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丨王瑞華(曲沃縣晉國博物館)
額枋,也叫檐坊,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中柱子上端聯(lián)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其存在的意義是承托房屋建筑上部斗拱,同時也起到連接拉拽、固定檐柱的作用。
額枋起源于漢代,在北朝石窟建筑中就有額枋結構,多置于柱頂。隋、唐以后下移到兩柱柱頭之間,到宋代又稱“闌額”。金代建筑在屋內金柱上出現(xiàn)大跨度的內額。元代建筑中,在屋檐前檐下的柱頭之上,出現(xiàn)截面滾圓的大額枋結構。明清建筑中有些額枋是上下兩層重疊的,在上的稱為大額枋,在下的稱為小額枋。
因為額枋是檐柱上端聯(lián)系與承重的構件,所有需要采用一根完整且硬度較大、不易變形木料制作。又因為額枋處于建筑物的顯要部位,故常常會有精美的彩繪裝飾。在清代以后的民間建筑中,甚至在額枋上進行雕刻,竭盡裝飾美化之能事。今天文章的“主角”就是這樣一根絕妙的木雕額枋。
在曲沃縣晉國博物館,館藏著一件清代建筑上的額枋,是國家二級文物,長2.6 米、寬10.5 厘米、高26.8 厘米,原是曲沃縣博物館舊藏,后移交至曲沃縣晉國博物館的。
這件清代建筑上的大額枋為一塊木料整體雕刻而成,本色素雕,未施彩繪。粗觀之為一風景人物長卷圖,有亭臺樓閣,石橋流水,河水九曲,船舶旋于湍急的水流,人物或撐船、或走動、或騎馬,栩栩如生。長卷左側雕刻“平地一聲雷”, 右側雕刻“禹門三汲浪” ,共十字。字幅外側各有一人物,左側人物狀若力士,裸胸袒腹,怒目而視,牛鼻尖耳,左手執(zhí)楔,右手執(zhí)槌,作欲擊狀,觀其形象,應為雷公;右側因殘損人物頭部缺失,根據(jù)其體格形態(tài),推斷其應為左右手持鏡的電母。雷公和電母是一對夫妻,常成對出現(xiàn)。
“平地一聲雷,禹門三汲浪”出自北宋汪洙編纂的《神童詩》,意思是科舉登龍門,猶如平地一聲雷。禹門,即龍門,在山西河津縣西北、陜西韓城縣東北。相傳是四千年前大禹在治水時所開鑿,后人為紀念大禹功德,于是稱之為“禹門”。“禹鑿龍門”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兼愛》“古者禹治天下……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北魏酈道元著《水經(jīng)注》載:“龍門,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秉S河流經(jīng)禹門,河道漸狹,河水百轉千回,澎湃奔騰,汲山為浪,人稱“禹門三汲浪”;禹門出口處,水流湍急,波濤洶涌,空谷驚雷,道是“平地一聲雷”。
禹門是黃河在“晉陜大峽谷”的南端出口,黃河中的鯉魚游到這里后唯有奮力一躍才有機會進入新的天地。相傳每年陽春三月,鯉魚便逆水而上,欲越過禹門便化而為龍,故又稱此處為“龍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鯉魚躍龍門”。《太平御覽》引《辛氏三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而下,兩岸車馬不通,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水而上,得過者化而為龍?!碧拼院螅_始將科舉考試中選比喻為“登龍門”。所謂“三汲浪”,即鯉魚三次躍出波浪,比喻學子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屢次中選,考取進士引起的震動,猶如平地一聲雷。
禹門是秦晉交通要沖的古渡口,因而也稱其為“禹門口”。全國有12 處以龍門命名,只有河津龍門是大禹所鑿,有“龍門”“禹門”雙重稱謂。禹門風景,奇麗壯偉?!逗咏蚩h志》載“龍門八景”即:石棧連云,鳴泉漱玉,南亭夜月,北口秋風,層樓倚漢,飛閣流丹,桃浪三級,雷聲一震。至于八景,雖說法不一,但也大同小異。再說此額枋,觀其文字,再細察景致,雕刻的風景長卷應是禹門景色。此額枋構圖應情應景,雕工精湛,層次分明,立體感甚強。雕刻的景致樓臺建筑、流水船舶細致入理,細膩與大氣相融合。尤人物形態(tài)栩栩如生,人物有了準確的人體比例,開始追求骨骼、肌肉、服飾的寫實,彰顯了東方藝術中的寫意精神。此木雕中的人物或騎馬、或撐舟、或行走,也許是人物雕刻的過于傳神,在建筑未毀之前就遭人覬覦,被人齊刀切走,現(xiàn)在空留人物的軀體部分,甚為遺憾。在長景的盡頭,一學子頭戴冠帽,雙手持卷,因隱于樹木之后,才得以免遭劫難,得以保全。此額枋龍門八景應景“平地一聲雷,禹門三汲浪”,更是在兩側雕刻雷公電母的形象,強化了“平地一聲雷”的震撼。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將木雕用于建筑,完美實現(xiàn)了裝飾功能與實用功能的結合。歷經(jīng)歲月沉淀,技藝逐漸臻于成熟,傳統(tǒng)木雕藝術再現(xiàn)了中國古代匠人嫻熟的技藝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完美契合?!疤熳又赜⒑?,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亦是出自是汪洙編纂的《神童詩》。在漫長的歲月里里,有多少人為了“錦衣歸故里”“皇都得意回”“玉殿傳金榜”“雁塔早題名”而“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苦讀”。在古代建筑中,雕刻藝術是彰顯文化、蘊藏寓意的依托,往往通過象形、意會、比擬、諧音等手法,將一些事物組合起來,表達建房主人的心愿?!捌降匾宦暲祝黹T三汲浪”額坊木雕將禹門景致與詩文、神話人物完美契合、相互融合,表達出了主人欲“乘桃浪,躍錦鱗,一聲雷動過龍門”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