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評價影響教育發(fā)展方向,引領學校的辦學導向。當前職業(yè)教育評價過程中傳統評價方式占主導、教育評價體系重“數量”輕“質量”、教育評價重“結果”輕“效果”、缺少技術賦能教育評價平臺等問題始終存在。將具有多元化評價主體、智能化評價模型、分層化評價數據、精準化評價反饋等特征的智能技術應用于職業(yè)教育評價,有助于推動職業(yè)教育評價改革,嘗試從評價主體、評價類型、智能評價、評價過程及評價輸出五個層面,構建智能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以期深入研究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評價的機理與過程。
關鍵詞: 智能技術; 技術賦能; 職業(yè)教育; 評價框架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3)05-0037-06
教育評價影響教育發(fā)展方向,猶如指揮棒引領辦學導向。2020年10月13日,新時代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頒布,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該方案明確指出: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客觀性[1]?,F代社會正邁入人工智能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新一輪產業(yè)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催生重構教育新生態(tài),為教育評價改革帶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2]。要實現教育評價改革這種應然而未然之態(tài),需要轉變教育評價思想;拓展信息技術測評功能;夯實教育評價的支撐體系[3]。教育大數據與智能技術的“精準識材”,能夠消除以往評價體系標準單一、手段趨同等弊端,探索新型教育評價模式已成為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必然趨勢和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4]。如何充分利用智能技術,解決結果評價簡單固化、過程評價數據分散粗放、增值評價低效單一、綜合評價片面主觀等問題,成為目前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的熱點話題。
一、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體系現狀調研與分析
隨著職業(yè)教育“管辦評分離”,相關評價主體也不斷迭代創(chuàng)新,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有利于促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為充分了解現階段智能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評價現狀,2022年12月,課題組對社會民眾、院校教師和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同時對教育主管部門、職業(yè)院校和行業(yè)企業(yè)進行了深度訪談,梳理出當前職業(yè)教育評價的現實狀況。
(一)信息新時代對智能技術的需求
傳統職業(yè)教育評價中,教師更多地借助紙筆記錄學生學習情況,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紙筆記錄明顯滯后,面對海量數據,人工記錄與人工計算既費時又難以快速準確地得出計算結果,智能技術能夠使師生從某些重復工作中得以解脫,專注分析學生成長歷程、個性特征、創(chuàng)新特質等內容。運用智能技術能夠重點審視學生的認知頻譜、多元智能、技能水平、情感特征等問題[4],精準的數字畫像能夠呈現被評價者立體的、全面的評價結果,因此智能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評價是時代所需。
(二)全過程評價對智能技術的需求
現代職業(yè)教育評價在關注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應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思想教育、課堂教學、實踐課程、畢業(yè)設計、“1+X”培訓考核、企業(yè)見習、崗位實習、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學生跟隨企業(yè)導師學習的全過程等,需要有完整的數據記錄,由此作出的對學校、教師、學生的評價才是客觀、真實和全面的。然而傳統教育評價靜態(tài)的、單鏈式的過程記錄難以多維度分析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智能技術所擁有的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功能為職業(yè)教育過程評價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三)學習方式變化對智能技術的需求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將被打破,無邊界的學習在未來有可能成為現實;同時,不可抗拒的因素存在也導致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學習方式可能會成為常態(tài);甚至一些課程中可能會由智能機器人代替教師完成某些特定的教學任務。當學習時間與學習空間的限制被打破,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環(huán)境存在差異,教師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也受限,傳統評價方式難以完成跨越時空的復雜評價,學習方式的變化對評價技術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智能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的作用愈加凸顯。
(四)教育評價體系重“數量”輕“質量”
通過對不同教育評價主體的調研可知,目前對學生的課程評價以日??记凇⑵綍r作業(yè)、期末考試成績?yōu)橹鳎鄬τ谶^程評價,大都趨于重視結果評價,采用“分數”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生的素質評價主要采用定性評價,較少運用定量評價。對教師的評價涵蓋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兩個維度。相對而言,教學評價的范圍比較窄,較為關注教師獲獎情況,對人才培養(yǎng)過程評價較少、評價方式較單一。對教師科學研究的評價維度主要包括項目立項和論文發(fā)表,研究報告、政策咨詢等未納入評價范疇,同時傳統職業(yè)教育評價重“數量”輕“質量”??傮w上看,傳統教育評價過程簡單直接、易理解且符合實際,學生和教師均容易接受,在目前職業(yè)教育評價中占主導地位。但時代在發(fā)展進步,職業(yè)教育在傳統評價的基礎上更迫切需求精細化、精準化及精益化評價,實現“以評促建”,形成良性循環(huán),以促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智能技術能較為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業(yè)績,而如何運用智能技術構建精準高效的教師評價系統,也是未來職業(yè)院校教師評價改革需要面臨的現實問題。
(五)教育評價體系重“結果”輕“效果”
根據調研樣本結果,在當前傳統職業(yè)教育評價中,無論是對學校的評價、教師的評價還是對學生的評價,普遍比較重視靜態(tài)評價“結果”,如:等級評定、排名排序、競賽成績等,而忽視“績效產出”“成長過程”“經驗凝練”等“效果”,但這些都是職業(yè)教育質量評價的關鍵要素,是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指標,能夠較好體現教育過程中的“價值貢獻”與“增量情況”。重“結果”輕“效果”,會導致教育評價逐步走向片面化、功利化,從而淡化了教育評價通過評價實現反饋、改進的功能。
(六)教育評價體系重“報表”輕“平臺”
在當今信息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下,人們的認知方式、生活方式及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迫切需要傳統職業(yè)教育評價理念、評價方式及評價工具能夠同步發(fā)生轉變。近年來,智能技術已逐步在教育評價領域中滲透應用,在教育教學中助力教師及時獲取學生學習數據、即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態(tài)、快速調整教學計劃;同時還可以追蹤并記錄學生學習過程、成長軌跡,使評價更精準。然而,當前智能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評價過程中,信息平臺建設相對缺乏,存在信息傳遞的壁壘和“數據斷鏈”等問題,成為在職業(yè)教育評價中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最大的障礙。
二、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內涵及框架
(一)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內涵
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是指以職業(yè)教育的價值觀為主導,運用數字化、數據化、模型化、算法化、智能化的技術評價方法,對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教學活動、教育結果,進行全面、科學、客觀的智能分析與判定。職業(yè)教育評價是教育活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通過各種智能技術賦能的評價,可以智能反饋當前職業(yè)教育方式、教育成效、人們對職業(yè)教育的態(tài)度以及存在的實際問題,從而促使職業(yè)院校智能調整辦學理念、改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完善評價標準與評價指標、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實現培養(yǎng)目標。
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既具備教育評價的所有內涵,也融入了信息技術。首先,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具有智能導向性功能,通過判斷教育現狀與預定的目標差距,智能引導職業(yè)院校明確辦學方向;其次,具有智能督導檢查功能,通過各項評價標準智能發(fā)現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再次,具有智能診斷改進功能,通過評價,智能發(fā)現職業(y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而不斷改進完善;最后,具有智能激勵功能,通過評價找到差距,智能激勵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促進職業(yè)院校提升辦學質量。
(二)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特征
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主要具有多元化主體、智能化評價模型、分層化評價數據和精準化評價反饋等“四化”特征。
1. 多元化評價主體
職業(yè)教育評價的主體涉及社會、教師、學生、用人單位等,每個主體對教育評價的視角不同,給出的評價結果也不同[5]。智能技術賦能的社會主體評價主要體現在社會對高職學生的接納程度和認可度;教師主體可借助云班課、雨課堂、學習通等智慧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形成高效、專業(yè)的評價信息;學生評價體現在通過學生間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自我評價反思并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在后續(xù)學習中得以提升;用人單位的評價則是通過對學生在崗工作態(tài)度、專業(yè)技能運用情況及職業(yè)操守等進行研判獲得精準、客觀的評價結果。智能技術賦能的多個評價主體運用一定的評價手段共同參與,使評價過程全面、綜合,評價結果真實可靠。
2. 智能化評價模型
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核心是構建科學的評價模型。相比傳統以定性為主的目標評價模式、CIPP評價模式、目標游離評價模式等,智能化評價模式傾向于運用智能技術手段構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圍繞不同的評價對象、評價內容,科學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確定評價指標權重,是形成智能化評價模型的基本步驟。通過綜合運用人工智能推理技術與計算機軟件,構建職業(yè)教育評價模型,發(fā)揮不同主體的評價作用,獲得比較客觀、全面、真實的評價結果。
3. 分層化評價數據
數據采集是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需綜合運用多種技術,通過物聯感知技術、在線學習與管理技術、圖像識別技術、視頻監(jiān)控技術可分層獲取評價數據。智能技術具有可存儲巨量數據,可抓取、收集復雜數據,可快速計算數據等多種特點,極大地改變了傳統評價采用人工采集數據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效率。依托數據采集平臺和設備自動記錄功能,智能技術能夠全過程地自動記錄評價對象在教育活動中的全部情況。當今線上教學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的常態(tài)化方式,智能技術能夠打破時空障礙,輕易獲取線上學習數據,助力分析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
4. 精準化評價反饋
職業(yè)教育評價反饋是教育評價的應用價值所在,評價、反饋、改進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智能技術賦能的職業(yè)教育評價最顯著的特征是使評價數據更加精準。比如:使用機器學習等算法能夠對數據進行圖像分析、語音分析、文本分析及視頻分析,對評價對象的特征進行精準畫像;通過智能推薦引擎等技術傳遞評價結果,能夠使評價對象快速感知學習效果,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精準的評價反饋,能夠促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整合教學資源,通過多種技術實時反饋,能夠使教師精準教學與學生個性化學習得以實現。
(三)智能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評價的體系框架
職業(yè)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側重于學術性知識傳授,傾向于培養(yǎng)學術型、理論型和研究型人才;職業(yè)教育側重于知識的實用性與操作性和職業(yè)技能訓練,傾向于培養(yǎng)工匠型、技師型及復合型人才。由此職業(yè)教育評價與普通高等教育評價有所區(qū)別。鑒于此,智能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評價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智能技術賦能新時代職業(yè)教育評價,不僅需要智能評價技術的發(fā)展,還需要教育理念與模式的更新。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智能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評價創(chuàng)新,有助于構建政府主導,產、學、研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智能教育評價體系,有利于推動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區(qū)塊鏈與大數據等技術不斷發(fā)展,教育場景數據正在深刻改變教與學,為職業(yè)教育智能評價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撐。智能技術賦能職業(yè)教育評價框架主要包括評價主體、評價類型、智能技術、評價過程及評價輸出等五個層級的評價框架,如圖1所示。
1. 評價主體
政府、社會、企業(yè)、學校、教師、學生等既是評價主體也是評價結果的接收者,教育評價的目的是通過評價反饋了解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分析成因并不斷改進??萍及l(fā)展日新月異,智能技術助力教育評價能夠使評價主體獲得更精準的數據、更直觀的信息和更全面的評價。政府能夠通過數據全方位了解區(qū)域教育發(fā)展總體情況,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促使區(qū)域內教育均衡發(fā)展;企業(yè)能夠通過學生的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及綜合評價對學生質量有進一步認識,同時將學生在企業(yè)實習、工作的情況進行實時反饋,促使學校對專業(yè)建設、技術技能培養(yǎng)及時做出調整,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學校能夠通過教育評價對自身辦學情況、人才質量有全面了解;教師則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細節(jié)問題進行全面把控,不斷調整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及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學生能夠通過詳細的數據資料了解自己在課堂討論、小組活動、課后作業(yè)、隨堂練習、課程設計、課程實訓、企業(yè)實踐等各種教學活動中的表現,針對薄弱項加以改進,促進自己全面發(fā)展。
2. 評價類型
智能化職業(yè)教育評價是將智能技術有機融入評價全過程,是傳統評價的升級版。在評價類型上包括體現最終成績的結果評價、體現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過程評價、體現輸出與輸入凈增的增值評價及體現全方位考察的綜合評價。在現代信息技術飛躍發(fā)展的今天,智能閱卷、智能評分、智能分析考試成績成為實施結果評價的基本手段,借助數據分析強大的功能對職業(yè)教育過程中的教師教育、學生學習及教育工作者的管理等行為進行多層級診斷,可以發(fā)現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反思、調整與改進,實現智能化過程評價。增值評價更多地體現學校、教師、學生的進步情況,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性的、發(fā)展的評價方式,智能技術的融入能夠快捷、高效、精準地獲取評價主體的進步程度相關數據,同時通過對數據深度挖掘分析,能夠更加全面地實現區(qū)域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綜合評價以及學生成長綜合評價。
3. 智能技術
隨著人們對評價結果出現及時化、精準化、全面化等更高要求,智能技術成為教育評價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智能化教育評價技術包括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及區(qū)塊鏈等信息化技術。在傳統統計分析方法中融入不同的智能技術,能夠幫助教師在過程評價中擺脫人為主觀經驗制約,多維度獲取教學活動中的信息數據;能夠對海量數據實現自動篩選、過濾與分析,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數據價值,提高增值評價、綜合評價的準確性與有效性,精準分析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活動。
4. 評價過程
智能化職業(yè)教育評價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包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數據獲取與處理、智能評價計算三個部分。在指標體系構建中涵蓋結果性評價指標設計、過程性評價指標設計、增值性評價指標設計、綜合性評價指標設計以及各類指標的權重確定。在評價數據獲取與處理過程中主要涉及問卷調查、實時測評、過程實錄、數據分析、數據整理等內容;各類指標的設置是職業(yè)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的關鍵,也是評價工作效果的直接體現,需要結合不同主體、不同環(huán)境進行設計;評價數據的獲取是教育評價分析、反饋、改進的基礎,真實的數據是教育評價過程的體現。智能評價計算部分包括過程評價計算、結果評價計算、增值評價計算、綜合評價計算、語音識別及圖像識別等內容。
5. 評價輸出
智能化職業(yè)教育評價的核心是評價的輸出,通過對數據結果進行深度分析,形成可視化綜合評價報告,是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相較于傳統教育評價的主要優(yōu)勢之一。相對而言,當今受評價主體青睞的是獲得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結果,該結果從單純的紙筆評價中解脫出來,以圖、表、數據等多模態(tài)同步體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教學情況,立體展現學校、教師、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成長、變化和發(fā)展。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大大提高了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和準確度。
三、結束語
隨著政府《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出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也邁出了堅毅的步伐,職業(yè)教育評價主體要圍繞“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等四個維度,不斷探索并改進與新時代相匹配的評價方式、評價模式、評價工具、評價機制[6-7]。區(qū)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教育評價有機融合,能夠快捷獲取數據信息,對被評價者進行精準畫像,形成較為全面的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 (2020-10-13)[2022-10-11].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 龍海濤.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契機、挑戰(zhàn)與路徑選擇[J]. 中國考試,2021(11):10-18,34.
[3] 彭波,王偉清,張進良,等. 人工智能視域下教育評價改革何以可能[J]. 當代教育論壇,2021(6):1-15.
[4] 張琪,王丹. 智能時代教育評價的意蘊、作用點與實現路徑[J]. 中國遠程教育,2021(2):9-16,76.
[5] 劉邦奇,袁婷婷,紀玉超,等. 智能技術賦能教育評價: 內涵、總體框架與實踐路徑[J]. 中國電化教育,2021(8):16-24.
[6] 繆學梅.教育評價視域下學校體育工作評估體系與機制研究[J]. 順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4):6-12.
[7] 繆學梅.區(qū)塊鏈視域下職業(yè)教育產教融合聯盟及其治理機制研究[J]. 成人教育,2021(12):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