言教學。以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大部分學生為少數民族學生,主要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其中大部分學生接受的是雙語教育,但普通話水平仍然較低。學生普遍表現為:聲母、韻母發(fā)音不標準甚至發(fā)音錯誤,聲調不準,把漢字的一聲、三聲讀成二聲、四聲;識字量少,朗讀時經常讀錯字、別字;因詞匯量極度匱乏,再加上儲備知識欠缺,語言表達經?!邦嵢顾摹?,詞不達意。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水平通過率極低,一定程度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教學要融入思政教育,引導學生要有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學生有效實踐訓練少,監(jiān)督過程不夠
因普通話課程本身實踐性強,且課時量少,班級人數多,所以學生很難在有限的課堂里能夠熟練掌握并規(guī)范使用普通話。但是,目前新疆高職院校普遍沒有專門用于普通話教學的語音教室或者相關的教學軟件,學生在課后進行普通話訓練中對出現的錯誤不能及時發(fā)現和糾正,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普通話應用能力。很多教師也只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對學生課下的學習引導、督促遠遠不夠,未形成相應的過程性考核。另外,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比較大,在學校學習期間,學生經過課堂學習和課下訓練相結合,普通話應用能力有所改善。但是,學生一到寒假或暑假,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離開了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他們的普通話水平就會出現嚴重退步,所以加強學生的課后監(jiān)督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四)“普通話”課程體系不健全,重“分數”輕應用
首先,“普通話”學科課程教材和課件質量良莠不齊,而且很多教材和課件的設計、印刷、裝訂等方面仍有缺陷,這導致了普通話教學不夠專業(yè)化和系統(tǒng)化。目前針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教材較少,也導致新疆民族學生學習普通話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次,“普通話”課程中存在重“分數”輕應用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第一,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必須獲得普通話二級乙等以上證書才能申請幼兒教師資格證書。在此種條件下,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功利性很強,學生更多地關注如何提高普通話分數。教師的教學也更關注語言形式(發(fā)音、語調等)而忽視了普通話的實際應用。第二,考試內容單一。近年來,很多普通話考試的評價標準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際應用能力測試,這就使得學生在課程中偏重鍛煉語言形式,在日常表達和交流中力不從心。
(五)普通話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多樣性
首先,普通話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結合方式較為單一,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漢字起源、成語典故等知識,給學生帶來的啟示有限,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程設計中,專業(yè)教師對思想教育理解不夠深刻,導致課程出現專業(yè)教學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
其次,教師和學生對新的教育模式和概念缺乏接受和認可,這限制了教育創(chuàng)新。而教育體系中缺乏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的教育環(huán)境,使得普通話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具體操作難度大。
二、“普通話”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上好普通話第一課,厚植愛國和專業(yè)情懷
上好課程第一課,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前教育學生大半以上是民族學生,其大部分普通話水平較差,甚至無法通過MHK(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考試。通過課程第一課讓其認識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并通過恰當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
其一,普通話是我國各民族通用語言,學習和使用普通話是我們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說好普通話,利好于我國各民族大團結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團結和強盛。專業(yè)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工作、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經濟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等視角分析和講解學習普通話的必要性,讓學生樹立學習國語的堅定信念。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體會學習普通話的美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其二,熟練、規(guī)范地掌握和運用普通話也是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取得幼兒教師資格證的必要條件是通過普通話二級乙等以上考試。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除了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外,還要有熟練的基本功,而首要的基本功就是說標準的普通話。[3]0—6歲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教師規(guī)范、流暢的語言表達,更利于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快速提升。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他們肩負著提高未來新疆人民語言素質的重大職責。同時,現在新疆各地州幼兒園已全面推進“學前學會普通話”,且效果明顯。學生要想獲得更多更好的就業(yè)機會,規(guī)范使用普通話是重要因素。
(二)教學內容融入人文經典詩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根據多年的普通話課程授課的教師和擔任省級普通話測試員的經驗發(fā)現,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識字量低,在讀字詞環(huán)節(jié)準確率不到一半,所以加大學生識字量是提高普通話的最有效途徑。選擇部分古典詩詞作為字詞訓練積累的素材,既可以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又可以讓學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明珠瑰寶,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課堂訓練選用經典古詩詞作為練習的素材,既可以提高學生普通話的聲母、韻母、聲調的語音標準,還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增強文化的歸屬感。杜甫的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最直觀地讓我們了解了盛唐的富庶繁華?!吨芤住分械摹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的最佳詮釋。[4]古典詩詞將語言之美發(fā)揮到極致,普遍講求用韻、對仗、平仄的規(guī)則,彰顯了語言自身的意蘊之美和聲韻之美,西方詩歌無法匹及。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許多文人紛紛模仿創(chuàng)作中國的古典詩詞。這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愛上說普通話
“普通話”課程內容相對枯燥且重復性強,學生容易厭倦,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十分必要。教師可以抓住少數民族學生上課積極活躍、喜歡發(fā)言的特點,開展各類小組競賽,如識字、成語接龍、繞口令、朗誦、演講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提高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并愛上說普通話。為提高學前教育專業(yè)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過級率,朗讀內容以普通話測試朗讀作品60篇為主,演講內容以普通話測試命題說話30個話題為主線,這樣更抓住了少數民族學生想要過級的迫切愿望,更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熱情。在命題說話內容中有效引導學生融入思政元素,如在“我的愿望”“我的家鄉(xiāng)”等話題里融入家國情懷;在“我知道的風俗”“我喜歡的節(jié)日”等講解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我的假日生活”“我喜愛的書刊”“難忘的旅行”等話題里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方式。
(四)合理組建學習小組,營造互學互幫氛圍,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
2018年以來,新疆高校全面實行民漢混合編班。在民漢混合編班的情況下,學生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思維方式不同;又因為學習內容多與課時不夠存在矛盾,師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技術,讓學生實現高效的“碎片化”學習,對學習需求不同的學生教師可以錄制“微課”或讓學生下載相關普通話軟件等進行課外輔導,以此來彌補學生“吃不夠”和“嚼不爛”以及教師課時不足的情況。[5]在課堂教學中,鑒于民、漢學生普通話水平層次不一,可將民、漢學生混合編組組建一個課程學習小組,學生之間相互指導,調動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習進步較大的小組進行物質或平時考核加分等獎勵,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通過小組互助學習不僅可促使學生在課上認真學習,解決部分基礎薄弱學生不敢說的難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也進一步促進民族大團結。
(五)布置任務,讓學生形成勤學苦練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語言非下苦功不可,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對于普通話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很多學生在學習普通話很長一段時間后發(fā)現學習效果并不明顯,就會萌生放棄的念頭,學習態(tài)度也更加消極,失去了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和主動性。勤學苦練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通過加大聽、說、讀、寫訓練,能準確地發(fā)音、聽音、辨音。借助“新聞聯播”“學習強國”等平臺進行聽音練習;以普通話測試朗讀作品60篇為素材進行朗讀訓練;圍繞普通話測試命題說話30個話題加大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每次上課抽出十分鐘時間對學生練習情況進行抽查,督促學生保質保量完成,同時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六)結合課程考核,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
加強過程性考核,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民漢混合編班學生的語言基礎差別較大,合理的課程考核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將極大挫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因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原有的普通話基礎不同,所以更要加強過程性考核。注重學生在整個課程過程學習的態(tài)度和效果。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前教育專業(yè)普通話課程中平時成績占50%,平時成績包括學生的考勤、參與活動、課堂表現、學習態(tài)度、平時的測試等,嚴打考勤分讓學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通過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七)建立思政教師和專業(yè)教師協同育人的機制
專業(yè)教師有著過硬的專業(yè)技術知識,思政教師有著豐富的思政資源,只有兩者加強合作才能在教書育人方面取長補短,在教學中分享育人資源,實現協同育人新模式。
學校應該搭建教學合作平臺,積極促進專業(yè)教師和思政教師的交流,建立相應的協同育人機制。開展思政教育講座、相關的專業(yè)實踐活動,加大思政教師和專業(yè)教師的交流和合作。定期組織教師進課堂相互聽課,召開研討會,真正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另外,需要建立協同育人激勵與考核機制,充分調動專業(yè)教師和思政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課程思政培訓也非常必要,既可以提升教師的思政理論水平,也可以增強教師育人的責任心。
三、結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學習普通話有利于增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2]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少數民族仍占新疆總人口的50%以上,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不僅是維系中華大家庭和睦相處、增進兄弟民族之間團結友誼的橋梁,更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地區(qū)經濟繁榮發(fā)展,增強各民族的“五個認同”。而“普通話”課程不僅要讓學生熟練、規(guī)范使用普通話,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在提升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同時,在課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使各民族學生都能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夠積極主動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斷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之以恒地實現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目標。另外,要想真正提升“普通話”課程思政的效果,還需要專業(yè)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政理論水平,課內、外都能規(guī)范使用普通話,做到以身示范。其次,專業(yè)教師還要根據課程需要和時代發(fā)展不斷挖掘新的思政元素,結合學生專業(yè)和學習特點,在課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內容,真正達到如鹽在水、潤物無聲、自然而然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普通話”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既給學生傳授了專業(yè)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實現了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真正達到了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蕉,方霽. 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內核、路徑與意蘊[J]. 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2] 王慧香. 將思政教育融入普通話教學[J]. 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20(11):20-21.
[3] 趙惠霞. 提高師范生口語能力的幾點思考[J].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0):73-77.
[4] 陳賢德. 許淵沖英譯古詩詞運用于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實踐及其價值分析[J]. 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1(06):28-32.
[5] 王斌. 新疆高職學生民漢混合編班下普通話教學的思考——以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普通話課程為例[J]. 漢字文化,2020(02):44-46.
(薦稿人:李瑞,喀什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