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nèi)鞏固]
閱讀《〈論語〉十二章》,完成題目。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君子食無求飽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喻于義 喻:知曉,明白
D.文勝質(zhì)則史 史:虛飾,浮夸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人而不仁
C.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D.死而后已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
B.孔子強調(diào)在修身養(yǎng)德的過程中見賢思齊的重要性。
C.孔子強調(diào)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yǎng),需具備智、禮、勇這三種品質(zhì)。
D.孔子強調(diào)“克己復(fù)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大學(xué)之道》,完成題目。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定:安定
C.定而后能靜
靜:心不妄動
D.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齊:使……整齊有序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提出“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三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學(xué)“三綱領(lǐng)”。
B.文章提出了“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C.“三綱”是宗旨,是綱領(lǐng),是指導(dǎo)思想,“八目”是實現(xiàn)“三綱”的目的。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D.本文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道德品質(zhì)與治理好國家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八目”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題目。
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
譽:名譽
B.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辭讓:謙讓
C.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賊:盜賊
D.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定,安定。
1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時的反應(yīng)為依據(jù),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本文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C.文章還以人性為前提推導(dǎo)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dǎo)仁政。
D.文章運用排比,層層鋪陳,不但加強了思想上的說服力,而且加強了情緒上的感染力。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擴而充之”,兩者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外提升]
閱讀下面選自《孟子》的文段,回答問題。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p>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p>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13.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相應(yīng)位置打勾。
為民[A]父母[B]行政[C]不免于[D]率獸[E]而食[F]人[G]惡在其[H]為民父母[I]也
1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寡人愿安承教”與《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安”詞義不同。
B.“孰能與之”與《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詞義相同。
C.“天下莫不與也”與《石鐘山記》“故莫能知”中的“莫”用法相同。
D.刑,同“型”,指榜樣,與《史記·項羽本紀(jì)》“刑人如恐不勝”中的“刑”詞義不同。
1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用人們對獸相食尚且惡其殘忍,來說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就是對人的同情,這樣來激發(fā)惠王對人民的仁心。
B.《詩經(jīng)》所說的“給自己的妻子作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的道理與孟子所說的推恩是有區(qū)別的。
C.孟子給梁襄王談的其實是兩個層次的內(nèi)容:一是天下統(tǒng)一才能夠安定;二是怎樣的人才能統(tǒng)一天下。孟子的意思是:不喜歡殺人的人能夠統(tǒng)一天下。
D.孟子用“足以保四?!焙汀盁o以保妻子”造成強烈的對比,說明推恩與不推恩其結(jié)果是不同的。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閱讀材料二:“推恩”就是推行仁政,這里孟子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勸導(dǎo)的?請談?wù)勀愕恼J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
《學(xué)習(xí)方法報》語文新教材高二選擇性必修202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