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松柏種植與蘇軾的“松柏世界”

    2024-01-01 16:05:01賀同賞
    北方論叢 2023年5期
    關鍵詞:松柏松樹蘇軾

    賀同賞

    本文所謂的“松柏”,是以松樹、柏樹為主,包括現(xiàn)代生物學意義上的松柏綱所包含的松、柏、杉、檜、栝、樅等相近樹種;將這些樹種歸為一個大類,除了它們皆為外形接近的喬木以外,另一重要因素是它們的葉子都常綠不凋。認識到這些樹種外形相似、枝葉常綠的近似特征并將其歸為一個大類,并不自現(xiàn)代始:“更冬不凋者,多有之矣。松、柏、栝、檜、杉……未嘗改柯易葉?!盵1]399

    一、松柏的自然面貌、人文品節(jié)與中唐至北宋士人的種植詩作

    (一)古人對松柏之屬的生物學考察與人文體認

    我國古人對于上述松柏一類樹種,在生物學上早有觀察與認知?!笆乘扇~令人不老……松脂淪入地,千年為茯苓,又千年為琥珀,又千年為璧,燒之,皆有松氣。(《本草》)……松柏為百木丈(《史記》)……丁固夢松樹生腹上,謂人曰:松,字‘十八公’,后十八年,為公,遂如夢。(《吳錄》)”[2]1105-1106“百木之長,猶公,故字從公。磥砢多節(jié),盤根樛枝。皮粗厚,望之如龍鱗。四時常青,不改柯葉。三針者為栝子松,七針者為果松……又有赤松、白松、鹿尾松,秉性尤異。”[3]206“柏,椈也。(《爾雅》)……四時常保其青青(《莊子》)?!盵2]1139“柏,性堅致,有脂而香……柏視松也,猶伯視公。伯用詘,所執(zhí)躬圭者以此;公用直,所執(zhí)桓圭者以此。檜,柏葉松身,則葉與身皆曲;樅,松葉柏身,則葉與身皆直。樅以直而從之,檜以曲而會之。世云柏之指西,猶磁之指南也?!盵4]138“柏,一名椈樹。聳直,皮薄、肌膩。三月開細瑣花,結實成球,狀如小鈴,多瓣。九月熟,霜后瓣裂,中有子,大如麥,芬香可愛。柏,陰木也。木皆屬陽,而柏向陰指西,蓋木之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西方正色。處處有之,古以生泰山者為良,今陜州、宜州、密州皆佳,而乾陵者尤異。木之紋理大者,都為菩薩、云氣、人物、鳥獸,狀態(tài)分明。徑尺,一株可值萬錢。川柏亦細膩,以為幾案,光滑悅目?!盵3]207“柏葉松身,曰栝。”[5]149“栝,檜也?!盵6]469由上可見,古人不但對松、柏、檜(栝)、樅等樹種各自的生活習性、外形特征、材質(zhì)用途等認識全面,而且對它們之間外形上的相似性也有細致考察。

    在觀察認識松、柏等樹種的生物學面貌的同時,我國古人基于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維方式,對于松柏等樹身上所隱含的與人類相通的某些高貴的人文品格,也有了深沉的感悟與體認。儒家經(jīng)典有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松柏之有心也……松柏凌寒而郁茂,由其心貞和故也”(《禮記·禮器》)。中古時期的詩人們亦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劉楨《贈從弟三首》其二);“巫山小搖落,碧色見松林”(杜甫《西閣二首》其一)等等,不一而足。綜合來看,人們認為松柏身上的所具有精神意蘊,主要有相互聯(lián)系的三個方面,即青碧之顏色、堅貞不渝之品節(jié)以及英才之被埋沒。

    (二)唐代到北宋士人松柏種植詩作述要

    筆者據(jù)《中國基本古籍庫》《全唐詩》《全宋詩》三檢索系統(tǒng)統(tǒng)計,士人種植松柏類樹木之詩作的數(shù)量,初唐之前未見;盛唐1首,中、晚唐11首;北宋34首。再對作者做一簡略分析。唐五代有岑參、白居易、柳宗元、劉得仁、施肩吾、陸龜蒙、皮日休、齊己、文丙9人;其中,白居易作品最多,3首。北宋時期有釋智圓(士人化僧人)、舒雄、韓琦、韓維、王安石、鄭獬、強至、程顥、蘇軾、蘇轍、范祖禹、陳師道、晁補之、李復、謝薖15人,其中,蘇軾作品最多,7首。

    唐代士人種植松柏詩作之精神意蘊,絕大多數(shù)不出贊美松柏青碧之顏色和堅貞不渝之品節(jié)以及感嘆英才之被埋沒三個方面。比如,岑參(715?—770)五律《使院中新栽柏樹子呈李十五棲筠》“愛爾青青色,移根此地來……不須愁歲晚,霜露豈能摧”;白居易(772—846)五古《栽松二首》其一“蒼然澗底色,云濕煙霏霏”,其二“知君死則已,不死會凌云”;施肩吾(780—861)七絕《玩手植松》“青翠才將眾草分……看看氣色欲凌云”等,主要是贊美松柏的翠色與高節(jié)。又如,白居易五古《栽杉》“移栽東窗前,愛爾寒不凋……不見郁郁松,委質(zhì)山上苗”;柳宗元(773—819)五古《酬賈鵬山人郡內(nèi)新栽松寓興見贈二首》其一“青松遺澗底,擢蒔茲庭中……貞幽夙有慕,持以延清風”,則主要以贊美松樹、杉樹等樹之高節(jié)、表達嘉樹(同時比況人才)少人賞識的悲慨。此外,從白居易詩中還透露出將杉樹與松樹混同看待的社會風俗。

    相較于唐人種植松柏之作品,北宋士人的同類作品的精神意蘊則顯得更加多樣化。首先,贊美松柏之碧色與高節(jié),仍是其最大主題。釋智圓(976—1022)七律《新栽小松》云:“冷碧豈容塵染污,貞心寧共草凋衰?!表n維(1017—1098)七律《種柏寄蘇子美》云:“人皆種花我種柏,為此勁性寒不易。三春雖憐少姿媚,歲暮方看靄顏色。南堂之南可數(shù)到,列樹六本翠磔磔……”;陳師道(1053—1102)《次韻德麟植檜》云:“植檜三尺強,已有凌云氣……緬懷萬仞顛,千丈蔚蒼翠。”李復(1052—?)《種松》云:“漸有干云勢,軒昂出楸梧……想當千載后,黛色凌天衢。”上述均描寫出松柏之青色,贊美了松柏高拔之節(jié)。其次,亦偶有感嘆松柏落寞、英才不遇的作品。鄭獬《烏龍老栽松既以詩三首》其一云:“高標不畏雪霜侵,枉斸孤根出舊林。但恐長安無地種,人家桃李自成陰?!边@便是贊松柏之高節(jié),嘆世俗之不賞。惟北宋大部分時期政治較為清明,士人不如意者較少,故假借松柏無人賞識來抒發(fā)個人懷才不遇的詩作,也就寥寥。再次,一些為前代詠松、種松之作罕有涉及的主題,也在北宋士人松柏種植詩作中,有所表現(xiàn)。舒雄《太守王公植松因賦》“種是萬株松樹在,至今民喚作甘棠”,歌頌了植松澤民之仁政慈心。韓維《和景純栽松二首》,其一,“芳根出澗底,秀木依墻東。莫顧一時好,當觀三世空。”其二,“論堅莫如松,言脆莫如蔥。堅脆卒同盡,無盡無如翁”,隱含了較為濃重的佛家色空思想。王安石《蔣山手種松》“青青石上歲寒枝,一寸巖前手自移。聞道近來高數(shù)尺,此身蒲柳故應衰”,則以青松之長生,來襯托自己年老體衰、人生苦短之惆悵。韓維《丞相城上植柏》“有心解報公封植,不學群芳艷易凋”,則以被植幼柏自況,曲折表達了自修才干、自礪品節(jié)以報答前輩栽培之恩情的深意。鄭獬《烏龍老栽松既以詩三首》其三,“栽松初不為茯苓,自要禪關門徑深。禪老一朝飛錫去,不妨留下海潮音”,則從種植者為僧人的特點,由其栽松之舉抉發(fā)出不妄求食苓長生、惟留下海潮松濤永恒的佛理禪意。

    上述唐代到北宋士人松柏種植詩作之精神意蘊,大致呈現(xiàn)出穩(wěn)中有變、由簡單到多樣的趨勢,并建構起一個頗有意味的士人“松柏世界”。

    此外,與一般以松柏為主的詠物詩不同,唐宋士人在被種植松柏身上,在其松柏種植詩作所建構的“松柏世界”中,投射了更多心力和情感,這就使得種植者與被種植者之間更多了一層生命之交感與相生。岑參“愛爾青青色,移根此地來”,白居易“移栽東窗前,愛爾寒不凋”,柳宗元“青松遺澗底,擢蒔茲庭中”,韓維“人皆種花我種柏,為此勁性寒不易”,李復“移松自南山,昔種十三株……對立聳奇姿,秀發(fā)動吾廬……清風為我來,飄爽灑我裾”,等等,皆為夫子自道,同時都為這個“松柏世界”注入了更為充沛、親切的生命色彩與感情因子。

    當然,上述這個“松柏世界”中最有風采和韻味的一部分,是屬于蘇軾的;換言之,蘇軾以其深情高才,通過其系列松柏種植詩作,營建出一個獨具魅力的“松柏世界”。

    二、蘇軾“松柏世界”的豐富意蘊

    蘇軾“性好種植”[7]2578,且不論名品凡類,皆好種植、觀賞。這從他植紅梅(《謝關景仁送紅梅栽二首》)[8]1650、栽不具名之花(《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8]1494、求種來自寺院之茶栽(《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8]1089等行止,便可略窺一二。此外,他還喜歡做一些探索性、高難度的園藝試驗,如嫁接果樹等:“蜀中人接花果,皆用芋膠合其罅。予少時頗能之。嘗與子由用苦楝木接李。既食,不可向口,無復李味?!盵7]2363然而,他最喜種植且常加吟詠的,還是首推松柏一類。蘇軾“松柏世界”的豐富意蘊,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考察。

    (一)蘇軾親手種松并對種松要領、松樹功用做出總結,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人之事”轉(zhuǎn)化為“君子之事”

    蘇軾(及其弟蘇轍)自幼在鄉(xiāng)間廣種松樹,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其《戲作種松》詩云:“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盵8]990他又在另一首詩的題目中說:“予少年頗知種松,手植數(shù)萬株,皆中梁柱矣”。[8]1807成年后,游宦四方,他依然喜植松柏之類,并將早年積累下的種松之成功經(jīng)驗,形成文字。

    十月以后,冬至以前,松實結熟而未落,折取,并蕚收竹器中,懸之風道。未熟則不生,過熟則隨風飛去。至春初,敲取其實,用大鐵錘入荒茅中數(shù)寸,置數(shù)粒其中,得春雨自生。自采實至種,皆以不犯手氣為佳。松性至堅悍,然始生至脆弱,畏日與牛羊。故須荒茅地,以茅陰障日。若白地,則雜大麥數(shù)十粒種之,賴麥陰乃活。須護以棘,日使人行視,三五年乃成。五年之后,乃可洗下枝使高。七年之后,乃可去其細密者使大。大略如此。[7]2361

    這段文字將收取松實的時間、分寸,種松之時間、環(huán)境,種植以后的養(yǎng)護等事項完整細致地記錄下來,具有一定的園藝學價值。出于北魏賈思勰之手、在北宋時期仍然稱雄農(nóng)學著作之林的《齊民要術》[9]205-307對種植各種樹木的注意事項早有載錄:“凡種樹訖,皆不用手捉,及六畜觸突?!稇?zhàn)國策》云:‘夫柳,縱橫顛倒樹之則生,使千人樹之,一人搖之,則無生柳矣。’凡栽樹,正月為上時。諺曰:‘正月可栽大樹?!缘脮r則易生也。二月為中時,三月為下時……崔寔曰:正月,自朔暨晦,可移諸樹:竹、漆、桐、梓、松、柏、雜木。”[10]256-257但這些對松柏在內(nèi)多種樹木的種植方法、原則的概述,與上引蘇軾種松文字比較起來,則顯然粗疏多了。

    除種樹經(jīng)驗以外,蘇軾晚年在海南還對松樹的總體功用,有詳明論述。

    東坡在海外,于元符二年春且盡,因試潘道人墨,取紙一幅書曰:“松之有利于世者甚博。松花脂、茯苓,服之皆長生。其節(jié),煮之以釀酒,愈風痹強腰。其根皮,食之膚革香,久則香聞下風數(shù)十步外。其實,食之滋血髓,研為膏,入漓酒,中則醇釅可飲。其明,為燭。其煙,為墨。其皮上蘚,為艾納,聚諸香煙。其材,產(chǎn)西北者至良,名黃松,堅韌冠百木。略數(shù)其用于世,凡十有一。不是閑居,不能究物理之精如此也。[11]154

    據(jù)東坡所記,松可養(yǎng)生、照明、制墨、為艾納、做棟梁等,不一而足,確是“有利于世者甚博”。

    值得注意的是,以北宋以前的文化傳統(tǒng)來看,種植之事,乃是“鄙事”,是小人之事,是士人、君子羞于做、不屑做、更不肯研究的事情。北宋唐庚的說法很具代表性:“周道衰,管仲始以新意變?nèi)?,定四民之居,而士農(nóng)之判蓋自此始。而孔子、孟子之教以耕稼為小人之事,非士君子之所當為。而從學之徒一言及此,則深詆而力排之?!?《策題》其十八《耕讀》)[12]10-11于此,筆者論之已詳。[13]姑再舉幾個例子。北魏賈思勰稱自己寫作《齊民要術》的目的是:“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盵10]19晚唐五代的韓鄂在其《四十纂要》自序中說:“編成五卷,雖慚老農(nóng)圃,但冀傳子傳孫。仍希好事英賢,庶幾不罪于此?!盵9]266二人對寫作、傳播農(nóng)藝學著作所表現(xiàn)出的羞怯,依稀可感。但在蘇軾看來,種植松樹、研究松樹,卻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非但親手種植,他還將其獨到的種松之法,磊落堂皇地傳授給別人,并被士林引為君子風雅之事,事見其本人作于哲宗元祐七年(1092)離揚州知州任返京拜兵部尚書途中所作的詩作《予少年頗知種松,手植數(shù)萬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見杜輿秀才,求學其法,戲贈二首》以及晁補之詩《東坡公以種松法授都梁杜子師,并為作詩,子師求余同賦三首》。晁詩其二云:“長錐散子巖巖遍,短竹扶條歲歲添。待得烹茶有松葉,不應更課木奴縑?!贝嗽娗皟删鋵懠毿牡姆N松過程,后兩句預想松樹長大后就可以享受其澤惠了。詩風輕快典雅,從而賦予種松的“鄙事”以士林風流的氣息。由于蘇軾自身對于種松之事的親近,與士林中人對此的認同、吟詠,在一定意義上,“鄙事”就轉(zhuǎn)化為“雅事”了。

    要之,種松能活,明松功用,化鄙事為雅事,便是蘇軾與松樹的第一層關系,亦是蘇軾“松柏世界”的第一個方面的精神意蘊。

    (二)蘇軾知賞松柏之品節(jié),引松柏為心靈上可堪終生依倚的故交

    神宗元豐元年(1078)秋冬,蘇軾在知徐州任上所作《滕縣時同年西園》詩云:“人皆種榆柳,坐待十畝陰。我獨種松柏,守此一片心……”[8]855其中一“獨”字,可見蘇軾為人之秉持高節(jié),不肯隨俗俯仰;而種植松柏并與之相守,以此修身進德,更可見他把松柏直接當成了品格高尚的良友。蘇軾還說:“青松種不生,百株望一枚。一枚已有余,氣壓千畝槐?!?《種松得徠字》)[8]885一棵松對千畝槐,作者愛松遠槐,在抑揚之間,那棵松樹之高拔偉岸氣壓凡木的氣骨,歷歷如在目前。

    元豐二年下半年,蘇軾以“烏臺詩案”身陷囹圄。在獄中,他處境孤危、心情黯淡,以至于寫下了類似絕命詩的《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8]975。詩中寫到了牢獄之森嚴冷寂與自己的凄苦無助:“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其二)甚至自度難免一死而與胞弟蘇轍訣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其一)在這樣孤危悲苦的境遇中,能夠給蘇軾帶來慰藉的,除了少數(shù)親友為之奔走呼告以外,恐怕就是那牢房之外的幾棵榆、槐、竹、柏之類的大樹了。而在這些樹中,蘇軾最喜愛且引為摯友的,就是那一棵柏樹了。

    故園多珍木,翠柏如蒲葦。幽囚無與樂,百日看不已。時來拾流膠,未忍踐落子。當年誰所種,少長與我齒。仰視蒼蒼干,所閱固多矣。應見李將軍,膽落溫御史。(《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其四)[8]969

    此詩最堪矚目者有四句。“幽囚無與樂,百日看不已”是明寫作者與那棵柏樹之間互為知己、相看不厭的深厚關系,而以柏樹對作者的溫情撫慰為主?!皯娎顚④?,膽落溫御史”兩句,則以曲筆反映出作者孤苦畏怯的心靈悸動,與對那棵柏樹的仰賴依倚之情態(tài)。

    蘇軾不僅在危難之時對松柏之屬懷有依倚之深情,在尋常時節(jié)亦以之為排遣寂寥之老友、甚至困苦生活中溫暖光明的使者。蘇軾喜歡檜樹,曾在一首詩里對友人贊美汝州檜樹的英姿香氣?!叭觋幎嗬蠙u,處處屯蒼云……體備松柏姿,氣含芝朮熏?!?《和趙景貺栽檜》)[8]1720不惟如此,在蘇軾自己到汝州以后,舉目無親亦無友,便直接把此地的高檜老柏,認作了撫慰心靈的知己?!坝鑱砣昴希仄綗o山。清潁之外,無娛予者。而地近亳社,特宜檜柏。自拱把而上,輒有樛枝細紋。治事堂前二柏,與薦福兩檜,尤為殊絕。孰謂使予安此寂寞而忘歸者,非此君歟也!”[7]2364以文質(zhì)“殊絕”的“二柏”、“兩檜”,為“安此寂寞而忘歸”的故人,其間洋溢的人樹相親、風采交映之高情大美,躍然可見。又,哲宗紹圣四年(1097)冬,蘇軾及其幼子蘇過,謫居海南,暮寒難堪,于是便燃松明以取暖照明:“歲暮風雨交,客舍凄薄寒。夜燒松明火,照室紅龍鸞?!?《夜燒松明火》)[8]2184此時的松樹,便化作了帶給蘇軾及其家人溫暖與光明的慈心天使了。

    概言之,高節(jié)相砥,尋常相慰,苦難相依,化異類為故交,就是蘇軾與松樹的第二層關系,亦是蘇軾“松柏世界”的第二個方面的精神意蘊。

    (三)蘇軾欣賞松柏之屬身上所洋溢的生命力和自由意志,并用以涵養(yǎng)自己的心胸

    哲宗元祐七、八年間,蘇軾任禮部尚書,可謂位高名大;同時,他也深受黨爭之困擾,對于人生之自由頗多向往。在這一時期,他作有《王仲至侍郎見惠稚栝,種之禮曹北垣下,今百余日矣,蔚然有生意,喜而作詩》一詩。詩云:

    翠栝東南美,近生神岳陰……栽培一寸根,寄子百年心。??址\中,摧我鸞鶴襟。誰知積雨后,寒芒曉森森。恨我迫歸老,不見汝十尋。蒼皮護玉骨,旦暮視古今。何人風雨夜,臥聽饑龍吟。[8]1871

    作者從所種幼栝的“蔚然有生意”,聯(lián)想到其長大后“寒芒曉森森”的凜然生氣,又進一步聯(lián)想到人生常陷“樊籠”之不自由,曲折反映出作者對于生命自由的希冀及人生苦短的悵惘。蘇軾好友范祖禹(1041—1098)在其和詩中說:“蘇公滄洲趣,日夕懷山陰。公堂植珍木,寄夢天姥岑?!n生望安石,出處本無心”(《和子瞻尚書儀曹北軒種栝》),正可為年近花甲的蘇軾閱盡世間滄桑、洞悉名利韁鎖、返歸生命本真的灑落心態(tài),做一條親切生動的注腳。

    還有一個特異卻為人忽略之處需要指出,即在蘇軾以及其他一些唐宋士人的心中和筆下,松樹與柏樹、檜(栝)樹等同中有異。具備堅貞之風骨是其同,野性則為松樹所獨具。自先秦到北宋,雖然歷代圣賢英杰對松樹、柏樹、檜(栝)樹等都有所稱揚,但是相對而言,柏樹、檜(栝)樹的貴族格調(diào)、精英氣質(zhì)要更突出一些;而松樹的鄉(xiāng)野氣息則更濃一些。先看柏樹。圣賢、宰相等與柏樹、檜(栝)樹的文化關聯(lián)很是密切。人們在成都武侯祠內(nèi)外多植柏樹,杜甫即有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北宋某位宰相也喜植柏樹,如前引韓維詩《丞相城上植柏》。再看檜(栝)樹。孔夫子曾手植檜樹,此檜千古長青,為世代瞻仰,并逐漸成為一個文化符號??组T后裔北宋人孔舜亮《手植檜》,對此有生動描述:“圣人嘉異種,移對誦弦堂。雙本無今古,千年任雪霜。右旋符地順,左紐象干綱。影覆詩書府,根盤禮義鄉(xiāng)……”韓琦在其《得太清小檜植館中》一詩中,也稱所種檜樹為“仙檜”,且“得地最宜儒館種”。又,在上引蘇軾《王仲至侍郎見惠稚栝……》詩中,作者同樣凸顯了檜(栝)樹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翠栝東南美,近生神岳陰。”再看松樹。雖如前述,松為“百木之長”,然其所宜種植之地,則多為山崖鄉(xiāng)野。上引蘇軾《種松法》已指出,松樹生長最適合在“荒茅地”,且還須“以茅陰障日”。故而,如前所引,王安石是種松于蔣山(即鐘山)之野,強至是“野園移植小松”;少年蘇軾則“種松滿東岡”。既然松樹多被種植于荒野之地,也就不免蘊涵了為柏樹、檜(栝)樹等所少有的“野性”,亦即疏放不羈的自由品質(zhì)。恰如蘇轍所說:“城郭人家歲寒木,檜柏森森映華屋。青松介僻不入城,野性特嫌塵土辱……”(《種松》)[14]1173從這個意義上講,蘇軾之山野種松,并深研其種法,贊美其功用、品節(jié),便增加了一層對“野性”與其背后之尋常生命及生命自由的深度認同與稱揚。同時,這也是對中古以來,人們以松生山野之中來隱喻、感嘆英才之被埋沒一種反撥,從而體現(xiàn)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唐以降士人思想平民化的時代新變。

    簡言之,認同松柏之“野性”,稱揚尋常之生命,崇尚生命之自由,便成為蘇軾與松樹的第三層關系,亦是蘇軾“松柏世界”的第三個方面的精神意蘊。

    三、蘇軾“松柏世界”之因緣

    上述蘇軾所親近并深情建構的“松柏世界”意蘊豐富,高逸多姿;然則,是何種因緣促其形成并輝光內(nèi)充呢?下面,從蘇軾的童年經(jīng)驗與人格特點兩個方面作一探討。

    (一)蘇軾童年經(jīng)驗之投射

    蘇軾生長于北宋成都府眉山縣(今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qū))的一個耕讀相濟且兼營商鋪的小康之家。其父蘇洵自云:“昔者倦奔走,閑門事耕田。蠶谷聊自給,如此已十年?!?《途次長安上都漕傅諫議》)[15]461在這樣的家庭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自然會經(jīng)常接觸到一些種植耕稼的活計。蘇軾在其作品中曾經(jīng)多次自報家門并提及自己的稼圃經(jīng)歷。在知徐州任上下鄉(xiāng)勸農(nóng)時,他曾對村民說“使君元是此中人?!?《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其五)[16]237又如他曾贊美其叔丈說:“吏民莫作長官看,我是識字耕田夫?!?《慶源宣義王丈,以累舉得官為洪雅主簿、雅州戶掾,遇吏民如家人……》)[8]1580按:此處“識字耕田夫”,本指王慶源,但蘇、王兩家為姻親,門戶差似,故亦可視為作者自稱。又,其弟蘇轍《泉城田舍》亦自云:“家世本來耕且養(yǎng),諸孫不用恥鋤耘?!盵14]949凡此,都說明蘇軾(包括蘇轍)是以自己的農(nóng)家出身自甘的。

    在所有稼圃勞作之中,早年的蘇軾及蘇轍最為喜歡做的,就是種植樹木,特別是松樹,而且是大規(guī)模的種松。諸多詩例已見上述,此不贅。這樣一來,蘇軾成年后的種植松柏之行為以及其對松柏之觀賞,在某種程度上,便成為一種心靈上的歸依,用以慰藉、安頓其在宦海浮沉中時常生起的愁苦無助。如其《戲作種松》云:

    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二年黃茅下,一一攢麥芒。三年出蓬艾,滿山散牛羊。不見十余年,想作龍蛇長?!瓥A來齊安野,夾路須髯蒼。會開龜蛇窟,不惜斤斧瘡??v未得茯苓,且當拾流肪。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飛霜。槁死三彭仇,澡換五谷腸。青骨凝綠髓,丹田發(fā)幽光。白發(fā)何足道,要使雙瞳方。卻后五百年,騎鶴還故鄉(xiāng)。[8]990

    此詩作于蘇軾甫出牢獄初到黃州,心有余悸、人無所安之時期。此詩在結構上體現(xiàn)出一個大回環(huán):少年家居種松——離鄉(xiāng)宦游想松——貶謫黃州多松——卻老延年賴松——最終回鄉(xiāng)看松。而這個回環(huán)的中心就是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的符號就是松樹。在現(xiàn)實條件不允許回鄉(xiāng)的情形下,身邊的松柏之類,便暫時化作了可以慰藉心靈的微型精神家園。又,在前面提到的《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其四《柏》中的“故園多珍木,翠柏如蒲葦。幽囚無與樂,百日看不已”四句,也隱含著一種因果關系。在“我”家鄉(xiāng),翠柏多有,不以為意;而今我身陷文字獄,孤危無助,對望眼前之柏樹,猶如暫時回到了熙熙而樂的家鄉(xiāng),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換言之,在蘇軾的“松柏世界”中,投射了他可愛家鄉(xiāng)與少年生活的多彩影像。

    由上可見,蘇軾是以出身鄉(xiāng)野、幼事稼圃自甘的;他成年離鄉(xiāng)以后回憶中的家鄉(xiāng)世界與少年生活(包括種松),化作了他畢生珍藏心底的精神故園;在這個精神故園中,“松柏世界”無疑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而且這種家世與童年經(jīng)驗,在蘇軾心底種下了“野性”的種子。

    (二)蘇軾人格境界之折光

    由前所論可以推知,蘇軾“松柏世界”中隱含的人文品質(zhì),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為堅貞,二是自由。堅貞者,則是秉持素志,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權勢所屈;自由者,由自也,一切行動都由自己的心靈來決定。前者重在始終不渝,表現(xiàn)為一種剛正的氣概;后者重在隨心變化,表現(xiàn)為一種疏放的襟懷。綜觀蘇軾的一生行止,堅貞與自由兼有,剛正氣概與疏放襟懷并存。對此,自宋迄今,論之已詳[17];茲稍作撮述,聊為文章推演之津梁。

    先看蘇軾的堅貞品節(jié)與剛正氣概。這主要表現(xiàn)在蘇軾的政治品格,即“立朝大節(jié)”方面。早在少年時期,蘇軾即“奮厲有當世志”(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14]1117。迨其步入政壇后,多以社稷蒼生為念,為官地方,恪盡職守。他曾滅蝗于密州,抗洪于徐州,浚湖修堤于杭州,賑災荒于浙西,即使在晚年南遷的途路中,還幫助所經(jīng)地方改良農(nóng)具和引水方法。不惟如此,他在朝堂之上,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與修正,更是很少考慮自己仕途之得失,每每秉公直言。在神宗朝,“王安石執(zhí)政,素惡其議論異己”[18]10802;稍后,更陷“烏臺詩案”,幾至于死;經(jīng)多方救濟,才被寬大處理貶謫黃州。但到哲宗元祐年間返京任職以后,他又因部分新法之存廢問題,與宰相司馬光發(fā)生激烈爭論,惹得“光忿然”[18]10802。后來,由于在政治上堅持己見,而與當權者不合,乃有白發(fā)南荒之貶。職是之故,無論當時后世,贊之敬之者頗多。其弟蘇轍評價他:“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蹦纤侮懹握f:“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忠臣烈士所當取法也?!盵19]177現(xiàn)代文化巨匠林語堂稱蘇軾“是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diào)的人”[20]序。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與蘇軾同時代的政治異見者,也贊揚其立朝大節(jié),如司馬光弟子、朔黨人物劉安世即是一例:

    劉元城先生云:東坡立朝大節(jié),極可觀。才意高廣,惟己之是信。在元豐,則不容于元豐,人欲殺之;在元祐,則雖與溫公議論亦有不合處,非隨時上下人也。惟己之是,信是他浩然。[21]532

    然則,這般立朝大節(jié)所從何來?如何養(yǎng)成?蘇軾自己的回答是:“軾受性剛簡。”即“我”天生就是一副剛正不阿的脾氣,想改也改不了的。試想,這與松柏之屬自然而然的凌寒不凋的堅貞氣質(zhì),何其相似乃爾!

    再看蘇軾的自由意志與疏放襟懷。 蘇軾之自由意志與疏放襟懷,最為顯著的表現(xiàn),就是對自然的親近與對人為束縛的沖決,這是一種元氣淋漓的生命力的表征。用蘇軾自己的話說,就是“野性”和“狂”[22]19-25?!耙靶浴币辉~,兩見于蘇軾詩文。其《游盧山次韻章傳道》詩云:“塵容已似服轅駒,野性猶同縱壑魚。出入巖巒千仞表,較量筋力十年初?!盵8]590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說:“都下春色已盛,但塊然獨處,無與為樂。所居廳前有小花圃,課童種菜,亦少有佳趣。傍宜秋門,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頗便野性也?!盵7]1809前者中的“野性”,偏于行為舉止的疏放不羈;后者中的“野性”,則重在對強調(diào)對山野生活的緬懷與向往。有研究者指出:蘇軾的“野性”,是一種“生于泥而不染,超脫社會的束縛與禮法的拘忌之人生態(tài)度,以超脫環(huán)境來超越自我而完成精神上的自由和心靈上的解脫”[22]20。不為無見。但是,沒有看到“超脫”、“解脫”等表象下,激蕩著的充沛生命力。蘇軾還經(jīng)常在筆下標舉自己的“狂”:“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登云龍山》)[8]852“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16]146“且趁陳閑身未老,且放我,些子疏狂。”(《滿庭芳·蝸角虛名》)[16]458文同《往年寄子平》一詩對蘇軾壯年時的狂放情態(tài)有生動描寫:

    往年記得歸在京,日日訪子來西城。雖然對坐兩寂寞,亦有大笑時相轟。顧子心力苦未老,猶弄故態(tài)如狂生。書窗畫壁恣掀倒,脫帽褫帶隨縱橫。喧呶歌詩嘂文字,蕩突不管鄰人驚。更呼老卒立臺下,使抱短簫吹月明……[23]5429

    按:“詩中子平,即子瞻也?!?文同《寄題杭州通判胡學士官居詩四首·月巖齋》所附家誠之注[23]5371)蘇軾此字用得極少,也很少被人稱呼。[24]5蓋僅在早年用過一時,惟當時親友(如表兄文同)知聞。又,“嘂”,古同“叫”,高聲大呼。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關系,少年鄉(xiāng)居時即常在一處游玩。兩人異鄉(xiāng)聚首,自然任情談笑,仿佛回到四川老家一般;尤其蘇軾,掀畫壁、脫帽子、高聲吟詩誦文、寂靜夜月偏吹簫,真是狂放之極,一時竟然有點像后世小說中回到花果山的孫猴子??梢?,蘇軾所說“狂”,與前述“野性”,其實是同一個意思。而蘇軾的這般“野性”,與前述他家鄉(xiāng)山野中所種的千萬棵松樹之“野性”,又何其相似乃爾!

    通觀上述,蘇軾出身鄉(xiāng)野、喜種松柏尤其是松樹的童年經(jīng)驗,與其堅貞品節(jié)與疏落襟懷等個性因素融于一處,使他平生對松柏之屬親近有加,并通過自己的詩筆建構起一個意蘊豐富、高逸多姿的“松柏世界”,并使之成為一個慰藉、安頓自己靈魂的精神故園。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松柏世界”并未因蘇軾本人的辭世而消失,它在仰慕、承繼蘇軾深情逸氣的后代人心中生生不已。謝薖(1074—1116)《種松》:“胡不種杞柳,但種青青松。念汝受命獨,勁氣凌三冬……唯當護以棘,養(yǎng)視如嬰童。此法豈浪傳,聞諸玉局公”;劉克莊(1187—1269)《寄題惠州嘉祐寺坡公手植樅樹》說:“誰道炎州無勁植,君看韓木與蘇樅?!睂O蕡(1337—1393)《靈洲》:“坡老留題空斷碣,德云種柏滿幽庭?!?/p>

    猜你喜歡
    松柏松樹蘇軾
    松樹郁郁 松樹蒼蒼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松柏
    從善如流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松樹
    Repulsive Effect for Unbound High Energy Particles Along Rotation Axis in Kerr-Taub-NUT Spacetime?
    松樹
    蘇軾發(fā)奮識遍天下字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櫻
    克拉玛依市| 治县。| 通河县| 武宣县| 罗定市| 邹平县| 启东市| 庄河市| 阳曲县| 信丰县| 新乡市| 台北市| 顺昌县| 德州市| 兴海县| 河间市| 铅山县| 新野县| 大理市| 商河县| 兰溪市| 乐陵市| 云林县| 嘉峪关市| 玉屏| 定边县| 柳江县| 公主岭市| 竹北市| 贵州省| 鄂州市| 永州市| 莫力| 广元市| 资溪县| 藁城市| 江安县| 泽州县| 上饶县| 临澧县|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