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漢語顏色與中國傳統(tǒng)工藝、陶瓷工藝、繪畫、印染、青銅器、戲曲等華夏藝術樣式密不可分的關系分別進行闡析。對傳統(tǒng)顏色命名充溢著詩意化美感的特征做簡要分析。漢語傳統(tǒng)顏色詞語的存在和使用,凸顯了漢語構詞表意方式的多樣化;在與華夏藝術樣式的交融中,昭示出漢語言文化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漢語顏色;華夏藝術;色彩;工藝;語言文化
[作者簡介]譚汝為(1945-),男,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天津 300384)。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顏色是各種物象的自然屬性,指大自然林林總總物象的顏色;而藝術家卻可以發(fā)揮藝術技巧,在作品中將自然顏色化為藝術色彩,去體現(xiàn)藝術價值,從而使顏色產生了深層次的文化意義。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獨特的藝術形式,如絢爛的工藝、多彩的印染、純凈的陶瓷、繽紛的戲曲臉譜、華美的青銅器、空靈的水墨畫等等。這些各具色彩美的藝術形式,呈現(xiàn)中國人的心靈世界,顯現(xiàn)華夏藝術的獨特美感,具有永恒的魅力。本文擬從“顏色與傳統(tǒng)工藝”“顏色與陶瓷工藝”“顏色與中國畫”“顏色與印染工藝”“青銅器的顏色”“顏色與戲曲藝術”等側面,對自然顏色與華夏藝術各種樣式的色彩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分別做簡要的闡析,并對“顏色命名的藝術美”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顏色與傳統(tǒng)工藝
《詩經》中的名物記載了當時的人們對色彩的感覺。《周禮》則記載了大量與禮制有關的色彩現(xiàn)象,尤其是關于各種顏色玉器的說法?!犊脊び洝肥谴呵飼r齊國的官書,反映當時手工藝的制度和工藝水平。本小節(jié)以玉器、漆器、漆畫、點翠、編織等藝術形式為例,分析顏色與傳統(tǒng)工藝相輔相成的關系。
先秦時期,人們對玉器的認識,首要的是其溫潤的光澤特點,并以之與高貴的君子之德相比附。“玉”是一種質地溫潤細膩、色澤瑩潔秀麗的美石。近年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8件玉器距今已有五六千年。考古專家認為我國有一個玉器時代。屬于這個時代的考古文化,有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龍山文化、陶寺文化、薛家崗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石峽文化等。古人非常珍視玉,玉器廣泛應用于祭祀、外交、社交、服飾等方面。自古迄今,中國人崇玉與愛玉的情懷是根深蒂固的。
后世儒家把“玉”人格化,賦予玉五種美德。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p>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頁。大意是:玉溫和滋潤,具有光澤,善施恩澤,富有仁愛之心;玉有較高的透明度,從其外可見其內的特征紋理,竭盡忠義之心;敲擊玉石,可發(fā)清亮悅耳之聲,具有智慧并可傳給周邊;極高的韌性和硬度,具有超人的勇氣;玉有斷口但邊緣卻不鋒利,表明自身廉潔、自我約束卻并不傷害他人。
五色玉,指古代祭祀時所用的五種玉石?!吨芏Y·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下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p>
孫詒讓著,王文錦、陳玉霞校:《周禮正義》卷35,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389-1390頁。這里是六種玉石,除其中蒼璧之外,其余的五種玉器,用來祭祀五帝,并配以五方之色。所謂“五帝”,歷史上說法不一,取《禮記》《淮南子》的說法,指上古時期五位帝君,即青帝太昊(東方,木德)、赤帝即炎帝神農(南方,火德)、黃帝軒轅(中央,土德)、白帝少昊(西方,金德)、黑帝顓頊(北方,水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從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到明清時期的剔紅,朱色已經成為漆器的代表色之一。古代的兗州和豫州都是著名的產漆地區(qū),出土的漆器種類豐富,制作工藝和彩繪紋樣更是精美絕倫。
雕漆一般是在胎體表面髹漆數十層甚至上百層,漆層厚度可達到在漆器表面雕刻各式深淺花紋。單色的雕漆以漆色命名,如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紫等;而多色結合的雕漆一般稱為剔彩。尤以紅黑二色結合的為主,黑色寬厚深沉,紅色鮮亮古樸,彰顯光潔富麗的色感。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景德鎮(zhèn)瓷器并稱為中國三大傳統(tǒng)工藝。在傳統(tǒng)紅、黑的基礎上,增加金粉和銀粉做調和料,增添了藍、綠、褐等多種漆色,色澤鮮艷且經久不變色。
漆畫是古老的畫種,傳統(tǒng)漆畫多是作為漆器的裝飾圖案而存在的?,F(xiàn)存的漆畫實物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透明漆覆蓋在金銀上更顯晶瑩,描金嵌銀色澤的富麗堂皇,螺鈿嵌在黑漆上的奇光異彩,使其魅力獨具。
清代首飾制作,將金屬與羽毛結合為點翠工藝。制作點翠飾品需要將翠鳥的羽毛按設計所需剪裁成一定的形狀,并用膠粘于金銀飾品上,粘貼時要求均勻平整。以翠藍和雪青兩色為貴,根據工藝的差別和翠鳥不同部位的羽毛,還有蕉月、湖色、深藏青等色彩的差異。
中國結是手工編織的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從一個側面昭示了漢族人民的心靈手巧。源自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后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其外觀對稱精致,堪為中國傳統(tǒng)裝飾審美觀念的代表。有雙錢結、紐扣結、琵琶結、團錦結、吉祥結、蝴蝶結等多種形式,精致的做工深受民間喜愛。
二、顏色與陶瓷工藝
我國是陶瓷生產大國,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當時的陶器主要以黑、白、紅三色為主??脊虐l(fā)現(xiàn),仰韶文化遺址中的粗陶是表面為紅色的陶器,表面磨光并有彩繪,考古學稱這個時期為彩陶文化時期。在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外黑內紅的陶器,因而有黑陶文化時期之說。陶器是用黏土捏制,經500-600度高溫燒成,沒有光澤。商周時期,陶器大多為灰陶,還有精致一些的白陶。漢代之后,出現(xiàn)了瓷器代替陶器的局面。
瓷器是用瓷土制成毛坯,經過一千多度高溫燒成,質地堅硬,而且表面施了釉,色彩斑斕?!坝浴弊帧皬牟?,由聲”。釉是一種有光的物質。它由礦石制成,涂在陶瓷半成品表面,火燒后可熔化為液體,冷卻后形成一種玻璃層,使器物有光澤,看上去光彩照人,也增強了器具的堅硬度和絕緣性能。瓷器上的各種顏色,是由鐵、銅、錳等金屬物質形成的。制造瓷器,除了要求對含有特殊的礦物質的瓷土表面加釉外,高溫火燒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因為瓷器的色彩都要靠高溫加熱來實現(xiàn)。鄭繼娥:《漢字與色彩》,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7-18頁。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陶瓷向瓷器過渡的產物。原始青瓷從商代中期產生,經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期已經達到很高水平。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始于漢代,到了唐五代時期開始名揚天下,至明代成為全國制瓷業(yè)的中心。
漢代以后,綠釉瓷器盛行,鉛釉的燒制藝術已然成熟,彩釉的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峰。因彩而得名的“唐三彩”主要顏色有黃、綠、白、藍,還有褐、赭、黑等,“三”為泛指,意為多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陶器,用含有較高成分的白色黏土做坯胎,用鉛和石英配置成的鉛釉做釉,并在釉中加入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做釉料的著色劑,經過兩次燒制而成。駿馬和駱駝是唐三彩的典型形象。
青花瓷的青色因素凈、雅致、清新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從唐朝創(chuàng)燒到元代臻于成熟,再到明清盛燒不絕,青花瓷已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之一?!扒嗷ㄊ且环N單色彩繪,色彩上看起來比較單調,這也正是青花的特點。沒有過分的裝飾,沒有刻板的夸張,優(yōu)雅而平靜。青花瓷追求透明的感覺,元明時期的官窯青花瓷,白色的胎質非常薄,在透明的白色中,著以藍色的花紋,干凈爽利,給人一種高風絕塵的感覺。”
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第238-239頁。
從明代開始,景德鎮(zhèn)瓷工創(chuàng)造了一種高溫銅紅釉——祭紅。它妖而不艷,紅中微紫,色澤深沉而又安定,釉中無龜裂紋理,是顏色釉瓷中之珍品。清代的五彩瓷以色澤柔和、透視感強取勝,繪畫工致,精麗傳神?;ㄆ繄D案的畫面生動逼真,題材豐富。陶瓷精品紋飾多為人物、花卉、山水,用筆精細纖巧,構圖疏朗簡潔,是海內外文物愛好者的收藏熱點。
從泥土變?yōu)榫哂惺褂脙r值和藝術價值的瓷器,凝結了人類的巧思和智慧,是水、火、土三元素的完美結合。我國瓷器生產基地的代名詞是“窯”。宋代政府在京師附近置窯造瓷的基地稱為官窯。另外著名的還有定窯、鈞窯、哥窯等。
我國制瓷業(yè)從東漢中晚期浙江地區(qū)燒造的青瓷開始,到隋唐時期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生產格局,在宋元時期進入了繁榮、興盛時期,逐漸在全國形成了“八大窯系”,即長江流域的龍泉窯系、建窯系、青白瓷窯系、越窯系,黃河流域的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定窯系、鈞窯系;“五大名窯”,即汝窯、哥窯、官窯、鈞窯、定窯。
三、顏色與中國畫
顏色在藝術中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繪畫。傳統(tǒng)中國繪畫別稱“丹青”,“丹”即丹砂,“青”即石青,都是古代繪畫、印染所用的顏料,后代指繪畫。
中國的水墨畫,是很獨特的畫種。它不用或少用色彩,一般只有濃淡不同的黑色墨水,在白紙或白絹上作畫。“水墨的世界,可以表現(xiàn)出色彩的感覺,同時還能表現(xiàn)出色彩無法傳達的內容?!缤忻蹙S的《畫山水訣》一開始就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就是說,因為水墨的顏色最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所以水墨的山水畫在繪畫中占有最高的位置?!?/p>
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第187-188頁。
水墨畫特別注重色彩的對比與和諧,南朝蕭繹《山水松石格》:“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高墨猶綠,下墨猶赭?!?/p>
張晶:《格高思逸 筆妙墨精——舊題蕭繹〈山水松石格〉評析》,《名作欣賞》2019年第13期。大意是說:緋紅使人感到炎熱,碧綠使人寒意頓生,見太陽則感溫暖,觀星辰頓感寒冷,高處的墨色猶如翠綠,低處的墨色則與赭石色土地接近。這就涉及冷暖色調和景物高下、遠近對色彩的影響。中國畫色彩的三原色是曙紅、藤黃和花青。中國畫講究用墨,墨與色相互生發(fā)互補。而赭石能在墨與色之間調節(jié)斡旋,故而成為應用最多的顏料之一。
山水畫在技法上有水墨山水、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淺絳山水、淡彩山水、沒骨山水等形式。在題材和內容上,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園林、寺觀舟橋、歷史名勝等皆可入畫?!剿嫷募挤ɑ旧嫌小肮础薄榜濉薄叭尽薄包c”四個步驟,首先用墨線勾出山石的大致輪廓,再用各種皴法畫出山石明暗向背,然后用淡墨渲染,加強山石的立體感,最后用濃墨或鮮明的顏色,點出石上青苔或遠山的樹木。
翟文明:《國學知識全知道》,北京:華僑出版社,2010年,第279頁。
中國畫素有“五墨六彩”之說?!澳治迳钡恼f法,是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首次提出的。中國畫的筆墨運用在黑白之間,在繪畫中可以用墨代替各種顏色,以追求意境的藝術表達。在一幅水墨畫里,即使只用單一的墨色,也能使畫面產生色彩的變化,從而完美地表現(xiàn)物象。所謂“墨分五色”,即言墨色有“干、濕、濃、淡、焦”五種,再加上“白”,則為“六彩”。其中“干”與“濕”是水分多寡的比較;“濃”與“淡”是色度深淺的比較;“焦”的色度深于“濃”;“白”指畫面的空白處,二者形成對比。“干”,指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產生蒼勁、空靈的意趣。“濕”,墨中加水較多,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點葉、點苔,使畫面具有濕潤感;或用于潑墨法,表現(xiàn)水墨淋漓的韻味?!暗保改话?,淡而有神,多用于繪畫遠的物象或物體的明亮面?!皾狻保礉夂谏?,多用以繪畫近的物象或物體的陰暗面?!敖埂?,比濃墨更黑,通過勾點或皴來突出畫面最濃黑處。
傳統(tǒng)中國畫中的文人畫,突出“書卷氣”,即在畫作中體現(xiàn)出空靈的詩意。在墨和色彩的選擇和使用上,文人畫更重視水墨的藝術表現(xiàn)力,善于通過用墨的濃、淡、干、濕的不同變化。去描繪不同的物象,抒發(fā)獨特的情感,寄寓個性情懷。文人畫講求筆墨情趣,重視文學、書法修養(yǎng)和畫中意境的締造。著名美學家伍蠡甫先生指出:“墨竹和墨梅是文人、士大夫最早創(chuàng)立的兩個畫科?!娜水嬛?、畫梅、畫山水,是為了表達意境,不斤斤于對象的復制。他們賦于線條、墨、色諸媒介的任務,不是再現(xiàn)自然之形,而是造形(藝術形象)寫心,以形寫神,力求從物質對象中解放出來,取得抒發(fā)意境的審美效果。”
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10頁。
自文人畫出現(xiàn)以后,中國畫在士大夫階層得以極大的發(fā)展和提高,更加注重綜合修養(yǎng)的表達,更注重筆墨心性、境界格調、思想情韻的抒發(fā)及人文精神的彰顯,以追求“畫外之畫”,標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歷代文人畫的代表人物有魏晉顧愷之、唐代王維、宋代蘇軾、元代倪云林、明代徐渭、清代鄭板橋等。
色彩表現(xiàn)具有時代特征。例如唐代喜歡色彩富麗且鮮明的色調,故繪畫多為青綠重彩畫;而宋代的畫面色彩多為青暗而單薄的色調,重墨輕色的水墨畫得以發(fā)展,并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四、顏色與印染工藝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是古人對于傳統(tǒng)染料提取過程總結的經驗,又將對這種現(xiàn)象的觀察暗寓人生道理。古代制作染料的原材料豐富各異,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能夠染出濃艷的藍色,并且顏色牢固,制作靛青的藍草常見的有蓼藍、板藍、馬藍等。另外,茜草、紅花等可染紅色,黃梔、姜黃、郁金等可染黃色,紫草可染紫紅色。除了植物染料,礦物染料也有朱砂、赭石、雄黃、松煙等多種。
《說文》:“染,以繒染為色?!薄叭尽弊謴乃?,從九,從木。古人雖也用石染,但印染衣服,仍以草木作染料的居多,故字從“木”。染草收集之后,要放在水里煎煮、溶解,加上媒染劑,制成染液。將絲縷布帛置于染液中浸染數日,取出晾干,方能制成不同顏色的衣服,故字從“水”。至于“九”表示浸染的次數,并非實數,而指多次。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鳴鴂,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述說在夏秋之際的七八月間,人們忙碌著捻麻績線,浸染衣服,最終制成一件件明艷光鮮的衣服。與此同時,也記載了關于顏色的玄妙故事——經過漚麻、采草、浸染等一道道工序,將天色之玄,地色之黃,赤紅之朱,從自然之色,融入到布帛之色,乃至融入到漢字體系之中。在漢字之中,顏色詞多從“糸”,是因為古人對顏色的認識,往往來自于素、縑等各種布帛上染成的不同服色。同時,一些顏色,也為它們的染草單獨造字。這些瑰麗的顏色詞,進入了漢字系統(tǒng),構成了漢字中的五彩篇章。
草染的方法,主要是以紅染紅,以黃染黃,而顏色的深淺主要由浸染的次數決定。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斷提高,宮廷設有專職官吏掌管染色生產;漢代染色水平大幅度提高。纈,指古代印染方法,即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文曰纈也。染印彩帛稱為“纈帛”,把印花錦稱為“夾纈”等等。后來,把“纈”作為印花織物的通稱。梅染,即用梅花樹作為染料的一種天然染色法。薄柿,用柿漆染成的淡淡的柿色。白居易《杭州春望》:“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北∈辽椭复箳煊谥︻^尚未成熟柿子的顏色。
宋趙彥位《云麓漫鈔》卷十記述漬染成“玄”的過程:“纁若入赤汁則為朱,若不入赤而入黑汁則為紺矣。若更以此紺入黑則為緅,而此五入為緅是也。若更以此緅入黑汁即為玄。更以此玄入黑汁,則七入為緇矣。”
趙彥位著,張國星校:《云麓漫鈔》卷10,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3頁。大意是說:古人把絲帛染成黑色,通過多次染色而成,一次比一次顏色深。經五染,成青紫色,曰“緅”,赤多黑少;經六染,成紫黑色,曰“玄”,黑帶赤色,黑多赤少;經七染,成純黑色,曰“緇”。
清乾隆時期上海的染坊分工很細,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有漂坊,染黃糙為白;有雜色坊,染黃、綠、黑、紫、蝦青、佛面金等。至1834年,在法國的佩羅印花機發(fā)明之前,我國一直擁有世界上最發(fā)達的手工印染技術。
五、青銅器的顏色
在世界文明史上,有所謂青銅時代的說法,它指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普遍使用青銅工具和兵器的歷史時代。中國的青銅文明源遠流長,冶煉技術精湛,制作精良,造型優(yōu)美,在商周時期即達到了巔峰,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風格,在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
青銅,是指紅銅與錫或鉛等按一定比例熔鑄成的合金。青銅器最初出現(xiàn)時,多是一些小型工具或裝飾品,制作技術相對簡單??脊湃藛T發(fā)現(xiàn),在仰韶文化層中有距今5800年的銅冶煉遺存。于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我國已知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銅器,距今已有4800年歷史。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我國在4000多年前已經開始制作青銅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冶金技術和制作工藝水平不斷提高,青銅器的功能屬性也發(fā)生了變化。如鼎、簋等由最初的炊具逐漸演變成禮器,同時也成為身份等級、權力和財富的象征。
先秦時期,稱青銅為“金”或“吉金”,其合金一般是鉛青銅和鉛錫青銅。如商周時期鑄造和刻鑿在銅器上的文字,人稱金文,也叫鐘鼎文。《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薄奥劷鹇暋迸c成語“鳴金收兵”的“鳴金”相應,皆指的“鳴鉦”。鉦是古代的一種樂器,用銅制成,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zhí),口向上以物擊之而鳴,在行軍時敲打,用以行軍。
古代工匠在鑄造不同類型的青銅器時,會根據器物的功能屬性在銅溶液里加入不同比例的錫或鉛。由于制作青銅器時,錫、鉛所占的比例不同,青銅器成形后所呈現(xiàn)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有金黃色、橙黃色、淺黃色、灰白色等。
我國的青銅劍,起源于商末周初之間,到春秋時期逐漸增多,戰(zhàn)國最為盛行,以后逐漸被鐵劍取代。近年來發(fā)掘的著名青銅劍有吳越青銅劍、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
王建輝、易學金主編:《中國文化知識精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8頁。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古代青銅器,以出土器物為主,它們之所以呈現(xiàn)出青綠色,是因為這些古代青銅器埋在地下成百上千年、表面氧化腐蝕所造成的。但也有些例外,如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就千年不腐;河南信陽長臺關7號楚墓出土的青銅飲食器皿,其出土時便呈現(xiàn)出金光燦燦的外觀。這是為什么呢?考古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與制作器物的材料成分配比、鑄造技術以及埋藏環(huán)境有關。例如越王勾踐劍便是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這與其制作技術相關。
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那些古樸端莊、造型各異的古代青銅器物皆為青綠色。其實這些顏色,都是經過歲月洗禮,被腐蝕氧化后所呈現(xiàn)出的變化使然。古代青銅器,除了較為常見的青綠色外,還有藍色、紅色、黑色、銀色等其他顏色。對青銅器表層和銹斑的觀察,也是鑒別青銅器真?zhèn)蔚囊粋€關鍵。各地出土的青銅器因為埋藏環(huán)境不同,青銅器的銹蝕情況就大不相同,表面的銹色也會不同。出土的青銅器銅質層次復雜,顏色也豐富,例如一件青銅器可能最內層是黑色,其次是棗紅色,再外面一層才是綠色,綠色之外還有土銹結合的硬塊。即使是綠色,青銅器的銹色都會有灰綠、深綠、嫩綠等不同的顯現(xiàn),色澤也各有差異,除了常見的綠色,還會有藍色、金黃色、黑色(俗稱黑漆古)、灰色、紫色、棕色、銀白色等。那么,是不是青銅器的銹越多越好,顏色越多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有的銹是有害銹,必須予以去除才能使青銅器得到保護。
六、顏色與戲曲藝術
中國傳統(tǒng)戲曲色彩豐富而復雜,主要體現(xiàn)在服裝和臉譜的顏色上。戲曲的服裝和舞臺布景以及燈光的顏色都是舞臺美術設計顏色運用的范圍。例如京劇的大衣類服裝就有蟒袍、旗蟒等,為宮廷和帝王將相所用。其標志,就是上面繡有金黃色的蟒。地方官員則著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女性服裝則是女帔、女褶子、裙、褲、襖。其他人物服裝還有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等。以上這些戲曲服裝的款型顏色多樣化,以顯示人物不同的地位、等級、職業(yè)和性別。除了大衣類,還有二衣、三衣和云肩。如二衣類就有顯示職業(yè)和地位的箭衣、抱衣、夸衣、卒坎、茶衣、大袖等。這些服飾的顏色都大不相同。
中國傳統(tǒng)戲曲是一種程式化的表演藝術,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的分工不同,扮相也不同。南方劇中稱為“正旦”,北方劇中稱為“青衣”,即旦角的一種,扮演中年或青年婦女,通常是名門望族的妻子或女兒。因角色著青衫而得名。其勾臉顏色、服飾色彩別具一格,頗具清秀之美?;ǖ┌缪菪愿窕顫娀驖娎钡哪贻p女子,性情常帶喜劇色彩。彩旦即女性丑角,年齡較老的稱丑婆子,常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子,也有爽朗放蕩的逗笑角色,表演和化妝都很夸張。
臉譜指中國戲曲演員臉上的化妝圖案,運用不同的色彩和線條,構成各種圖案,以象征劇中人物的性格和特質。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臉譜,色彩是體現(xiàn)人物面貌,揭示人物身份、性格、品質的重要手段。臉譜本身是一種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飽含褒貶、忠奸、善惡等寓意。傳統(tǒng)戲劇的臉譜不同于面具。面具是罩在人臉上的,可以摘下來,而臉譜是化妝時畫在演員的臉上的。
臉譜主要體現(xiàn)在“凈角”(俗稱“花臉”)和丑角的化裝上。凈角指臉上繪畫彩圖的花臉角色。凈行又分為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和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等)及武工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凈,架子花臉為副凈,武工花臉名為武凈,武二花臉稱作紅凈等等,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例如紅色象征忠勇、正直、俠義,作為忠義化身的三國儒將關羽就以紅臉著稱。黑色象征耿直、剛烈、粗率,如鐵面無私的包拯、孔武猛烈的三國猛將張飛、粗魯豪放的黑旋風李逵等。白色在京劇臉譜中代表陰險、狡詐的角色,是奸臣的標志,如三國奸雄曹操、宋代的潘仁美、明朝的嚴嵩等;另外年邁老人、太監(jiān)也用白色臉譜。黃色象征著剽悍兇猛,如三國大將典韋、隋朝的宇文成都、性格暴躁的趙國上將廉頗、勇猛干練的三國黃蓋等。藍色臉譜代表桀驁不馴、驍勇善戰(zhàn),如盜御馬的義士竇爾敦、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馬武等。紫色代表沉著穩(wěn)重,如明朝的常遇春;另外,還有莊重、正義的含義,如先秦刺客專諸,三國名將張郃等。金色臉譜表示神秘、威武、莊嚴,一般都是神仙人物,如釋迦摩尼、二郎神等。綠色臉譜象征著勇猛、莽撞、暴躁,如綠林好漢。銀色臉譜一般為妖精、妖怪等怪力亂神的形象。
京劇臉譜是五彩繽紛的圖案,有紅、紫、白、黃、黑、藍、綠、粉、金、銀等各種色彩,夸張且艷麗,極具色彩美和圖案美,成為很多民間工藝品的設計元素。
七、顏色命名的藝術美
人類的眼睛捕捉并感受到大自然的顏色應該是一樣的,但為什么總會覺得中國顏色更豐富多彩、更沁人心脾呢?究其原因,在于各種顏色的詩意命名。中國古人從自然萬物、天地四時中發(fā)現(xiàn)了色彩,又賦予它們飽含文化內涵且雅致動聽的名字,從中傳達出孤臆獨造的東方審美意趣。中國顏色自成系列的美好名字,帶給人們無盡的藝術想象,例如:朱砂、藤黃、湛藍、艾綠、月白,再如:行香子、東方亮、瑯玕紫、朱顏酡、楊妃色、海天霞、遠山黛,又如:云破天青、青梅煮酒、蘇麻離青、東方既白等等。
中國人歷來喜愛取法自然。古人認為只有從自然界提取原料制作的顏色——青、赤、黃、白、黑——才屬于純正的色彩,才算中國顏色天經地義的“正根”,即所謂“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許多大型的舞臺背景設計,其色彩觀念即依托中國傳統(tǒng)色彩體系,構建以正色為經,間色為緯,追求傳統(tǒng)文化中柔和雅致、內蘊豐厚的色彩基調,以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科技創(chuàng)新之美。
央視兔年春晚表演創(chuàng)意視覺交互節(jié)目《滿庭芳·國色》,由趙麗穎演唱,由唐詩逸等五位青年舞蹈家擔綱表演。這個創(chuàng)新節(jié)目以中國傳統(tǒng)顏色為切入點,以民族舞蹈為語言,以現(xiàn)代歌曲為韻律,以尋色、舞色、唱色三段落為主要結構,用全新的形式展示中國傳統(tǒng)色彩,驚艷四座,獲得成功。
舞者深悟中華特色,用舞蹈語言演繹不同中國顏色的文化特質之美。濃墨重彩地展現(xiàn)了五種典型的傳統(tǒng)國色——桃紅、凝脂、湘葉、群青、沉香。它們分屬五個色系:赤、白、黃、青、黑,即中國傳統(tǒng)顏色里最基本的“正色”。圍繞這五種顏色,分別以水袖、油傘、折扇、花翎、寶劍等五種傳統(tǒng)器物的舞蹈語匯演繹,藝術化地呈現(xiàn)出中國人對傳統(tǒng)國色的極致表達和美學追求。水袖揮出桃紅之柔媚,折扇搖出凝脂之純凈,油傘舞出湘葉之婉約,花翎甩出群青之靈動,劍術顯出沉香之剛勁……
創(chuàng)意節(jié)目令觀眾驚艷的是:歌者趙麗穎身著墨竹白裙,端莊大氣;唐詩逸等人的舞蹈剛柔并濟,曼妙唯美;配上水墨國韻,把傳統(tǒng)色彩演繹到極致。中國傳統(tǒng)色彩之大美,通過桃紅水袖、凝脂折扇、緗葉油傘、群青花翎、沉香寶劍的動態(tài)來展現(xiàn)。五個色系與五位舞者珠聯(lián)璧合,視聽通感,唱成雅樂,舞成國畫,而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內涵始終浸染其中。最后“唱色”部分的開端:
我騎良馬過世間,溜達市井和大川。
眼中顏色翻波瀾,天地呈現(xiàn)出五官。
青白黃赤黑,東西中南北。
五色的經緯,織出山和水。
千紅萬紫順東風,雨過千峰潑黛濃。
情深渡金風玉露,地有盛色天有虹?!?/p>
然后,巧妙地將43種中國顏色的古典名稱作為歌詞,配以具有記憶點的國風旋律,以符合當代人審美聽覺。趙麗穎演唱時所展現(xiàn)的43個顏色,讓觀眾目不暇接地感受傳統(tǒng)色彩獨特的命名。每一種中國顏色的名字都很美,每個名字背后都由深厚的文化底蘊來支撐。欣賞之后,余音裊裊,使人感受到:中國顏色之美,在于詩意化的命名藝術。
漢語傳統(tǒng)顏色詞語的存在和使用,凸顯了漢語構詞表意方式的多樣化,在與華夏藝術樣式的交融中,昭示出漢語言文化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