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雯,操 靜,易云蘭,鄭曉君
近年來,國內外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人發(fā)病率一直呈上升趨勢,達38.77/10萬。不僅如此,HIV/AIDS相關死亡發(fā)生率也處于較高水平(2.23/10萬),傷殘調整壽命年達98.15/10萬[1]。HIV/AIDS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目前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為性傳播,因而公眾對HIV/AIDS具有較強的負面刻板印象。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HIV/AIDS病人的日?;顒雍腿穗H關系都會受到影響,病人會出現(xiàn)孤獨感、自卑感,呈現(xiàn)出社會交往恐懼表現(xiàn),恐懼、壓抑等負性情緒體驗增強。不僅如此,病人也會主觀否定他人幫助的有益性、增強自身心理防備,導致自我世界封閉,造成病人社會疏離。社會疏離為社會學概念之一,是指病人因社會意愿與預期不相符,導致病人出現(xiàn)孤獨、價值感降低等負性情緒體驗。社會疏離不僅會影響病人心理健康,還會影響病人就醫(yī)依從性,影響其身體健康[2]。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現(xiàn)狀,并分析其中介變量,以期為制定高效干預措施、促進病人社會融入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2022年1月—2022年7月以我院收治的HIV/AIDS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確診為HIV/AIDS病人;年齡>18歲。排除標準:認知障礙者。
1.2 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地、家庭年收入、有無抗病毒治療、病毒載量。②一般疏離感量表[3]:該量表共15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6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疏離感越強。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7。③日常感知歧視問卷[4]:該量表包括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分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病人日常感知歧視就越高。該量表總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8,重測信度為0.920。④簡易應對方式量表[5]:該量表分為積極應對、消極應對2個維度,共20個條目,得分越高表示越傾向這種應對方式。采用0~3分評分法,2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0.78。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顯著檢查水平α=0.05。缺失數(shù)據(jù)采用熱卡填充法進行填充。
2.1 病人一般資料 共發(fā)放問卷191份,回收有效問卷188份,病人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病人一般資料(n=188)
2.2 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日常感知歧視以及應對方式現(xiàn)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日常感知歧視以及應對方式得分見表2,其中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采用條目均分表示。
表2 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日常感知歧視以及應對方式現(xiàn)狀 單位:分
2.3 影響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的單因素分析(見表3)
表3 影響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2.4 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日常感知歧視以及應對方式相關分析(見表4)
表4 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日常感知歧視以及應對方式相關分析(r值)
2.5 影響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的多因素分析 將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得分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項目及積極應對、消極應對、日常感知歧視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5。結果顯示,居住地、積極應對、消極應對以及日常感知歧視為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的影響因素(F=37.098,P<0.001),見表6。結合相關分析以及多因素分析結果繪制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模型圖,結果顯示日常感知歧視水平與應對方式為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的中介變量。見圖1。
圖1 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模型圖
表5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6 影響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的多因素分析
3.1 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水平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人社會疏離得分為(42.78±11.07)分,與楊艷等[6]對前列腺癌病人的調查結果接近[(44.48±11.57)分]。然而,楊艷等[6]的調查對象年齡均較大,以老年人群居多,而本研究中多為中青年。中青年通常為社會中促進社會交往的重要力量,而且HIV/AIDS病人因感染HIV,社會交往能力下降,產(chǎn)生較嚴重的社會疏離現(xiàn)象。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得分處于較高水平,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HIV多通過不潔性行為、血源性傳播,公眾認為感染者為“骯臟的人”,使病人產(chǎn)生內在病恥感,內化為社會逃避心理,避免社會交往活動。加之因公眾的不良印象,公眾對該類病人會呈現(xiàn)出逃避甚至厭惡的行為表現(xiàn),導致病人自尊心受損,加重其社會疏離水平。本研究變量分析結果中,社會疏離會逆向影響病人應對方式,使病人應對行為消極化,增加病人被歧視感受。因而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水平應引起醫(yī)護人員的重視。社會層面應以政府為主導,以基層為依托,開展HIV/AIDS健康宣傳,引導公眾正視HIV/AIDS病人[7]。另一方面,應積極開展心理干預,有條件的醫(yī)療機構可開展HIV/AIDS病人心理門診綠色通道,協(xié)助病人順利接受心理干預。
3.2 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居住地、積極應對、消極應對以及日常感知歧視為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的影響因素(F=37.098,P<0.001)。
3.2.1 居住地 本研究結果顯示,居住在城市的病人社會疏離水平較高(P<0.001)。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城市居民健康意識強,對HIV/AIDS病人的逃避行為更嚴重,加之病人健康意識較強,當被確診感染HIV時,心理無法承受這一應激事件,產(chǎn)生社會逃避行為,增加其心理疏離水平[8-10]。然而,具體原因仍待進一步探索,建議今后的學者開展多中心研究。
3.2.2 日常感知歧視 日常感知歧視水平較高的病人社會疏離水平較高(P<0.001)。當病人感知到被歧視時其焦慮情緒加重,產(chǎn)生社會孤立感,就醫(yī)依從性降低,呈現(xiàn)出遠離社會的傾向,即社會疏離。本研究相關分析顯示,日常感知歧視水平還會通過干預病人應對方式影響病人社會疏離水平。此外,本研究相關分析顯示,社會疏離感也會加強病人日常感知歧視水平,導致病人消極情緒體驗不斷增加,醫(yī)護人員應引起重視,積極探索有效的干預措施,如認知行為團體療法、閱讀療法等[11-13]。
3.2.3 應對方式 積極應對得分高的病人社會疏離水平較低(P=0.003)。消極應對得分高的病人社會疏離水平較高(P<0.001)。該結果與王碩等[14]對乳腺癌病人的調查結果一致。應對方式與病人社會疏離彼此影響,病人情緒消極時會影響其看待事物的觀點,感知自身被公眾歧視,導致社會交往行為消極,從而形成消極循環(huán),影響病人身心健康[15-17]。因此,醫(yī)護人員可從降低病人日常感知歧視水平、改變病人應對方式降低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水平[18-19]。
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水平較高,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病人。日常感知歧視水平與應對方式為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的重要中介變量。醫(yī)護人員可從降低病人日常感知歧視水平、改變病人應對方式干預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水平。本研究對HIV/AIDS病人社會疏離水平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指出日常感知歧視水平、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對改善病人社會疏離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0-22]。然而受樣本來源限制,本研究樣本量稍小,建議研究者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