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根柢與靈魂。只有讓學生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滋潤補養(yǎng),才能喚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傳統(tǒng)手工藝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校園人文類課程開發(fā)的主要資源與途徑。近幾年,非遺人文類課程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如何突出非遺人文類課程的價值,卻是一線綜合實踐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部分一線教師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而忽視了技能背后蘊含的豐富文化,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诖耍P者以《甌繡藝術》教學為例,提出了引導學生在體驗、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充分感悟文化內(nèi)涵,感悟匠心之美,堅定文化傳承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創(chuàng)設真實場景,感受文化氛圍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依賴性較強的課程,真實場景的創(chuàng)設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因此,教師要精心布置甌繡功能室,盡量讓功能室呈現(xiàn)甌繡坊的真實場景,使學生感受到甌繡文化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欲望。同時,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最大程度地突出功能室的教育功能。因此,在甌繡藝術活動課開始前,筆者會這樣組織活動。以下是教學片段一。
教師:“請同學們先自由參觀功能室,欣賞作品、查詢資料、自由交流,也可動手去試試,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迫不及待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教師:“看來大家的興致很濃,現(xiàn)在能談談你們的發(fā)
現(xiàn)嗎?”
學生1:“我看到墻壁上掛了幾幅畫,剛開始以為是油畫,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是用針線繡出來的,真讓我吃驚。”
學生2:“我發(fā)現(xiàn)柜子上的那把扇子,正反兩面圖案是一樣的,不知道是怎么繡出來的。”
學生3:“我剛才查了一下資料,原來甌繡是溫州地方名繡,還有‘甌繡外交之說?!?/p>
中小學生對甌繡了解不多,有一定的陌生感。為了拉近學生與甌繡之間的距離,筆者精心布置了整個功能室,在里面擺放了名家作品、師生習作、特制的繡架與針線、可供學生查詢資料的觸摸屏等,同時,功能室的墻壁上裝有滾動屏,輪番播放著甌繡的歷史與文化,仿佛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每一處環(huán)境都能育人。進入功能室,學生心中的甌繡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夠觸摸的藝術品,無形中拉近了學生與甌繡之間的距離。教師的適時引導能讓學生有意識地去觀察、欣賞、思考、嘗試。濃厚的甌繡文化氛圍激起了學生對甌繡的好奇心,使文化傳承植入學生的心中。
二、了解歷史脈絡,感知文化魅力
人文傳承類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體現(xiàn)著民族精神。但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甌繡這種傳統(tǒng)技藝淡出了學生的視野。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代科技,讓學生了解甌繡的歷史,構建甌繡歷史體系,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奠定情感基石。在構建歷史文化體系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甌繡的文化魅力,產(chǎn)生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在甌繡活動課開始時,筆者會這樣引導學生。以下是教學片段二。
教師:“同學們,如果衣服上出現(xiàn)破洞,你該怎么辦?”
學生1:“直接不要了?!?/p>
學生2:“我可以讓媽媽幫忙把洞補好,這樣不浪費?!?/p>
教師:“對,我們可以像長輩那樣,用針線去縫補,為了美觀,還可以繡些小花、小草等物品作為裝飾,這就是刺繡。你們知道流傳在溫州一帶的刺繡叫什么嗎?”
學生3:“甌繡。”
教師:“對,就叫甌繡,亦名‘溫繡,又稱‘畫簾。大家想完整地了解甌繡的歷史嗎?請大家觀看視頻資料,自主學習,待會共同分享甌繡的歷史文化?!?/p>
(學生觀看視頻,自主探究、交流。)
教師:“同學們,讓我們分享一下自己的收獲吧?!?/p>
學生4:“溫州古稱‘甌,所以“溫繡”又名‘甌繡?!?/p>
教師:“對,你們知道還有哪些帶‘甌的詞嗎?”
學生5:“甌越、甌海、甌北?!?/p>
學生6:“還有甌柑?!?/p>
教師:“甌柑可是溫州有名的地方特產(chǎn),溫州民間工藝有四甌,你們知道是哪四甌嗎?”
學生7:“甌繡、甌塑、甌劇、甌柑,這是我課前查詢資料所了解到的。”
教師:“查詢資料是獲得信息的一種好方法,希望同學們好好運用?!?/p>
學生8:“甌繡是以彩色線(桑蠶絲)穿繡針,在織物(布帛)上運針繪就的紋樣?!?/p>
學生9:“甌繡始于唐代錦衣,興盛于明清時期,古時溫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刺繡傳統(tǒng),足見當時甌繡的普遍與興盛?!?/p>
學生10:“甌繡主題突出,色彩鮮艷,構圖精練,繡理分明,可與蘇繡、湘繡、蜀繡、粵繡相媲美?!?/p>
教師:“甌繡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因此,2008年,甌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部分教師只進行口頭講解,無法激發(fā)學生對甌繡文化的探究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將現(xiàn)代技術與傳統(tǒng)文化結(jié)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視頻資料,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探究甌繡歷史文化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文化長河中深度學習,體驗文化魅力。視頻中的場景再現(xiàn),能夠還原歷史真實情境,讓學生穿越千年,全方位地感受甌繡魅力,重構對甌繡的認知,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三、親自動手實踐,感悟文化內(nèi)涵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動手中實踐,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呈現(xiàn),使學生感悟到甌繡文化的內(nèi)涵與精髓,驚嘆于匠人們的辛勤與付出。在甌繡活動課中,筆者是這樣教學的。以下是教學片段三。
教師:“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想繡一幅屬于自己的作品呢?如果想繡一幅屬于自己的作品,那就要先學會甌繡的基本操作步驟?!?/p>
(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讓學生觀看。)
教師:“誰來說說甌繡的操作步驟?”
學生1:“先穿針、打結(jié),接著設計圖案,并描到繡布上,再把繡布放到繡繃上,最后握著繡繃開始繡?!?/p>
教師:“回答得很完整,大家了解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嗎?”
(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討論。)
教師:“接下來,請每名同學完成前三步的操作,如果遇到困難,可以直接請求幫助?!?/p>
(學生操作。)
教師:“同學們完成的效率很高,現(xiàn)在我們要開始繡圖案了。繡圖案前,得先學會幾種基本的繡法,今天,我們先學習回針繡、直線繡、打籽繡三種繡法,誰先學會,就可以當小老師來教大家,請看視頻中老師的操作?!?/p>
(學生認真觀看,積極上臺演示,集體討論。)
教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靈活運用這三種繡法完成自己的作品?!?/p>
(學生積極完成作品。)
教師:“請同學們說說,在刺繡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該如何解決呢?”
學生2:“線總會從針眼里掉出,我真的沒辦法了?!?/p>
教師:“對,這是大部分同學都會遇到的問題,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3:“可以在針眼處打個活結(jié),就不容易掉出來了。”
學生4:“線總是在背面結(jié)成一團,拉不動?!?/p>
學生5:“我每拉一針時,都會看看背面的線,這樣就不容易打結(jié)了?!?/p>
教師:“這就是在實踐中獲得的經(jīng)驗,希望接下來,同學們有更多的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p>
(學生繼續(xù)完成作品。)
教師:“同學們在繡制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我看到有些同學都氣餒了,下面讓我們看看老藝人是怎樣完成自己的作品的?!?/p>
(教師播放老藝人完成一幅作品的視頻。)
教師:“看了這段視頻,大家有什么感想?”
學生6:“這一幅作品整整用了3年時間才完成,一般人是堅持不下來的,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就想放棄,真不應該。”
學生7:“為了完成這幅作品,老藝人不辭辛勞,不斷改進,精益求精,而我們總想快點完成,態(tài)度敷衍,我覺得有點慚愧?!?/p>
教師:“同學們,老藝人的這種敬業(yè)、精益求精、專注、創(chuàng)新精神,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傳承并發(fā)揚光大?!?/p>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利梭曾說:“我聽到了,但隨后就忘記了;我看到了,也就記得了;我做到了,也就理解了。”因此,在活動體驗中,教師不應只靠自己的講解示范讓學生學會操作,而應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技巧。教師要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幫助學生在不斷的嘗試改進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不斷的反思總結(jié)中,激發(fā)對探究甌繡、弘揚甌繡的熱情,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讓抽象的工匠精神慢慢地具體化、形象化,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匠心之美。
四、借助評價交流,堅定文化傳承
評價交流是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師生不僅能提高認知能力,還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激發(fā)內(nèi)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對待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不能敷衍。在展示交流、評價總結(jié)時,筆者是這樣進行的。以下是教學片段四。
教師:“每名同學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先在組內(nèi)展示,進行交流評價,可從完整、美觀、創(chuàng)意等方面進行評價,再推選出小組內(nèi)最棒的作品在全班展示?!?/p>
(學生交流、討論。)
教師:“到了班級展示、交流的時間,請每組代表談談作品的優(yōu)缺點及自己的收獲?!?/p>
(每組代表發(fā)言,組員補充,其他組的學生發(fā)表建議。)
教師:“我們在展示交流中,要取長補短,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現(xiàn)在,你們知道該怎樣改進自己的作品了吧?!?/p>
(學生認真改進作品。)
教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對照學習評價單,自我反思總結(jié),看看經(jīng)過這次活動,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哪些不足,還有什么收獲或
體會?!?/p>
(學生對照評價單進行自評和互評,從價值體現(xiàn)、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四個方面進行全面評價。)
教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想?!?/p>
學生1:“我感受到繡一幅作品比讀書難多了。我以后要認真學習,不能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p>
學生2:“甌繡藝術真是太有魅力了,我會繼續(xù)學習?!?/p>
學生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感到自豪?!?/p>
教師:“大家都很有感觸,活動課即將結(jié)束,請看看老藝人對大家的期望?!?/p>
(教師播放采訪甌繡傳承人的視頻。)
教師:“看了視頻,大家有什么想說的?”
學生4:“我感受到老藝人的擔憂,甌繡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他們希望年輕一代能將甌繡繼續(xù)傳承下去?!?/p>
學生5:“我們作為年輕人,尤其是溫州人,有義務把它傳承下去。”
學生6:“我們要把甌繡融入日常生活,宣傳它,讓更多的人去傳承?!?/p>
教師:“甌繡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正逐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同學們作為溫州人,有義務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當然,溫州不止有甌繡,還有甌劇、甌塑等,這些都屬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待同學們?nèi)鞒?、發(fā)揚,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名傳承路上的有心人?!?/p>
在評價交流中,學生暢所欲言,筆者仔細傾聽,適時點撥。在輕松的氛圍中,師生不斷總結(jié)反思,取長補短,這是學生知識內(nèi)化、重新建構的過程,也是學生情感升華、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尤其是在播放采訪甌繡傳承人視頻的時候,老藝人語重心長的話語引發(fā)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與責任感,使文化傳承的花朵散發(fā)出馥郁的芳香。
結(jié)語
在人文傳承類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創(chuàng)設場景、歷史感悟、動手實踐、評價交流等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感受深厚文化內(nèi)涵,感受匠心之美,從而堅定學生傳承文化的信心,增強學生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讓我們捧起文化之土,讓傳承之花永葆青春,永葆魅力。
(作者單位:永嘉縣學生綜合實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