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娟
新課標中進一步明確了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對于促進課程教學有效落地的支撐作用。而數學是小學階段鍛煉學生思維發(fā)展綜合能力的重要課程,為了讓學生真正對數學產生興趣并提高學習動力,教師務必要轉變育人思想,深入學習“雙減”政策內涵,洞察接下來的育人改革方向,以興趣為前提,不斷優(yōu)化教學活動,讓學生能真正融入數學課堂,在增強體會的基礎上加深領悟。
自“雙減”政策提出以來,小學階段的數學課面臨新的轉型要求,教師需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建設,培養(yǎng)其形成更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與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能動性。通過了解可以發(fā)現,在“雙減”背景下,小學生目前所表現的數學學習興趣并不理想。在數學課堂上,大部分小學生比較依賴教師的講解,面對基礎的數學知識點時,通常通過機械記憶、背誦等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這導致學生現有的數學思維具有較強局限性,也給學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不良影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在面對數學課程時,未能有效適應“雙減”政策對具體育人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做出改進,在教學思想上仍然強調以教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地位受到局限。再加上課堂教學期間,教師與學生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動,導致課堂的施教環(huán)境十分刻板,這并不利于學趣的培養(yǎng),甚至還會阻礙課堂教學進度。同時,教師在授課方法上未能結合學生的興趣需求加以創(chuàng)新,仍然采用單一灌輸的模式組織活動,使得學生在數學課上難以產生興趣,甚至還會產生消極心理,嚴重阻礙了數學課程的教學進度。
與比較抽象的數學基礎知識不同,數學文化具有吸引力,能讓小學生認真聆聽并在文化感知的過程中,確定接下來的學習方向。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學習觀具有重要作用,也能使學生在端正學習態(tài)度的同時,產生對數學課程內容探索的興趣。因此,在“雙減”政策下,為實現激趣教學,教師需要有效整合數學文化[1],并將其以更趣味有效的方式導入到課堂上,引領學生在聆聽數學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互動交流,以增強學生對數學文化的感悟。
以《圓》這一節(jié)課為例,為了讓學生對這一圖形概念加深認識,教師可以從民族數學文化角度著手,發(fā)掘豐富多元的數學故事。如,將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研究故事導入到課堂上,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民族數學文化的魅力以及所具備的文化地位,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秉承著嚴謹的精神態(tài)度,認真探索“圓”的有關數學規(guī)律。不僅如此,在滲透數學文化時,教師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列舉真實的案例和素材,讓學生結合自身積累的生活常識就相關數學知識加以探索。例如,在教學《圓》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列舉生活案例,引領學生根據自己現實生活中的觀察就車輪形狀的特點和數學規(guī)律加以分析,促使學生真正掌握圓的幾何特性,并在接下來的學習活動當中表現得更具有積極性,提高整體的課堂參與動力。
受到思維能力的影響,大部分小學生認為數學知識比較的晦澀難懂,在學習上面臨著很大挑戰(zhàn),甚至逐漸喪失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而教師需要有效適應“雙減”政策,遵循減負增效的原則,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學模式。在此背景下,教師需要進一步明確情景教學模式所具備的作用,將數學課堂上比較晦澀的要點進行轉化,通過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數學課堂的氛圍,讓學生能在感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文化的了解,探索相關的數學規(guī)律。
例如,在小學階段,《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是重要的知識要點。若圍繞簡單的數學概念進行解析,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記憶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歧義。對此,教師可以借助情境教學法,將生活中的比較常見的圖形模型呈現到課堂上,引領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思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幾個圖形要素之間的特點,總結相關的圖形規(guī)律,以保證學生的認知和理解更加全面與精準。
不僅如此,在構建數學情景時,教師還需要全面整合趣味的數學實驗,將其以動態(tài)化方式呈現到課堂上,讓學生在觀察中掌握實驗規(guī)律。例如,在小學階段,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圓柱與圓錐”的幾何體規(guī)律,可以將比較經典的盛沙實驗進行資源整合,并通過情景化展示,讓學生加以了解。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關注寓教于樂思想的貫徹,并在全面了解學生興趣需求的前提下,設置更加趣味的游戲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心理,使得其主動參與數學游戲探索[2],并在游戲體驗過程中領悟相關數學規(guī)律,讓整個數學課堂更充滿活力,提高整體教學成效。
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對《1 ~10 以內的加減法》加以掌握,教師可以有效利用撲克牌組織趣味的6 點游戲活動,讓學生分組進行游戲探索,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計算思維。
不僅如此,在設置數學游戲活動時,教師還需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正方體和長方體》為例,為了加強學生的幾何思維和空間認知能力建設,教師可以準備豐富的生活材料,引領學生利用紙板、剪刀等工具自主制作圖形模型,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總結這兩個幾何圖形所具備的特點。
有效發(fā)掘數學化元素,開展趣味的教學活動,也是真正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樂學意識的重要保障[3]。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數學教師需要全面整合數學文化資源,然后將其與課堂教學緊密融合,讓學生通過繪畫來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具象化展示,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加減法運算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繪畫技能基礎構建模型,然后通過一定的運算和分析,來獲得正確的解題要領與答案?;蛘?,教師可以有效發(fā)揮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引領學生在學習重要概念探索相關數學規(guī)律時,通過思維導圖創(chuàng)意設計來進一步總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以保證學生最終所形成的知識結構更具有完整性,也使其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以便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真正做到觸類旁通,深入探索。
與簡單的說教模式不同,開放性的探究活動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自主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在“雙減”政策引領下,教師需要轉變課堂教學結構,調節(jié)師生課堂關系[4],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準則,構建更具有探究價值的數學課堂,幫助學生確定具體探究任務,給予其正確的方向引領,有效滲透學習方法和思路,使學生能自主完成數學課程綜合探索。
例如,在小學階段,《分數的加減法》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內容。為了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分數運算思維,提高綜合運算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基于微課資源全面整合分數運算的類型題,并展示具體的解題思路和步驟,讓學生夯實自身理論認知基礎,并通過協作配合探索分數加減法運算技巧。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關注學生的探究表現,并為其滲透正確的解題要領,帶領學生共同解析通分、約分等相關規(guī)律的運算要領,以幫助學生提高運算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期間,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做好分享和總結,以助力學生積累更全面的數學學習知識,夯實經驗基礎,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使其更具有興趣和動力參與接下來的數學課程探索。
競賽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內在潛能的重要載體[5]。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遵循以賽促學的教育原則,對具體的數學活動形式加以優(yōu)化,根據學生目前所具備的數學學習能力,設置趣味性的數學競賽活動,從而讓學生能在良好爭先意識的驅動下,更加高效自主地完成數學任務探索。例如,為了有效鍛煉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計算思維,教師可以設置趣味性的計算競賽活動,引領學生運用口算、心算等多種方式快速完成計算,全面提高學生對數字的敏感性,使其基于良好數學計算能力,高效解決實際問題。
以凸顯數學生活化特點為著力點,不斷優(yōu)化數學教學活動是實現激趣的重要保障。同時,也能讓學生在生活實踐拓展中積累數學文化與實踐經驗,助力學生高品質完成數學綜合探索。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需全面發(fā)掘生活中的數學要素,并對具體的活動方案進行優(yōu)化,讓學生擁有更廣泛的學習空間,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學會觀察和積累,掌握更加多元的數學現象,有效總結數學規(guī)律,以加深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使得其在今后的生活當中能有效利用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小學階段,教師需要圍繞百分數搜集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介紹百分數的含義,并引領學生搜集國家網民數量占比的變化情況,讓學生對百分數的表示加深了解。教師還應基于自身對數學文化的認識,深入到生活當中,就生活中的各項數據進行百分化統計與分析,以便學生能靈活運用。
“雙減”政策強調教師需優(yōu)化數學課后作業(yè)布置,真正做到減負增效,讓學生緩解學業(yè)壓力和負擔,并高效能高品質地內化數學知識要領。為了保證所構建的作業(yè)體系更加新穎且充滿趣味性,教師需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之后,就作業(yè)的內容難度和形式加以創(chuàng)新。首先,要關注學生個體關于數學學習所表現出的綜合能力差異,確定好學生的學習等級。之后,設置層次性的作業(yè)體系,就作業(yè)內容難度進行優(yōu)化設置。
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以激趣為先導,不斷拓展作業(yè)的訓練形式。例如,在引領學生學習《正方體與長方體》后,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對幾何圖形的認知構建生活模型,然后對其進行創(chuàng)意拼接與組裝,以發(fā)展學生的幾何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還需有效利用現代化載體,拓展作業(yè)的訓練空間,引領學生圍繞數據的搜集與統計,發(fā)掘相關數據資料,借助信息化載體自主構建統計模型。
賞識教育是實現學生興趣培育的核心支柱。在“雙減”政策引領下,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角度著手加以分析,秉承“培育學生形成良好樂學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的原則,將賞識教育理念有效貫徹下去,結合學生的數學學習表現,為其提供更具針對性、特色化的賞識教育和輔導方案,讓學生能認識到自身所具備的數學學習潛能,并在教師的鼓舞和幫助下,逐漸完成各項數學學習任務,形成良好的積極心理,提高綜合學習動能。不僅如此,教師還需有效發(fā)揮各種激勵機制的作用。例如,針對表現優(yōu)秀學生設置小紅花獎勵機制,讓學生能受到鼓舞,并在接下來的數學課程以及各項訓練活動當中更具有主觀能動意識。
依前所述,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對于啟迪學生形成良好思維邏輯,培養(yǎng)計算能力,發(fā)展綜合應用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為了保證所開展的數學課堂更具有高效能、高質量,務必要全面了解“雙減”政策背景下所提出的改革要求,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為著手點,不斷探索更加優(yōu)質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數學課堂施教期間,可以有效發(fā)揮文化、情景、游戲、競賽、探究、生活等各項活動的促進作用,讓學生轉變對數學的學習態(tài)度,以更積極的心理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數學課程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