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山,魏巖
1.長春市中醫(yī)院老年病科,吉林長春 130000;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方劑教研室,吉林長春 130000
根據(jù)中醫(yī)理論,慢性頑固性腹瀉屬于一種與脾胃失調、濕邪困阻、氣滯血瘀等因素有關的疾病[1-2]。中醫(yī)將腹瀉歸類為“瀉痢”范疇,強調身體內外的陰陽失衡,五臟六腑的功能紊亂以及氣血流通障礙可能導致腹瀉的發(fā)生。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慢性頑固性腹瀉往往與脾胃功能不足有關[3-4]。脾胃被認為是消化吸收的核心器官,若脾胃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消化不良、濕氣滯留等問題,進而影響腸道正常運作。濕邪的滯留也可能是導致腹瀉的原因之一,濕邪阻滯腸道會影響水液代謝,導致腹瀉癥狀[5-7]。氣滯血瘀則可能引發(fā)腸道蠕動不暢,導致糞便滯留和腹瀉。中醫(yī)治療慢性頑固性腹瀉注重平衡陰陽、調和脾胃,通暢氣血和水液循環(huán)。治療方法包括中藥湯劑、針灸、艾灸、食療等。有研究指出,四神理中湯可以有效治療慢性頑固性腹瀉,調節(jié)患者機體各項功能[8-9]。本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味四神理中湯的治療辦法,方便選取2023年1—7月長春市中醫(yī)院收治的86例慢性頑固性腹瀉病患作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頑固性腹瀉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抽簽分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39~72歲,平均(55.32±2.98)歲;病程6~20個月,平均(13.29±3.51)個月。對照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38~72歲,平均(55.61±2.76)歲;病程6~21個月,平均(13.31±1.1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醫(yī)關于慢性泄瀉病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38歲;③病程持續(xù)時間≥3個月;④腹瀉頻率>3次/d。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嚴重心臟疾病或嚴重肝腎損傷者;②對研究中使用的中藥成分過敏者;③存在嚴重消化系統(tǒng)疾病或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④處于妊娠和哺乳期的婦女。
對照組予以參苓白術散進行治療。中藥方劑組成為:黨參30 g,茯苓30 g,白術30 g,山藥30 g,白扁豆21 g,薏苡仁15 g,桔梗12 g,砂仁15 g,蓮子肉9 g,甘草9 g。使用清水對中藥進行煎煮,液體濃縮至200 mL后進行包裝。早晚各服1次,100 mL/次,連續(xù)治療兩個月。
觀察組予以加味四神理中湯治療,中藥方劑組成:炮附子10 g,補骨脂20 g,吳茱萸6 g,五味子10 g,肉豆蔻10 g,黨參20 g,炒白術15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木香10 g,炒薏米30 g。其中,對于胃脹患者,額外加入焦三仙15~20 g;對于口苦者,額外加入黃連3~5 g。使用清水對中藥進行煎煮,液體濃縮至200 mL后進行包裝。早晚各服1次,100 mL/次,連續(xù)治療兩個月。
1.4.1 中醫(yī)癥候積分 治療1個月后,通過中醫(yī)癥候積分評定患者癥狀緩解情況。中醫(yī)癥候積分評定時,對患者的腹瀉頻率、腹瀉水便程度、伴隨癥狀、舌質和脈象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腹瀉頻率:患者腹瀉1~2次/d為0分;腹瀉3~4次/d為1分;若腹瀉達到5次/d及以上得為2分。腹瀉水便程度:輕度為0分;中度為1分;重度為2分。輕度大便較為稀軟,無明顯脫水;中度伴隨著較多的排便,大便偏稀,伴有輕度脫水;重度大便呈水樣,伴明顯脫水,體溫升高。腹瀉伴隨癥狀:沒有其他伴隨癥狀為0分;伴有腹痛、腹脹為1分;伴有惡心、嘔吐,或頭暈、乏力癥狀為2分。舌質:舌質淡紅、舌苔薄白為0分;如果舌質淡紅舌苔膩為1分;舌質淡紅舌苔厚黃為2分。脈象:滑脈和數(shù)脈評為2分,細脈和弱脈為1分,其他為0分。將所得分數(shù)進行加和,總分范圍0~1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
1.4.2 治療效果 治療兩個月后,由主治醫(yī)生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定。顯效:患者出現(xiàn)明顯癥狀緩解,腹瀉頻率和次數(shù)顯著減少,每周腹瀉<3次,水便程度明顯減輕;有效:患者癥狀出現(xiàn)一定程度緩解,腹瀉頻率為≤2次/d,水便程度等癥狀明顯減輕;無效:患者的腹瀉癥狀沒有明顯改善反而惡化,仍然需要大量的藥物來控制腹瀉,對生活影響嚴重。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4.3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回訪或要求患者每周進行復診,對患者發(fā)生的不良反應進行記錄。主要觀察癥狀為:嘔吐惡心,胃腸出血、頭暈頭疼。統(tǒng)計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候積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候積分對比[(),分]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治療前7.55±1.21 7.64±1.04 0.370 0.712治療后5.26±0.41 4.74±0.39 2.723 0.008
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嘔吐惡心,胃腸出血、頭暈頭疼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慢性頑固性腹瀉在中醫(yī)理論中被認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涉及脾胃失調、濕邪困擾、肝氣郁結等多個方面的發(fā)病機理[10-11]。由于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過度消耗、情緒不穩(wěn)等因素可能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影響消化功能。這種功能失調導致水液代謝異常,引發(fā)腹瀉的發(fā)生[12-13]。同時,情志不暢可能導致肝氣郁結,導致水液代謝紊亂的情況[14-17]。肝郁還能加重腹瀉的癥狀。臟腑相互關聯(lián),一個臟腑的功能失調可能影響其他臟腑,加重腹瀉的癥狀。參苓白術散作為中藥方劑,在中醫(yī)理論中被廣泛用于治療慢性頑固性腹瀉。參苓白術散可以從不同層面調節(jié)體內失衡,改善慢性頑固性腹瀉的癥狀。研究發(fā)現(xiàn)加味四神理中湯也能夠從溫陽化濕、補腎止瀉、行氣止痛、固澀止瀉等多個方面入手,調和體內的失衡狀況,改善腹瀉的癥狀。
加味四神理中湯藥物組成分析,吳茱萸能夠行氣止痛,有助于緩解腹部疼痛。脾胃失調可能導致腹部不適,吳茱萸的行氣止痛作用可以幫助舒緩疼痛感。五味子有固澀止瀉的作用。腹瀉可能導致腸道失去正常的收斂功能,五味子的固澀作用有助于改善水液排泄情況,減少水便頻率。肉豆蔻具有溫中止瀉的藥理作用,溫中能夠調節(jié)脾胃功能,從而改善腹瀉癥狀。黨參的益氣健脾作用有助于提升脾胃的功能,增強對水谷精微的吸收。脾失健運可能導致水液代謝紊亂,炒白術的健脾固澀作用有助于穩(wěn)定脾胃功能,減輕腹瀉癥狀。寒邪可能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干姜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幫助改善脾胃功能。炙甘草有調和藥性的作用,可以協(xié)調各種藥材的作用,減輕藥物的刺激性,從而達到平衡治療的效果。木香能夠行氣化濕,有助于促進濕邪的排出,改善濕邪困擾所致的腹瀉情況。濕邪困擾可能導致脾失健運,炒薏米的滲濕利水作用有助于調節(jié)體內濕氣,改善腹瀉癥狀。觀察組嘔吐惡心,胃腸出血、頭暈頭疼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由于四神理中湯是經(jīng)過嚴格藥物搭配和配伍的中藥方劑,各藥材的藥理作用相互協(xié)調。藥物的搭配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使其在治療過程中更加安全。同時,藥物的用量在方劑中得到科學控制,遵循中醫(yī)藥劑量原則,避免用藥過量或不足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合理用量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的81.40%(P<0.05),與李義文等[18]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3%,對照組為74.63%研究結果一致,說明方法正確,結果可靠。
綜上所述,四神理中湯作為治療慢性頑固性腹瀉的中藥復方,其藥材組成包括多種藥材,各具不同的藥理作用。這些藥材相互協(xié)同,從溫陽化濕、補腎止瀉、行氣止痛、固澀止瀉等多個方面入手,能夠有效調和體內的失衡狀況,改善腹瀉的癥狀,同時該組方安全性較高,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