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錦
(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東 廣州 510623)
高山流水,千年清音。古琴,原稱琴,又稱“七弦琴”,作為中國古老的樂器,歷千年而不輟,其間的相關文獻、曲目積累、傳承方式、斫琴工藝以及在社會、歷史、哲學、文學等領域都有其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擬的豐富性,作為文人音樂的代表,古琴音樂亦與其他音樂有著不一樣的人文特性。本文以2022 年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的“大音希聲——古琴文化展”為研究案例,該展覽展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琴20 余張,輔以廣東省博物館藏書畫、文房、古籍等藏品。展廳面積約1200 平方米,展線260 米,展覽通過“山隱隱:古琴音樂藝術”和“水迢迢:古琴文化世界”兩大部分闡述古琴的文化特征。本次展覽共分為兩期,第一期展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宋元明清古琴22張,以及粵博珍藏的書畫、文玩等藏品。第二期在展示思路上與第一期相區(qū)別,側重于古今結合,在展示古代文物珍品的同時,也關注古琴這項古老藝術在當代的存續(xù)和發(fā)展。
“大音希聲”古琴展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將古琴的觀看視覺與現場體驗的感受提升至另外一個更高的層次,展覽內容將歷代古琴、書畫藏品、古籍珍品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件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并結合古琴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做進一步的解析和傳播,做觀眾能看得懂、聽得見的展覽。
古琴樣式眾多,自晉唐以來,形制已趨于成熟。較為常見的有仲尼式、伏羲式、蕉葉式、連珠式、落霞式等。展覽設計利用古琴作為樂器的特征,第一部分注重古琴給觀者視覺和聽覺的認識,第二部分主要講述古琴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古琴作為歷代文人生活的重要文化特征,它所蘊含的文化是構成構成古琴的重要元素。第一部分更偏重古琴的樣式與功能性的塑造,第二部分著重表達古琴所營造的空間與人的內在聯系。
正如王維所作“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月下獨坐、彈琴長嘯之意境。在營造“古琴空間”中,歷代古畫所繪古人彈琴的環(huán)境或在空闊的水邊空地,或孤松下的巨石,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在無限的空間仲如何將各維度的空間巧妙的融合是設計的重點之一,因直觀的視覺體驗是人們獲取展覽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決定著人們對展覽的第一印象。對于本次古琴展視覺的效果呈現,不僅能夠提升人們在空間中的參與體驗,更能體現所展示對象的文化底蘊和品味。所以,一開始,我們便在展廳入口著手,以伏羲琴為開始,以圓形展墻內嵌其中,通過LED 燈光的光暈,在素雅的墻體上營造一種莊嚴之境,讓觀眾對展覽有一個整體印象。正側面則采用古琴的最為常見的形態(tài)特征“仲尼式”琴的樣式作為入口墻身設計,背景則是以線條勾勒出的山體之貌,通過層次的漸變,形成一幅具有意境悠遠層次分明的畫面,觀眾在視覺上對古琴的形態(tài)要素有了直觀的感知,產生對展示物體情感的共鳴。序廳過道處的設計給人以時代痕跡及蒼勁古樸之感,兩側墻身上展示了六種形制的古琴,古琴可以讓觀眾觸摸體驗,讓觀眾感知古琴的細節(jié)及古琴的音色之美,每把古琴由獨立的造型展墻作為背景,加以LED 燈光的渲染,實現古琴信息文化的傳遞,從局部至整體,再由整體回歸到局部。
展覽的第一部分通過“文人審美坐標”:純任自然、靜慮澄心、中正平和、以悲為美四個維度講述古琴的精神世界,上述四種美學特征,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審美的美學坐標,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體現。儒家推崇中正平和的中庸思想;而道家講求回歸自然,純任自然。圍繞四個維度的意境,每個維度都放置了重量級的展品,穿過序廳直面是“純任自然(道)”置以“松石間意”琴,該琴是目前所見題刻數量最多的古琴。落款者多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吳地文人為主,如蘇東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文彭、王寵、石渠、陳庭鷺等,以重點展品的展示開啟作為本次展覽的開端,空間上以《平沙落雁》圖軸作為背景墻,這是對自然物態(tài)的模擬,如奏琴以模仿鳥的鳴叫,或流水的聲響,以視覺的直觀感受作為信息的載體,營造藝術化的意境。設計上搭建以大柱子樓閣式的結構,加以竹簾懸掛于柱梁上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設計上強調觀者的自主性、隨心性、流動性,展廳設計采用極具通透性的絲光絹作為四個維度的隔斷,絲光絹上印刷上:“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钡仍娋?,獨具園林意象,這是對于自然的取象,展覽空間的美學坐標作為承載信息的重要感知方式介入到展覽空間的設計中,是視覺形式向藝術化的傳達及重要感知。可以說,“大音希聲”在設計上注重人與琴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對比,在視覺的引導下,以多層面、多視野向觀眾表述了“古琴”這一文化特征的意義和價值。
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概括了二十四琴況,結合展覽的設計,劃分出麓:和、靜、清、遠;嶺:古、淡、恬、逸;峰: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嵐:宏、細、溜、健、輕、重、遲、速,以四個章節(jié)展線樂曲的表現力和對意境的營造。設計上試圖還原古琴彈奏時的意境與心境,通過撫琴達到“物我為一”的精神狀態(tài)。嘗試制造真實的自然狀態(tài),如奏琴以模仿鳥的鳴叫,或流水的聲響;又如彈琴的某些手勢動作,似游魚、飛鳥的形態(tài)。在經典的古琴曲目中,也往往可見古代琴人對自然萬物的神往。
第一部分加入了書畫藝術及與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等“文人四藝”的藏品,在重點展線上加入重點展品明陳錄《推蓬春意圖》、清改琦《吟詩讀畫樓圖卷》及“黃鐘”“大呂”琴為此四件作品置于第二部分過道處,以“黃鐘”“大呂”琴設計琴室空間,借助中式園林借景的方式,通過柵格式圓形展墻,將展示空間分割出一組組微縮景觀。
斫琴的目的,是呈現最美好的音律,在展覽第二期,展廳設計上加入了如王鵬、陳一民、茅毅等現當代名家的琴作為一個拓展展示,并搭建了一個斫琴的空間,每周進行兩次的斫琴展演,我們從木料的種類、木工工具、漆工工具、原材料上進行了展示和講解,斫琴展示從展覽開始至展覽結束,琴的制作,最復雜的工作是挖槽腹,即處理琴的內部結構,所以這一過程在現場完整的復刻出來,斫琴技藝得到了很好的展現,使觀眾更加了解斫琴背后的故事。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闭缣瞥娙岁愖影核鶎懙摹兜怯闹菖_歌》中所體現的心境,古琴彈奏時的音律給人以悠遠和廣闊之感,展覽設計正是試圖還原其身臨其境的體驗,我們在實景與虛景中相互切換,用動態(tài)多媒體展示手段,對靜態(tài)的琴進行有效的表現,通過視覺與聽覺的交織,讓觀眾對展覽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感悟。在視覺與聽覺的營造上,我們與騰訊公司合作,攜手王者榮耀高山流水中莊周的人物設定,制作了一系列的水墨動畫視頻,畫面伴隨著高山流水之間愜意彈奏的琴音,游移于山川之間。音樂上以《流水》為基底,充分運用「滾、拂、蠲」等指法,生動地描繪了流水的各種情態(tài)。聲音的制作上在保留以古琴為核心樂器的同時加入了電子音色模擬的流水氛圍和意境悠遠的鐘磬、手碟等小打擊樂,營造出逍遙自由、飄逸從容的意境。視頻設計在序廳和展廳中部的古琴演奏區(qū)域,該視頻是對展覽現場的解說,將靜態(tài)的實物轉化成數字化的呈現方式,使觀眾總走進古琴的世界。
為達到古琴展一步一景的意境,我們將展覽的第二部分設計成一個半開放式的琴室,當中既有文人文化所表達的意境,又能展現出古琴斫琴文化的技藝。在這樣的展覽環(huán)境中,觀眾身心得到放松,逐步走進古琴的精神世界,這正是“情”與“境”的融合,力圖將古琴的文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展覽設計有兩處可供觀眾彈琴體驗的區(qū)域,均設計于第二部分,首先是古琴、古箏體驗區(qū),還原出文人學者雅集、焚香的情景,讓人心領神會。展覽的第二部分,我們以傳統(tǒng)中式的隔斷,將古琴與古箏劃分為兩個體驗區(qū)域,觀眾可以直接坐在蒲團上彈奏古琴、古箏,傾聽不一樣的音律所帶來的變化。正如山水間,古松下,攜琴訪友,坐而論道,我們在展廳中部設計了圓廳,這是一個以琴會友的體驗空間,如古人搬進行彈琴賦詩,雅集高會,此處搭建有古琴演繹舞臺及朱致遠制琴 、吳峻叔款琴、衛(wèi)中正款琴、“自慊居士”款琴,四把重點展品的古琴相呼應。將展示和演奏結合在一起,做到“展”“演”相結合。在這空間里,配合四周環(huán)繞的文人雅集大場景,觀眾仿佛置身于古人的雅集中,來到這里參與一場“以琴會友”聚會。
古琴文化所傳遞的“琴為心音”與“知音難覓”是心境的體現,在每個音符中是對情緒的表達,是文人審美的載體。因心造境即在設計上注重表達古琴的心境,然后以觀眾的視角來設計展廳空間。在特定的展示空間環(huán)境中,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古琴展的設計應做到“琴、景”相融的意境,本次展覽大綱的文字較少,輔助展品多以詩詞、古籍、書畫為主,利用簡介而嚴謹的圖文版式來深化古琴的主題。第一部分講音樂的審美,以四個維度中展示的四把古琴重點營造古琴所在的氛圍為主,營造出一種緩慢舒適的環(huán)境,展廳版面文字采用了絲絹印刷的方式,通過燈光的照射后出現一種柔和舒適的光影,提升了整個區(qū)域的空間感,展覽空間利用灰藍與淺黃的對比色打造簡潔且純凈的空間氛圍;使進入展示空間的觀眾得到沉浸式的體驗,在觀看的視覺設計上,通過對燈光多角度、多元化的充分掌握與運用,在增強空間的層次性的同時,也有利于觀眾更好的觀展體驗。
設計上,我們充分考慮視覺、聽覺、觸覺的各種穿插體驗,即使對古琴一無所知,也能在展廳看到它的形制,聽到它的琴音,并且能感受它的觸感。
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生活中,文人素好風雅,離不開琴、棋、書、畫、詩、酒、花,將雅藝以一種日常的方式融入到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陶養(yǎng)淡泊寧靜的性情。生活藝術使得文人的日常充滿著對美的感知力。在展品的空間設計上,以“云和”琴、清·改琦《吟詩讀畫樓圖卷》、清·黎簡《山水冊》和清·汪士慎《蘭石圖軸》置于同一個展柜空間內,背景則是以絲光絹噴繪宋·杜耒《寒夜》“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币辉姟TO計上遵循以書畫之景制造真實之景,以詩句之意點綴意境之美??臻g設計上通過大量的中式格柵分割展廳每個部分,在這通透的展廳環(huán)境當中試圖引導觀眾置身于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從而產生情與境的融合。
展覽視覺的形式來源于文字、聲音、視頻與圖像,眾多因素共同組成了展覽的基本形式,在這種相互作用下呈現在觀眾的視覺之中,形成不同的情境展示。在展板的設計上,我們結合二十四琴況中清、古、雅的意境,使版面清晰簡潔,讓平面設計更加融入古琴的意境。展覽中也采用了新的材料,如絲絹布、透明亞克力等,展廳中的材料能夠引起人們在心理上的感應,如同繪畫般的虛實結合,設計上通過不同材料的質感,給觀眾營造一種空間上的前后關系,將這種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與展示空間進行一定的結合,來更好的展示空間的主題。從視覺要素來看,展廳色彩的單一和簡潔性,為展廳的環(huán)境營造了很好的氣氛,在展廳色彩的運用上,利用海報上淺灰藍色為主色調,輔助色為淺黃及灰綠,我們試圖把顏色中的明度降低,將對比色的運用發(fā)揮到極致第一,使展廳中的色彩更加的豐富有層次,更好地突出古琴展這一主題。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設計上又有些許不同,各個區(qū)域在色調上即有延續(xù)的關系。
展覽一步一景的設計試圖讓觀眾在觀看展覽的時候能靜下來,在展廳中能得到放松,品鑒書畫,在古琴的藝術世界中怡養(yǎng)性情、勵志修心,同時也了解古琴這項古老及優(yōu)美高雅的傳統(tǒng)藝術。正如《老子》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古琴承載的正是這種自然無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