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中國人心中至高的存在,能成為圣人的少之又少,孔子、孟子、王陽明實至名歸,其境界可望不可即。相對圣人,君子卻是普通人可以努力追求的境界。古往今來,有關(guān)君子的見解多而又多,見仁見智,極大豐富了君子人格的內(nèi)涵。
莊子眼中的君子——純粹清澈
《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p>
莊子認為君子之間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樣清澈(純潔)不含雜質(zhì),小人之間的交往則像甜酒一樣。君子間的交往不帶功利色彩,故而能降低期待,無所求亦無所失,自然能平和淡然甚而包容,亦無所怨恨;君子之間的交往純粹,以品德、心靈的契合而交,故相親而長久。小人之交往往包含著濃重的功利之心,他們把友誼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礎上,若能滿足對方一時之需,或者帶來極大榮譽、極多財富,他們之間看起來“甘若醴”;一旦彼此無法滿足功利的需求時,就很容易怨恨疏遠,甚至斷絕交往。
諸葛亮眼中的君子——寧靜淡泊
《誡子書》有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p>
諸葛亮認為靜和儉是君子修身養(yǎng)德的重要因素。君子以“淡泊”自守,不被榮華富貴消磨意志、蒙蔽雙眼;要以儉樸生活、節(jié)用財物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在清心寡欲中明白心之所向,專注于精神所需,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君子亦以“寧靜”自處,通過靜思反省來完善自己。靜能排除外界干擾,不被他人影響,靜能專注,靜能生慧,從而學有所成,成就一番事業(yè),實現(xiàn)人生價值。
蘇軾眼中的君子——有待有忍
蘇軾說:“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p>
賈誼因流言失去漢文帝的信任,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回到長安,做了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墜馬而亡,賈誼自傷失職,抑郁而死,年僅33歲。賈誼雄才大略,具有輔佐帝王的才干,卻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英年早夭,令人感嘆不已。蘇軾認為,古代許多賢士,都有建立功業(yè)的才能,可是有的人卻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萬分之一,這其中有種種因素,未必都是君主的過錯,可能也與他們自身密切相關(guān)。就賈誼而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既不能耐心等“待”時機,也不能為了實現(xiàn)遠大的抱負而“忍”讓。君子應待時而飛,不因一時失意而喪失信心希望;君子要能忍受流言、詆毀、磨難,在一切不如意中磨練意志、增強信心、放眼長遠,有容乃大,方能成就一番偉業(yè)。
朱熹眼中的君子——常懷敬畏
朱子曰:“君子之心,常懷敬畏?!?/p>
人要敬畏什么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這一生應心存敬畏,敬天地,敬眾生,敬自己,明白人生之道乃是行有所止。懂得敬畏,才能心存尺度,知道如何說話做事,如此才能與人和解,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世界萬物,眾生平等,對一切生命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既是慈悲心腸,亦是做人之道。身處高位,心存敬畏,則能對上無愧于天地,對下無愧于百姓蒼生,對己無愧于內(nèi)心。生而為人,懂得敬畏,方能活出自我,亦活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