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歲時樂舞文化在日本的接受與改裝

    2024-01-01 00:00:00吳真
    文藝研究 2024年6期
    關鍵詞:桃李樂舞日本

    摘要 樂舞是歲時文化的鮮明載體,日本雅樂繼承了中國燕樂的“順時令”特質(zhì),呼應天時物候的歲月輪回,形成了樂調(diào)與季節(jié)的對應規(guī)則。一些更具象征性的中國樂舞被挑選出來,作為特定節(jié)日的“定曲”,唐樂《赤白桃李花》被用作上巳節(jié)定曲,《秋風樂》《感秋樂》《蘇合香》則為七夕定曲,日本樂人又將唐樂《打球樂》《泛龍舟》與端午節(jié)進行了“在地化”的重新耦合。日本古代樂書重視樂舞背后的“大國法”,詳細記錄相關的節(jié)日習俗、節(jié)物風情,通過尋繹樂舞與歲時節(jié)日的內(nèi)在規(guī)律,可以還原這些中土佚曲的中國禮俗語境。日本接納中國的歲時文化,是一種立體式的接納,既包含了歷法、節(jié)氣、節(jié)日等時間節(jié)點和歲時知識,也包括祭祀儀式、音樂舞蹈、文學敘事、飲食節(jié)物、競技游戲等文化風俗。

    傳說日本國人滕木吉來到開封,覲見宋真宗,介紹日本風俗說:“君問吾風俗,吾風俗最淳……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边@里用桃李花開放隱喻日本與中國共享著相同的歷法和歲時物候,同時也暗指中日共享的三月三節(jié)俗以及傳入日本的唐代樂舞《赤白桃李花》。正如詩中所說“桃李一般春”,東亞社會不僅共享著一個漢字文化圈,也共享著同一個歲時文化圈。

    中國至遲在西漢就已確立了二十四節(jié)氣以及完善的陰陽合歷時間體系。歷法作為時間的制度形式,又被配以五行、五音、五色、十二律等屬性,到了隋唐時期,已經(jīng)形成多元豐富的歲時節(jié)日文化②。6世紀之后,中國歲時歷法傳入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以日本為例,從604—1684年的一千多年間,日本先后頒用了中國的五部歷書以紀年,也自然接受了中國歷法框架中的歲時節(jié)日。

    考察中國歲時文化在東亞的傳播,以往研究多從歷史、文學、民俗等角度梳理,較少留意音樂、舞蹈、儀式等聽覺、視覺文化。在中國古代禮樂思想中,音樂、舞蹈具有天然的時間性。古人認為音樂與天地節(jié)侯相通,《禮記》記載了“隨月用律”的音樂思想,周秦以下王朝禮樂以此為原點,以五音配四季,又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形成了一套音律與時令節(jié)氣相配合的樂律體系。漢唐時期的知識體系中,樂律屬于時間系統(tǒng)的一類知識,班固《漢書》開始將“律”“歷”合為一志,稱為“律歷志”,之后的《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均設有“律歷志”,隋代《北堂書鈔》、唐代《藝文類聚》皆將“律”類設于“歲時部”卷中。歌舞則表達了人類對自然四季的感受,南朝鐘嶸《詩品序》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又指出春風春鳥、秋月秋蟬的季候之感,“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梢哉f,樂舞是東亞歲時文化的鮮明載體。

    早在6世紀,中國江南地區(qū)的音樂舞蹈就東傳日本。7世紀中期至9世紀末,日本先后派出16次遣唐使,將中國宮廷樂舞作為典章制度的一部分帶回日本;8世紀初,日本依照唐朝制度設立了音樂專門機構(gòu)——雅樂寮、內(nèi)教坊,全面學習中國的樂舞文化。937年的漢和詞典《倭名類聚抄》記錄當時傳入日本的唐樂已達132曲,這些樂曲在13世紀之后大部分絕跡于中國。同一曲唐代樂舞,《通典》《新唐書·音樂志》《教坊記》《羯鼓錄》《樂府雜錄》等中國典籍往往只載錄題名和曲詞,而日本不僅保存了演奏的琵琶譜、笛譜、箏譜、舞譜,更有《教訓抄》(1233)、《續(xù)教訓抄》(1322)、《體源抄》(1512)、《樂家錄》(1690) 等綜合樂書,羅列每一首樂舞的淵源、歌詞、表演場合、舞容、裝束、曲調(diào)、舞者樂手等具體信息,此外還有《西宮記》(969)、《中右記》(1091) 等宮廷儀式音樂活動的記錄。此類日本文獻的突出價值在于詳細記錄了樂舞表演的歲時節(jié)日與儀式場合,17世紀的《樂家錄》甚至專辟一卷《年中奏樂》,講解歲時儀式樂舞。從日本樂舞文獻出發(fā),我們不僅可以窺見中國文化在域外的動態(tài)展演,而且可以尋繹樂舞與歲時節(jié)日的內(nèi)在規(guī)律,還原這些中土佚曲在歲時文化中的禮俗語境。

    一、順時令:樂調(diào)與季節(jié)的對應規(guī)則

    中國禮樂制度中的“樂”,主要由宗廟祭祀的“雅樂”和宮廷宴飲的“燕樂”(也稱“宴樂”) 組成,前者并未傳入日本,后者被遣唐使帶到日本,歸于“雅樂”名下,多用于外交儀式、節(jié)慶宴饗、寺社行事等場合。因此,日本雅樂繼承了中國燕樂的特質(zhì),與天時物候、歲時節(jié)日具有密切關系。

    順天道以行時令,是中國古代禮樂思想的核心理念。唐代將正月晦日、三月三日、寒食、九月九日定為國家法定節(jié)日,此外還有五月五日、七夕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從唐中宗時期(705—710) 開始,朝廷推行倡導佳節(jié)時令休假的游賞政策。開元十九年(731)二月,唐玄宗下詔鼓勵官員舉行宴樂:“思順時令,以申惠澤,咸宜邀歡芳月,繼賞前春?!遍_元二十六年又下詔稱:“美景良辰,百官等任追勝為樂?!庇伞短茣肪矶拧白焚p”條可見唐政府鼓勵“尋勝宴樂”的各種舉措,同卷“節(jié)日”條又記朝廷“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諸節(jié)日,并有歡慶事”。上行下效,每逢佳節(jié),“順時令”以歌舞宴樂,唐代朝野形成了節(jié)日趨樂的社會風氣。唐代歲時活動的文學記載常見“歡宴”“酣歌”“醉舞”等字眼,如“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問《寒食陸渾別業(yè)》),“夜風吹醉舞,庭戶對酣歌”(張說《岳州守歲》) ,可以說,歲時節(jié)日宴集是唐代燕樂最重要的表演場合。

    8—9世紀,日本先后派出九批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恰逢唐朝宴樂之風盛行,中國的節(jié)日文化很自然就傳到了日本。日本文化中,“節(jié)日”一詞乃至其概念,也是從中國引入的。日本757年實施的《養(yǎng)老令·雜令》首次規(guī)定:“凡正月一日、七日、十六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十一月大嘗日,皆為節(jié)日?!背舜髧L日,其余六個節(jié)日均受到中國的影響。在節(jié)日當天,天皇宴集群臣,賦詩奏樂,成為朝廷禮儀之一種,稱為“節(jié)會”。進入平安時代(794—1185),日本朝廷與貴族文人根據(jù)時序與風景的變換,舉辦各種與歲時相應的公私詩會、詩宴,如春天的內(nèi)宴、曲水宴、花宴,夏天的端午宴、納涼詩宴,秋天的七夕宴、八月十五夜、重陽宴、殘菊宴、紅葉賀等。節(jié)日宴飲中,必邀請文人參與并創(chuàng)作漢詩,行酒令游戲,樂人表演唐風樂舞。

    正是在這樣的歲時文化語境之中,中國傳來的十二樂律被日本樂人改造為六種樂調(diào),并逐步凝固為樂調(diào)與季節(jié)的對應規(guī)則:雙調(diào)代表春天,黃鐘調(diào)代表夏天,平調(diào)、太食調(diào)代表秋天,盤涉調(diào)代表冬天,壹越調(diào)則不分季節(jié),適用于立夏、立秋、立冬、立春前的18天(日語稱為“土用”)。遵循這一規(guī)定性,春天宴會常奏雙調(diào)的《酒胡子》《胡飲酒》,秋天則常奏平調(diào)的《萬歲樂》《千秋樂》。

    在季節(jié)用樂原則之內(nèi),有些更具象征性的樂舞被挑選出來,作為呼應歲時節(jié)日的“定曲”。日本最早的綜合性樂書《教訓抄》將之歸納為:“樂者隨季節(jié)——春《春庭樂》,夏《應天樂》,秋《萬歲樂》,冬《萬秋樂》。”《教訓抄》所記與歲時相關的唐樂計有35曲,近一半為春之曲,比如《春鶯囀》《喜春樂》《春楊柳》《萬春樂》等,大多亦見載于唐肅宗時崔令欽《教坊記》。任半塘曾指出《教坊記》所載17曲名含“春”字,“看似泛常游賞之歌辭,實切盛唐一時之風尚”。實際上,有些傳入日本的唐樂雖然曲名不含“春”字,卻被用為春天定曲,比如《柳花怨》《赤白桃李花》《回杯樂》《玉樹后庭花》《三臺鹽》等。由于日本對歲時用樂的重視,使得樂舞的時間特征被完整保存下來,由此可以反推這些唐代樂舞在中國本土可能也具有特定的時間規(guī)定性。

    《赤白桃李花》是9世紀之后日本三月三的節(jié)日專用樂舞。這是一首由唐玄宗譜曲、與《霓裳羽衣曲》齊名的法曲,根據(jù)《唐會要》的記載,開元時期宮廷燕樂“林鐘角調(diào)”即有此曲。元稹《法曲》記曰:“明皇度曲多新態(tài),宛轉(zhuǎn)浸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落。”中國向有“桃紅李白”之古語,三月正值桃花李花綻放之際,《赤白桃李花》從桃李開放的春天物候中取其形象,譜為樂曲。遺憾的是,中國文獻從未提及此曲施用于何種時節(jié)場合,李益《聽唱〈赤白桃李花〉》詩云:“ 《赤白桃李花》,先皇在時曲。欲向西宮唱,西宮宮樹綠?!贝颂幬鲗m即長安城的太極宮,宮樹在暮春時節(jié)發(fā)綠,元稹《連昌宮詞》亦有“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之句。上巳節(jié)與寒食節(jié)同屬暮春節(jié)日,李益《聽唱〈赤白桃李花〉》描繪了暮春時節(jié)詠唱《赤白桃李花》的情景,但未注明是否在上巳節(jié),日本最早的箏譜集《仁智要錄》(1171) 卻明確記載道:“大唐三月曲水宴,必舞此曲?!薄督逃柍芬舱f:“據(jù)伊勢興房所云,唐朝桃花盛時之宴樂,于三月三日曲水宴奏此曲?!?/p>

    《教訓抄》提及作為消息源頭的伊勢興房,是一位通曉漢語而且有過入唐經(jīng)歷的著名文人。咸通三年(862),他陪同頭陀親王渡海來華求法,后撰有《頭陀親王入唐略記》一書記錄此行見聞。書中提到,咸通五年二月三十日,伊勢一行人到達洛陽,停留了五天。據(jù)此推想,伊勢興房恰好在洛陽度過上巳節(jié),親歷了城中曲水宴飲盛況。入唐的日人帶著異域訪客的好奇眼光,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并記錄唐人習以為常而未能形諸筆下的日常生活與節(jié)日習俗,返日之后,伊勢興房將當年上巳節(jié)洛濱聽唱《赤白桃李花》的節(jié)日情景講述給宮廷樂人聽,于是在日本樂書中留下了“唐朝上巳節(jié)表演《赤白桃李花》”的節(jié)日記憶?!督逃柍芬辉購娬{(diào)《赤白桃李花》專用于曲水宴:“唐家風俗,每三月三日奏此曲,刺史、司馬等數(shù)聲相和,酣醉而還?!?/p>

    早在漢魏時期,上巳節(jié)已經(jīng)演變成臨水宴饗、飲酒奏樂的休閑節(jié)日。353年的上巳節(jié),王羲之與友人于會稽蘭亭流觴宴飲,“曲水流觴”是影響了東亞上巳節(jié)俗的標志性事件。9世紀晚期,日本王公貴族在上巳節(jié)這一天游春優(yōu)賞,于河濱舉行“曲水宴”,開始成為固定的節(jié)俗,唐樂《赤白桃李花》亦被用為曲水宴的定曲。舞者身穿唐裝束,舞冠上簪一朵桃花,做出漫步花叢的醉姿?!吨杏矣洝酚涗浫毡緦m廷曲水宴,“又如前例,必奏音樂,用《赤白桃李花》”。

    寬平三年(891) 三月三日,宇多天皇仿效唐人曲水宴之風流,命眾臣吟作漢詩,菅原道真的名作《花時天似醉》即創(chuàng)作于此時,詩云:“煙霞遠近應同戶,桃李淺深似勸杯。”詩中殷勤勸杯的桃花李花,與曲水宴佐酒的樂舞《赤白桃李花》,形成了絕妙的互文。菅原道真被推為“一代文宗”,《花時天似醉》將曲水宴與桃李意象緊密捆綁,對日本后世文學影響殊深,“桃李花”的文學意象演變?yōu)楹透?、俳句等日語文學的季語,也成為三月三日的節(jié)日代名詞。滕木吉所言“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所指即此季語。

    二、大國法:節(jié)日用品與習俗的立體式傳播

    日本古籍以“大國”代指中國,古代樂書在記錄樂舞表演場合時,常用“大國法”來指稱中國風俗,比如《教訓抄》記載《春鶯囀》說:“大國法,冊立太子之日,太子宮殿的大樂官奏此曲?!庇秩纭稑芳忆洝酚洝顿R殿》:“大國法,大賀時奏此曲?!边@里的“法”應當理解為規(guī)范、風俗,中國古代亦如此,4世紀初《竹林七賢論》記載七夕節(jié)俗:“舊俗,七月七日,法當曬衣。”從日本樂書可以檢出21條“大國法”相關記載,從中能夠窺見樂舞與儀式、節(jié)俗的密切關系。

    七夕早于漢代已經(jīng)定型,以七夕為題材的音樂,見于記載的有隋代《七夕相逢樂》、唐代《七夕子》《化生子》,我們只能從題名上推斷音樂與節(jié)日之間的關系。日本七夕則有三首專用曲—— 《秋風樂》《感秋樂》《蘇合香》,皆為東傳日本的唐代樂舞。日本16世紀初的《體源抄》說:“大國法,七夕日,于長生殿奏此曲,其時必冷風吹來也,故名《秋風樂》?!睓z唐代樂書,可以發(fā)現(xiàn)此樂就是晚唐南卓《羯鼓錄》記載的玄宗所制《秋風高》,書中云:“ (玄宗) 又制《秋風高》,每至秋空迥徹,纖翳不起,即奏之,必遠風徐來,庭葉隨下?!?《秋風高》傳入日本之后,被附加了長生殿七夕的具體場景,此說應系受到白居易《長恨歌》詩中唐玄宗與楊貴妃“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經(jīng)典場景的影響。不過,七夕本來也是初秋的節(jié)日,時值夏秋之交,七夕往往與立秋節(jié)氣相連,所以古代七夕詩詞一般含有與秋天相關的字眼。唐代孟浩然《他鄉(xiāng)七夕》詩中說,“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這種涼風忽至、炎暑消散的季節(jié)感受,在《秋風樂》中以音樂語言表達出來。中唐詩人趙璜《題七夕圖》詩中有“帝子吹簫上翠微,秋風一曲鳳皇歸”,敦煌S.1479 《曲子喜秋天》詠唱的亦是七夕節(jié)的風俗人情,這些殘存的記載可以佐證唐代的七夕節(jié)常常演奏與秋風、秋天相關的樂曲。因此,日本樂書所云七夕日的“大國法”蓋有中土淵源,《秋風高》極有可能也曾作為唐代的七夕用樂。

    日本另一首七夕定曲《感秋樂》,歷來論者認為就是中國唐代的《感庭秋》,也是抒發(fā)秋天的感懷。然而《樂家錄》記曰:“大國七月七日,游河流,分餅之時,奏此樂,感秋。”這里提到的節(jié)日飲食習俗與樂曲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性,雖不被中日典籍明確提及,但能從中解析出中國古代節(jié)俗的密碼。

    所謂的“分餅”,指的是日本今日七夕節(jié)仍保持的吃“索面”(そうめん) 的飲食習慣。索面是從中國傳入的面條,中國古代把面食稱為“餅”,索面又寫為“索餅”,因形狀似繩索而得名,其實就是湯煮切面,又稱“湯餅”。北宋《事物紀原》卷九云:“魏晉之代,世尚食湯餅,今索餅是也?!薄夺屆め岋嬍场纷⒃疲骸八黠炓杉此?,今江淮間謂之切面?!敝袊簳x時期已有在伏日和七夕日吃湯餅的習俗,成書于6世紀中葉的《荊楚歲時記》說:“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彼宕殴搬槍ζ呦Τ悦又嗟墓潘自u論說:“今北人唯設湯餅,無復有糜矣?!逼呦?jié)吃面食,也是唐代朝廷的官方節(jié)俗,《唐六典》記載膳部在各個節(jié)日給官員加供“節(jié)日食料”:“五月五日加粽?,七月七日加斫餅?!甭?lián)系七夕節(jié)俗以及字面意思推測,斫餅蓋系切面、索餅之類的湯面,也正是日本《樂家錄》所記的“分餅”。

    七夕節(jié)約于7世紀傳入日本,索餅于同時傳入,至8世紀時,已是日本民間的普通食品?!墩齻}院文書》保存著758年奈良宮廷從宮外的東市采購索餅的檔案,記錄時間是七月五日,可見索餅是七夕應節(jié)食品?!墩浦袣v》《年中行事秘抄》《公事根源》等記錄日本朝廷故實的文獻,皆有七月七日食用索餅的記載。890年,宇多天皇下令在五個節(jié)日供應節(jié)日食品,敕文曰:“七月七日索面,十月初亥餅等,俗間行來,以為歲事?!边@里特地指出采納“俗間”即民間節(jié)日食俗進入到宮廷行事中,意味著中國七夕吃索餅的節(jié)俗已沉淀為日本民間和宮廷的歲時儀式。結(jié)合《樂家錄》所述《感秋樂》表演情形,可以想見,8世紀之后的七夕節(jié),中日民眾一樣吃著索餅,欣賞著同一首秋天樂曲,“大國法”成為中日共享之俗。

    日本的七夕定曲還有一首《蘇合香》,延歷年間(779—805) 由遣唐使和邇部島入唐傳習,此后一直作為雅樂大曲傳承至今。此曲以香料“蘇合香”為名,這是一種西域傳來的合成香料,香氣極為濃烈,常用以熏床帳和衣物,起到防蟲和添香的作用。中國古代詩歌中常見貴族家庭焚熏蘇合香的描寫,比如蕭綱《藥名詩》有“燭映合歡被,帷飄蘇合香”之句,白居易《裴常侍以題薔薇架十八韻見示因廣為三十韻以和之》云“蘇合裛衣香”,說的都是蘇合香作為熏衣用香。七夕也是使用香料熏干衣物的節(jié)日,經(jīng)過潮濕的雨季,七月氣候漸趨干燥,適合曝曬熏干衣物。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載此日“曝經(jīng)書及衣裳,習俗然也”?!妒勒f新語·任誕》關于3世紀初阮籍的一個著名故事就與七夕曝衣節(jié)俗相關:住在道北的阮咸這天曬出紗羅錦綺等名貴衣裳,而住在道南的阮籍則用竹竿高掛一條“犢鼻裈”,以此調(diào)侃世俗。七夕曝衣節(jié)俗傳入日本之后,日本文人常在《七夕》詩中熟練運用阮籍七夕曬衣的典故,紀男人(682—738)《七夕》詩云:“犢鼻桿竿日,隆腹曬書秋?!?/p>

    七夕曬衣之時,須以香料熏衣驅(qū)蟲,這一節(jié)俗應當就是樂曲《蘇合香》被用于七夕節(jié)日的原因。南朝梁何遜《七夕詩》:“月映九微火,風吹百合香?!卑俸舷慵刺K合香。傳說漢代宮廷有一座曝衣樓,七夕日,宮女登樓曝衣,初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描繪宮女拿出箱底的四季衣裳到樓上晾曬(“曝衣何許曛半黃,宮中彩女提玉箱”),點燃蘇合香熏衣(“香氣氛氳百和然”) 。七夕當天熏曬衣物的節(jié)俗在日本稱為“曝涼”或“蟲干”,9世紀成為固定儀式。一份記錄811年七月曝涼賬目的正倉院檔案中,在禮服之后記有“合香二斤十二兩”,說明蘇合香被用作七夕曝衣的熏香。

    中日《蘇合香》樂曲均無歌詞流傳,《教坊記》《樂府雜錄》將《蘇合香》列為教坊樂中的軟舞曲?!短K合香》在唐代頗為流行,初唐吳少微《古意》描述其舞姿云:“南國微風《蘇合香》,可憐窈窕女,不作邯鄲娼。妙舞輕回拂長袖,高歌浩唱發(fā)清商。歌終舞罷歡無極,樂往悲來長嘆息。”從中可知《蘇合香》音樂屬于南朝清商樂,舞蹈則為女性柔美翩翩的長袖軟舞。李白《搗衣篇》有“橫垂寶幄《同心結(jié)》,半拂瓊筵《蘇合香》”之句,將其與另一首教坊大曲《同心結(jié)》并舉。值得注意的是,《古意》與《搗衣篇》皆屬用樂府舊題寫思婦哀愁,語意本自南朝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笔捬苁褂梦饔蛎F香料蘇合香來說明盧家的富貴,而到了唐人吳少微、李白的筆下,蘇合香作為詩歌的意象,不僅具有嗅覺的通感,更兼具同名舞曲所帶來聽覺、視覺的想象。七夕本來就是一個女性主導、表達男女思念的節(jié)日,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節(jié)點上,女舞者表演一曲《蘇合香》,既切合“思念遠人”的七夕愛情主題,又呼應了以蘇合香熏衣的七夕節(jié)俗。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載唐代宮廷七夕節(jié)的熱鬧情景,宮中搭建進行乞巧活動的樓臺,樓中擺設針線、瓜果等乞巧用品,“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這里所說在乞巧時演奏的“清商曲”,蓋即吳少微《古意》所云“妙舞輕回拂長袖,高歌浩唱發(fā)清商”的《蘇合香》之類的應節(jié)音樂。在日本的記載中,乞巧儀式于756年傳入日本,稱為“乞巧奠”,貴族文人常于七夕夜,在私邸舉辦乞巧奠,吟詩作樂,管弦游宴,表演《蘇合香》等唐樂。

    以往中日歷史學、民俗學、音樂學的研究較為關注追蹤某一文化事項的東傳路線,往往未能留意傳入日本的唐樂與中國本土節(jié)日習俗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性。日本古代樂書重視歲時節(jié)日背后的“大國法”,詳細記錄與樂舞相關的節(jié)日習俗、節(jié)物風情,這些記載多能從中國歲時和音樂文獻中找到草蛇灰線。由日本反觀中國,更能照見七夕感秋、吃索餅、熏衣等古代歲時節(jié)俗。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東傳歷程,是時間觀念、文學、音樂、舞蹈、節(jié)日用品(食品、香料)、儀式習俗的立體式傳播。

    三、重新耦合:歲時樂舞與節(jié)俗的日本式組合

    中國歲時文化與樂舞傳入日本之后,因應當?shù)仫L土人情,形成了新的文化組合。這方面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打球樂》《泛龍舟》與日本端午節(jié)的重新耦合。

    騎在馬上、持杖擊球的打馬球運動,源自波斯,傳入中國后盛極一時。唐代稱此戲為“打球”,唐中宗在位時,“上好擊球,由是風俗相尚”。唐代打球一般分成兩隊,馳馬互爭一球,入門得分后,樂隊鳴樂助威,《打球樂》即為比賽時演奏。北宋陳旸《樂書》記載《打球樂》舞曲:“蓋唐貞觀初魏鄭公奉詔所造,其調(diào)存焉?!蔽亨嵐褪俏赫?,目前尚無其他史料證實《打球樂》系魏征所作,不過此曲的確在唐宋時期被用為馬球活動的得勝樂曲。842年的唐樂書《羯鼓錄》將其記載在太簇調(diào)下,表明這是一首用羯鼓伴奏的西域樂曲。王建《宮詞》記載唐代宮中打馬球的情形,在打入第一個進球之后,“內(nèi)人唱好龜茲急,天子鞘回過玉樓”。這里提到供職于教坊的樂伎“內(nèi)人”在球隊得勝后演奏“龜茲急”(龜茲快曲子),所指即西域樂曲《打球樂》。此樂配有成套的舞蹈,白居易《敘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詩中提到“分球齊馬首,列舞匝蛾眉”,指的是女舞者騎馬列隊,跳馬球舞。向達根據(jù)北宋教坊隊舞中打球樂隊的胡服衣飾,推斷《打球樂》為波斯風舞曲。

    打球運動大約于8世紀初傳入日本,最初是作為貴族的游藝,《萬葉集》記載,727年正月,日本王子及諸臣子,“集于春日野而作打球之樂”。822年正月十六日,日本政府宴請渤海國使團,渤海國使王文矩率領馬球隊與日方球隊進行了一場表演賽,席間“所司奏樂,蕃客率舞”,王文矩等跳舞助興。嵯峨天皇觀看了這場球賽,并題詩《早春觀打球》,詩題自注云:“使渤??妥啻藰??!边@意味著渤海國使團將天皇之詩作為歌詞,演奏《打球樂》曲助興。由此可以想見,在9世紀的時候,打球的音樂與舞蹈,是唐帝國、渤海國以及日本國所在的東亞文化圈流行的“同一首歌”。

    《打球樂》在中國元代之后不見流傳,日本雅樂《打球樂》卻沿用至今,作為五月五日端午宴會演奏的定曲?!督逃柍酚涊d此樂“于五月節(jié)會之時演之,舞者四十人,身著競馬裝束而舞”。端午已是仲夏,氣候上并不適合舉行馬球這樣激烈的體育運動,那么《打球樂》是如何演變成為端午節(jié)的定曲呢?

    唐朝的打球一般在春天,尤其集中在寒食節(jié)舉行,因為北方的寒食節(jié)正值暮春,適合開展射柳、騎馬、蹴鞠、打球等競技游藝。張說《奉和圣制寒食作應制》詩中有“斗敵雞殊勝,爭球馬絕調(diào)”,可知開元年間的寒食節(jié)日活動即有打馬球。張籍《寒食內(nèi)宴》“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也是描寫寒食節(jié)宮內(nèi)打馬球的情形。寒食節(jié)是唐代官方節(jié)日體系中的重要節(jié)日,寒食加上清明休假四天甚至七天。然而日本在大量引入唐代歲時文化的過程中,由于“火的禁忌”及喪葬風俗與中國寒食節(jié)俗的不兼容,最終沒有引入寒食節(jié)。

    上巳節(jié)之后,日本較早接受的中國節(jié)日便是端午節(jié)。在7—8世紀之間,日本宮廷已形成固定的端午習俗,比如采藥制藥、佩戴續(xù)命縷、食用五色粽等。《續(xù)日本紀》記載,747年的五月五日,圣武天皇“觀騎射走馬”,此后的日本端午節(jié)俗遂被附加了“騎射練武”的新內(nèi)容。833年五月五日至八日,仁和天皇在武德殿觀騎射、競馬,命兵衛(wèi)40人穿著唐人衣冠,“騁盡種種馬藝及打球之態(tài)”,打球由此被納入端午騎射儀式之內(nèi)。927年成書的《延喜式》記載日本宮廷舉行端午節(jié)儀式流程如下:天皇駕臨武德殿主持端午宴,賜群臣續(xù)命縷,君臣同觀射箭、競馬等騎射之儀。955年《西宮記》一條關于端午打球的記載表明,與同時期的唐代宮廷同步,《打球樂》也成為日本宮廷打球比賽的“得勝樂”,贏球一方演奏此曲以作慶祝:“球子南走,則奏《打球樂》,北走,則奏退音聲?!?/p>

    打球以及騎射作為武事,移植到日本端午節(jié)俗中,應當與“馬”有關系。十二地支中的“午”即是馬,故端午又是馬的節(jié)日,日本宮廷于是將原本在中國寒食節(jié)舉行的馬球等競技活動挪到五月五日。在9世紀之后,日本的端午又稱“騎射節(jié)”,這一天開展以“馬”為中心的宴飲騎射、交際游樂。11世紀初的《源氏物語》第25章《螢》描寫了貴族子弟在端午節(jié)當天舉行騎射競賽,侍女們爭先觀賞,“樂隊奏《打球樂》及《落蹲》為競賽助興。決勝負時,鐘鼓齊鳴以助威”。

    中國寒食節(jié)雖然沒有被日本引進,然而騎射打球的節(jié)俗以及相關樂舞,由于與端午節(jié)日象征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得以合并到端午節(jié)俗之中。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的龍舟競渡卻未能傳入日本成為節(jié)俗。在追慕唐風的平安時代,只有村上天皇在位時期(946—967) 曾在宮中舉行一次競渡,此外再無他例。這是因為流經(jīng)奈良、京都的鴨川、鞍馬川等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不適合舉辦舟船競渡。值得深究的是,來自中國的《泛龍舟》在日本古代卻作為端午節(jié)日定曲而存在。既然日本并無龍舟競渡的端午節(jié)俗,為何又在此日演奏《泛龍舟》呢?

    根據(jù)《隋書》《通典》記載,《泛龍舟》是隋煬帝楊廣游幸揚州時,由楊廣作詞、樂工白明達譜曲的燕樂。這首隋代樂曲入唐后被采制為宮廷宴樂曲,唐代《教坊記》和北宋教坊皆載錄樂名,但失載于南宋以后的中國典籍,大概亡佚于兩宋之交的12世紀。《泛龍舟》東傳后,屢見于日本宮廷宴樂的記錄中,《仁智要錄》記曰:“傳云唐五月競渡宴,必舞此曲。”《樂家錄》則說:“ 《泛龍舟》,大唐樂也。唐土五月龍馬宴,勝方女舞此曲?!背鲇趯μ仆凉?jié)俗的追隨,《泛龍舟》與《打球樂》一樣,被用于日本宮廷端午競馬比賽的得勝樂。

    如果說端午節(jié)的競馬騎射習俗乃是日本化的改造,那么將《泛龍舟》樂舞附著于端午節(jié),則屬于文化遷移過程中的在地化整合。隋唐時期在中國本土流傳的《泛龍舟》并非端午用曲,楊廣撰寫的《泛龍舟》曲詞存錄于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曲詞內(nèi)容并無明顯的季節(jié)表述。敦煌文獻P.3271、S.6537保存的曲子詞《泛龍舟》是這首樂曲的唐代歌詞,從“春風細雨霑衣濕,何時恍忽憶楊州”的詞句可知,此曲描繪的是江南春景。敦煌S.361還有一首失題的曲子有句云“三月三日泛龍舟,正見鯉魚江上游”,也是詠唱三月春景。隋唐時期的龍舟只是帝王巡視的大型游船,并非是特定端午節(jié)俗的競渡龍舟,龍舟競渡亦不限于端午,《舊唐書·杜亞傳》說:“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并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p>

    古代日本關于中國端午節(jié)的歲時知識,深受中國南朝梁代宗懔撰寫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的影響,《本朝月令》等歲時典籍論及端午由來之時,經(jīng)常抄錄《荊楚歲時記》中描寫飛舟競渡節(jié)俗的文字。龍舟競渡的節(jié)俗雖然未能傳入日本,卻將“龍舟”與端午刻存于日人的文化記憶之中。因此,日本樂人把原本歌詠春天的中國《泛龍舟》曲,挪用至五月競馬打球的宴席上演奏。

    結(jié)語

    以上我們追溯了日本上巳、七夕、端午等節(jié)日樂舞與中國歲時文化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梳理了《泛龍舟》《打球樂》《感庭秋》等樂舞與節(jié)日的日本式組合。在時間文化的視域中觀察中華樂舞與歲時節(jié)日的海外傳播,可以拓寬我們對中華文明的海外保存樣式和域外傳播方式的認識。

    應當看到,日本接納中國的歲時文化,是一種立體式的接納,既包含了歷法、節(jié)氣、節(jié)日等時間節(jié)點的歲時知識,也包括祭祀儀式、音樂舞蹈、文學敘事、飲食節(jié)物、競技游戲等文化風俗。同時,日本又根據(jù)本國地理物候等自然條件,對來自中國的“大國法”進行了適合本土施用的在地化整合,認真而執(zhí)著地維系著這些時間記憶。

    東亞一體的歲時文化,不僅貫通了東亞各國之間對于天道和時間的認同,也形塑了人們對自然、時間、生命的共通的審美體認,至今依然生動地存續(xù)于東亞現(xiàn)實生活中,比如當代日本俳句每至七夕使用的“季語”——夕涼、索餅、薰物、蟲干——皆源自以上討論的中國節(jié)俗。由此可見,歲時文化就像一條紐帶,連接東亞的歷史和當下。東亞社會共享著同一個歲時文化圈,這是一個以中華文明的歷史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文化認同為核心的同心圓,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高小凡

    猜你喜歡
    桃李樂舞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龜茲樂舞
    金秋(2021年22期)2021-12-02 03:26:33
    探尋日本
    中華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桃李面包
    先秦時期樂舞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10
    《黃金時代》日本版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桃李滿園
    海峽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鄒城漢畫像中的樂舞百戲
    絲路藝術(2017年5期)2017-04-17 03:12:20
    敦煌樂舞團藝術家簡介
    絲綢之路(2015年9期)2015-05-09 18:23:40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石阡县| 越西县| 成武县| 齐河县| 石泉县| 西华县| 延安市| 平潭县| 互助| 江山市| 南涧| 资中县| 桃园市| 永城市| 犍为县| 肃宁县| 翁牛特旗| 五寨县| 宁德市| 霍邱县| 库尔勒市| 荣昌县| 潜江市| 太湖县| 湖口县| 浑源县| 揭西县| 莱芜市| 德清县| 祁连县| 山丹县| 舟曲县| 长葛市| 荣昌县| 辽阳县| 瑞丽市| 壤塘县| 涪陵区| 罗山县| 陆河县|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