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龍,張宇航,林 海,王洪艷,徐興英,張雪艷
(1.長春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2.長春市第十一高中,吉林 長春 130062;3.長春市第一中學,吉林 長春 130025)
“使命性學習”是指個體肩負著一定的使命進行學習?!端固垢4髮W2025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在高等教育領域引起了廣大學者和專家的關注,被學者和媒體認為是對傳統(tǒng)高等教育的一次顛覆性創(chuàng)新。透過《計劃》,我們可以看到未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發(fā)展方向[1]。該《計劃》于2013年開始啟動,2015年正式推出,是一個以師生為主導的開放式教育創(chuàng)新項目。該《計劃》提到:之所以要推行“帶著使命感去學習”,是為了幫助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選擇有意義的課程,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畢業(yè)后10~15年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自發(fā)性地賦予自己正向的激勵和任務使命,帶著這種使命去學習,那么結果一定是非常驚人的??梢砸谩耙怂?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線”對這一結論加以例證:每一種活動都存在一個與之相適配的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可能使該活動的效率下降。動機強度處于中間水平時,工作或學習的效率最高;動機強度超過或低于這個最佳的水平,對所要達到的目的反而會產(chǎn)生一定的阻礙作用。
教師的地位十分重要,教師團隊的素質(zhì)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年輕一代身心發(fā)展的水平,年輕一代的發(fā)展又深刻影響國家的發(fā)展。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國家振興的關鍵。人民教師隊伍要肩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diào),要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ǎng)質(zhì)量,著力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人民教師是前提。因此,對師范生開展“使命性學習”教育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過對某師范大學部分院系的任課教師進行訪問談話得知:大部分任課教師不會在課堂上刻意提到“使命感”這個詞,也不會在課堂上提及有關使命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而是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師范生使命感的形成;少部分教師會在特定環(huán)境下加強對師范生使命感的培養(yǎng)。在師范院校,很多教師注重科研工作,以發(fā)文章、評職稱、搞比賽為主。我們不否認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但從長遠來看,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精神世界中的使命信仰。
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對師范生的“使命性學習”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僅有少部分高等師范院校根據(jù)所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對師范生開展“使命性學習”教育工作。針對在全國師范高校范圍內(nèi)開展師范生“使命性學習”教育,本研究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議。
高等師范院校應該培養(yǎng)師范專業(yè)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說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要具備“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四個方面的重要特質(zhì)。師范院校應該注重師范生的“師德、師風、師能、師長”。師德要求師范生具有崇高的教師職業(yè)道德,師風要求師范生具備人格魅力,師能要求師范生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熟練的講課以及使用辦公軟件的能力,師長要求師范生有一定的個人特長。師范院校需要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更加注重對他們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高校的思政課是對師范生進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高等師范院校思想政治教學要使師范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提到,“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加強師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國民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zhì),促進社會治理的進一步完善和和諧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3]。師范生是未來的人民教師,是要擔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重大歷史使命的人。因此在師范院校思政課上教師要著重開展師范生“使命性學習”教育工作,增強師范生從師意愿和使命感。
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學習環(huán)境對師范生使命感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全校范圍內(nèi)舉辦有助于形成師范生使命感的活動,如舉辦演講比賽、辯論比賽、“講好中國故事”等活動。讓學生在自我探索和實踐之中學到知識。
教師要潛移默化、春風化雨地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將“使命性學習”隱含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讓學生自主理解和學習,不斷地提高他們的使命感。默會知識的實際應用對師范院校的教師去塑造“使命性學習”教學情境有著很大幫助,同時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對師范生來說,通過默會知識可以領悟到很多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情感,對師范生使命感的形成大有裨益。
對師范生進行“使命性學習”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自內(nèi)而外的發(fā)散是“默會知識”的體現(xiàn)。讓學生從“知之者”變?yōu)椤昂弥摺蹦酥痢皹分摺本褪菐煼对盒!笆姑詫W習”教育工作要達到的目標。只有提升師范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讓他們帶著這份崇高的使命感走出校門,步入到社會,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
學校的教育理念能夠影響學生的胸懷和視野。因此,高等師范院校必須重視師范專業(yè)學生的“使命性學習”教育工作。民族要復興,教育必須振興。為此,高等師范院校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師范生的遠大志向和使命擔當。畢業(yè)之后,師范生要主動承擔起育人的責任,扎根到中小學校,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