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先偉 蔣惠君
(空軍軍醫(yī)大學附屬唐都醫(yī)院骨七科,陜西 西安 710000)
椎體轉移瘤是最常見的脊柱惡性腫瘤之一,多繼發(fā)于肺癌、乳腺癌、腎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和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1]?;颊咄即嬖谵D移部位的頑固性疼痛,大部分人使用止痛藥物后效果并不理想[2]。部分學者利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療骨轉移瘤取得很好的療效[3]。125I放射粒子通過在體內持續(xù)發(fā)射射線,經(jīng)連續(xù)的輻射作用,以控制腫瘤的生長,達到治療及緩解疼痛的作用[4]。因不同的惡性腫瘤對放射線的敏感性不同,本實驗選取肺腺癌椎體轉移患者,從而更準確的評估125I放射粒子植入減輕患者疼痛的有效性。
1.1病例來源 選取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因骨轉移瘤疼痛入住我院骨腫瘤科的20例確診肺腺癌出現(xiàn)椎體轉移的患者,全部接受CT引導下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治療,術后進行3個月的隨訪。統(tǒng)計患者的性別,年齡,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的疼痛評分,下降1個水平為有效,下降2個水平為效果顯著(按NRS評分0、1~3、4~6、7~10分)。納入標準:(1)有肺腺癌病史,經(jīng)影像學證實為椎體轉移,或無惡性腫瘤病史,經(jīng)活檢,病理學及影像學確診肺癌椎體轉移的患者;(2)預計生存期>3個月;(3)不愿接受手術及外放射治療者;(4)疼痛明顯,NRS評分>4分,未經(jīng)過規(guī)律性藥物或其他方法的止痛治療;(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惡病質或合并全身感染無法耐受治療者;(2)患有嚴重的系統(tǒng)性疾病或嚴重的精神類疾病;(3)存在椎體病理性骨折或因病理性骨折導致的截癱者;(4)對局麻或金屬有過敏反應者;(4)無法配合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
1.2儀器設備 選用我院核醫(yī)學科德國西門子螺旋CT掃描儀,計算機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ǒng)(TPS),日本八光18G穿刺針,全封閉防輻射組配式粒子植入器,125I放射粒子為密封鈦制圓柱體,內含30顆粒子,消毒后與植入器組合使用。一次性手術包。
1.3方法 術前患者進行病變區(qū)域CT掃描,描繪出不同層面病灶范圍,并將整理好的數(shù)據(jù)傳入TPS系統(tǒng),制定術前治療計劃,確定粒子的數(shù)量和排布位置。術中患者取俯臥位,再次CT掃描標記治療區(qū)域,常規(guī)消毒后鋪單,注意暴露手術區(qū)域(圖1),采用局部麻醉,麻醉滿意后插入穿刺針(圖2),再次CT掃描觀察穿刺針的位置,結合術前TPS制定的計劃,調整穿刺針的方向和深度,位置合適后組裝植入器和粒子,按計劃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圖3),將植入后的圖像傳入TPS進行對比,進行增補粒子直至滿意。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給予對癥治療,記錄不良反應及術后并發(fā)癥。
圖1 CT掃描標記治療區(qū)域 圖2 植入過程中穿刺針插入 圖3 125I放射粒子植入
1.4疼痛評估 治療后通過疼痛評分(按NRS評分 0 、1~3、4~6、7~10分)讓患者根據(jù)主觀感受評估疼痛程度,并記錄。隨訪3個月,每月評估1次,與術前疼痛程度對比,疼痛水平下降且維持3個月者為有效,疼痛出現(xiàn)反彈或未見明顯變化為無效。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NRS評分 術前,NRS評分顯示4~6分10例,7~10分10例;術后3個月,4~6分者下降至1~3分有8例,下降至0分2例;7~10分者下降至1~3分有9例,下降至0分有1例?;颊咛弁淳玫矫黠@改善,術前與術后3個月的隨訪比較發(fā)現(xiàn),經(jīng)NRS評分評估,疼痛平均下降1~2個水平,部分患者疼痛完全消失(χ2=2.5,P<0.01)。
2.2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 粒子植入過程順利,術后有2例患者出現(xiàn)輕度的胃腸道反應,2例出現(xiàn)穿刺區(qū)域的傷口滲血,給予對癥治療后好轉。其余患者病情平穩(wěn),未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
椎體轉移瘤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外放射治療。雖可減輕患者疼痛,但頻繁的照射會產(chǎn)生各種不良反應[5]。CT引導下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以其準確度高,作用時間長,治療周期短,副作用小,易于防護,可重復性,止痛效果好等優(yōu)勢,逐步被患者所接受。125I放射粒子植入的止痛機制尚不明確。D.R.Jansen等[6]認為放射粒子在衰變過程中通過持續(xù)釋放低能量射線輻射破壞腫瘤DNA雙鏈,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繁殖,起到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同時電離輻射可以減少輻射區(qū)域的血供,導致輻射區(qū)域缺血缺氧,細胞內線粒體水腫等變化影響細胞的蛋白質合成,使腫瘤細胞缺少合成物質,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電離輻射還可以破壞神經(jīng)纖維,導致神經(jīng)元信號傳導異常,達到止痛的目的。近年來部分學者把125I放射粒子植入應用于骨轉移瘤,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7]。
隨著技術的開展,出現(xiàn)125I放射粒子聯(lián)合椎體成型術(PVP)、89SrC12、深部熱療治療骨轉移瘤,都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8-10]。但這些治療方法選擇的全部為不同腫瘤類型的患者,忽略了不同腫瘤的病理類型對放療敏感性不同,以及PVP,熱療技術的聯(lián)合,進一步影響對125I放射粒子植入止痛效果的判斷,并不能準確的反應125I放射粒子的療效。而本實驗選擇患者全部為肺腺癌骨轉移患者,且在治療過程中未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法,排除了其他的治療方法對實驗的干擾,更能準確的反應125I放射粒子治療肺腺癌椎體轉移患者疼痛的效果,雖然實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對后期進行更加個體化、精準化的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療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