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丁志萍
【摘要】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之下,高中思政課教師不斷更新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大單元教學通過教材知識整合以及核心概念相互關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升華情感,讓德育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yǎng)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高中思政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基金項目】本文系揚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思政專項課題 “新時代‘大思政格局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研究”(批準號:2021/S/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倩(1994—),女,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中學。
丁志萍(1967—),女,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中學。
大單元教學需要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體把握,打破教材中單元之間的界限,將適合且能夠串聯起來的知識點作為一個整體,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系統(tǒng)學習。大單元教學也需要用宏觀的視角去解讀微觀的知識,關注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知識應用,將原本的知識點學習轉變?yōu)榍楦畜w驗,這樣才能真正培育具備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新人。目前,大單元教學已經應用于多門學科的課堂,并得到了師生的認可。實踐證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關鍵路徑[1]。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政課教學更加強調找準切口,從切口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而大單元正是一個切口。那么,如何根據高中思政課與其他學科的課堂之間的差異,通過大單元教學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達到教學目標?下面筆者就以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綜合探究“感受司法公正”中的活動“模擬法庭”為例進行探討。
一、課前,聚合思維找概念,用議題搭框架
部編版教材中的單元主要以相關知識點為核心進行劃分,如選擇性必修2第四單元“社會爭議解決”編排了兩節(jié)課,為學生講述了糾紛的多元解決方式以及訴訟的程序等。這樣的編排能夠清晰明了地呈現同類知識。為了更好地滿足當下課程改革以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著眼于單個知識點,而要找到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將淺層學習轉化為深度學習[2]。因而,大單元教學要求從關注一個知識點過渡到關注一個大概念,設計一個大單元。
大概念是大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大概念的確定,可以運用聚合思維來完成。如教師可以將“司法公正”確定為本課的大概念。
教師會發(fā)現,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點都體現出“司法公正”的內涵。要想使“司法公正”這個大概念所涉及的知識點貫穿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總議題和子議題,借助議題式教學,搭建大單元教學框架。另外,大單元教學不是簡單地對原本的單元內容進行重組,根據重組后的內容開展的教學,而應該開展與議題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構大概念,吸收和理解課程知識點,并且保證教學框架的完整性。在基于教學框架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是引領者,學生是傾聽者、參與者。這樣的教學指向學科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能夠體現學科價值。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法庭工作組、原告組和被告組三組,設計總議題“如何尊重法律、尊重法庭、尊重自己?”以及三個子議題“證據有真假之分,你如何抉擇?”“假證據傷了誰,你如何判決?”“經過追本溯源,對于司法公正,你如何感受?”,來構建本課的大單元教學的主體框架,旨在讓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中有清晰的目標。在課前,教師可以發(fā)給每個學生一份任務清單(如表1所示),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要加入的組,明確自己所在的組需在哪些環(huán)節(jié)完成哪些任務,并根據教材內容、通過自主調查的方式準備相關材料。
二、課中,發(fā)散思維定內容,融情境于課堂
通過聚合思維找到大概念、搭建了教學框架之后,如何組織教學呢?筆者認為:第一步,教師可以發(fā)散思維,以大概念為中心,靈活運用大概念所能輻射到的各個知識點設定教學內容;第二步,嘗試根據這些知識點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實踐,進行知識應用,幫助學生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正所謂“無情境不成題”,情境是議題式教學的載體。新課標也提道:“學科內容也只有與具體的問題情境相融合,才能體現出它的素養(yǎng)意義,反映學生真實的價值觀、品格和能力。”[3]這說明情境教學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多維度、多層面學習。因而,不論是引導學生解決復雜的情境問題還是簡單的情境問題,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都是尤為重要的。這樣才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教材知識來源于生活。
在本課中,教師可以選取本地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關于原告、被告雙方因工作中合作往來的問題產生的經濟糾紛的真實案例,在教學框架的支撐下,通過4個活動將情境與知識點相結合,從而豐富本課的教學內容。
具體來說,在法庭正式開庭前,法庭工作組、原告組、被告組的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角色做開庭準備,其中涉及開庭程序、訴訟狀以及答辯狀的撰寫、申請回避制度的知識點。
在開展活動1前,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導入:“進入法庭調查程序后,原告與被告雙方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需要提交證據。而證據是有真假之分的。同學們認為真證據、假證據分別可能會帶來什么結果?”學生需要圍繞這一問題、結合案情進行小組討論。法庭調查涉及證據的重要性這一知識點。
在開展活動2前,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導入:“在原告與被告提交證據之后,審理該案例的法院認為原告實際上私藏了貨款,所提交的單據均為假證據。此時,原告提出進行訴訟調解。那么同學們認為被告是否也愿意調解呢?下面請原告組的同學作為正方(愿意調解),被告組的同學作為反方(不愿意調解),進行課堂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庭外調解、庭內調解等與訴訟調解相關的知識點的認識,同時正確看待假證據。
在開展活動3前,教師則可以進行如下導入:“此時,案情已經水落石出—案例中的原告?zhèn)卧熳C據起訴被告,要求被告再次結算貨款。面對原告愿意調解而被告不愿意調解的情況,法庭工作組的同學會如何判決?如果進行角色互換,原告組和被告組的同學希望得到什么樣的判決結果?”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了解法院的判決依據是什么,判決結果具有什么特點,判決結果體現的是什么。
在活動4結束后,教師可以宣讀真實案例中的判決結果,并讓學生認識到如果做出妨礙法院審理案件、浪費司法資源、藐視司法權威的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在模擬法庭的整個過程中,教師不應刻意地讓學生去學習怎么保證司法公正,而應借助大單元教學活動及議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切身感受司法公正。教師選擇真實案例作為活動內容,有利于讓學生了解訴訟是莊重、嚴肅的,從而學會尊重法律、尊重法庭、尊重自己。
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我國進行法治建設的歷程,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司法公正的內涵,知道當下我國所取得的法治建設成就來之不易,作為中國公民的我們需要維護法律權威,激發(fā)學生對法律的敬畏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實現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三、課后,進行反思,完成大單元教學評價
教學結束后,如果僅僅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會違背大單元教學的初衷。對此,教師應該基于思政課教學的特性,在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對其學習過程中的思維運用、實踐操作等進行評價。
在開展大單元教學評價時,一方面,評價應該涉及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課前,教師的提前謀劃和學生的提前準備,才能讓課堂教學更加順暢;有學生的課前思考,才有課中觀點的相互分享;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才有更多的評價依據。課中,因為大單元教學框架是由議題搭建的,所以課堂活動應該基于議題且豐富多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學生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均可作為課中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課后,布置作業(yè)是對本次大單元教學的總結、升華,也是對下節(jié)課知識的遷移。批改課后作業(yè)可以很好地評價學生的知識接受情況和理解程度,判斷學生能否真正地內化知識。因而,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yè)不應只是背誦類作業(yè),而應該是具有綜合性且契合課堂內容的作業(yè)。這樣,教師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評價,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優(yōu)缺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做出改進。
另一方面,教學評價應該有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環(huán)節(jié)。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會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對大單元教學內容的選擇、對課堂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建、對課后作業(yè)的設計是否合理,都可以作為學生評價教師的內容。學生評價的內容可以幫助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開展大單元教學。當教師很難觀察到所有學生的表現時,生生互評就變得十分重要。同一組的學生可以基于對成員之間的合作是否愉快、每一名成員的付出多少、本組與其他組的差別的直觀感受進行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能讓學生學會反思,也能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站在大單元教學的角度,也要考慮到生生互評的結果來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結語
新時代下,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需要教師找到高中思政課的新優(yōu)勢,激發(fā)高中思政課的新動能。而在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指引下開展大單元教學,能夠使學生具備未來發(fā)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筆者認為:思政育人的結果之一是學生能夠真正認同相關知識。進行大單元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而“模擬法庭”這節(jié)課的價值不會因為課程的結束而喪失。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大單元教學,讓知識系統(tǒng)化、生活化,以便學生主動思考相關問題、參與相關活動,激發(fā)積極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崔允漷.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呼喚大單元教學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2]王恒富.“大思政課”教學路徑的價值定位與應然選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5):14-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 2020 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