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緒二十年至二十四年,胡薇元在涼山西昌任知縣,《清代詩文集匯編》七七三卷收錄的《導古堂文集》收錄了其在西昌創(chuàng)作的十篇散文,主要包括志序文、游記、碑銘文等,其散文風格沉穩(wěn)莊重。對胡薇元的西昌散文進行梳理探析,可以了解胡薇元在西昌的政績和行跡,也可以了解當時西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情況,對地域文化的研究也能起到推動作用。
【關(guān)鍵詞】胡薇元;導古堂文集;西昌行跡;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7-0027-03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區(qū)域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區(qū)域文化視野下胡薇元創(chuàng)作研究”(項目編號:QYYJC2211);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課題“明清涼山地區(qū)詩文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2XZW020)階段性成果。
胡薇元是晚清著名的文學家,詩文詞曲皆有造詣,有《湖上草堂詩》《天云樓詩》《伊川草堂詩》《研經(jīng)館詩》《玉津閣文略》《天云樓詞》《夭倪閣詞》《鐵笛詞》《壺庵五種曲》等二十余種作品存世。光緒二十年(1894年)至二十四年(1898年),胡薇元調(diào)任涼山西昌知縣[1],在任期間,他治理刑事、整治民風、打擊土匪、重修溝渠祀壇、興修學堂,對當?shù)厣鐣h(huán)境的治理、民風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胡薇元的留存作品中,有不少吟詠西昌的詩文作品,對這部分作品進行解讀,有利于了解涼山西昌獨特的自然人文風貌,也有利于了解胡薇元在西昌任期內(nèi)的經(jīng)歷及生活,對涼山區(qū)域文化的研究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胡薇元西昌散文概述
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輯的文獻叢刊《清代詩文集匯編》七七三卷中收錄了胡薇元的《天云樓詩四卷天云樓詞》兩卷、《訪樂堂詩》一卷、《伊川草堂詩》一卷、《研經(jīng)館詩》兩卷、《湖上草堂詩》一卷、《船司空齋詩錄》四卷、《玉津閣文略》九卷、《導古堂文集》兩卷,其中西昌的散文主要集中在《導古堂文集》?!秾Ч盘梦募酚诠饩w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刊刻于成都,該集書名“導古堂文集”為吳光耀題寫。吳光耀,字華峰,晚號三味老人,江夏人。歷任四川秀山、永川知縣,著有《古文尚書正辭》《華峰文集》等?!秾Ч盘梦募饭彩珍浐痹黝惿⑽?7篇,包括志序文、碑銘文、政論文、游記文、書信等,其中關(guān)于西昌的散文共10篇,包括:《西昌縣志序》《游瀘山記》《研經(jīng)書院記》《勘鎮(zhèn)南寺古溝記》《勘窯溝至大麻柳記》《柘葉西齋記》《與清秋浦學士書》《馬烈女墓碣》《書沈子文事》《巒兒壙銘》等。
從篇目上可以看出,胡薇元在西昌的散文創(chuàng)作主要是志序文、游記、碑銘文,通過這些散文,可以了解胡薇元在西昌的政績、行跡和思想,也可以了解當時西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情況。
二、胡薇元西昌散文思想內(nèi)容
(一)西昌志序文
西昌地處川西偏遠山區(qū),民風落后剽悍,難以治理。胡薇元到任后,并沒有閑暇游山玩水,而是當即就投入到當?shù)氐墓芾砉ぷ?。顧復初《研?jīng)館詩序》記載胡薇元初到西昌“日坐堂皇三閱月,決積牘至三千余起,剖判息當”[2]155,并高度評價胡薇元為“良吏”。胡薇元在書信《與清秋浦學士書》中也記載了他初到西昌后所為之事:“三年乃行其四:捕盜治夷治邛湖水利與修研經(jīng)書院是也,然此皆牧令應為之事為之?!盵3]301胡薇元的《玉津閣日記》中記錄了其捕盜治夷的有關(guān)事跡,《導古堂文集》中則有其治理邛湖水利與修研經(jīng)書院的文章。
西昌境內(nèi)河流資源豐富,貫城而過的河流就有海河、東河與西河。海河是邛海湖水流入安寧河的出水河,東河與西河水匯入海河。東河即懷遠河,民國《西昌縣志》載,懷遠河“在東郭外。源出木托山土番,繞城東南,資屯田灌溉,西合邛水達安寧河”。東河即寧遠河,民國《西昌縣志》載,寧遠河“治西郭外。源出涼山土番界,繞城西北,資屯田灌溉,東合邛水達安寧河”。海河與東河、西河本為西昌城民屯田灌溉、生活飲水提供便利,但歷史上這三條河流常因疏通不及時造成嚴重水患,給西昌城民帶來不少災患。《西昌縣志》中記載“懷遠河(即東河)自東北來注之……此河全長百余里……平時質(zhì)清味甘,供街民飲料,夏秋小漲,不過沖毀橋梁而已,若累日多雨,連山濯濯土石崩潰,橫流四溢,挾污泥大石滾滾而下,則濤頭所至,城垣為之傾陷,街市為之破壞,凡人力所經(jīng)營建置之物,一掃而空……”[4]胡薇元上任不久,便開始在西昌周邊勘察地形水勢,籌謀治理水患之策,《勘鎮(zhèn)南寺古溝記》《勘窯溝至大麻柳記》兩篇文章便記錄了其勘察地理、籌謀開渠以疏通水患的經(jīng)歷。光緒二十二年九月初三,胡薇元先后偕同僚和鄉(xiāng)紳勘察東河海河地勢,《勘鎮(zhèn)南寺古溝記》對此有詳細記載。《勘鎮(zhèn)南寺古溝記》云:“寧遠郡城外,東河高于海河,海河因東河挾沙石淤高于海,水至四五尺則海水無由疏導,而外來客水反因地勢倒灌入海河,沿海田廬浸淫沖塌者不知凡幾。今年秋大雨經(jīng)月,薇元春夏間從郡尊公勘之,旱道亦汪洋成澤國矣。哀哉吾民何其慘罹酷罰之甚矣!”[2]299為解決這一隱患,胡薇元曾多次與當?shù)毓賳T實地考察,提出在鎮(zhèn)南寺古溝開鑿水渠引水的方案,認為其既可以消除海河水患,保全民命,又可以澆灌渠道兩岸的莊稼,可謂一舉兩得。勘察鎮(zhèn)南寺古溝后,胡薇元“研思錬精,徹夜不寐”,多方思考,又提出在大灣窖溝開道?!犊备G溝至大麻柳記》記載了胡薇元與邑紳徐興元、興運李尚春勘察了窖溝至大麻柳的地勢,沿途經(jīng)過桂花橋、瀘山、劉將軍祠到大灣,在考察地勢后,胡薇元謀劃在大灣窖溝至大麻柳開鑿溝渠,并籌算人工物力及所需資金。此項工程所費雖多,但胡薇元認為“此水南行灌田不止千頃”。從這兩篇勘察雜記中,可以見出胡薇元在西昌任上關(guān)注民情,積極有為,凡事親力親為。
胡薇元不僅注重民生,還關(guān)注教育,《西昌縣志·政制志》在“政績”中稱贊胡薇元“以儒術(shù)治民,文學教士,所至建設學校,循循善誘”[3]。西昌研經(jīng)書院是在胡薇元的努力下創(chuàng)建的,其《研經(jīng)書院志》記錄了創(chuàng)建研經(jīng)書院的起始經(jīng)過:“縣中瀘峰書院,狹隘不容多士,旦他州縣來者,不得入止息。請以籌修余資,別建書院,俾學者得治經(jīng)所,相與講明,以崇圣教者崇圣耶?!睘o峰書院是西昌最早的官學書院,創(chuàng)建于清代乾隆十八年,但胡薇元認為瀘峰書院狹小,州縣學子來昌求學不能得以止息,因此提出籌資另修書院,以使學子能夠安心崇禮治經(jīng)。在兩任太守唐承烈與趙鹿門的鼎力支持下,終于“辟地于郡東北,高其闬閎,大其庭廡,崇其垣墉,為購書百卷實其中,顏之曰研經(jīng)書院?!盵2]295研經(jīng)書院的修建,緩解了瀘峰書院狹小擁擠的窘?jīng)r,滿足了學子在西昌求學的渴望,為西昌培養(yǎng)了大批有用之才。
(二)西昌游記
西昌是中國古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自然風光旖旎。胡薇元在西昌任上,除潛心吏治、關(guān)注教育、維護社會環(huán)境外,也在空閑之余游覽西昌山水,并用詩文記錄下西昌的奇山異水,對后世了解百年前西昌的山水名勝有著積極的作用。
西昌邛海瀘山是最富名勝的勝境,舉凡到西昌來的外地人,都必定游覽一番,歷來吟詠瀘山邛海的詩文也不可勝數(shù)。胡薇元在《導古堂文集》卷一《游滬山記》云:“薇元來令是邑,其始至為甲午。夏,出城緣阡陌,行積潦中十里南行,繞邛池五里?!盵2]294可見胡薇元甲午三月到西昌后,忙于政務,并沒有當即游覽瀘山邛海,而是在幾個月后才有此行。在這邊游記散文中,胡薇元對瀘山的美景極盡夸贊,文章開篇即寫道:“瀘山嵺然起于邛池之上,掩嶧葳嵬為郡治屏障。在寧遠城南,林木聰蔚,崗阜綿絡,四時葐蒕,作霧興云。朝暮易視,變態(tài)不窮?!弊鳛槲鞑堑奶烊黄琳?,瀘山挺拔高峻,草木蔥蘢,山崗連綿,四時景色變幻無窮。該散文按照游蹤,移步換景,記述了瀘山上光福寺、蒙段祠、三教庵、沈家祠、祖師殿、觀音閣、財神殿、青羊寺、玉皇殿、五祖庵、孤云樓等景點的獨特風光,并認為“山中凡十五祠皆有樓閣可以觀海,而要以孤云為最佳。沈祠以深幽勝,孤云以軒朗勝”[2]295。該篇游記在自然風光的描繪中,時而夾雜人文歷史的追述,如記述蒙段祠時,追述了蒙段祠的來歷,并懷想起明代大詩人楊慎曾經(jīng)過瀘山,寫道:“昔楊用修以禮議謫滇南,嘗經(jīng)過此山,爛漫留字墨,非其人,文章節(jié)慨致足以動后人,又孰能與之為流連嘆賞于深山窮壁下乎?”[2]295胡薇元此處提到的楊慎在瀘山留字墨,當指楊慎貶謫云南途徑西昌,在西昌瀘山留下的《夜宿瀘山》詩:“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guān)。誰把太空敲粉粹,滿天星斗落人間?!痹诿枋觥巴づ_檻榭,水木明瑟”的沈家祠時,胡薇元又引用了當時四川學政何紹基到西昌瀘山游玩,在沈家祠留下的楹聯(lián)“快飲山中索郎酒,同人齊上沈家樓”,以說明沈家祠景色優(yōu)美,深得“一郡雅觀名流,至者咸集于斯”。這篇游記既展現(xiàn)了西昌瀘山邛海的絕美山水,又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氛圍與人文韻味。
(三)西昌碑銘文
在西昌任期內(nèi),胡薇元所作散文中,最能反映作者深情,也最讓讀者為之感慨的《導古堂文集》卷二之中的碑銘文《巒兒壙銘》。巒兒,字毓巒,光緒十三年(1887年)生,是胡薇元的第三子,胡薇元到西昌任知縣時,毓巒隨行,丙申年(1896年)正月十六日在西昌去世,年僅十歲。
《巒兒壙銘》是胡薇元在兒子毓巒去世后的二月將毓巒尸骨遷回成都時所作。人生聚散離合,往事如煙。生者對逝者的追思懷想,其情感往往傾注于悼文墓志中,而胡薇元的《巒兒壙銘》不僅僅是對毓巒的追思,還飽含著胡薇元深切的世事無常之悲。從這篇墓志銘中可知胡薇元共四子,但前三子均早歿。長子毓峻“英挺好學,沒年七歲”,次子毓崧“沈毅有至性,沒年十八”,而三子毓巒“嗣父之孝,嗣母之貞”,但年僅十歲去世,這讓胡薇元深感“其可痛何如也”!胡薇元之所以深慟如此,不僅在于毓巒的早逝,還在于毓巒曾陪伴在其身邊,雖年幼卻懂事孝順。胡薇元在這篇墓志中回憶其次子毓崧去世時,“巒時才四歲,曰二兄死,兒在,父勿悲。余曰:汝兄能讀書勝汝。曰:兒從此讀書弗懈”。為了寬慰悲痛的父親,年幼的毓巒刻苦讀書,“日夕不稍惰,輒自恨質(zhì)魯不如諸叔”??吹截箮n的刻苦孝順,胡薇元一方面感到寬慰,但一方面也有著隱隱的憂慮,“余恒囑師緩之,蓋有鑒于崧,不愿其過苦也”。毓巒不僅刻苦讀書,還關(guān)心孝順父親,胡薇元在西昌任上賑災時,“嘗勸余節(jié)勞”,父親夜里禱雨時,“兒起窺,請代”,這讓胡薇元深感欣慰。后來,為了照顧生病的父親,毓巒“感風寒,遂中肝膽,手指盡蜷局然,猶入塾讀尚書,計日恐后”,“兒病由是漸甚矣,終不肯廢讀”,最終早逝。毓巒生病期間,胡薇元第四子毓巘才出生,兄長去世時,毓巘還不滿月。喪子之悲讓胡薇元絲毫感受不到得子之喜,而是悲嘆道:“嗚呼!冠者少者不可保,是呱呱者而能望其有成耶!”[2]317這是對毓巒早亡的無限傷感,也是對自己過去將期望寄托在兒子身上致其苦讀傷身的無限悔恨和絕望之情。全篇悼文,質(zhì)樸平實但情真意切,從字里行間,我們仿佛聽到胡薇元的凄咽之聲,見到其涕淚縱橫之容!
(四)西昌雜記
胡薇元到西昌,其弟胡仲煒隨行。己未(1895年)夏,胡仲煒回成都,胡薇元不舍兄弟分離,回想兄弟情深,寫有《柘葉西齋記》。
柘葉西齋,是胡仲煒在西昌的讀書室。從該篇雜記文中可知,胡薇元初到西昌時,住宿條件甚為簡陋,沒有專門的住宿屋子,只有衙門內(nèi)的三間破敗朽枯的小屋,掃除塵垢后才勉強作為讀書室和臥室。讀書室“紛披葉落,研地池清,風拂簾旌”,別有一番風致,故取名為“柘葉西齋”。胡薇元與弟弟仲煒在此齋中和當?shù)乜┲v論學問,籌劃救荒、保甲、興教、弭盜等諸多政事,“冬夜嘗深談至漏盡無倦容。邑事漸以就理”。既而胡薇元更回想起與弟弟仲煒去京師應考,寄居在昆蘆禪院時,與弟弟通宵達旦課書,而考榜揭曉,兩人均落第。此事雖已是陳年舊事,但想到人事挫折顛倒、弟弟即將離開自己回到家鄉(xiāng),胡薇元不禁感傷不已,故而寫下了這篇書齋記。從這篇雜記文中,既可以見出胡薇元與弟弟的深厚感情,又可以反映出其在西昌任期內(nèi)的政務業(yè)績和生活狀況。
三、胡薇元西昌散文藝術(shù)特點
胡薇元在西昌的散文,從題材上包括志序文、游記、碑銘文、雜記等,而從內(nèi)容上說,既有記錄其在擔任西昌縣令任上勘察地理、興修水利、興辦學校、祈雨賑災等政治事務,也有反映其游覽山水、家庭親情等日?,嵤隆膶懽魇址ㄉ峡?,胡薇元的西昌散文敘事性強,往往對所敘事件的前因后果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如《研經(jīng)書院記》敘述了修建研經(jīng)書院的起因、籌資經(jīng)過、書院規(guī)模等;又如《書沈子文事》記述了一場因私人恩怨而幾乎引發(fā)政治爭斗的公案始末;再如《馬烈女墓碣》記載了因祈雨得知馬烈女事,進而具體追述馬烈女被強暴、被污蔑終至自盡的經(jīng)過,刻畫出一位無辜而剛烈的悲劇女性,表達了作者對她的敬佩與同情之情。這些散文都有著較強的敘事性,透過這些文章,可以讓讀者了解到胡薇元在西昌時的政治活動、生活行跡。
從文體上說,志序文、碑銘文帶有較強的功利性,一般的寫作易于陷入公式化寫作,缺少真情實感。但縱觀胡薇元西昌散文,雖志序文、碑銘文較多,但都情感真摯,語言質(zhì)樸。如《馬烈女墓碣》中,記敘完馬烈女的冤情之后,作者感嘆道:“嘗讀歸熙甫《貞女辨》以謂,精母日月,誠感動天地。故天地鬼神亦有以相之,不可以常理論者。今觀烈女事,至上瀆雨澤,其言尤足信焉?!彪m鬼神之事與天降甘霖本無直接關(guān)系,但作者在此借用歸有光文章話語,認為馬烈女之事感天動地,實是表達對馬烈女的深切同情。胡薇元在西昌散文中,情感最為真摯沉痛的,當數(shù)《巒兒壙銘》,文中作者一再發(fā)出“其可痛何如也”“嗚呼”的慨嘆,甚至進而否定自己作為父親的資格,所謂“冠者少者不可保,是呱呱者而能望其有成耶!兒嗣父之孝、嗣母之貞,而不能庇兒,余又安能畜兒耶”,失子之痛何其深刻感人。
四、結(jié)語
胡薇元在西昌創(chuàng)作的散文除《導古堂文集》中收錄的十篇作品外,在地方志《西昌縣志》中還保存有《重修西昌縣南壇記》《西昌街衢記》《西昌縣廳壁題名記》等。透過這些散文,可以見出胡薇元的西昌行跡,也對了解近百年前西昌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等狀況有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劉于鋒.胡薇元年譜簡編[C]//杜桂萍,陳才訓.明清文學與文獻第九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384.
[2]胡薇元.研經(jīng)館詩[C]//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匯編(七七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5.
[3]胡薇元.導古堂文集[C]//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匯編(七七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01.
[4]傅光遜,楊肇基,等纂.西昌縣志[M].寧遠印刷公司,民國三十一年(1942).
[5]蔣邦澤.涼山州古詩文選釋[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26.
作者簡介:
彭敏(1979-),四川仁壽人,碩士研究生,西昌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