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娟
解表藥 又稱發(fā)表藥,主要起發(fā)散表邪、解除表證的作用。在應(yīng)用后能夠促進人體發(fā)汗,而后使表邪隨著汗出而解,進而逐步治愈表證,避免疾病繼續(xù)發(fā)展。可分為辛溫解表藥與辛涼解表藥,前者主要有麻黃、香薷、辛夷以及生姜,后者主要有升麻、薄荷、桑葉、菊花、牛蒡子以及葛根、柴胡等。
清熱藥 凡藥性寒涼,以清泄人體里熱為主要功能的藥物稱為清熱藥,一般用來治療熱證。其又可分為清熱瀉火藥、清熱解毒藥、清熱燥濕藥、清熱涼血藥以及清虛熱藥這5類。其中清熱瀉火藥主要有石膏、梔子和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主要有連翹、白頭翁、魚腥草和山豆根;清熱燥濕藥通常包括黃岑、黃連等;清熱涼血藥以紫草最為典型;而清虛熱藥中青蒿最為常見。
瀉下藥 該類藥物能夠?qū)е赂篂a,具有潤滑大腸、促進人體排便的作用,分為攻下藥、潤下藥和峻下逐水藥這3種。其中攻下藥最常見的是大黃、番瀉葉、鐵扁擔和蘆薈等,它們都性苦而寒,能夠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潤下藥多為植物的果仁或者種仁,一般富含油脂,潤滑作用明顯,非常利于人體大便的排出,適用于那些血虛津枯而導(dǎo)致的便秘,這類藥物以火麻仁、郁李仁、胡麻仁等為代表;峻下逐水藥通常藥物效峻猛,可導(dǎo)致強烈腹瀉,從而使人體大量水分隨大小便排出,最終消除人體腫脹,所以它比較適用于痰飲結(jié)聚、水腫以及胸腹積水等癥狀的患者,比如牽牛子、大戟以及芫花等。
祛風濕藥 此類藥的主要功效是祛除風濕,使人體免遭風濕痹痛之苦。其可分為祛風寒濕藥、祛風濕熱藥與祛風濕強筋骨藥,共中祛風寒濕藥主要有獨活、川烏、草烏、蠶蝦、松節(jié)、海風藤等溫性藥;祛風濕熱藥一般有秦艽、桑枝、海桐皮、老鸛草、絡(luò)石藤等偏涼性藥;祛風濕強筋骨藥一般有狗脊、杜仲、桑寄生以及續(xù)斷等。
化濕藥 這類藥通常氣味芳香,性偏溫燥,化濕運脾效果明顯。比如蒼術(shù)、藿香等都屬于此類藥。
利水滲濕藥 這類藥的主要功效為通利人體水道,滲泄水濕,比較適合患有水濕內(nèi)停證的患者服用。依據(jù)具體功效,它又可細分為利水消腫藥、利尿通淋藥和利濕退黃藥。利水消腫藥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茯苓,能夠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利尿通淋藥主要以石韋為代表,能夠利尿通淋,涼血止血;利濕退黃藥主要有茵陳、金錢草等,能夠除濕退黃,解毒消腫。
溫里藥 凡以溫里驅(qū)寒、治療里寒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溫里藥。比如肉桂、丁香、干姜以及吳茱萸等都屬于此類藥物。
理氣藥 這類藥的主要功效在于疏泄人體氣機,緩解氣滯。比如木香、薤白、香附等都屬于此類藥。
消食藥 這類藥主要功效在于消積導(dǎo)滯,促進人體消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山楂,性微溫,味酸甘,可以消食化滯。
止血藥 這類藥主要起阻止人體出血的作用。依據(jù)具體功效又可細分為涼血止血藥(比如大薊、地榆)、化淤止血藥(比如三七)、收斂止血藥(比如白及)和溫經(jīng)止血藥(比如艾葉)。
活血化淤藥 這類藥又可分為活血止痛藥與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前者有川芎、乳香等,后者有丹參、益母草等。
化痰止咳平喘藥 這類藥依據(jù)功效又可細分為溫化寒痰藥、清化熱痰藥與止咳平喘藥。其中溫化寒痰藥主要有半夏、旋覆花等;清化熱痰藥最常見的是枯梗;止咳平喘藥主要有苦杏仁、蘇子、葶藶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