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穎祺
【摘要】非虛構文學是一種新興的寫作樣式,因兼有文學性與紀實性而成為世界文壇不可或缺的文學類別。自1999年國際譯聯(lián)為非虛構文學翻譯設置“北極光獎”以來,其翻譯在世界范圍內也受到廣泛關注。本文以彼得·紐馬克提出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為框架,以《中國在梁莊》英譯本為語料,結合非虛構文學特征,探討《中國在梁莊》英譯本中體現(xiàn)的非虛構文學翻譯策略,旨在為非虛構文學翻譯提供經(jīng)驗與借鑒。
【關鍵詞】語義翻譯;交際翻譯;非虛構文學;《中國在梁莊》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1-0076-04
非虛構文學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的長篇紀實小說《冷血》。作為現(xiàn)代文學的一種,它融合了新聞報道的現(xiàn)實性與細致觀察和小說的寫作技巧與道德眼光,強調作者以“在場”的姿態(tài)進入社會生活現(xiàn)場,著力于將現(xiàn)實材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藝術結構,探索解決社會問題和道德困境。在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董鼎山、王暉、南平等人就已對其概念進行了學術性的討論與爭辯,然而直到2010年2月《人民文學》開辟“非虛構文學”專欄,非虛構文學才正式走入中國文壇,成為一種頗受關注的文學現(xiàn)象,迎來新的創(chuàng)作生機[1]。作為國內非虛構文學的發(fā)軔之作,《中國在梁莊》不僅在文學界備受關注,還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成為各國各界認識中國鄉(xiāng)土的醒目標本。
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雖然研究者已對以《中國在梁莊》為代表的非虛構文學進行了多角度、深層次地探討,但多集中于中國文學領域,研究內容以非虛構寫作和鄉(xiāng)土敘事為主,以翻譯為切入點的研究成果空缺。因此,本文以Emily Goedde的《中國在梁莊》英譯本為研究對象,基于紐馬克提出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選取書中具有代表性的翻譯片段進行分析,總結非虛構文學英譯的翻譯策略與技巧,以期為中國非虛構文學的外譯研究與實踐提供新思路。
一、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
彼得·紐馬克是英國著名翻譯家,在對西方主流翻譯理論進行理解、分析和總結后,他于1981年在《翻譯問題探討》中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流翻譯”的概念。紐馬克認為,語義翻譯忠于原文的文本,交流翻譯則忠于譯文的讀者。
從譯文看,語義翻譯傾向于原作和源語文化,要求譯文與原文在詞序、結構等形式上都力求貼近,譯者需跟隨原作者的思維過程,盡最大可能展現(xiàn)原作的氣質,只有當原文的內涵意義可能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時才加以解釋;交際翻譯以譯作和譯語文化為依托,以文本的主要含義為中心,不再拘束于原文的形式與結構,而是采用更加靈活的翻譯方式與翻譯技巧,在忠于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對原文加以翻譯,甚至進行重釋,從而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產生的效果接近甚至等同于原作對原語讀者產生的效果[2]。受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語義翻譯在文化方面的超額翻譯更加明顯,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忠實傳播,而交際翻譯力求不給讀者留下任何晦澀或困惑之處,易呈現(xiàn)出一定的欠額翻譯[3]。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翻譯的本質。語義翻譯強調對原文的準確理解和翻譯,著重于傳達原文的語義和意義。在語義翻譯中,譯者需要深入分析原文的語言結構、詞匯、語法和上下文等,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而交際翻譯則更加注重翻譯的功能和效果,強調在目標語言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實際應用。在交際翻譯中,譯者需要考慮目標語言讀者的閱讀體驗和理解能力,根據(jù)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語境特點,靈活地運用翻譯技巧和策略,以達到交際溝通的目的。
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常常相互補充和融合。在保證翻譯準確性的基礎上,譯者需要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使翻譯更貼近目標語言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特點,達到最佳的交際效果。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綜合考慮語義和交際兩個方面,尋找到最佳的平衡點,確保翻譯既準確又貼近實際應用。同時,對于不同的翻譯任務和翻譯目的,譯者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地運用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技巧和方法,以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4]。
二、《中國在梁莊》及其英譯本介紹
《中國在梁莊》出版于2010年,在當時掀起了中國文壇“非虛構”的熱潮,自此以后,非虛構文學創(chuàng)作日益繁盛,現(xiàn)實社會特別是鄉(xiāng)土底層民眾的生活現(xiàn)狀進入了越來越多作家的文學表達范圍[5]?!傲呵f”作為中國社會轉型期鄉(xiāng)村現(xiàn)實的直接表征,是作者窺視當代鄉(xiāng)村在中國歷史變革、文化變革中的位置的憑借,也寄寓著他對鄉(xiāng)土中國社會病癥的深層思考[6]。在作品中,作者將鄉(xiāng)土中國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理結構等方面變化帶來的矛盾凝縮在一個敘事空間中,通過敏銳而嚴謹?shù)囊暯瞧饰龅讓蝇F(xiàn)象,真實展現(xiàn)了以梁莊為代表的中國鄉(xiāng)村自現(xiàn)代化轉型以來的文化嬗變和發(fā)展困境。作品中,作者詳細地描繪了梁莊村民的生活和工作,反映了他們在社會變遷和現(xiàn)代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境[7]。
好的文學翻譯能擴充國家之間語言與文化的邊界。2021年6月,《中國在梁莊》英文版——China in One Village: The Story of One Town and the Changing World問世,并于來年登上《紐約書評》10月刊。翻譯過程中,Emily Goedde將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相結合,對于敘事性內容、口述內容、日記素材等采取語義翻譯,而針對藝術性、理論制度性內容采取交際翻譯,使得其英文版既原汁原味,又通俗易懂,打破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壁壘,為非虛構文學翻譯提供了借鑒。
三、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
《中國在梁莊》英譯本中的運用
(一)語義翻譯的運用
復調式書寫是非虛構文學的特征之一,它著眼于宏大視野下的個體敘事,主張在多重聲音中呈現(xiàn)出時代或事件內部的復雜性?!吨袊诹呵f》以個體的言說呈現(xiàn)梁莊環(huán)境變化、教育現(xiàn)狀、性壓抑等社會問題[5],展現(xiàn)出鄉(xiāng)村底層群體的敘事力量。其英譯本對原書中村民的口述內容和日記素材大多運用語義翻譯,原本地呈現(xiàn)了村民的個人特征與個體訴求。
1.詞語層面
在對《中國在梁莊》進行英譯時,語義翻譯在詞語層面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準確傳達原文的含義,譯者需要對漢語詞匯的含義和語言結構有深入的理解。此外,譯者還需要考慮目標語言讀者的理解和體驗,確保翻譯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由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語言之間存在著深刻的文化差異,如果翻譯時不考慮目標語言讀者的文化背景和閱讀習慣,就會導致翻譯不通順、不自然、不連貫等問題。因此,在進行語義翻譯時,譯者需要運用專業(yè)的技巧和策略。例如,譯者可以采用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式進行翻譯,以確保翻譯的精確性和準確性。此外,譯者還可以采用更為抽象或更為具體的表達方式,或者使用不同的語序來進行翻譯。這些技巧和策略有助于保持原文的風格和語氣,并使讀者可以準確理解原文的含義。
例1:
原文:浮生若夢。
譯文:The floating life is nothing but a dream.
“浮生若夢”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源序》,意為把人生當作短暫虛幻的夢境,“浮生”即空虛不實的人生。在毅志的日記中,譯者并未直接將之譯為人生,而是采取直譯法,將“浮”“生”二字一一翻譯。其中floating的第一個音節(jié)既與“浮”字發(fā)音一致,又生動地體現(xiàn)出毅志訂婚后雖欣喜不已,卻同時感到歲月淹流,青春已逝的淡淡悵然。
例2:
原文:昌平收容所距北京約有四五十里的路程。
譯文:It was about four or five li (1.25 to 1.5 miles) between Beijing and the Changping Detention Center.
對于中國傳統(tǒng)距離單位,《中國在梁莊》英譯本采取了音譯與加注相結合的方法,以求保留原文文化,同時讓目的語讀者了解中國特色單位。但由于錯將“四十五里”譯為“四五里”,影響了后續(xù)釋義,最終未能完成信息的準確傳達。
2.句法層面
例3:
原文:梁光正,七十歲,極瘦,顴骨下陷,兩眼渾濁。
譯文:Liang Guangzheng. Seventy years old. Emaciated, with high cheekbones, sunken cheeks, and cloudy eyes.
此例中作者對其父親的描寫以短語排列,語言凝練,富有節(jié)奏感,通過白描精準地刻畫出其外貌。譯文在語言上忠實于原文內容,形式上遵循原文,也以詞匯和短語排列,展現(xiàn)漢語外貌描寫凝練精準的特點,體現(xiàn)了語義翻譯策略[8]。
(二)交際翻譯的運用
1.省譯
例4:
原文:……使普通老百姓增強了大局理念,學會把大局意識、公共理念納入自己的日常行為。
譯文:It also gives regular people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present conditions, and thereby they learn how to integrate these conditions into their daily lives.
本句是縣委書記對于穰縣“四加二”工作法的解讀,其中的“大局理念”“大局意識”“公共理念”具有中國特色。對于中國政治制度不同且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讀者而言,上述概念在其文化語境中缺失,難以找到對應詞,且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譯者省略了對“大局意識”和“公共理念”的翻譯,代之以較為模糊而籠統(tǒng)的“these conditions”,雖然造成了欠額翻譯,但消除了直譯帶給目的語讀者的陌生感,使譯文最終被理解消化[9]。
2.意譯
例5:
原文:命是聰明人不得不糊涂時的最好托詞。
譯文:Fate is the excuse of the clever in moments of uncertainty.
本句側重描繪毅志的心中慨嘆。在東方文化中,“命”多由天定,較為玄妙,而西方受清教主義影響,認為努力奮斗就能成為上帝的選民,最終獲得成功與財富。譯者用“uncertainty”一詞精準闡釋了東方語境中由于機遇和緣分由不得人,所以即便是聰明人也“不得不糊涂”的心理狀態(tài),跨越了中西文化宗教信仰與思維方式不同造成的文化空缺,實現(xiàn)了信息的傳達和交際效果的對等。
3.釋義
例6:
原文:經(jīng)濟大包干,鄉(xiāng)村可完蛋。
譯文:The individual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was a disaster for the countryside.
“大包干”即“分田包產到戶”,指的是農戶在集體經(jīng)濟組織的統(tǒng)一計劃和組織領導下自行安排各項生產活動,產品除扣去總的稅款外完全歸己所有。譯者以釋義的形式凝練地解釋出了“大包干”的實質,雖然導致這一制度中“所有權歸集體所有”信息的缺失,但避免了直譯原文可能帶來的晦澀難懂,實現(xiàn)了譯文的交際性。
4.增譯
例7:
原文:浮夸風延續(xù)了好多年。
譯文:All these absurd public policies were in effect for a long time. They lasted as the Chairman was around.
此話出自作者父親梁光正對于60年代早期“浮夸風”影響下虛報糧食產量的描述?!案】滹L”是“大躍進”時期的產物,指當時中國在多個領域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的不正之風。譯者基于對中國社會的理解,增譯了有關浮夸風延續(xù)時間的信息,呈現(xiàn)出中國無財無勢的底層百姓怕官的心態(tài),利用交際翻譯加深了目的語讀者對“浮夸風”背后癥結的理解。
5.增譯與釋義相結合
例8:
原文:恁小個娃兒,平時也不說話,咋會去害人。
譯文:How could this boy, who never ever spoke, how could he rape and kill?
此話出自建昆嬸的講述。為表現(xiàn)建昆嬸對于白凈、面善、成績良好的王家少年奸殺了八十二歲的劉老太的震驚與難以置信。非虛構文學的文學價值同樣重要,譯者在首句增譯了“how”一詞,并明示“害人”一詞隱含的方式類信息,強調原文事實,使原文詞義明晰化,激活了文學作品特有的藝術表現(xiàn)力[10]。
(三)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結合運用
例9:
原文:對于他們來說,日常生活只是一種無意識的生活,柴米油鹽,吃喝玩樂,好像沒什么大的追求,但一旦出現(xiàn)某種契機,他們很愿意去思考……
譯文:Their daily lives happen unconsciously; theyre only concerned with basic necessities: fuel, food, oil and salt; eat, drink, and be merry. It seems that they have no greater goals. But given a moments pause, they want very much to think deeply.
作者在此段呈現(xiàn)了梁莊村民對滿足溫飽與精神追求之間的選擇,并表示他們對思考并不抵觸。翻譯過程中,譯者對“柴米油鹽,吃喝玩樂”采取語義翻譯,具體地羅列出村民日常關心的對象,使讀者在心理上接近了梁莊村民的生活狀態(tài);對“某種契機”采取交際翻譯,以“a moments pause”意譯出“契機”對村民而言即能夠暫時不為溫飽奔忙、有閑暇的片刻,塑造了梁莊村民真實可感的生活狀態(tài),有利于讀者對中國村民形象的把握。
四、結語
通過對《中國在梁莊》英譯本進行分析可知,非虛構文學介于文學與紀實之間的特點決定了對它進行翻譯時要靈活選擇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策略。一方面,它取材于真實事件,關注個體敘事,因此,為使讀者更好地貼近寫作對象,對于強敘述性、個人性、情感性片段宜采用語義翻譯,呈現(xiàn)敘述對象與文本的真實感與張力;另一方面,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非虛構文學的美學價值不容忽視,且受歷史背景和文化差異影響,取材于源語國家的事件與表達方式易在目的語國家產生文化錯位或空缺,因此可使用不同手段實現(xiàn)交際翻譯,避免僵硬轉述,激活文學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力,也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含混或誤解,實現(xiàn)原作信息的準確傳達,達到客觀準確呈現(xiàn)中國形象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世琪.新世紀女性作家底層“非虛構”文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2]魏然.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視角下典籍中哲學術語的英譯——以荀子《性惡》中哲學術語英譯為例[J].名家名作,2021(09):106-107.
[3]范海晗.語義和交際翻譯理論視域下《紅樓夢》兩個譯本對比研究——以建筑翻譯為例[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42(10):10-12+52.
[4]王嬋.紐馬克翻譯理論在不同文本類型中的體現(xiàn)[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138-140.
[5]劉婧婧.近年非虛構女性鄉(xiāng)土文學辨析——以《婦女閑聊錄》《中國在梁莊》《生死十日談》為例[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09):143-151.
[6]禹權恒.鄉(xiāng)村挽歌與身份迷失——解讀梁鴻的非虛構文學《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8(01):104-108.
[7]張秋月.女性學者的非虛構返鄉(xiāng)寫作——以梁鴻《中國在梁莊》、黃燈《大地上的親人》為例[J].南腔北調,2022(10):54-57+53.
[8]孫玉清.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視域下《夢溪筆談》的英譯研究——以王宏譯本為例[J].今古文創(chuàng),2023(09):103-105.
[9]唐瑭.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視域下《狗兒爺涅槃》中的習語翻譯[J].今古文創(chuàng),2022(36):104-106.
[10]吳燕.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視角下學術文本的翻譯[J].作家天地,2023(02):123-125.
作者簡介:
金穎祺(2002.3-),女,漢族,陜西漢中人,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