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問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問答幾乎是每節(jié)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因此,課堂中教師提問的質量會影響到課堂效率。尤其是在英語課堂,師生之間的交流尤為重要。因此,在什么時機以什么樣的節(jié)奏進行提問成為英語教師關注的一個焦點。本文基于聽評課以及授課實踐,從四個不同的視角對這一主題進行剖析,并進行了相關的課例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英語課堂;提問;時機和節(jié)奏
作者簡介:馬培培(1987—),女,陜西省西安市西安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
布魯姆將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級,其中每個層級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提問,而且各個類型的課堂也都離不開提問,教師的提問是課堂中的調味增鮮劑,如果沒有提問,課堂也就容易無味、無趣。洪松舟和盧正芝認為,從某種程度上看,課堂教學的藝術也正是課堂提問的藝術??梢哉f,課堂提問是研究課堂教學最佳的載體之一[1]??墒牵缃窠處煹恼n堂提問卻存在提問時機不恰當、提問內容質量低、候答時間不充足、對回答的評價不及時等問題[2]。課堂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因教師、課堂和學生的不同而略有差異。Jackie Acree Walsh和Beth Dankert Sattes在《優(yōu)質提問教學法》中指出,教師提問后給予學生時間思考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同意并支持佛羅里達大學科學老師瑪麗·巴蒂·羅分析的等待時間的兩種重要類型:(1)在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回答問題之前;(2)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做出評論之前。他們經過研究發(fā)現,大多數的教師在這兩點上的等待時間少于一秒鐘,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的等待時間甚至更少[3]。同時,袁玉芹也將這段思考時間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師提問與學生反應之間的暫停;二是學生反應與教師反饋之間的暫停[4]。可見這些研究者們對候答的時機有著共同的看法。那么,到底該如何選擇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或者說哪些因素影響著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對于提問的時機,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觀點。其中,李兵認為教師應在導入新課時提問,在知識的銜接處提問,在教學的重點處提問,在教學的難點處提問,在練習時提問,在課文總結時提問[5]。對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授課、聽課、評課、反思等經驗,從課型、教學目的、學情和教材四個不同的視角對這一主題進行分析。
一、基于課型對提問時機和節(jié)奏進行綜述
常見的英語課型有七種,分別是聽說課、閱讀課、詞匯課、語法課、寫作課、復習課和講評課。每一種課型的課堂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都有所區(qū)別,此處以聽說課、閱讀課和語法課為例。
在聽說課中,教師如何運用和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進行有效教學呢?可以將自己對聽說課的設計、實踐和專家點評后的自我反思相結合,對聽說課中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進行探究。以筆者的聽說課教學設計為例,在聽說課的導入部分,即聽前,筆者先通過圖片展示或者情境創(chuàng)設進行提問,并且問題的設置都是經過反復考慮的。在一節(jié)課的開始這個時機提出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生也能夠各抒己見,并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生成本節(jié)課的心理預設和期待,為之后的教學做鋪墊。
一般來說,在聽說課上,教師會在聽前提問,這樣學生一方面能夠有所側重地聽聽力材料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能夠對所聽內容進行預測,而且教師會給予學生2—3分鐘的時間思考,進而培養(yǎng)學生在考試中瀏覽選項、預測聽力題目的習慣。在聽的過程中,教師一般會基于教材內容進行問題的設置,且一般會從易到難逐步推進,保證學生能夠從中獲取關鍵信息,理解與掌握聽力材料中的細節(jié)。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這時的節(jié)奏基本是聽完就提問。教師通過問答的形式,讓學生在聽后進行語言輸出或者核對答案。核對答案的節(jié)奏通常是即時的,但是如果是語言輸出,就會給予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在輸出環(huán)節(jié),教師布置任務:結對或者小組合作進行對話的準備。這時教師只需要適當對學生進行引導,不一定要在這一時機提出問題。聽說課和其他課型都有各自的課堂模式,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也不同。當然,對于提問時機和節(jié)奏的選擇除了課型,還要考慮其他的因素,比如學情、教材等。但是無論如何,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效的思考和回答,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閱讀課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聽說課,教師讀前會依據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問題,且會給予學生時間進行思考或探討。讀中提問的形式會有層次性和多樣性,但是從粗讀到精讀,問題也從易到難,從整體到細節(jié),教學節(jié)奏會依照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調整。在讀后的輸出和情感升華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大多會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以筆者的兩篇聽課記錄為例,在語法課上,教師一般會先舉例,讓學生進行感知體驗,從而發(fā)現語法規(guī)律。課堂提問形式一般是即問即答,并以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嘗試總結語法規(guī)律。
二、基于教學目的對提問時機和節(jié)奏進行探討
基于不同的教學目的,課堂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也會有區(qū)別。從筆者自身的教學經歷及聽課的記錄來看,課堂提問具有很多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1)溫故而知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要么會在導入前或導入中提問,且一般會給予學生較短的待答時間,要么就是在開展聽、說、讀、寫活動之前提問,依據實際情況給予學生不同的待答時間。(2)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引入環(huán)節(jié)以各種形式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或者在課中為了調節(jié)課堂氣氛進行提問。這一過程的節(jié)奏較為輕松愉快且學生的參與度較高,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3)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當學生的研究目標不明確或者思維受阻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問題讓學生思考或者互相交流。這時教師提出問題后一般會給予學生較長的待答時間,以便學生能夠充分地進行思考。(4)開展課堂管理。當學生走神時,提問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比如較為常見的“×××,你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或者“你能說下我剛才講的是什么內容嗎?”這種一般是即時性的問答。(5)進行課堂評價。教學完成后,在總結階段通過提問能夠對教師和學生進行雙重評價,通過評價,一方面學生能夠發(fā)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師也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
三、基于學情對提問時機和節(jié)奏進行思考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認真地分析學生的學情,符合學情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同樣的,教師在提問時也要基于學情進行多方面的考慮。首先,依據學情選擇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對于自主型的學生來說,他們經常會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及時提出問題。其次,考慮對于學生來說思考這個問題可能需要花費的時間,從而決定給予學生多少待答時間。即使是同一個問題,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也需要在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上有所區(qū)別。主動型的學生能夠在較短的待答時間內思考出問題的答案且回答的節(jié)奏較快;而被動型的學生在待答時間內不一定會進行思考,他們需要教師的監(jiān)督,且只有在被教師點名的情況下才會回答問題,同時回答的節(jié)奏較慢。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越好,回答問題需要花費的時間就越少,節(jié)奏就越快;相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越差,回答問題需要花費的時間就越多,節(jié)奏就越慢。
四、基于教材對提問時機和節(jié)奏進行創(chuàng)新
課標是教學的指南針,教材是課堂這個舞臺的劇本,要想演好這出戲,就要結合學生和學校實際對教材中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那么隨之而來的就是提問時機和節(jié)奏的變化。如人教版八年級英語教材每單元的閱讀文章后有針對文本的練習題,教師一般會結合實際或文章圖片、文字等信息進行教學,給予學生的思考時間不會太長,且問答的節(jié)奏較快。對于教材中的練習題,教師通常會依據實際需求進行整合,所以練習的時間會不同。語言知識類的習題一般節(jié)奏較快,綜合應用類的習題則節(jié)奏稍慢且會留給學生較長的準備時間。
一提到語法課,大家往往會想到枯燥無味的語法規(guī)則和無數的習題,那么如何把握這一課型中提問的時機和節(jié)奏,從而有效地進行授課呢?筆者以觀課中的兩節(jié)語法課為例。在導入部分,兩位教師都是用能夠激起學生興趣的方式,讓學生在欣賞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事物之后回答問題。用有趣的事物導入枯燥的語法知識,順應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期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呈現環(huán)節(jié),其中一位教師通過學生身邊的事物的圖片引入例句,再通過填空的方式進行問題的設置,提問的節(jié)奏緊湊而有序。另一位教師則通過呈現學生熟悉的明星圖片進行例句引入,學生通過觀察例句進行規(guī)則總結。教師不斷地引入圖片和例句,等到量變的積累達到質變的程度,再進行語法規(guī)則的提問。經歷了一系列的實例探究,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注意到其中的規(guī)則,所以教師提供了一個時機,讓學生把自己發(fā)現的問題和規(guī)則表達出來。不同的學生得出的答案可能是不同的,或者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探討與思考,最終匯成了規(guī)則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師提問時,學生都想充分表達自己的發(fā)現和想法,所以教學節(jié)奏是緊湊而歡快的。
在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給學生提供分層次和多樣化的練習,這是學生發(fā)現語法規(guī)則之后運用語法規(guī)則的好時機,所以教師在這時提供各種形式的練習題,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及時運用和鞏固所學的語法規(guī)則,另一方面,學生完成習題的過程是學生對語法問題進行再思索、再加工的過程。在整節(jié)語法課中,從導入到呈現,再到最后的鞏固練習,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學生能夠在這一環(huán)形問題流程中積極跟隨教師的腳步進行語法規(guī)則的學習。
結語
新課標的出臺為教師提供了更多、更廣、更新的舞臺與空間,面對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刻不容緩,而這一神圣的使命需要落實在課堂上。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落地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在課堂生成中、在課堂評價里進行更充分的探討、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科學的研究,從而在與學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在設問、提問、追問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生根發(fā)芽。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很多互動是以問答的形式開始、以問答的形式結束的,所以教師面臨著如何在有效的時間以合適的節(jié)奏提出問題并有效候答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做一個理論學習的先行者、理論應用的實踐者、理論創(chuàng)新的探索者,不斷地在教學理論學習與教學活動實踐中總結經驗,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洪松舟,盧正芝.中學教師課堂提問的社會學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0,30(1):20-24.
王耀慧,劉樹仁.利用課堂提問促進深度學習的策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8(33):101-103.
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優(yōu)質提問教學法[M].劉彥,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69.
袁玉芹.提升教師課堂提問效能的策略研究: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3.
李兵.提問藝術:淺談提問時機的把握[J].六安師專學報,2000(1):9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