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靜
園本課程是班本課程發(fā)展的基石,而班本課程則豐富完善了園本課程,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
班本課程是基于幼兒立場,真正以幼兒為中心的課程。在班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想辦法了解幼兒當下的興趣和需要,關注他們現有的生活經驗,珍視幼兒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始終將幼兒作為課程的主角。
例如,某幼兒園教師在開展“美麗的春天”這一園本課程的過程中,發(fā)現幼兒的學習往往只是簡單地停留在“春天是綠色的”“春天會變暖和”等淺顯的認知上。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名幼兒發(fā)現光禿禿的樹上長出了芽,這吸引了全班幼兒的目光,他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鑒于此現象,教師開始思考:如何抓住這一契機構建適應本班幼兒發(fā)展的班本課程?于是,“找春天”這一班本課程應運而生。通過觀察及反思,教師發(fā)現鼓勵幼兒主動“找春天”既能激發(fā)幼兒對春天的探索興趣,也使幼兒在尋找過程中真切體驗到季節(jié)變化,加深對季節(jié)特征的認識。
班本課程通常來源生活中的某一些問題,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例如,某幼兒園教師選取“橘樹”這一課程資源開發(fā)與設計班本課程。春天,橘子花開了,可以圍繞橘花開展一系列班本活動,如《觀察橘花》《橘花寫生》《橘花授粉》,而《橘子美食節(jié)》《我為橘樹穿衣服》這類關于收獲橘子和橘樹養(yǎng)護的活動,也可以滲透進秋冬季節(jié)的班本課程之中。
上述關于橘樹的班本課程,很難去界定和劃分究竟是屬于哪一領域,因為幾乎每個活動都會涉及5 大領域的相關經驗,這與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也是相符的。
班本課程往往被作為實際可用的課程資源融入園本課程之中。幼兒園的課程按理首先應該是班本的,真正有效的課程必定在班級中孕育和成長,必定凝聚了班級教師的智慧。可以說,沒有落在實處的班本課程,園本課程也將空無所依。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張。首先,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與作用;其次,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最后,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
班本課程更貼合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因為它是微觀的、靈活的、動態(tài)的、生成的課程,其課程內容來源本班幼兒近期的興趣點和實際生活。
當以班級為陣地來實施園本課程時,首先要把園本課程目標轉化為更加適合本班幼兒的課程目標。直接照搬或過度修改園本課程目標都是不適宜的。在原有園本課程目標的基礎上照抄或簡單微調,會導致課程目標空泛,而曲解或過度修改園本課程目標,則會偏離園本課程建設的初衷和方向??傊?,這兩種不當的做法都會使班本課程目標不合理、不科學。
班本課程的課程資源通常來源園本課程。教師除了要吸收借鑒園本課程資源外,還應當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課程。首先,有益有效的課程內容往往具有較高教育價值,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判定和甄選。其次,在選取搜集了適宜的課程內容后,還要對這些內容進行梳理、調整、創(chuàng)編等。
選擇與組織課程內容,對教師的教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規(guī)劃能力等要求較高。缺少教育教學經驗和專業(yè)素質薄弱的教師常常會有諸多困惑,面臨許多難題。
班本課程的突出特點在于其具有很強的生成性,都是隨兒童、情景的變換而不斷變化的。教師在制訂班本課程計劃之初,通常需要關注幼兒最近的興趣、需要、問題等,并考慮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這樣才能引導和推進幼兒開展更深入更全面的探索和學習。而有些教師往往不能合理地評估幼兒,認為他們的能力不足,或是自己疲于應付和鉆研,錯失引導幼兒深度學習的機會。
班本化課程凝聚著班級教師的智慧,他們是課程的建設者、研究者和實踐者。但僅憑借班內教師的力量去創(chuàng)設班本課程還是不夠的,還要依靠園級和年級層面的支持。首先,組建以園長為組長的課程領導小組;其次,年級教研組展開預設研討;最后,班內課程審議。
由此,多重課程審議制度(園級、年級、班級)對班本課程建設的指導作用便凸顯出來。通過層層商討和審核,進一步優(yōu)化了課程目標,使班本課程在園本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
(1)園本課程向班本課程下滲
園本課程目標的確定依然是以幼兒、幼兒生活為中心,目標的宏觀性與概括性給予了各個班級教師二次改編的機會。因此,園本課程目標的科學寬松設定是生成班本課程的關鍵。
(2)班本課程向園本課程升華
將班本課程的精準目標改為更普適的課程目標并融入辦園特色,這會加強園本課程與班本課程之間的協(xié)同性,將二者的教育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5W2H”分析法又叫7 問分析法,其得名于7個英文縮寫,即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地(Where)、何時(When)、何人(Who)和怎樣(How)、多少(How much),即從這7 個方面展開設問,以獲得創(chuàng)新性解決問題方案的一種創(chuàng)新技法。它簡單、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啟發(fā)意義。
例如,疫情期間,幼兒和家人在超市、醫(yī)院、銀行排隊時,經常會看到長約一米的安全提示線。這一現象被細心的幼兒發(fā)現,并產生了進一步了解和探究的興趣。于是,班級開設了“一米安全距離”的班本課程。課程的實施分為以下4個步驟:①為什么要有一米的安全距離?(Why);②一米到底有多長?(How);③創(chuàng)意制作:一米安全防護工具(What);④一米偵探員(Who)。
班本課程的實施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過程,而非靜態(tài)的、一成不變的。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優(yōu)化,建立班本課程框架和脈絡,為班級幼兒“量身打造”一套班本課程。當幼兒想對某個問題或現象刨根問底時,教師可以在考慮其可行性和發(fā)展性后,對擬訂好的課程計劃和當下的課程進行適當修改或替換,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融入其中。
綜上所述,園本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是班級,園本課程的完善與豐富離不開班本課程的實踐。因此,幼兒園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fā),根據幼兒發(fā)展需要,以幼兒園自身的資源為依托,在班本實踐中建構一個具有本園特色的園本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