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月琴
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課教學時,應立足新課標背景,遵循以美育人的基本原則,以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課堂主線,讓學生通過參與到音樂藝術活動中,表現(xiàn)美、欣賞美、感受美與創(chuàng)造美,獲得豐富且多樣化的審美體驗,同時了解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感悟民族傳統(tǒng)藝術精髓,并在拓寬視野的同時,強化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而在實際的音樂欣賞課中,不少教師都存在準備不充分、隨意性強、忽略藝術欣賞本質以及不注重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教師應基于新課標要求,來優(yōu)化音樂欣賞教學策略。
教師在音樂欣賞課開啟前,就應當做好準備。按照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教師應注重學生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的情感體驗與藝術感知,激發(fā)學生對于音樂等藝術形式的興趣。教師可以將聯(lián)覺現(xiàn)象視作教學依據,關注學生的視聽聯(lián)覺體驗,做好欣賞曲目的導入與過渡工作,激發(fā)學生對于樂曲的好奇心與傾聽興趣。
例如在欣賞《彼得與狼》一曲前,教師可以用狼、貓、人物、小鳥、鴨子等玩偶來裝飾講臺,在課前為學生播放《降D 大調圓舞曲》來讓學生做好聽覺方面的準備。進入授課階段,導入前,先讓學生將自己所知道、喜愛的童話故事講出來,而后讓學生探討如何了解這些童話故事,如有的學生是聽父母為自己講述,有的學生是通過觀看動畫片,也有的學生是借助書籍進行了解。而后,教師提出可以為學生用音樂來講述童話故事,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進行有效調動。再用《彼得與狼》的故事來進行導入,讓學生猜測狼和彼得之間可能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而后為學生播放音樂與圖片。教師則伴隨著音樂來為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述這個故事,以此來同時對學生的視聽兩種不同感官進行調動,同時也通過故事來設下懸念,讓學生在聆聽的音符構成的音樂與文字構成的故事過程中,了解故事情節(jié),獲得故事結局。完成初步聆聽的任務之后,教師可讓學生繼續(xù)仔細聆聽樂曲,說一說故事中有哪些角色,再結合角色具體的音色特點,討論如何用不同的樂器進行演奏,從而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以此讓學生在聆聽期間積極思考,并對樂器相關的知識進行運用,明確雙簧管、單簧管、圓號、大管與長笛具有的差異化的音色特征,實現(xiàn)接觸并觸摸不同的樂器的教學目的。當學生對于樂曲熟悉后,還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于童話故事的理解,對其中的“彼得登場”“小鳥飛出”“大灰狼登場”“小鳥誘狼”等情節(jié)進行演繹。
興趣愛好是學生學習行為的動力來源,同樣也是學生參與欣賞音樂活動的重要前提。教師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進行結合,不僅能夠借助具體的圖片、動畫、樂器、實物來幫助學生建立自身與音樂之間的聯(lián)系,還能讓學生對于陌生的曲目產生欣賞、傾聽、了解的興趣,進而主動地聆聽并與教師展開有效的課堂互動,不斷強化音樂記憶力,并提升認知水平。[1]
教師可將強調教學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與原本性的奧爾夫教學理念引入到欣賞課堂中,以此來豐富課堂教學的理論框架。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豐富的實踐內容與新型的活動形式來將音樂、語言、舞蹈與動作進行結合,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夠切實地感受到音樂作品與欣賞行為給自身帶來的樂趣。
例如在欣賞《阿細跳月》一曲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樂曲相關的背景信息,包括彝族的獨特人文景觀,讓學生了解彝族具有的神秘而又古老的特點。同時,還可先為學生播放一些學習過的或者比較熟悉的彝族歌曲,如《彝家娃娃真幸?!返?,以此來將《阿細跳月》這首著名的民族音樂引入。當學生初步聆聽民樂版的樂曲后,教師可讓學生彼此交流自己對于樂曲中速度力度的變動、旋律特征以及音樂情緒等方面的感受,有學生通過自己哼唱旋律發(fā)現(xiàn)該樂曲旋律相同的典型特點。為了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律動動作、指揮動作與聲勢動作等各種動作加入到樂曲中。很多小學生都喜歡借助聲勢動作或者律動動作來對音樂進行表達,學生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身體律動,前三拍將雙手高舉并拍手,后兩拍則來回拍打膝蓋。而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哪幾個動作,具體拍了幾下膝蓋、幾下手,共組成多少拍節(jié)奏的旋律,五拍子的次強拍與強拍分別位于哪一拍上。教師唱主題旋律,讓學生繼續(xù)通過拍節(jié)奏來體會《阿細跳月》具有的五拍子節(jié)奏特點。教師還可讓學生學習彝族跳月舞蹈的基本步伐,右腳先向右側一步,而后左腳跟上右腳,右腳繼續(xù)右側一步的動作,左腳再向右腳所在的方向在空中蹬兩拍,而后交換左右腳的動作。教師示范過后,讓學生以相對的方式站為兩排,也可選擇相反方向,于空中蹬腳兩次之后,再擊掌兩次,以此在《阿細跳月》的樂曲播放過程中,載歌載舞,加深對彝族獨特的音樂文化的印象,并獲取更多藝術表演帶給自身的樂趣。
4/4 拍、2/4 拍、3/4 拍 等 節(jié)拍相對簡單,當學生遇到節(jié)奏感更強的樂曲時,教師可加入指揮動作,以此使學生對音樂的強弱變化規(guī)律進行感受。聲勢動作能夠使學生對樂曲集中注意力,更為投入地聆聽,其節(jié)奏感與反應能力也可得以鍛煉。律動動作則可以全面增強學生的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同時欣賞教學的活動性也能得到增強,課堂氛圍更加輕松。
情境創(chuàng)設法是音樂欣賞課堂中經常使用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結合欣賞曲目的主題與表達內容,為學生或者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與音樂氛圍相符的情境,可借助童話傳說、成語故事、歷史典故或者科幻故事等元素來構建學生更容易接受的趣味情境,同時也可依托學生的經驗來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形成更加創(chuàng)新化的欣賞思路。
例如在欣賞《江南好》這一旋律流暢明快的曲目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假期旅游的情境,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想象當前身處于江南水鄉(xiāng),通過游覽景點的方式,來對曲中用音符與樂聲描繪的江南圖景進行感受。在首個景點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湖邊的圖片,讓學生按照一定的節(jié)奏來對劃船的動作進行模仿。在學生已有一定的樂器基礎之后,教師可用竹笛進行演奏,讓學生通過打擊樂來進行配合,以此來創(chuàng)造江南意境。樂曲中悠揚的竹笛樂聲將學生思緒由課堂帶入到幽靜的小巷之中,聆聽潺潺的流水聲,教師可提問“為何會有這種聯(lián)想”,有學生回答主要是因為此段樂曲稍慢的、中速的節(jié)奏速度。而后隨著樂曲節(jié)奏變化,學生在音樂教師的引領下進入到下一個景點之中,有學生結合歡快的音樂情緒與稍快的節(jié)奏速度,描述了魚兒從水中躍出,漁夫熟練撒網,年輕的女孩們乘船采摘水中的蓮蓬與荷花的情境。教師還可借助古時江南的典故故事、歷史事件來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完整的情境,也可列舉《憶江南》《送人游吳》等古詩,播放蘇州園林紀錄片。同時,可讓學生結合歷史典故,在《江南好》的樂曲中,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演繹趣味性的小品,各個小組需互相觀看與點評。最后,可讓學生跳《蓮蓬娃娃》的舞蹈與學唱《太湖美》的歌曲,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江南的喜愛。另外還可讓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景觀,回憶游覽感受,用樂器來嘗試將自己的游覽情境呈現(xiàn)出來,成為音樂情境的創(chuàng)造者。
教師要突出情境創(chuàng)設法在音樂欣賞課中的優(yōu)勢,借助樂器、視聽材料等輔助工具,讓學生依托樂曲,在想象力與聯(lián)想能力的引領下,創(chuàng)設豐富的音樂情境,以此削弱音樂本身具有的抽象性,使音樂表達的內容更加具體。教師在直接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的同時,還要不斷傳授學生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例如結合樂器、節(jié)奏以及音樂情緒等構成要素,精準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從而搭建情境,加深對于音樂的理解。
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中為學生呈現(xiàn)出的樂曲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可以以音樂為載體,來傳播文化,尤其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能夠將音樂鑒賞的廣度與深度加深;另一方面,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其掌握更為豐富的文化知識,從而擴大音樂欣賞課堂的容量。
例如欣賞《京調》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器樂曲之中的京劇唱腔的魅力與韻味進行感受,進而了解京劇藝術并對其產生喜愛之情。首先,可為學生播放《蘇三起解》與《唱臉譜》,引導學生區(qū)分歌曲與京劇,并借此引入京劇,可以在PPT 中添加京劇道具、臉譜、服裝與扮相等圖片。而后再將《京調》為學生播放出來,讓學生嘗試猜測樂曲所用的樂器,討論樂曲所反映出的情緒。學生在欣賞引子后,教師可為學生科普板式、西皮原板等京劇相關的概念,并讓學生結合節(jié)拍強弱來配合主題音樂,視唱旋律,打拍子。考慮到這段旋律為旦角唱腔,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對旦角的典型動作進行模仿。進而到第二段旋律之后,繼續(xù)讓學生感受音樂旋律、音樂情緒與板式上的變化,從“有板有眼”轉變?yōu)椤坝邪鍩o眼”,學生還要學習生角的標志性動作。在對樂器進行認識與了解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二胡、京胡、月琴以及小三弦等民族樂器,為學生播放樂器演奏視頻,觀看演奏者的演奏動作,豐富樂器方面的知識儲備,進而對京劇形成更加完整的認識。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模仿表演的活動,將《三岔口》中的片段播放出來,讓學生猜測動作的含義,如下樓、騎馬等,以此來認識京劇所用的表演動作的虛擬性特征。同時,可以讓學生仿照京劇表演動作,對生活中各種動作實施藝術加工,為他人表演,互相猜對方的動作。在作業(yè)設置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觀看京劇,并記錄觀看感受。
來自不同地區(qū)的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背后也承載著差異化的文化世界,教師要充分利用欣賞課的時間,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體系,從而形成平等包容的文化價值觀,讓學會接受并尊重多樣化的文化。同時,應著重對本土音樂文化進行講解與傳播的要求,強化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進而對于鄉(xiāng)土、傳統(tǒng)、民族文化生成更強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音樂這類藝術課程在小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以及審美意識提升等美育環(huán)節(jié)有著關鍵作用。音樂教師必須在以美育人的基本教育導向下,將德育滲透到音樂作品欣賞活動過程中,以此來實現(xiàn)價值觀引導的目標。[2]
例如在欣賞《森林與小鳥》《沉思》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對《森林與小鳥》曲目進行聆聽,而后通過小組討論來確定曲目在情緒、節(jié)拍、速度與旋律上的特點,并為第一圓舞曲與第二圓舞曲取新的名字。學生在聆聽時,通過快慢不同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清晨相對寧靜的森林,與鳥兒們歡騰鳴叫的不同情境,讓學生對于小鳥的情緒進行感受,分析小鳥處于自由的森林環(huán)境中,產生了哪些情緒,通過不同的動作對樂曲中的類型不同的小鳥進行模仿。教師可增加《綠蔭》樂曲,讓學生進行欣賞,并交流聆聽感受,有學生認為森林就像母親寬大、溫暖的臂膀與懷抱,庇護著小鳥們,所以小鳥才能夠如此快樂幸福。教師可為學生展示出表現(xiàn)環(huán)境被污染的圖片,如隨處可見的垃圾,河流與海洋被污染,森林被砍伐等,通過歡快的音樂與令人難以接受的環(huán)境污染情境來從視聽兩個角度強化教育效果,并給學生的心靈帶來一定的沖擊,認識到保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最后播放《沉思》,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回憶與反思自己是否有過污染環(huán)境的行為,明確這種行為的錯誤性,并思考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保護小鳥、人類以及其他動物們的家園、保護地球。
音樂教師需要重視音樂欣賞課具有的德育功能,將思想教育與藝術審美提升相結合,幫助學生借助音樂作品來洗滌凈化心靈,提升情感感受能力,樹立健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欣賞與聆聽是學生開啟音樂世界的重要鑰匙。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當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豐富欣賞課堂的教學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形式,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重感官,充分利用教學情境,注重文化傳播與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能夠增加知識儲備,提升藝術素養(yǎng),強化情感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