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圖書+短視頻”:知識螺旋生產與傳播實踐研究

    2023-11-19 23:16:38鄒韻婕韓曉寧
    編輯之友 2023年11期
    關鍵詞:知識生產短視頻圖書

    鄒韻婕 韓曉寧

    【摘要】文章基于知識管理視角,考察了出版業(yè)在短視頻領域的知識生產與傳播實踐。研究發(fā)現:其一,作為主體的多元知識產消者(個體/組織)、作為客體的知識類型(隱性/顯性)構建了“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的兩個維度;其二,網絡化知識生產的關系主要包含三種類型,即集聚關系、需求關系和數據關系;其三,在知識傳播活動中,通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以社會化、外顯化、組合化、內隱化四種方式形成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從知識管理視角來考察“圖書+短視頻”知識場,有助于拓寬出版業(yè)在短視頻領域進行知識服務的理論路徑,為圖書出版機構的知識生產傳播及行業(yè)生態(tài)體系的重塑與再造提供新的參考。

    【關鍵詞】“圖書+短視頻” 知識螺旋 SCEI模型 知識生產 傳播實踐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3)11-067-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11.009

    出版賦予知識以具體形態(tài),知識的生產及傳播實踐是出版主要目的之一。[1]在數字化生存圖景中,媒介技術的研發(fā)、變革與迭代必然引發(fā)大眾化知識內容生產、傳播與消費方式的演化。出版概念邊界不斷外延,出版活動中知識的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持續(xù)變革。近年來,抖音、快手、梨視頻、西瓜視頻等短視頻媒體平臺的興起,推動了大眾傳媒業(yè)的視覺化轉向,為出版業(yè)圖書產品的知識內容生產、知識文本轉化、知識產品呈現、營銷傳播提供了新思路,在實踐中探索出“圖書+短視頻”的新型出版樣態(tài)。基于短視頻平臺的信息搜索、內容管理、視覺呈現功能,“圖書+短視頻”在知識生產、傳播、消費環(huán)節(jié)將個人知識社會化、無序知識有序化,滿足了知識消費者的精神文化需要,成為出版業(yè)知識服務的新業(yè)務模式。[2]該模式不僅推動了出版業(yè)生態(tài)變革,也成為近年來出版業(yè)界和學術界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實踐話題。作為一個實踐導向的學科領域,編輯出版的理論積淀均來自出版實踐活動,因而有必要關注并論述“圖書+短視頻”樣態(tài)對業(yè)界宏觀生態(tài)、中觀業(yè)態(tài)和微觀動態(tài)的綜合影響。

    本文認為,短視頻平臺已然成為出版業(yè)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新場域,“圖書+短視頻”則成為出版業(yè)開展知識生產、構建社會影響、塑造知識傳播生態(tài)的新方式。那么,將短視頻平臺上多元主體構成的知識網視為知識場意味著什么?作為知識場的“圖書+短視頻”將如何影響出版業(yè)知識生產方式及其傳播實踐?從知識管理視角審視“圖書+短視頻”這種知識服務的內在邏輯、業(yè)態(tài)嬗變,能夠為圖書出版機構的知識生產、傳播及行業(yè)生態(tài)體系的重塑與再造提供新的參考。

    一、立體知識場:多元知識產消者構成的顯隱知識網絡

    知識轉移取決于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情境,[3]即知識是特定時空情境的產物并嵌入特定情境內,知識的生產與傳播需要一個創(chuàng)造互動的臨時空間。在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提出的“場”[4]的概念基礎上,知識場被定義為分享、創(chuàng)造及運用知識的動態(tài)的共有情境,為知識的傳播過程及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運動提供能量、質量及場所。[5]出版以實踐為導向,以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為知識服務的本體功能。追溯大眾出版業(yè)的演化進程,不同媒介形態(tài)主導下的知識生產和傳播,形成了多樣化的大眾知識服務景觀,并以特定的媒介技術樣式和符號文本樣態(tài),建構起多元形態(tài)的立體知識場。

    在數字媒介誕生之前,大眾知識的獲取多依附于紙質文本展開。基于印刷技術的規(guī)?;瘷C械生產締造的紙質文本,以油墨紙張介質的物質形態(tài)確立起知識文本內容的物質實體存在樣式和空間結構秩序。該媒介形態(tài)主導下的知識生產,符號內容與介質材料深度耦合、雜糅不分,知識內容的傳播與消費均圍繞紙質實體展開,并由此確立翻閱、摩挲和閱讀等知識內容交互方式,奠定知識生產、傳播和消費的媒介景觀。

    數字媒介時代,文字、圖像、音頻、流數據等多模態(tài)符號與原始介質剝離,轉化為數字代碼形態(tài)并流通于數字終端,在促進大眾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同時,加速了個體知識消費的碎片化與流動化。知識接觸的煩冗與個體時間的有限、知識獲取的“快”與知識學習的“慢”形成多對天然矛盾,知識內容的爆炸、獲取渠道的多元與受眾注意力資源的有限性之間形成天然張力,客觀上沖擊了傳統(tǒng)媒介時代出版知識服務的生產模式。在此背景下,“圖書+短視頻”特有的碎片化、互動性、非線性的敘事方式迎合了數字閱讀時代知識消費者短、平、快的知識獲取需求,能夠使知識消費者在幾分鐘內了解一本書的基本脈絡、思想精髓或創(chuàng)作背景,獲得有價值的觀點,并勾起知識消費者的閱讀興趣,催生關注視頻創(chuàng)作者(知識生產者)建立起知識連接,完成更多視頻閱讀,或激發(fā)其圖書購買意愿和消費行為。

    在此過程中,基于知識消費者群體共有的知識愿景,“圖書+短視頻”提供了積累和整合知識的互動空間,成為數字媒介時代實現知識流動的全新場域。本文聚焦的知識生產與傳播過程,具體而言就是作為知識場的“圖書+短視頻”所構建的知識生產網絡及其傳播實踐。由多元知識產消者構成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轉化的關系網絡是“圖書+短視頻”知識場存續(xù)的根本,由“圖書+短視頻”所牽引的在“場”多元知識生產者和知識消費者,正在構筑并重塑數字媒介時代知識生產及傳播方式。[6]

    1. 在“場”主體:多元知識產消者

    現代社會以知識經濟為主,知識生產、知識分配和知識消費成為其主要特征。彼得·德魯克提出的知識工作者作為攜帶、傳遞、交流、創(chuàng)造及利用知識的個體,愈發(fā)成為知識社會中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引擎。在數字出版語境中,知識工作者在完成其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會隨著知識素養(yǎng)、角色特征、平臺類型或所處知識場中的位置等因素分化出多元類型。

    本文關注的“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空間介質中的知識工作者具體指知識產消者,即知識生產者和知識消費者。大大小小的知識產消者即知識場里的節(jié)點,成為支撐起知識場的參與主體。兩個節(jié)點間一旦存在知識流動即形成知識場內的一條邊,知識流動頻率越高,依靠知識連接的知識場所呈現出的網狀關系結構越密集。知識產消者節(jié)點因高低不同的知識勢形成知識勢差,為知識流動提供了客觀條件,知識場的交互功能為知識流動創(chuàng)造了客觀環(huán)境,知識得以在場域內從高知識勢節(jié)點流向低知識勢節(jié)點。知識場關系網向外擴展延伸的同時不斷向內收緊,最終形成關系架構穩(wěn)定的強關系知識連接。因此,作為“場”內知識流動關鍵節(jié)點的知識產消者是“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的參與主體。

    國外“圖書+短視頻”知識場參與主體,有以哈佛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耶魯大學出版社、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等為代表的出版機構知識產消者,陸續(xù)在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建立起圖書短視頻頻道;[7]也有圖書作者、TikTok用戶等個體知識產消者,發(fā)布圖書推薦視頻、分享閱讀感受、發(fā)起讀書活動等,逐漸形成了圖書社區(qū)BookTok。截至2023年2月,該圖書社區(qū)短視頻播放量已超過1 100億。[8]

    國內的在“場”參與主體同樣呈現多元參與的趨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分享圖書與知識,《抖音電商圖書行業(yè)發(fā)展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知識類內容月投稿人數已接近3 000萬,書籍推薦類知識內容同比增長441%,成為增幅最大的品類,每周圖書出版類內容播放逾1 401億次。[9]一方面,抖音電商圖書出版企業(yè)號數量持續(xù)增加,到2021年年底已接近1萬,同比增長134%。[10]如機械工業(yè)出版社除了自身賬號外,還有“機械工業(yè)出版科技好書嚴選”“大眾好書嚴選”等賬號;中信出版社旗下則有“中信讀書會”“中信出版旗艦店”“中信出版好書”“中信出版童書旗艦店”“中信童書優(yōu)選”等一系列差異化賬號。另一方面,一些自媒體人進入圖書短視頻行業(yè),3個月賬號漲粉百萬、2小時賣出4 000本書等現象級營銷事件頻現。[11]

    2. 在“場”客體: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

    知識作為一種信息類型,或可溯源至人類文明誕生階段。當原始人類嘗試通過自然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推測其深層結構規(guī)律時,便悄然開啟了知識內容的生產建構活動。隨著人類主體智力發(fā)育、生產力提升、生存方式復雜化,知識的生產與積累也進入擴張階段,并根據知識內容的差異性分化出紛繁復雜的知識圖譜脈絡,演化出多元化的知識類型劃分標準。

    西方認識論傳統(tǒng)之始,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大流派追尋知識是什么的過程,即是最初的知識類型劃分依據。詹姆斯將知識類型劃分為熟悉的知識和系統(tǒng)的知識兩類。[12]布魯姆從內容維度上將知識分成了四類: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反省認知知識。[13]如何描述知識和個體怎樣表征知識的問題是哲學和心理學持久的命題,全面考察有關知識分類的全部主張和理論模型超越了本文的研究范圍。因此,本文主要借用邁克爾·波蘭尼對知識的劃分標準,根據知識表征難易程度,將大眾知識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類。顯性知識可以用文字和數字表達,并以數據、科學公式、編碼程序或通用原則等形式輕松地交流和分享;與之相對的隱性知識則是主觀的、難以形式化的、難以交流共享的,如靈感和直覺、信仰和價值觀。也有學者在卡爾·波蘭尼提出的嵌入性概念[14]和馬克·格蘭諾維特的社會嵌入理論[15]基礎上,將知識分為嵌入式、半嵌入式和非嵌入式知識。知識的嵌入性被認為是知識的重要屬性之一,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會受到內嵌于文化、制度、慣例的知識的制約及影響。在這種嵌入關系中,人成為知識的載體。

    結合上述知識分類的方法,本文認為,作為在“場”客體的知識類型可以權且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但是,知識類型并非是一成不變、非顯即隱、二元對立的狀態(tài)。在知識傳播環(huán)節(jié),一種流動于顯性與隱性間的中間形態(tài)的知識類型固然存在。由于本文主要探討知識傳播實踐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未將該中間形態(tài)的知識明確為第三種知識類型進行特別討論。

    數字化出版知識服務模式下,多樣數字終端和數字網絡等硬件與軟件基礎設施為出版知識服務過程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系統(tǒng)間的轉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物質保障,“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為顯性知識、隱性知識的生產、流通、消費、轉化提供了時空場域?!皥D書+短視頻”知識場的顯性知識主要圍繞自然科學類出版物(或稱專業(yè)出版物、學術出版物、STM出版物)展開,知識生產者借助科學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直觀可視的數據圖表、復雜原理的具化展演、縝密周全的闡述邏輯、高度精準的語言表達,傳遞權威可靠的顯性知識,加之構建再現知識應用場景,采用輕量化、碎片化、趣味化的知識呈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嚴肅的專業(yè)知識與大眾知識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實現了顯性知識轉化。而隱性知識則主要圍繞人文社科類、教育類、大眾類出版物,與知識產消者個體相關,與特定知識傳播的場景相關。知識生產者,一方面,聚焦出版物具體內容進行知識萃取,朗讀書中經典片段,總結其中金句,語言平實,卻發(fā)人深省;另一方面,將個人生活經驗與知識內容相融合,從個人的育兒、教育、工作等經歷出發(fā),將閱讀經驗、生活感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傳遞給知識消費者,形成隱性知識輸出。此外,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間的相互轉化與內化吸收是在知識產消者的精神思維內部實現的,因此,知識產消者所從事的領域不同、社會經驗和生活經歷不同,也會影響其所接觸知識的頻率與類型、對同一知識的認知、知識轉化的效率,知識建構過程產生不同程度的差異。

    二、知識生產:“圖書+短視頻”的關系網絡

    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以知識管理視角考察了“圖書+短視頻”知識場,并將其總結為由多元知識產消者構成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轉化的關系網絡。相應的,該場域內的知識生產方式是以多元知識生產者為主體的網絡化知識生產體系,即分享型知識分子、知識網紅、MCN機構、出版社、圖書公司、圖書作者、圖書編輯、賬號粉絲等多元在“場”主體作為知識生產者節(jié)點,共同參與并建構起知識場生產關系網絡。

    多元化的關系網絡中,個人、群體、組織等數量龐大的多元知識生產者節(jié)點匯聚在一個兼容共存的知識場。在“場”增加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數字網絡空間的轉化頻率。不同節(jié)點所屬的知識領域不同,知識素養(yǎng)、知識內容產品質量決定了每個節(jié)點的知識勢高低,其間的知識勢差推動締造出網絡化知識流動圖景。流動過程中,個體生產的知識成果在組織層面被放大,并被“結晶”固化為組織知識網絡的一部分。該過程發(fā)生在不斷擴大的互動社區(qū)內,跨越組織內和組織間的層面與邊界,由此構建的知識生產關系網絡描繪了“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的知識生產秩序,也維系著網絡化的知識生產。

    1. 網絡化知識生產節(jié)點:個體與組織型生產者

    知識生產者是“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的關鍵節(jié)點,是實現知識轉化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根據當前“短視頻+圖書”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實踐圖景,網絡化知識生產節(jié)點類型可從個體與組織兩個層面劃分知識生產者?,F有短視頻平臺賦予網絡用戶相對均等的知識生產和發(fā)布權利,基于數字化公共平臺搭建的UGC生產模式消解了紙質出版物的介質隔閡與知識區(qū)隔,促進知識盈余者將知識閱讀體驗以短視頻形式分享到平臺,借由視頻閱讀的媒介交互方式生產并分享知識內容,實現從個體知識分享者向分享型知識分子的轉型,在收獲一定流量、積累一定受眾后成長為知識網紅創(chuàng)作者,如劉媛媛、主持人王芳等圖書垂類知識網紅。

    組織層面的知識生產者以MCN機構和出版機構為代表,通過支持有創(chuàng)造力的個體,或為其提供場景進行知識生產,以有效的運營方式延長其生命周期。IP樊登可看作類似于MCN的運營模式,通過一個賬號帶動多個賬號,使得流量持續(xù)增長。樊登讀書用素人選拔的方式聘用主播并開啟主播培訓業(yè)務,截至2022年1月,樊登讀書簽約的知識主播近100個。[16]出版機構一方面可以與知識型網紅或MCN機構簽約合作,借助其自帶流量積蓄知識服務的內容池;另一方面可依靠其積累的圖書作者和編輯等知識工作者資源,內部孵化自己的知識型網紅,或以搭建MCN機構的形式,化身知識網紅及知識內容服務的中介。

    中信出版集團于2020年年初開展了知識型MCN的實踐,2021年實現MCN矩陣覆蓋全網粉絲3 933萬,內容視頻播放量27億次,孵化頭部科普賬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薄17]掌閱科技于2021年打造了短視頻內容矩陣MCN,孵化了好書分享類賬號“都靚讀書”、詩詞及古代知識文化分享類賬號“都靚的1001頁”。京東圖書聯合北京廣播電視臺成立MCN機構,組建作家、編輯人才的圖書KOL矩陣。浙江文藝出版社搭建了“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知識生產者矩陣,在抖音平臺開通四個賬號:官方賬號“浙江文藝出版社”、情感類知識分享的素人類賬號“漫漫讀”、母嬰類知識分享賬號“桃子姐姐挑好書”“桃子姐姐挖寶藏”。此外,還全權代理以“阿來老師”為首的作家賬號。

    全球最大的英文圖書出版商之一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依靠其品牌優(yōu)勢不斷將業(yè)務拓展到短視頻領域,并逐步擴大其在“場”規(guī)模與影響力。哈珀·柯林斯先是創(chuàng)建了在線視頻播放平臺HCTV,以發(fā)布與作者相關的原創(chuàng)視頻內容,[18]后在YouTube平臺上分類打造四個短視頻品牌社群,并在Facebook平臺創(chuàng)設一系列細分社群。[19]

    2. 網絡化知識生產關系:集聚關系、需求關系與數據關系

    由于“圖書+短視頻”知識場虛擬空間的開放性特征,“場”內大大小小知識產消者節(jié)點間的連接提升了知識場的知識傳播效率,形成多向度、分散式的知識互動轉化通道,即建立起知識場中的弱關系。相較于傳統(tǒng)出版的知識場,一方面,基于短視頻平臺的知識場更具社交屬性,轉贊評、關注、加入粉絲群、點擊鏈接、直播等互動方式使得知識產消者節(jié)點間的關系逐步增強;另一方面,“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的出版知識服務屬于體驗式經濟,知識產消者節(jié)點間形成的情感共鳴或收獲的情緒價值使雙方的關系連接更加緊密,互動后逐步分化再集聚形成知識產消者小群體。借助關系網的交互功能和知識勢差創(chuàng)造的流動條件,知識從某一節(jié)點向不同關系節(jié)點動態(tài)轉移,從高勢能節(jié)點流向低勢能節(jié)點。知識場關系網向外擴展延伸的同時不斷分化收緊,從弱關系知識連接轉向強關系知識連接。

    具體而言,“圖書+短視頻”是網絡化知識生產的中心場域,由此延展開來的網絡化知識生產的關系主要包含三種類型:集聚關系、需求關系以及數據關系。這三種關系類型在不同維度上呈現著網絡化知識生產的具體方式。

    一是集聚關系?!皥D書+短視頻”知識場集聚著多元知識產消者及大量顯隱性知識。該知識場作為基于出版物知識資源的二次生產與傳播空間,為不同知識消費者提供了知識查閱與內容服務的入口??梢哉f,集聚關系是將“圖書+短視頻”構建為知識場的首要關系類型。

    二是需求關系。知識消費是知識生產的原生動力。以自然科學愛好者、文學愛好者、學生、新手媽媽等群體為代表的知識消費者是“圖書+短視頻”知識服務的主要對象?!皥D書+短視頻”提供的海量知識資源是這些多元知識消費者豐富科學知識、提升人文素養(yǎng)、引發(fā)情感共鳴、提供情緒價值、重塑思維模式的資料與參考。此外,相較于傳統(tǒng)的出版知識服務,“圖書+短視頻”知識場更能滿足知識消費者愈發(fā)多元的審美、垂直細分的興趣領域、分眾化的需求。因此,上述知識消費者與場域之間形成了較為穩(wěn)固的需求關系。

    三是數據關系。在“圖書+短視頻”知識場里,基于短視頻平臺后臺數據與算法所構建的視頻與賬號評價體系,對知識服務的影響力與知識轉化效果予以量化。以播放量、點贊量、評論數、粉絲數、完播率、銷售額、客單價為代表的數據成為衡量知識生產質量的關鍵指標,成為定義在“場”知識生產者文化權威的重要參考數據。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關系是一種區(qū)別于讀者評議構建文化權威的新模式,很大程度上構建了頭部知識生產者的話語權與知識內容的權威性。換句話說,量化評價標準所體現的數據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挑戰(zhàn)甚至可能瓦解出版社從傳統(tǒng)印刷時代承繼至今的文化權威。

    三、知識傳播:顯隱知識間的螺旋轉化

    現代社會中,閱讀理解支持、知識普惠、知識素養(yǎng)提升等成為知識消費的主要訴求。短視頻的內容價值成為聚集分眾化的知識消費者、滿足其對知識的期待與想象、實現知識轉化的根本保證。“圖書+短視頻”知識場將紙質或數字出版物中文字符號樣態(tài)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視頻文本中的具象化產品和服務,通過音視頻符號文本向受眾動態(tài)講授知識內容,緩解受眾知識焦慮。相較于抽象文字符號確立的靜態(tài)閱讀,基于短視頻文本開展的知識服務在知覺體驗上更加貼近常態(tài)化的臨場交流體驗,降低了知識消費的準入門檻和理解鴻溝,實現了知識服務體系商業(yè)價值和市場的擴增。

    同時,“圖書+短視頻”知識場還解構了傳統(tǒng)紙質閱讀的介質隔閡和技術壁壘,賦予知識消費主體通過多重渠道獲取多樣知識數據庫的權利。個體通過人際關系網絡分享其知識消費行為時,也會在公共數字場域內激發(fā)關聯主體的知識學習興趣,隨人際關系網絡交往不斷延伸、匯聚成不同知識偏好的知識消費者群體。此外,知識消費主體在基于特定知識服務平臺搜索、獲取并消費不同知識內容的同時,平臺亦會根據用戶實時生成的動態(tài)數據建構側寫畫像、推薦符合其偏好的關聯知識內容,推動多元知識消費群體的生成。因此,在知識消費環(huán)節(jié),“圖書+短視頻”模式使得知識連接起更廣泛的知識消費者個體,也更廣泛地催生了因不同知識偏好聚集的知識消費者群體。

    “圖書+短視頻”知識場作為出版業(yè)在短視頻平臺的知識管理空間,除了為在“場”多元參與主體提供知識共享的環(huán)境以外,更重要的是構建完整的知識轉化體系。[20]“圖書+短視頻”知識場域中的知識分享、交流與觀點碰撞,實際上構成一種知識的有機運動。這種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間的相互作用被稱為知識轉化,知識在轉化中得以創(chuàng)造和擴展。

    1995年野中裕次郎和竹內弘高在研究知識轉化時提出了SECI模型,[21]以描述知識轉化的螺旋是如何出現的。SECI模型將知識轉化總結為四種模式: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稱為外顯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稱為組合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稱為內隱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稱為社會化。如圖1所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作用形成了知識流動的組織范式,其間的流動與轉化過程形成了類似于螺旋狀的結構,因此被稱為知識螺旋。知識螺旋模型是個體知識得以表達和擴大到整個組織的機制,體現了知識傳播實踐中知識流動、形成新的知識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為研究“圖書+短視頻”知識場中的知識創(chuàng)造與知識傳播提供了理論模型。

    1. 外顯化: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

    “圖書+短視頻”知識場中的外顯化是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知識生產者將個人閱讀、工作、學習、生活、育兒等經驗與知識內容相融合,以明白曉暢的語言將價值觀、經驗、體悟等抽象化、不易表述的隱性知識資源轉化為具象化的、用語言可以描述的顯性知識,并以音視頻的媒介形態(tài)呈現給知識消費者。外顯化過程是從實踐過程中的感性認知提升為理性知識,將經驗轉變?yōu)楦拍畹倪^程。如主持人王芳將一名新時代媽媽的開闊眼界和育兒思維融入11歲女兒的養(yǎng)育過程,形成了一套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并以短視頻的形式將《最好的方法給孩子》《最好的方法讀唐詩》《給孩子的50堂情商課》等圖書中的隱性育兒知識顯性化輸出,著力于改善大眾親子關系,提高親子情商。

    此外,一些出版機構將出版內容資源進行結構化處理,將不易理解的隱性知識外顯化傳播。如以時間軸的方式展示歷史脈絡,通過不同年代的代表文物展示大跨度時間軸上的古代文明,用全景圖的方式展示整個太陽系,通過放大還原將肉眼無法觀察的天文現象呈現得更直觀,通過透視分解的方式展現機械的內部構造,運用縱深線軸直觀地分層展現海底奇觀等。

    在知識傳播環(huán)節(jié),外顯化運動的知識場成為個體差異化觀點的競爭與融合之地。個體知識的每一次外顯化,都意味著對場域內知識的修正與完善,基于彼此認同而建立的關系,保障了關系網的關系秩序和知識互動的質量,為知識的有效轉移提供了正確方向,使得知識產消者之間的弱連接進一步被收緊形成強連接。

    2. 組合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

    “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的知識生產不再像傳統(tǒng)出版方式般一次成型,而是聚焦某一點進行發(fā)散,對出版物標準化的知識內容進行拆分、聚合、重新包裝,對知識資源進行二次生產,動態(tài)重組后形成短小精悍的短視頻形態(tài)的知識產品再進行知識傳播??梢哉f,組合化的知識傳播方式是以更優(yōu)化的方式分享知識,幫助知識消費者實現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知識轉化過程。

    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的抖音賬號“不刷題的吳姥姥”,通過一系列視頻分別介紹了浮空艇、植物諾亞方舟、人造太陽、正負電子對撞機等大國重器,解讀了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的《重器鑄夢——探秘中國大科學裝置》,通過整理分類、歸納總結、刪繁就簡等方式重新配置出版物中的顯性知識,輔助知識消費者將單一知識因子(某一大國裝置)體系化為知識集群(系列大國重器),以形成系統(tǒng)的概念知識樹。

    3. 內隱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

    知識消費者經歷了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知識外化,以及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知識接收,但知識消費環(huán)節(jié)還未形成閉環(huán)到達終點,知識消費者還需要實現從知道到會用的內化過程,即從知識層面上升至應用層面,產生操作性知識。至此,知識消費者到了整合上述兩類顯性知識的第三個階段——內隱化,亦有學者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階段稱為知識萃取。

    內隱化與“做中學”密切相關,是知識消費者將知識應用與內化吸收的過程,如將獲取的顯性知識應用于實踐,通過個人的親身體驗,內化為個體的新隱性知識(掌握新的技術訣竅)。短視頻通常對顯性知識呈現進行情景化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知識消費者更快把握傳達的知識要點,但知識消費者若想將學到的知識真正應用起來,則需要將情景化的內容去情景化,將知識從短視頻的情境中剝離出來,超越情境的束縛后掌握知識內核。對個體而言,內隱化是提升在“場”知識消費者知識素養(yǎng)的關鍵一環(huán)。對知識消費者而言,內隱化是個體自我超越和集體共同突破的階段。在“場”知識消費者群體的集聚效應,成為知識場內部置入知識內隱化的動力。[22]當知識消費者將所獲取的知識用于解決現實問題時,知識服務的價值得到真正發(fā)揮。對個體而言,知識得以內化;對整個知識消費者群體而言,知識得以升華。

    此外,在“圖書+短視頻”知識場,價值觀的傳遞與內化認同也是知識傳播實現內隱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不管是人文社科領域還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在“場”顯性知識,知識生產者在知識結構和內容的選取上努力突出中國特色的理念,以中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科學成果和先鋒人物為綱,將展現中國精神、傳遞中國價值、彰顯中國力量的內容浸潤在視頻畫面與文案之中。這種價值觀的內隱化是提升國民科學素養(yǎng)與文化教養(yǎng)、激發(fā)愛國情感和促進民族認同的重要途徑。

    4. 社會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

    作為復雜系統(tǒng)的人類社會系統(tǒng)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素,知識生產與知識傳播的目的便是通過減少不確定性(或混沌)而增益知識譜系的穩(wěn)固性,達成共識、統(tǒng)一秩序,這一過程即齊拉德提出的熵減過程。

    社會化是個體走向社會公共生活的過程,即個體在社會文化與規(guī)制框定下逐步從自然人融入群體的過程。對個體來說,社會知識流向個體時,個體潛移默化地受到社會群體的信仰與價值觀的形塑,不斷規(guī)范修正自身行為并逐步接受社會規(guī)訓。社會化是個體適應社會約束的過程。對社會而言,個體知識流向社會時,如果獲得了其他個體的認同便會進一步擴散至群體范圍或社區(qū),進而建構社會共識,創(chuàng)造出適應當下時代的新的社會規(guī)范。簡言之,社會化是個體打破并重構社會文化的過程。

    出版活動作為典型的社會化活動,其內容生產主體通過共享經驗形成群體性共情知識,將個體所屬的隱性知識轉化為社會化隱性知識。在數字化語境下,出版?zhèn)髅綐I(yè)邁入了內容爆炸性增長的階段,職業(yè)化的在“場”參與主體需要發(fā)揮專業(yè)的過濾器作用,在知識場內不斷做熵減,將嘈雜而混亂的社會知識降噪。因此,作為知識服務商的出版業(yè)在“場”主體,在未來仍將繼續(xù)履行將私人知識與社會知識間相互轉化的使命,一方面,從海量內容中甄選出符合主流價值觀與當今社會規(guī)約的個人知識,在“圖書+短視頻”知識場共享得到共識后生成新的社會化的隱性知識;另一方面,從廣闊的社會場景和互聯網知識中汲取、提煉社會知識,為在“場”知識消費者群體提供細分的、定制的、私人化的隱性知識。

    四、技術驅動下的知識生產與傳播

    法國經濟學家多米尼克·弗瑞在《知識經濟學》中提出利用知識的四個條件:社區(qū)規(guī)模的大小、共享知識的成本、被共享知識的明晰性以及文化規(guī)范。[23]出版作為從事知識生產和轉化原始內容進行知識傳播的事業(yè),也需緊扣媒介技術發(fā)展,在技術驅動下提升知識產品的兼容性與轉化率。要實現此目標,需要滿足以下四項基本條件。

    1. 建構規(guī)?;R場

    無論何種樣態(tài)的知識產品,都需要積累一定規(guī)模的受眾與消費市場后才能發(fā)揮出規(guī)模產業(yè)鏈條的作用。當前,短視頻成為閱讀的新方式,“圖書+短視頻”知識場主導下的知識產品設計、生產與消費,唯有在規(guī)?;脚_和規(guī)模化在“場”參與主體的支持下才能發(fā)展起來?!皥D書+短視頻”知識場的規(guī)模化具體指在“場”參與主體即知識產消者的規(guī)?;?、“場”內流動的知識存量的規(guī)?;⒅R生產頻率和知識轉化率的規(guī)?;约胺盏闹R消費者類型的規(guī)?;V档米⒁獾氖?,終端的知識消費者所需要的不只是知識場的規(guī)模效應,知識場的規(guī)模還須與知識消費者的需求息息相關。[24]

    2. 控制知識共享成本

    相較于傳統(tǒng)知識出版,“圖書+短視頻”知識場亦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知識產品的價值最大化,釋放內容資源的附加值。在“圖書+短視頻”確立的內容生產模式下,知識生產者依托格式化的形式和相應的工具,將知識轉化為音視頻類知識產品,通過計算機終端及時上傳,并根據受眾反饋及時調整產品內容,根據用戶需求及時調適和生產大眾所需內容,保證知識內容的更新速率。

    3. 強化大眾知識產品可讀性

    數字化網絡媒體的大眾化特征與點對面信息傳播模式,注定了內容生產者需要面對知識水平結構多樣化的受眾,這就要求知識生產者在創(chuàng)作初期迎合大眾知識素養(yǎng)、把握知識消費者的脈搏、提升共享知識產品的明晰程度。出版業(yè)在“圖書+短視頻”知識場所進行的知識生產與傳播工作本質上是提供知識服務,而知識服務旨在開發(fā)知識內容的附加價值以彌補知識消費者的知識缺口。出版業(yè)在“場”知識生產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使其具備了明晰的內容獲取途徑和知識加工處理手段,強化了大眾知識產品的可讀性,“圖書+短視頻”知識場的交互特質使其隨時可得到明晰的知識傳播效果反饋。至此,借助在“場”參與主體的正向反饋和負向反饋,出版業(yè)的“場”知識生產者得以定位并糾偏生產的知識類型與呈現方式,為在“場”知識消費者提供更有價值的知識服務體驗。

    4. 遵循文化規(guī)范

    傳統(tǒng)出版企業(yè)經營的是文化產品,在知識服務創(chuàng)新實踐中必須堅守文化內容傳播的規(guī)范。即便是在多元傳播渠道覆蓋多元受眾群體的數字出版語境下,知識產品的內容質量依然是核心要素。近年來大眾文化走向泛娛樂化、社交化、碎片化,但是大眾對專業(yè)理論知識的需求始終不會消退,傳統(tǒng)出版機構對文化的引領與傳播也不會隨著任何轉型而消退。專業(yè)出版機構要在眾聲喧嘩的短視頻場域內脫穎而出,應最大范圍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開辟一隅公共文化空間。職業(yè)化的出版工作者需建構起文化規(guī)則,即生產出規(guī)范嚴肅、具有深度文化價值的短視頻類知識產品?!皥D書+短視頻”知識場產品應為“體”而非“道”,即確保一切產品內容都服務于知識傳播這一本體目標,在此前提下,深耕短視頻形態(tài)的形式價值,為其注入文化內涵,以確保一切產品最終都服務于文化引領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秀麗,李開渝. 作為知識的出版:出版研究的知識進路考察[J]. 編輯之友,2022(5):70-76.

    [2] 方卿,王一鳴. 論出版的知識服務屬性與出版轉型路徑[J]. 出版科學,2020(1):22-29.

    [3] Hayek·F.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5, 35(4): 519-530.

    [4] Nishida Kitarō. Place and Dialectic: Two Essays by Nishida Kitaro[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49.

    [5] 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 知識創(chuàng)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M]. 李萌,譯.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95.

    [6] Nabradi A. Role of innovations and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s[J]. Applied Studies in Agribusiness and Commerce, 2010, 4(3-4): 7-10.

    [7] Reid C. Video, YouTube, and University Presses: more presses are using video and social media to support their books and authors[EB/OL].[2014-03-07].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industry-news/publishing-and-marketing/article/61356-video-youtube-and-university-presses.html.

    [8] TikTok推動平臺作者圖書銷量增長超六成[EB/OL].[2023-02-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721812573469560&wfr=spider&for=pc.

    [9] 抖音電商圖書行業(yè)發(fā)展數據報告[EB/OL].[2022-04-27].https://www.doc88.com/p-69329796980903.html?r=1.

    [10] 抖音電商發(fā)布圖書行業(yè)發(fā)展數據報告,出版機構線上經營已然常態(tài)化[EB/OL].[2022-04-25].http://d.youth.cn/xw360/202204/t20220425_13642806.htm.

    [11] 王翎子,張志強.“情境”視角下圖書短視頻發(fā)展業(yè)態(tài)探析——以“抖音”App頭部賬號為例[J]. 科技與出版,2020(8):50-57.

    [12] 威廉·詹姆斯. 心理學原理[M]. 田平,譯.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309.

    [13] L·W·安德森,等. 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 皮連生,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8.

    [14] Polanyi K.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M]. Boston: Beacon Press, 1944: 70.

    [15]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3): 481-510.

    [16] 尋求電商業(yè)務增長,知識主播能為樊登讀書帶來更多可能性嗎?[EB/OL].[2022-01-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283892043928395&wfr=spider&for=pc.

    [17] 2021年年度報告[EB/OL].[2022-03-30].http://vip.stock.finance.sina.com.cn/corp/view/vCB_AllBulletinDetail.php?gather=1&id=7931684.

    [18] 耿相新. 數字化出版和出版數字化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服務型出版[EB/OL].[2019-12-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430363096713075&wfr=spider&for=pc.

    [19] "Epic Reads" Site Showcases HarperTeen Titles and Authors[EB/OL].[2012-07-14].Publishersweekly, 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childrens/childrens-book-news/article/52565-epic-reads-site-showcases-harperteen-titles-and-authors.html.

    [20] 謝紅焰,肖洋. 知識與關系:圖書社群知識服務的場域邏輯[J]. 編輯之友,2021(12):45-49.

    [21]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65-90.

    [22] 李楓林,吳敏. 用戶知識內化過程中信息需求及獲取行為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35-38,52.

    [23] 克萊·舍基. 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M]. 胡泳,哈麗絲,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56.

    [24] 約翰·B.湯普森. 數字時代的圖書[M]. 張志強,等,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314-320.

    作者信息:鄒韻婕(1996— ),女,陜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編輯出版學、傳媒產業(yè)管理等;通訊作者韓曉寧(1980— ),男,山東泰安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傳媒產業(yè)與政策、傳媒生產與經營管理等。

    猜你喜歡
    知識生產短視頻圖書
    圖書推薦
    南風(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歡迎來到圖書借閱角
    班里有個圖書角
    符號學視角分析惡搞短視頻
    青年文學家(2017年8期)2017-03-31 09:38:22
    移動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及營銷模式探析
    出版廣角(2016年24期)2017-03-02 18:29:21
    ERP管理咨詢人才培養(yǎng)的知識生產實踐
    用戶自制短視頻的受眾研究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2:13
    后現代視域下新媒體短視頻的美學特征
    新聞世界(2016年5期)2016-06-01 08:47:09
    知識的革命
    現代出版(2015年5期)2016-02-22 23:16:49
    基于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高校內部治理變革
    高教探索(2015年4期)2015-04-29 03:31:37
    温宿县| 闽侯县| 南康市| 宿迁市| 赤壁市| 兴义市| 定襄县| 九寨沟县| 阿克| 枣强县| 广安市| 弥渡县| 东安县| 广昌县| 鲜城| 铜川市| 麻阳| 依兰县| 博白县| 青神县| 鲁山县| 抚州市| 达拉特旗| 忻州市| 泌阳县| 安阳县| 龙川县| 辽阳市| 罗源县| 江口县| 兴海县| 鸡东县| 密山市| 格尔木市| 阜南县| 元阳县| 洪泽县| 新蔡县| 平顶山市| 新津县|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