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斌
摘 要: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撤離川陜蘇區(qū)時留下了一支紅軍隊伍——巴山游擊隊,留守川陜革命根據地。游擊隊堅守在環(huán)境惡劣的川陜交界的大巴山區(qū),經歷了長達5年的艱苦卓絕的游擊斗爭,最后大部分壯烈犧牲。這是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紅軍長征革命英雄史詩交相輝映的一曲壯麗凱歌。巴山游擊隊5年的斗爭歷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關鍵詞:斗爭歷程;歷史作用;精神財富;時代價值
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撤離川陜蘇區(qū)時留下了一支紅軍隊伍——巴山游擊隊,以留守川陜革命根據地。游擊隊堅守在環(huán)境惡劣的川陜交界的大巴山區(qū),運用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與數十倍于己的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進行了2000余天的艱苦斗爭,建立了以南江光霧山為中心的根據地和游擊區(qū),開展了區(qū)域性游擊作戰(zhàn)百余次,殲敵2000余人。1940年春,在國民黨的“巴山清剿”行動中,巴山游擊隊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
一、巴山游擊隊五年艱苦斗爭歷程
1935年2月,中共川陜省委和紅四方面軍總部組建了巴山游擊隊,1935年4月,擴編為“獨立師”,留守根據地繼續(xù)執(zhí)行“紅軍三大任務”。至1935年底,游擊隊由創(chuàng)建之初的300余人壯大到1200余人。
(一)巴山游擊隊的組建
“遵義會議”后,紅四方面軍接到中央電令——“于最近時期實施向嘉陵江以西進攻”,配合中央紅軍實現“轉入川西,擬從瀘州上游渡江”。1935年1月25日,紅四方面軍向陜南寧強方向移動,2月3日正式開展“陜南戰(zhàn)役”。鑒于紅四方面軍主力即將轉移,2月1日至3日間,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與中共川陜省委書記、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周純全及副主席余洪遠共同研究決定組建巴山游擊隊。劉子才任司令(劉子才又名劉濤,時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2師36團1營教導員)。游擊隊司令部設南江縣桃園寺。游擊隊下設三個大隊,由紅31軍政治部特務隊、31軍92師277團3營9連、4軍12師36團1營2連改編。組建之初,三個大隊仍為紅31軍、4軍的一部,并隨軍取道桃園入陜開展“陜南戰(zhàn)役”[1]。
(二)巴山游擊隊擴編為獨立師
“陜南戰(zhàn)役”期間,國民黨乘隙反撲。周純全、陳昌浩等據此即擬了“堅持蘇區(qū),領導這里工作”的川陜鄂游擊計劃,決定:紅軍主力西渡嘉陵江時,留川陜省游擊總指揮部東路游擊司令丁武選領導紅四方面軍獨立第2師在陜西堅持斗爭;留川陜省游擊總指揮部西路指揮袁克服領導一個師,在川北開展斗爭。其任務是“保存實力,保存人力和糧食,必要時還要占漢中的天險曲江洞”[2]?!按兌跤螕粲媱潯蔽吹玫綇垏鵂c的同意。不過,周純全仍堅持該計劃。陜南戰(zhàn)役結束時,周純全將剛剛擴編為團的巴山游擊隊再次擴編成一個“獨立師”,新增原紅4軍12師36團特務連,再加南江、英安兩縣的地方干部,同時成立了一個縣委。劉子才任“獨立師”師長,李光榮任副師長,王天海任政委,吳善禮任縣委書記?!蔼毩煛睅煵吭O今南匯縣桃園鎮(zhèn)臺上(即望紅臺)。“獨立師”由正規(guī)紅軍抽調來的各個連隊組成,仍沿襲原有番號稱呼;來自地方的干部和武裝部隊,除參加縣委者外,分編為一、二兩隊。紅9軍28師宣傳隊渡江未成,返桃園成為“獨立師”師部宣傳隊?!蔼毩煛奔s千人,其中“干部有百余人,大部分是通(江)南(江)巴(中)的,陜南人有四分之一”,主要活動于川北、陜南地區(qū)。[3]
(三)巴山游擊隊的兩起三落
1.1935年取得重大勝利。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退出川陜蘇區(qū)。由巴山游擊隊發(fā)展起來的“獨立師”,在南江同南鄭接壤的川陜邊界上,繼續(xù)執(zhí)行“紅軍三大任務”,固守川北與陜南間200里陣地,并向陜南縱深發(fā)展。師部由臺上移至今陜西省南鄭區(qū)巖房坪。部隊前伸到今南鄭區(qū)黃官嶺、紅廟塘、秦家壩,打擊國民黨反動派、民團和神團,組織窮人自己的武裝,建立獨立連、游擊隊和鄉(xiāng)、村蘇維埃政權。一年中,“獨立師”發(fā)展到1200余人。“獨立師”繼承發(fā)揚主力紅軍善以偽裝迷惑敵人的戰(zhàn)術,同敵作戰(zhàn),屢獲勝利。9月,敵一旅圍攻巖房坪;紅軍戰(zhàn)士以廟中神像偽裝站崗放哨,四處生火迷惑敵人,讓敵合圍撲空。10日后,“獨立師”一部化裝奇襲魁星樓,重創(chuàng)南鄭縣保安隊。10月,“獨立師”推進到今南鄭區(qū)與南匯縣的小壩鄉(xiāng)、大田壩、西溝、白巖、唐家河、臺上、五里浸一線,活動區(qū)域擴大到縱橫約500平方公里。
2.1936年兩次受挫。1936年1月,“獨立師”由今南鄭區(qū)小壩推進到喜神壩,師部駐喜神壩吳家大院,向紅廟塘發(fā)展。3月,敵38軍某部首先襲擊塘口子,“獨立師”退駐蘆壩。師長劉子才心存僥幸,未料敵連夜追擊,及至發(fā)現被圍之時,仍然輕敵,遲不轉移,結果造成200余人傷亡。一連在馳援途中被敵伏擊,二、三連損失殆盡,宣傳隊也在戰(zhàn)斗中打散。部隊突圍轉移至紙房壩,受敵追擊,再犧牲30余人。部隊旋經綿長溝到石筍塘,疲憊停留休整,再次受敵包圍,盡失軍事輜重,復犧牲百余人。待至沔縣三道河(今三河鎮(zhèn))時,因劉子才未能正確對待特務隊對他指揮連連失誤的不滿情緒,錯誤地執(zhí)行紀律,促使特務隊脫離“獨立師”,單獨前往南鄭碑壩(后被朱南軒保安大隊繳械)?!蔼毩煛陛氜D到南江桃園臺上時,僅存260人左右。5月,劉子才被撤職當炊事員,特務連連長吳三保代理師長職務。吳三保任職后,除繼續(xù)保留縣委和獨立連、3營9連外,其余正規(guī)紅軍和一、二隊,統一編為兩個營,另以部隊中的“童子團”為骨干新建立一個“娃娃連”。5月下旬,敵38軍與喜神壩民團聯合來攻,“獨立師”復退麥子坪。8月中旬,敵38軍某部夜襲“獨立師”,先將吳家大院和黃豆坎分別包圍,然后遞次攻擊,“獨立師”再遭重創(chuàng)。至9月下旬,“獨立師”分兵轉戰(zhàn)到焦家河時,全師只剩65人。這時,師政委兼一營營長王天海公開動搖,被處決。一營合并到二營,由趙明恩領導;至此,巴山游擊隊由“獨立師時期”轉變到“二營時期”,部隊整編為兩個隊,一個獨立連。
3.1937—1938年恢復。部隊整編后,趙明恩領導全營干部、戰(zhàn)士,在焦家河大河石窟開會五天,總結過去的教訓,分析目前的形勢,確定今后活動的方針、正確的斗爭策略,主要有:一是宣傳黨的政策,擴大革命影響。游擊隊派人到通江、南江、南鄭、廣元、旺蒼等地書寫、張貼革命標語,讓小商小販把標語帶到集市、場鎮(zhèn)散發(fā),并用涂上生漆的木板寫上標語,放入河流,漂入漢水、嘉陵江,廣為傳播。二是打擊地主惡霸,保護農民利益。他們依靠桃園原蘇維埃干部群眾,打擊頑固不化的地主惡霸勢力,開展打富濟貧活動,把所得錢財用于部隊建設和幫助貧困農民;在根據地內,不征糧、不收稅。三是實行“納稅保商”,發(fā)展商業(yè)貿易。游擊隊依據《川陜省蘇維埃稅務條例》和經濟公社的經營方針,對大宗商品征稅,對小商小販免稅,并武裝保護過境客商的安全。1937年1月,他們在南江縣鐵爐壩設立厘金局,開始征稅。四是加強統一戰(zhàn)線,壯大革命力量。在川北,游擊隊在摸清上、中、下頭面人物情況后,即行政策宣傳。主要有:游擊隊一般不在四川采取軍事行動,并負責抑制區(qū)域內土匪勢力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工作,游擊隊在更大范圍獲得支持,一些國民黨基層政權也能夠為游擊隊服務。在陜南,后期也少打或不打,同黎坪、小壩民團達成協議,重點打擊極端反動勢力。全民族抗戰(zhàn)開始后,順應形勢變化,注意改善與國民黨軍隊的關系,趙明恩還以同鄉(xiāng)關系做新九師下層軍官和士兵的工作。五是建立據點,做到耳聰目明。游擊隊在活動區(qū)域南江焦家河、盤龍灣、甘家埡、關壩、鐵爐壩、映水壩,以及南鄭小壩、秦家壩、喜神壩、蒿壩、廟壩、黃官等地設立幺店子(交通站),搜集情報、加強聯絡、采辦物品,使游擊活動區(qū)域不斷擴展。六是加強自身建設,做好長期斗爭準備。游擊隊中黨員發(fā)展到60人,成立黨支部1個、黨小組5個,并在連上建立黨小組,由趙明恩兼任黨支部書記,經常開展政治思想教育。游擊隊官兵的座右銘是:“吃平等、穿平等、命令來了不平等”,完善部隊建制和后勤部門,按實戰(zhàn)標準訓練,還特別進行“耐寒”訓練。在無霜期僅有半年的高寒山區(qū),游擊隊員們一年四季可以不蓋被子;并大量儲備武器和糧食(油米子),達到“三年不生火,照樣能過活”。由于采取正確的措施,到1938年,游擊隊恢復到700多人,在南江、南鄭兩縣邊界處建立以大小圓包、鐵爐壩、回龍溝等包括整個桃園為中心的縱橫約100里的根據地,游擊區(qū)域北達漢中南部,東迄通江西部,西至廣元東部,南至南江北部,縱橫約300公里,開創(chuàng)了游擊隊第二個鼎盛時期。
4.在國民黨“反共高潮”中失敗。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開始了反共投降活動,1939年即在各抗日根據地“放火”。國民黨“川陜鄂邊區(qū)綏靖主任公署”發(fā)布對游擊隊的“巴山清剿令”。國民黨28軍新編第9師和164師490旅,從1939年春天開始,相繼對巴山游擊隊實行長達14個月的“清剿”。巴山游擊隊在敵十倍于我的劣勢下,英勇奮戰(zhàn),頑強斗爭,一直堅持到1940年3月中旬。其間,黨中央曾6次與游擊隊聯系并指示開赴延安,因國民黨的嚴密封鎖等各種原因都沒有成行。最終,巴山游擊隊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發(fā)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遭受了失敗。
二、巴山游擊隊的歷史作用
巴山游擊隊在敵人白色恐怖下堅持了5年多游擊戰(zhàn)爭,在人跡罕至的巴山老林頑強地生存了近兩千個日夜,成為留守根據地時間最長的游擊隊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歷史作用。
一是掩護和配合了紅軍主力戰(zhàn)略轉移。游擊隊將部分國民黨軍、川陜地方軍隊吸引在川陜交界地周圍,既策應了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牽制和分散了國民黨軍隊對立足未穩(wěn)的陜北紅軍的大舉進攻,有力地掩護和策應了紅四方面軍的戰(zhàn)略轉移。
二是保存了一支英勇的革命武裝力量。游擊隊建構了中國革命在川陜交界的戰(zhàn)略支點。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他們堅持5年之久,鉗制和消耗了國民黨軍隊的不少兵力,威懾并減輕了主力紅軍撤離川陜根據地后反動軍閥對人民群眾的瘋狂報復,保護了群眾利益。
三是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游擊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高高舉起共產黨旗幟,“堅持蘇區(qū)、領導這里工作”,革命火種始終不滅,為爾后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準備了基本條件。
四是積累了游擊戰(zhàn)爭的實踐經驗。為適應戰(zhàn)斗需要,游擊隊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傳令班、健全指揮制度、組建“新兵連”、更新部隊裝備;常抓軍事訓練、建立情報系統等措施,確保指揮靈、行動快、放得開、收得攏、頂得住,不僅發(fā)揮了克敵制勝、保存發(fā)展自己的作用,而且為豐富我軍有關游擊戰(zhàn)爭的軍事理論提供了鮮活案例。
三、巴山游擊隊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巴山游擊隊的革命精神主要可以概括為“矢志不渝的忠誠擔當、不畏犧牲的英雄豪氣、患難與共的群眾意識、堅如磐石的紀律作風?!?/p>
(一)矢志不渝的忠誠擔當。巴山游擊隊在敵人白色恐怖、人跡罕至的大巴山深山老林中,進行了長達5年之久艱苦卓絕的斗爭,直至流盡最后一滴血,靠的就是對革命事業(yè)必勝的堅定信念,靠的就是對黨的事業(yè)的絕對忠誠。巴山游擊隊的5年,是極度險惡的5年,是血雨腥風的5年。特別是在14個月的巴山清剿行動中,面對窮兇極惡的反動派,游擊隊隊員忠誠擔當、英勇作戰(zhàn)。敵人將游擊隊余部三四十人堵截于懸?guī)r峭壁之巔。眾隊員以決死的氣概集體毀槍跳崖,譜寫了高山為之折腰、大海為之息潮的英雄壯歌。巴山游擊隊前期領導人劉子才,因指揮失誤導致游擊隊遭受嚴重損失,自己本人也由最高領導人“師長”降職為伙夫,但他仍然以堅定的革命信念、永不放棄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堅持革命到底,直到1940年掩護群眾被捕后被敵人殘忍殺害。游擊隊隊員張紹祥變賣家產13次為游擊隊購買運送槍支,被捕后面對敵人的嚴刑審訊,只字未泄游擊隊秘密,亦未說出陜南賣槍人的線索,高呼“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在這些英雄壯舉的背后,是他們對信仰至忠至誠,哪怕是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辭。
(二)不畏犧牲的英雄豪氣。川北游擊隊所處的大巴山區(qū),全年無霜期僅四五個月,山高壑深,土地貧瘠。游擊隊的給養(yǎng)十分艱難,常年以野菜充饑。大雪封山后,連野菜也找不著,往往是白雪伴青鹽。由于天天與敵人兜圈子,走到樹下樹下蹲,走到巖殼巖殼歇,有時甚至無遮無蓋,露營雪地,幾乎過著野人一般的生活,其艱苦不能不謂卓絕。而他們迎擊地主民團的頻頻襲擾,反國民黨三次“圍剿”的數十次戰(zhàn)斗,卻是威武雄壯。1936年農歷八月尾,游擊隊在轉移中與胡宗南一部遭遇,連長竇祖武率領一個娃娃班奔往寨子山,子彈打完,以石還擊。敵人見其彈盡槍啞,嘶喊叫嚷“捉活的”,蜂涌而上。在這危急時刻,竇祖武勇敢地接住敵人擲來的“觸發(fā)式”手榴彈,隨紛飛的石頭投向敵人。敵人惡虎撲羊的囂張氣焰,傾刻化為一片鬼哭狼嚎。游擊隊扼守巴山5年,面對李子猷等國民黨反動派實施的“空山”“筑碉儲糧”“搶斷交通”“政治說招”等殘忍政策,敢于亮劍、敢于斗爭,有名的戰(zhàn)斗即達26次,在戰(zhàn)斗中體現出不畏犧牲、頑強奮斗的決心和品質。巴山游擊隊之所以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包括敵人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5年之久,就在于他們?yōu)榱诵叛龆鴴侇^顱、灑熱血,以向死而生的決絕勇氣與敵人戰(zhàn)斗??梢哉f,不畏犧牲是巴山游擊隊的精神航標。
(三)患難與共的群眾意識。5年斗爭中,巴山游擊隊始終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中。桃園扼守川陜要道,土匪經常出沒,來往客商極為稀少。游擊隊于此多處設哨,保護過往商旅行人的安全。他們在鐵爐壩設的“中國工農紅軍獨立師厘金局”,僅對雇用“背二哥”的大宗貨物征稅,凡自產自銷和小本販運的一律免稅,對生病有難、遇雨受阻的客商,都盡力給予幫助;在響灘子、五顆石等處開設“幺店子”,為來往商旅提供食宿方便。為在桃園深山建起貿易市場,游擊隊黨組織制定并實行了“獎勵、包銷、優(yōu)惠計價付款、改革衡器”等政策措施。游擊隊到陜南“打土豪”,弄來糧食、耕牛、種籽、衣物等,分給桃園、寨坡一帶缺吃少穿,沒有耕牛、沒有種籽的貧苦農民,獲得農民熱烈擁護。后期領導人趙明恩常帶著小本子,翻山越嶺,訪貧問苦。焦家河原沒有橋,群眾行走不便,游擊隊給辜天華30個銀元,搭橋一座。曹姓母女缺乏勞動力,生活長期困難,游擊隊出錢給她墊底,開起一家旅食店營生。寨坡“羊胡子”被土匪搶光,游擊隊給他重新安了家……巴山游擊隊深深扎根在人民群眾中,與群眾融為一體,生死與共、患難相依,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
(四)堅如磐石的紀律作風。嚴格執(zhí)行紀律是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區(qū)別于其他舊式軍隊的顯著標志,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走向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游擊隊在組建初期和“獨立師時期”,均執(zhí)行紅軍紀律?!岸I時期”黨組織又制定了“不準燒大煙”“吃平等、穿平等、命令來了不平等”等紀律規(guī)定。部隊曾到“范木娃子”“黃六指兒”家里住宿做飯,轉移時留下致謝紙條和米錢,還挑滿水,把屋前屋后打掃干凈;兩家人返回家中看到這一切,認識到游擊隊真正是窮人的軍隊。游擊隊有紀律更有嚴格的執(zhí)行。他們在恢復過程中的“二營時期”,因違犯軍紀,遠不止一二人受到“槍決”的懲罰;師政委兼一營營長王天海公開動搖被槍決,“獨立師”副師長李光榮犯錯誤,也按照軍紀處理。正是由于嚴格執(zhí)行紀律,這才保證了游擊隊根據地的社會經濟建設、軍事建設的各項措施得以徹底執(zhí)行,從而取得恢復時期的重大勝利。堅強的革命信念是巨大的凝聚力,而鐵的紀律則形成強大的戰(zhàn)斗力。巴山游擊隊在5年戰(zhàn)斗歷程中所展現出的嚴守紀律、執(zhí)紀嚴明的精神,生動證明了“紀律是執(zhí)行路線的保證”這一真理。
四、巴山游擊隊的時代價值
1940年春,巴山游擊隊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圍剿下,絕大多數指戰(zhàn)員壯烈犧牲,結束了它光榮的歷史使命。時光遠逝,戰(zhàn)績永存,精神不息,顯現出穿透歷史的時代價值。
(一)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質?!爸艺\于黨、堅守信念”作為巴山游擊隊精神的核心內涵,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首要政治品質。
巴山游擊隊取得的一切戰(zhàn)績都是在黨的領導、指揮下獲得的,是黨用革命理想將紅軍留守隊伍、農民、小商販、舊軍人等各類人群集結在一起,通過理論教育、集體培訓形成了巨大合力,進而獲得了一次次勝利。巴山游擊隊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絕對聽黨指揮;黨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每逢關鍵時刻,每名共產黨員、每名游擊隊員都懷揣對黨的無限忠誠,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在極端困難的日子里,趙明恩向大家說:“只要有黨中央的領導,有廣大窮苦人民的支持,有同志們團結戰(zhàn)斗的志氣,勝利一定屬于我們的?!庇螕絷爢T響亮地回答:“趙營長,你走到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我們活在一起;死,我們死在一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我們黨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艱險和磨難,但任何困難都沒有壓垮我們,任何敵人都沒能打倒我們,靠的就是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4]
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最基本的黨性、第一位的要求,是每個黨員在入黨宣誓時的莊嚴承諾、不可或缺的政治靈魂。新時代,對黨忠誠要一心一意,樹立堅定理想信念;對黨忠誠要表里如一,持續(xù)擦亮政治本色:對黨忠誠要一以貫之,始終做到言行一致。
(二)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yōu)勢?!盀榱巳嗣?、依靠人民”是巴山游擊隊精神的內容之一,它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巴山游擊隊創(chuàng)建之初,繼續(xù)執(zhí)行“紅軍三大任務”,堅持“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出川北,進陜南,打擊國民黨反動派、民團和神團,組織窮人自己的武裝,建立獨立連、游擊隊和鄉(xiāng)、村蘇維埃政權;接連取得勝利,活動區(qū)域縱橫約500平方公里。在“獨立師”只剩余65人、后勤保障全失的情況下,游擊隊還是堅持“依靠人民,為了人民”,得到了川北、陜南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隊伍一年內再次發(fā)展到700多人;根據地從無到有,游擊區(qū)域再次擴大到縱橫約300平方公里,開創(chuàng)了游擊隊第二個鼎盛時期?!棒~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蔽覀凕h來自群眾,服務群眾,這是黨生存發(fā)展的前提。任何時候,只要是忘記了這個前提,就會失去根基、瀕臨險境。在新時代,能不能繼續(xù)保持密切聯系群眾這個最大政治優(yōu)勢,在當前面臨著嚴峻的現實考驗。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實際上都聚焦于保持最大政治優(yōu)勢這種考驗;黨面臨的“四種危險”,至為要害的是丟失最大政治優(yōu)勢即脫離群眾的危險。所以,在保持最大政治優(yōu)勢這種考驗面前,全黨上下都要增強憂患意識,自覺做到警鐘長鳴。
(三)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取勝之道?!鞍僬鄄粨希B強斗爭”作為巴山游擊隊精神的鮮明特色,昭示了黨的取勝之道。斗爭精神是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武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敢于勝利,是我們黨鮮明的政治品格。巴山游擊隊常年活動在茫茫原始林海中,既無后勤保障供給,又無援兵可用。游擊隊在與天斗、與地斗的同時,還要與人斗——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民團發(fā)動的一輪又一輪的圍剿,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巴山游擊隊因敵因地制宜,以己之長,克敵之短,英勇果敢,越戰(zhàn)越勇。他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敵人頑強斗爭,奮力殺敵,涌現出大量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我們黨是在斗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fā)展、贏得勝利的,在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的。正是靠著如磐初心與頑強斗爭,我們黨才翻過了一個又一個“婁山關”“臘子口”,無數黨員也得以鍛造成烈火真金。“我們黨依靠斗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以不屈的斗爭精神迎難而上、奮勇向前,我們就一定能跨越崇山峻嶺、搏擊驚濤駭浪,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注釋:
[1]《南江黨史資料》第3輯。
[2]《川陜革命根據地斗爭史》,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416頁。
[3]南江縣黨史研究室編《川陜革命根據地南江斗爭史》,中共黨史出版社,第307頁。
[4]《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2021年3月1日)“黨建網”2021—08—31。
作者單位:中共南江縣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