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歷史教師利用案例教學法開展內容多元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快速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好奇心,增強其探知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拓寬他們的認知視野,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為了使案例教學法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文章從案例類型與教學手段兩方面出發(fā),闡述通過引入故事案例、史料案例、話題案例,采取合作探究、創(chuàng)設情境等授課手段,來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案例教學法;史料;文物
作者簡介:陳瑞芳(1978—),女,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城關中學。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授課模式已經(jīng)難以滿足當前的課程教學要求。為更好地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歷史知識,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可借助案例教學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多角度了解歷史事件,掌握歷史事實,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程中的應用優(yōu)勢
(一)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
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生動有趣、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增強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從而減輕歷史教學的枯燥感,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事實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
(二)有助于降低學習難度
教師通過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案例,運用文字資料、影像資料等再現(xiàn)歷史情境,結合各種史料分析教學重點內容,讓學生觀察、感受近代歷史的真實情況,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從而有效降低歷史學習難度,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與信心。
二、在歷史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歷史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策劃授課活動時,需要遵循針對性原則,確保所選案例與教學內容具有一定關聯(lián)性。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使案例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能力。
(二)真實性原則
教師應用案例教學法時,還需要遵循真實性原則。教師應當選擇真實發(fā)生的事件和可靠的、典型的史料作為案例,而非野史或杜撰的故事,要讓學生通過了解和分析案例內容初步理解史料的含義,真正掌握史實。
(三)實踐性原則
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還應當遵循實踐性原則。歷史教師需要將案例信息與探知活動進行巧妙融合,設計實用性強的案例學習活動,如深入分析史料、探討熱點話題、對比研究案例等,借此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
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具體措施
(一)基于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案例類型
教師若想讓案例教學法呈現(xiàn)應有的授課效果,需要根據(jù)單元授課內容或某一重要知識點,選擇與之相關的教學案例,同時確定與之相適應的案例類型,如故事類案例、史料類案例、話題類案例等,以增強案例教學的針對性與適用性。
1.巧用歷史故事案例
有趣的故事可以快速激發(fā)初中生的探知興趣。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有趣的歷史故事策劃案例聯(lián)想認知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分析歷史事件的歷史影響[1]。
以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的教學為例。教學時,教師可以講述歷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據(jù)傳,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姬宮湦為了博取妃子褒姒一笑,在城中演繹了一出用烽火向諸侯求救的鬧劇。而后,當犬戎進攻西周時,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在用烽火戲弄他們,便無人前去援救,致使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學生可以結合上述歷史故事分析和總結西周滅亡的多種因素。
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入“臥薪嘗膽”“圍魏救趙”“負荊請罪”等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有關的故事,引導學生分析相關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研究這些事件對各諸侯國產(chǎn)生的影響。比如,“圍魏救趙”指戰(zhàn)國時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和孫臏出兵救趙,孫臏提出了圍魏救趙的策略,最終不但解除了趙國被圍困的局面,還大敗魏軍,重挫了魏國的士氣。
教師利用歷史故事開展案例聯(lián)想認知活動,既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面,打開他們的探知思路,還能借此激發(fā)其主動研究歷史知識的興趣,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巧用真實史料案例
教師可結合史料開展案例拓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可靠、典型的史料了解史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現(xiàn)實意義等,總結事件主要人物做出的歷史貢獻,探究歷史事件的深層內涵,促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2]。
以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搜集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歷史史料開展案例分析活動。
首先,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鄭和先后七次出海航行的路線圖。
接著,教師可出示更多與之有關的史料,如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費信所著的《星槎勝覽》、鞏珍所著的《西洋番國志》等史籍,這些史籍系統(tǒng)、集中地記錄了鄭和的航行事跡。學生通過閱讀《瀛涯勝覽》中的史料片段,能夠了解明朝時期的印度、錫蘭國、小葛蘭國、古里國等南洋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物產(chǎn)與民俗;在《西洋番國志》中,學生能夠了解到鄭和七次遠洋航行途中所路過的占城國、爪哇國、舊港國、暹羅國、蘇門答臘國、阿丹國等二十個西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物產(chǎn)情況。
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分析“鄭和下西洋”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和歷史影響,比如:加強了古代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開創(chuàng)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航行路線等。同時,學生需要根據(jù)教材內容以及史料中的描述性語言,對鄭和的遠航之舉進行客觀評價。
教師結合史料文獻開展案例拓展教學活動,既可以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又能加深他們對歷史事件的深層認識,從而提升他們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3.引用熱點話題案例
為使學生能夠學會客觀看待歷史事件、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熱點話題開展教學。首先,教師需要尋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熱點話題,引發(fā)學生對話題的深入討論。然后,再引導學生將關注點轉移到相關的歷史事件上,從縱向與橫向視角出發(fā),分析這些歷史事件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從而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形成良好的歷史使命感,提升深度學習的效果[3]。
以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和第二單元第7課“八國聯(lián)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的教學為例。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這段歷史時期內,中國遭受西方國家的侵略,被迫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這使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此,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侵略者的厚顏無恥,了解列強侵略對中國的影響,教師可以利用當前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開展案例教學活動。
例如,近期大英博物館發(fā)生了文物被盜事件,這使得中國人更加關注流失在海外的各朝歷史文物。同時,有視頻博主在大英博物館拍攝了《逃出大英博物館》微視頻短片。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流失的中國文物”這一熱點話題開展教學。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館》,培養(yǎng)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
其次,教師可以展示東晉顧愷之創(chuàng)作的絹畫作品《女史箴圖》的實物圖片。這幅畫作的原作早已失傳,其臨摹作品也在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被英國士兵盜走,后來以25英鎊賣給了大英博物館,現(xiàn)在成為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除此之外,中國商朝晚期的青銅酒器雙羊尊、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傳世之作《墨竹圖》、明宣德皇帝時期的景泰藍龍紋大蓋罐、莫高窟壁畫、遼代三彩羅漢像、三菩薩壁畫等各個朝代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皆被西方侵略者掠奪和倒賣,現(xiàn)存于大英博物館。
最后,教師可以以“被掠奪的文物”為主題,引導學生分析1860年、1900年兩次列強侵華戰(zhàn)爭的背景和經(jīng)過,了解中國在這兩場戰(zhàn)爭中分別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及條約內容,這些條約對中國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探究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及影響。
教師結合熱點話題開展案例分析活動,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還能使其加深對中國近代歷史的了解,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提高授課質量,豐富案例教學手段
為進一步增強案例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科學優(yōu)化教學手段,巧妙借助各種資源與信息技術手段來豐富授課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質量。
1.開展合作探究活動
文物是人類活動的產(chǎn)物,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以文物引發(fā)學生對文物背后的歷史事件的思考,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文明的了解[4]。
以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盛唐氣象”的教學為例。教師可指導學生組成合作小組,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針對某一唐朝文物展開深入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文物+科技”的助力下,唐三彩陶器、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閻立本的《步輦圖》、唐蕃會盟碑、佛教壁畫等歷史文物與歷史遺跡能夠通過數(shù)字化手段生動再現(xiàn),使“零距離”參觀歷史文物得以實現(xiàn)。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搜集身邊的或當?shù)夭┪镳^、規(guī)劃館中陳列的不同時期的相關物料。
以文成公主入藏這一事件為例,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分析《步輦圖》這幅畫,了解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這一歷史事件的時間、起因、經(jīng)過與結果,了解文成公主將中原哪些文化帶入吐蕃地區(qū),又將吐蕃地區(qū)的哪些物產(chǎn)引入中原,最后探討這一事件對于傳承中華文化的意義。
2.創(chuàng)設動態(tài)歷史情境
教師還可以借助視頻創(chuàng)設動態(tài)歷史情境,促進學生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情況,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探尋歷史問題。
以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8課“科學技術的成就”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中國在科技與文化方面取得的各種成就,教師可以搜集各類紀錄片開展案例教學活動。例如,在科技成就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講述航天人建造中國自己的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歷程的紀錄片《北斗》、介紹中國各領域偉大工程的紀錄片《超級工程3:縱橫中國》以及講述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藝的紀錄片《大國工匠》。在文化成就方面,教師可以播放下列電視節(jié)目、紀錄片、舞劇的片段,如《典籍里的中國》《我在故宮六百年》《China·瓷》《昆曲六百年》《粉墨春秋》等,或經(jīng)典的話劇劇目片段,如《茶館》《文成公主》《龍須溝》等。
然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視頻內容出發(fā),探索與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較為重要的科技文化成就,如“兩彈一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袁隆平研發(fā)雜交水稻技術、屠呦呦發(fā)現(xiàn)青蒿素等,并研究上述成就所帶來的影響。比如,“兩彈一星”和航天成就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教師借助視頻創(chuàng)設動態(tài)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案例研究活動,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巧妙運用案例教學法開展多樣化的授課活動,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增強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與針對性,讓學生結合各種案例深入了解歷史事件,探究歷史事件的意義與影響,達到發(fā)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曾建國.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探究[J].新課程,2022(19):176-177.
[2]季小全.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與反思[J].初中生世界,2022(28):36-39.
[3]吳玉澤.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科技視界,2022(14):155-157.
[4]李永桃,盧占亮.初中歷史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策略[J].名師在線,2021(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