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蕭紅的《呼蘭河傳》的色彩詞運用豐富大膽,其中紅色色彩詞數(shù)量居所有色彩詞之首。本文對《呼蘭河傳》中的紅色色彩詞進行歸類分析,選取了紅色色彩詞在物件、面孔、自然環(huán)境中的運用,旨在探究《呼蘭河傳》的寂寞情緒與紅色色彩詞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呼蘭河傳》;色彩詞;寂寞
【中圖分類號】H13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6-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03
一、顏色詞的定義
高名凱在他的《語言論》中認為語言是“以符號系統(tǒng)作為人們的交際工具和進行思維的工具的。”而文學是以語言為媒介的藝術,用文字去描繪豐富多彩的世界時,顏色詞就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歌德所說“我像個畫家那樣進行創(chuàng)作的”。顏色詞的運用能幫助人們更好地描繪外部世界,塑造情緒氛圍,傳遞思想和感情。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劉勰也將運用各種顏色詞當作創(chuàng)作的重要途徑:“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边@些無不說明顏色詞在作家創(chuàng)作時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去界定顏色詞這一概念呢?葉軍在《關于建設現(xiàn)代漢語顏色詞屬性庫的構想》中提出:用以表示由物體發(fā)射、反射或透過的光波通過視覺所產生的各種印象的詞可以稱為顏色詞。黑格爾曾說過:“思維把一個對象的實際上聯(lián)結在一起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彼此分割開來考察”,顏色詞就是人類思維的產物,它將自然界中的顏色加以切分,并將之符號化,使之在語言的領域里流通。顏色是“自然的符號”,而顏色詞是“人為的符號”,因此顏色詞既關聯(lián)著語言現(xiàn)象,又關聯(lián)著自然現(xiàn)象。所以在這里人們將顏色詞定義為:對自然界中顏色進行切分并命名使之進入語言符號系統(tǒng)流通的詞語。
二、紅色色彩詞在《呼蘭河傳》中的應用分類
《呼蘭河傳》中顏色詞的運用是極其豐富且有新意的,顏色詞的使用構成了《呼蘭河傳》文本生態(tài)的一部分。由于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們不同的心理體驗和感受,使色彩詞帶上情感的附加意義,這就使得作家對某些色彩詞產生濃厚的意識傾向,并賦予這些色彩詞不同的象征意味?!逗籼m河傳》展現(xiàn)了那個特殊動蕩時期人的生存壓力,同時零星點綴著一些活潑畫面。紅色作為一種熱烈明快的顏色,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顏色詞,但是通過作者的巧妙應用,不但沒有與作品基調相沖突,反而使得作品的情緒層次更加豐盈。現(xiàn)選取《呼蘭河傳》中的典型片段,分析總結《呼蘭河傳》中紅色色彩詞的使用特點。
(一)“紅”色物件
首先是生活中一些紅色的帶有歷史民俗意味的物件——紅紙和紅花。據(jù)統(tǒng)計,紅紙在《呼蘭河傳》中反復出現(xiàn)12次。紅紙在一般意義上象征著喜慶、吉祥、神秘等,但在《呼蘭河傳》中紅紙的出現(xiàn)往往伴隨疾病。
例1:再說西院的楊老太太,她也有個偏方,她說黃連二兩,豬肉半斤,把黃連和豬肉都切碎了,用瓦片來焙,焙好了,壓成面,用紅紙包分成五包包起來。每次吃一包,專治驚風,掉魂。
例2:他的帖兒并不多,只有四個,他從衣裳的口袋里一個一個地往外摸,摸出一帖來是用紅紙包著,再一帖還是紅紙包著,摸到第四帖也都是紅紙包著。
例3:說起買紅花來,是早就該買的,奶奶婆婆勸她買,她不買。大孫子媳婦勸她買,她也不買。她的兒子想用孝順來征服他的母親,他強硬地要去給她買,因此還挨了他媽的一煙袋鍋子……大概是驚動了東鄰西居,這家說說,那家講講的,若再不買點紅花來,也太不好看了。
《呼蘭河傳》中的紅紙是包著藥面的,而這藥往往對疾病無用,只是江湖術士行騙手段,但卻是那個時代貧苦民眾的精神稻草。這里蕭紅將紅紙復現(xiàn)在文中不僅是出于情節(jié)的考慮,也是通過這種反復的寫作手段將紅紙象征化。紅紙在小說中不再是漢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更不是其作為紅紙的普通物理意義,而是具體語境下的臨時變義,紅紙的喜慶熱烈的正向情緒色彩黯淡下來,與其說紅紙包藏著治病良藥,不如說它是包裹著丑陋與不堪的裹腳布。
紅花也大多是用來治病的,當然,相比其用來治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兒子要以此表孝心,婆婆推脫買紅花表明自己節(jié)儉和明理,紅花的藥效反而退居其次了。紅紙和紅花作為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常見之物,在蕭紅密集的重復和有意的關聯(lián)后,成為放大貧窮與疾病的外顯物,于是紅紙失去了明媚的紅鋪上了一層艱難生存的灰調,紅花也不再是疾病的良藥而變?yōu)榱司竦穆樽韯?/p>
(二)“紅”色面孔
例4:有二伯聽了我那話,臉色雪白,可是一轉眼之間又變成通紅的了。他通紅的臉上,他的小眼睛故意地笑著,他的嘴唇顫抖著,好像他又要照著他的習慣,一串一串地說一大套的話。
例5:到后來她連動也不動,哭也不哭,笑也不笑。滿臉的汗珠,滿臉通紅,紅得像一張紅紙。
當紅色用在身體描繪上的時候,紅色變成了苦難烙過的痕跡。紅色是紅花擦過凍手留在手上的顏色,是有二伯被問到“沒錢你不會偷”時臉上的囧色,是母親聽孩子說豬肉是瘟豬肉時,臉上浮現(xiàn)的顏色,是小團圓媳婦被滾熟的熱水澆過的面色。蕭紅筆下的紅呈現(xiàn)在筆下的人物身上,不是桃花面般的緋紅,是被生活碾壓過后人們臉上擠壓出的血色。所以人們看她筆下的人物是感受不到少女嬌羞的紅暈,這樣細膩的紅色被粗獷如沙礫的風雪刮去磨平,露出的是夾著血珠的道道傷痕所呈現(xiàn)的暗紅。蕭紅很少花大段筆墨去細細描摹人們的神情臉色,這也恰恰與他筆下人物的倉促營生的狀態(tài)相符。蕭紅讓“紅”色面孔爭先恐后爬上呼蘭河人們的頭上,將這一群像凸顯出來成為受難者的代表,重構了讀者對紅色的想象。
(三)環(huán)境中的“紅”
然而,當她的筆觸延伸到自然環(huán)境時,紅色立馬褪去了那層晦暗。黃昏時候變化萬千的紅霞,花園里滿身帶著金粉好看的大紅蝴蝶,染色小雞的紅腦門,無不充滿著童趣。蕭紅在描寫天空和后花園時筆墨尤其繽紛,紅的,金的,綠的,絳紫的……各種顏色熱熱鬧鬧地簇擁在筆下,像是為呼蘭河的人們編織出來可供想象的美麗童話。
例6:晚飯一過,火燒云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子,往墻根上靠,他笑盈地看著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你老人家必要高壽,你老是金胡子了?!?/p>
例7:這地方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堂堂的了,一會兒金洞洞的了,一會兒半紫半黃的,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黃梨,紫茄子,這些顏色天空上面都有。
作者在對火燒云的描寫中運用了12種不同的顏色詞,紅色與金色成為這場視覺盛宴的主色調。這段對火燒云的描寫在忠于云彩本身的基礎之上,還將色彩夸大化和情緒化,這些顏色豐富變化極多的火燒云變成了呼蘭河人們生活中少有的亮色,像是自然恩賜人們的一場幻夢。在這里,紅公雞變成金的,小白豬變成小金豬,白胡子變成金胡子,老人也長壽了,一切都鍍上了一層美麗的色彩,使人們暫時忘卻了現(xiàn)實的黯淡。這種夸張化的色彩運用將天上與人間色彩同時拉向兩個極端,讓讀者在沉迷繽紛火燒云的同時愈發(fā)聚焦于灰暗人間?;馃贫虝旱慕k麗過后,事物重新回歸卑瑣平凡,回到那個“什么也沒有”的狀態(tài)。天上那眾聲喧嘩的短暫劇目拉上帷幕后,人們依然在世間被寒風吹打著日復一日。于是寂寞如同寒氣慢慢又開始重新籠罩著人們了。
蕭紅除了描繪轉瞬即逝的火燒云和扎彩鋪大量使用顏色詞外,還毫不吝筆墨地用在后花園的描繪上。
例8:“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p>
天上的斑斕絢麗終究是無法觸手可及的,于是除了童話般的天空以外,蕭紅還在人間織造了一個美麗的后花園。在對后花園的描繪中,作者將不同顏色與紅色堆疊起來,營造一種撲面而來的畫面感。后花園作為“我”的樂園,是從灰暗世界里獨立出來的一個場域,是“我”所有快樂發(fā)生的地方。這里一切植物自由生長,動物肆意飛翔,“我”跟著外祖父在后花園里快樂極了,也自由極了。但這種充滿生命力的彩色和無拘的自由是孩童時候的“我”獨有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切都離“我”越來越遠,最后消失不見。因此,“我”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因為只有“我”有后花園,呼蘭河的人們有且僅有天上的紅霞。
(四)紅綠顏色對比
《呼蘭河傳》營造的顏色畫面色彩對比強烈,紅色和藍色的冷暖對比,視覺沖擊極強,使人不由自主地將眼神聚焦在這兩種顏色所附著的主體上。
例9:藍色的布匹男人們做起棉褲棉襖,冬天穿它來抵御嚴寒。紅色的布匹,則做成大紅袍子,給十八九歲的姑娘穿上,讓她去做新娘子。
例10:大院子也有院墻,墻頭上是金色的琉璃瓦。一進了院,正房五間,廂房三間,一律是青紅磚瓦房,窗明幾凈,空氣特別新鮮……車里邊是紅堂堂地鋪著大紅的褥子。趕車的坐在車沿上,滿臉是笑,得意洋洋,裝飾得特別漂亮,扎著紫色的腰帶,穿著藍色花絲葛的大袍,黑緞鞋,雪白的鞋底。
呼蘭河的人們生活在滿是裂口的大地上,穿著從淹死過人的染缸子里染出來的布匹,在灰色天空下人們單調地忙著生和死。男女所構成的復雜的世界本應該雜采紛呈,卻被作者有意無意簡化成了兩種單調的紅藍色。相反,在描述扎彩鋪時顏色詞被豐富使用,使其在灰撲撲的大背景上浮現(xiàn)出來,如同一朵紅花開在白墻上。作者不遺余力地堆疊大量顏色詞對扎彩鋪進行描摹,正好與在世間行走的紅女綠藍們相互呼應,打破了單一灰調所構成的畫面,重構了一個好似死去比活著重要的荒誕世相。在這種強烈的視覺刺激下,激起讀者心靈的震蕩。
蕭紅處于一個時局動蕩,經濟凋敝的時代。在面對嚴酷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時候,人的生存問題成為一個最大的命題,在生存面前,一切個性的追求變得非常不合時宜。她通過對單調紅色色彩詞的重復性使用來表現(xiàn)這樣沉重的時代氛圍對人個性的壓抑?!逗籼m河傳》中的色彩詞是蕭紅表達情緒傾向的重要出口,是承載其主體意識的語詞載體。創(chuàng)造性地重復使用單一色彩詞以及將大量不同色彩詞堆疊起來造成一種閱讀者無法逃避的閱讀漩渦是蕭紅運用色彩詞的一個顯著特點,借由這種手法調整作者的情感閘口,控制其滔滔不絕的情緒洪流。
三、色彩詞與寂寞情緒
色彩詞的應用變化與視角有很大關系,當視角轉向童年小女孩的時候,色彩運用是比較多樣的,整體色調也偏明亮,這點從蕭紅對后花園的描寫上即可看出,一旦視角轉回成人,整體色調便暗了下來。這種視角與顏色的轉換使得《呼蘭河傳》的文本語言能最大限度上拉住時間的流動。因此,“我”的主體性被淹沒的同時,時間沒有因為語句的中斷而中斷,“我”依然在不斷成長,時間在一直流淌,于是“我”一直在喪失著越來越多與外界的關聯(lián),也就在寂寥的路途上踏出了越來越厚重的腳步。
如果說扎彩鋪中除了顯示現(xiàn)實生活的荒涼寂寞還顯露出了作者對愚昧的微諷,那么對火燒云的描繪則只剩下熱鬧后的寂寞了,后花園將寂寞的時間拉開隔遠,它不像火燒云那般轉瞬即逝,然而時過境遷,最后也不可避免地荒蕪了。關于童年時候所織就的一切畫面在不斷遠去,“我”從畫面里出來,看著這一切慢慢褪色,最后只剩下作者坐在桌前回憶,煢煢孑立,這種寂寞便從童年記憶里翻涌出來裹挾著作者,讀者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絲絲寂寞情感。
后花園里各種顏色的動植物充斥在其間,組成了一張大網,牽動著童年時候“我”和長大后的“我”。“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總是能流淌蔓延到這塊“后花·園”,這是“我”荒蕪童年中最可愛的地方,那里承載著對外祖父的所有回憶,也承載著“我”童年時最純真的快樂。正因為這片后花園是如此充滿著童話一樣的色彩,所以在它荒蕪后才顯得那么悲涼寂寞?!皬那澳呛蠡▓@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黃昏時候的紅霞是不是還會一會兒工夫會變出一匹馬來,一會兒工夫變出來一匹狗來,那么變著?!边@些文字灑落在書尾,字里行間流溢出來的寂寥和感懷是很容易被捕捉到的。長大后的“我”跟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在文章末尾一同朝兒時的后花園和黃昏的火燒云投去深情一瞥,使人感到心上和作者一樣滲著絲絲的涼意,像深秋黃昏的露珠,一點微涼,一點寂寥。
童年快樂的終結使童年情緒成為成年人最發(fā)自內心的原初情緒,童年常因其如同烏托邦式的美麗而成為長大的人們尋找的精神家園。主體之所以將思緒從現(xiàn)實生活中抽離、去回憶童年往事,有很大原因是源自對當下生活狀態(tài)的不滿,所以在回憶中賦予過往時光以格外的美好。但在《呼蘭河傳》中,這種懷舊是比較克制的。仇立穎認為“在對故鄉(xiāng)這一精神安棲地和童年這一生命的原初階段的回憶中,蕭紅重新打量了自己最初所生活的環(huán)境,從而完成了自己對生命體驗的重構”。
文中長大后的“我”與小時候的“我”隔著時空對望。綿長又炙熱的目光穿過幽暗的時空隧道,散發(fā)出或熱烈或隱晦的紅光。當長大后的“我”跳出了當時的時空擁有了更大的視角,夏天的菜園,美麗的火燒云,五顏六色的扎彩鋪,已不再是“我”看到的全部,這些絢爛景象背后那片充滿血腥和苦難的黑色土地不受控制地占據(jù)“我”的雙眼。那些零星的快樂場景被拾起來重新回味,那時的快樂也就染上了灰暗的顏色,顯出荒唐和寂寞。現(xiàn)實的“我”對文中“童年的我”和“長大后的我”地再凝視使得文章的情緒從書縫里流向主體所在的現(xiàn)實空間。文中“長大后的我”和現(xiàn)實的“我”部分重疊了,現(xiàn)實的“我”看著文中的“我”走完了一段旅程,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視角也就愈發(fā)貼近現(xiàn)實的“我”,這種視角的間離和貼近不僅使得文章中寂寞的表現(xiàn)更加豐富且多層次,也映照著“我”現(xiàn)實的境遇,當童年的“我”反過來看著現(xiàn)實中處于漂泊和困境中的“我”的時候,寂寞便像一支忽然轉向的利劍,劃破了現(xiàn)實的空氣,直逼桌前握筆的自己了。
因此,《呼蘭河傳》無疑是充滿寂寞的,但這寂寞并不是如茅盾先生所說的那樣,是“被自己狹小的私生活圈子所束縛,和廣闊地進行著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絕”后,所感到的苦悶般的寂寞。在這寂寞里,人們找不到苦悶的影子,全文舒緩的筆調與色彩詞的巧妙應用為故事鋪上一層晨霧般的寂寞。不同場景下紅色色彩詞蘊含了不同層次的情緒,如同一根飄帶,將所有情緒串聯(lián)起來的。這種舒張的情緒是優(yōu)美的,是蕭紅人生體驗的匯流,這寂寞是不令人討厭的,是充滿著感染力的。
參考文獻:
[1]高名凱.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2]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3]葉軍.關于建設現(xiàn)代漢語顏色詞屬性庫的構想[J].語言文字應用,2000,(01):44-48.
[4]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林賢治主編.蕭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仇立穎.認知性辭格與副詞“就”的高頻使用——《呼蘭河傳》語言風格探微[J].理論界,2012,(12):90-93.
作者簡介:
高倩,女,漢族,四川巴中人,四川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外語言與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