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萊
摘 要: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不僅可以豐富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體系,還可以傳承歷史悠久的民族音樂文化。學生可以投入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中,用心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樹立更明確的學習目標。本文主要圍繞“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面臨的問題”“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傳承”這幾項內(nèi)容展開分析,如何融入民族音樂文化,如何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這是本文論述的核心,希望音樂教師不斷探索,以科學的路徑,以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推進民族音樂文化相關教育教學,實現(xiàn)音樂教學的改革,呈現(xiàn)特色化、多元化的音樂教學。
關鍵詞:音樂教學;民族音樂;典型問題;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1-0-03
民族音樂文化的滲透,要有準備的過程,要有嘗試的過程。目前,有些音樂教師急于求成,沒有進行充足的準備,也沒有經(jīng)歷多次嘗試。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很難與民族音樂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合,學生很難領略到民族音樂文化的內(nèi)涵。探討“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傳承”,關鍵詞為“融合”“傳承”,從“融合”的角度來分析,教師要掌握資源和方法,讓民族音樂文化順利地進入音樂課堂,從“傳承”的角度來分析,教師在介紹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要動員學生,呼吁學生身體力行,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而努力。
一、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在音樂教學的整體設計中,融入一些適當?shù)拿褡逡魳肺幕?,具有重要意義。其一,可以豐富音樂教學體系;其二,可以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其三,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音樂教師要善于引入民族音樂文化,突出這個方向的教育教學工作。
(一)豐富音樂教學體系
相比西方的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擁有自己的特色,擁有自己的歷史。民族音樂文化進入學校之后,可以推陳出新,告別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形成多樣化的教育資源,設計多樣化的教育方案,促使音樂課堂越來越豐富。學生可以通過音樂課堂,打開一個更為廣闊的音樂世界,多聆聽、多積累,完善自身知識結(jié)構(gòu),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而且,介紹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要分析各個地區(qū)的民風民俗,以音樂為切入點,從音樂作品延伸到藝術創(chuàng)作,延伸到生活方式,延伸到區(qū)域文化,延伸到歷史演變……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拓展,可以彰顯音樂教學的內(nèi)涵,指導學生進行拓展性學習[1]。由此可見 ,積極引入民族音樂文化,可以實現(xiàn)改革、升級,進一步豐富學校的音樂教學體系。
(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大力推廣民族音樂文化,可以帶動學生,呼吁學生成為傳承者。具體來說:一方面,研究民族音樂文化。圍繞民族音樂文化相關內(nèi)容,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建立多個方向的研究課題,如“民族音樂文化對自我發(fā)展的影響”“民族音樂文化對藝術產(chǎn)業(yè)的影響”“民族音樂文化對一帶一路的影響”等,從研究的角度,挖掘民族音樂文化的內(nèi)涵,加快民族音樂文化的推廣工作。另一方面,推廣民族音樂文化。以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為主題,教師可以攜手學生,一起策劃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如“民族音樂文化講座”“民族音樂作品鑒賞”“我最喜愛的民族音樂藝術家社會調(diào)研”……在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齊心協(xié)力,可以共同介紹民族音樂藝術家,傳播民族音樂作品,滲透民族音樂文化,讓越來越多人認識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呵護民族音樂文化[2]。
(三)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文化對比”,認真分析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差異性,打開自己的藝術鑒賞格局,堅定內(nèi)心的文化自信。例如,維也納金色大廳是一個聞名世界的音樂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音樂藝術家,以及音樂愛好者,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中,中國歌唱家宋祖英曾演唱過《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讓中國民樂飄揚在氣勢恢宏的維也納金色大廳……這是一首極具中國民樂特征的作品,從歌詞到旋律,再到情感,整部作品娓娓道來,深深打動現(xiàn)場的觀眾,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牢牢記住中國民樂,對中國民樂產(chǎn)生興趣。另外,學生深入學習民族音樂文化時,可以了解歷史、走近偉人,提升內(nèi)心的文化自信。舉例來說,中國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屬于經(jīng)典民歌之一,這首民歌的旋律婉轉(zhuǎn)、深情,表現(xiàn)出劉胡蘭對子弟兵的深厚情意,塑造出一位善良、正義,又帶有女性柔美特質(zhì)的英雄人物形象。欣賞這首作品時,學生可以搜集劉胡蘭的資料,觀看相關影視作品,將劉胡蘭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感受劉胡蘭的奉獻精神、樂觀精神和愛國精神,向劉胡蘭學習[3]。這是一種思想層面的教育,學生可以獲得巨大的鼓舞,在后續(xù)的音樂學習中,學生可以轉(zhuǎn)變態(tài)度,一邊投身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一邊提高個人的思想境界。
二、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面臨的問題
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現(xiàn)有的問題,包括“缺乏優(yōu)質(zhì)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教學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新形勢”“學生接觸的實踐活動不足”。音樂教師要認真分析這些問題,尋求有效路徑、有效方案,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滲透。
(一)缺乏優(yōu)質(zhì)資源
整合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的認知視角并未完全打開。比如,有些教師受到過往經(jīng)驗的束縛,只關注固有的線下渠道,沒有靈活地運用線上渠道,忽視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線上資源。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很難整合充足、多元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不利于推進相關教學任務,不利于突顯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此外,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是一個非常豐富的體系,包含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資源[4]。目前,有些教師引入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時,不注重分類、編輯,習慣于照搬照抄,盲目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導致資源雜亂無章,難以應用到音樂教學中。以上問題,均可能降低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質(zhì)量,讓教師感到“資源匱乏”“資源粗糙”,不利于教師設計優(yōu)質(zhì)的音樂教學方案。
(二)方式方法落后
滲透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教師掌握的方式方法落后,仍然是十分突出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一方面,灌輸模式的教學。教師針對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經(jīng)常進行灌輸式教學,教師對學生的要求為“多聽”“多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形成依賴的習慣,過于依賴教師的分析,降低自我學習的要求。長此下去,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很難進入一個深層次的階段。另一方面,線下模式的教學。融入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過程中,除了文字信息,還涉及圖片信息、視頻信息,除了課本內(nèi)的信息,還涉及課本外的信息。有些教師一直停留在線下的教學方法中,不知道如何呈現(xiàn)這些多樣化的信息。這一類教師,往往會選擇簡單處理,重點突出文字信息,忽略圖片信息和視頻信息,重點講解課本上的信息,忽略課本外的信息[5]。這樣的音樂課堂,并沒有與信息化工具銜接起來,很難跟上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腳步。
(三)實踐活動不足
音樂教師設計民族音樂文化教學方案時,很容易出現(xiàn)“突出理論、弱化實踐”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開展民族音樂文化相關實踐活動時,音樂教師力量薄弱,很難獲得學校內(nèi)部各方力量的支持。比如,在一些大規(guī)模的民族音樂文化活動中,音樂教師不能單純地依靠個人力量,需要各個專業(yè)的配合,需要各個部門的大力支持。然而,學校并沒有重視這方面的協(xié)調(diào)工作,專業(yè)與專業(yè)之間默契不足,部門與部門之間溝通不暢。學校沒有給予音樂教師必要的支持,音樂教師很難按照預期,策劃大規(guī)模的校內(nèi)實踐活動。另外,為了組織多元化的民族音樂文化活動,音樂教師要獲取優(yōu)質(zhì)的校外資源,將民族音樂文化活動延伸出去,與社會環(huán)境緊密融合在一起。但是,從實際情況來分析,有些學校并未重視音樂教師的訴求,教師走出校園之后,缺乏實踐活動方面的合作伙伴,缺乏實踐平臺,難以策劃民族音樂文化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果千篇一律地開發(fā)校內(nèi)資源,不關注校外環(huán)境,很可能限制音樂教師的發(fā)揮,不利于突出民族音樂文化教學中的實踐活動。總體來說,在民族音樂文化的推廣之路上,音樂教師既要獲得校內(nèi)的支持,也要爭取校外的合作[6]。
三、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關于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傳承,相關教師要引起重視,主要措施為:“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相關資源的整合”“巧妙利用各類信息化工具”“策劃多種民族音樂文化色彩的活動”,教師可以圍繞這幾點,落實民族音樂文化相關教學任務。具體分析如下。
(一)加強資源整合
音樂教師要充分打開認知視角,加強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整合工作。例如,通過“網(wǎng)易云音樂”“QQ音樂”“咪咕音樂”“酷狗音樂”“全民K歌”等網(wǎng)絡平臺,分析點播率較高的民族音樂作品,以及民族音樂領域的優(yōu)秀創(chuàng)作者,整合一些熱門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以“追求資源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不斷提升資源質(zhì)量,積極推進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此外,考慮到民族音樂文化資源類型多、形式多,音樂教師要做好資源的編輯工作[7]。比如,通過多媒體工具,將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劃分到不同的課件中,配上圖片、音頻,形成一個個獨立的教學資源包。這不僅是一種便捷的教學資源包,也是一種易于傳遞、易于共享的學習資源包,學生可以拷貝該資料包,用于課后的自主復習。
(二)利用信息化工具
音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工作,告別落后的方式方法。具體來說:一方面,互動模式的教學。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穿插多種微課,以微課為話題,創(chuàng)造互動機會,在互動的熱烈氛圍中,滲透民族音樂文化元素。例如,根據(jù)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搜集陜北地區(qū)的生活素材,以及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設計成“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民族音樂文化微課”,組織學生討論陜北民歌的特征,以及陜北民歌與紅色文化的關系,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混合模式的教學。教師可以采取混合模式的教學,將音樂教學分為兩大版塊。在線上版塊中,教師側(cè)重于音樂鑒賞,在線下版塊中,教師重點突出音樂交流和音樂實踐[8]。舉例來說,在蒙古族民歌中,有氣息寬廣的長調(diào),也有曲調(diào)緊湊的短調(diào),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播放《嘎達梅林》和《牧歌》,配上相應的簡譜,按照“鑒賞”“交流”“演唱”的流程,構(gòu)建混合模式的音樂課堂,帶領學生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
(三)策劃多種活動
融合與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離不開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不能弱化實踐教學。首先,在校園內(nèi),學校要重視協(xié)調(diào)工作,通過“校園活動分工合作機制”,將各個專業(yè)聯(lián)系起來,將活動任務分配到各個部門,呼吁齊心協(xié)力,共同關注校園活動的策劃,給予音樂教師必要的支持,策劃出越來越多大規(guī)模的民族音樂文化活動,比如,“民族音樂文化創(chuàng)新論壇”“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節(jié)”“民族音樂文化原創(chuàng)評選”等,為學生營造活躍的校內(nèi)氛圍。其次,在校園外,學校要重視音樂教師的訴求,積極開發(fā)校外的實踐活動資源,支持音樂教師走出去,支持學生進行親身體驗。比如,學??梢月?lián)系各類藝術培訓機構(gòu),搭建友好合作的關系,共同策劃民族音樂文化主題的活動,如“民族音樂文化走進社區(qū)”“民族音樂文化走進鄉(xiāng)村”“民族音樂文化走進幼兒園”“民族音樂文化走進企業(yè)”……將民族音樂文化活動與社會環(huán)境融合起來,突出民族音樂文化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深層次影響力,讓珍貴的民族音樂文化延伸出去,加快民族音樂文化的推廣。
四、結(jié)束語
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不容忽視,音樂教師要引起重視,從“融合”與“傳承”兩個角度,認真推進相關教育教學工作。具體來說:第一,加強資源整合,分析網(wǎng)絡平臺上的民族音樂作品,將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劃分到不同的多媒體課件中;第二,利用信息化工具,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設計互動模式的教學和混合模式的教學;第三,策劃多種活動,建立“校園活動分工合作機制”,開發(fā)校外的實踐活動資源。
參考文獻:
[1]張清華,韋小凱.流行元素與民族元素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的融合路徑探究[J].戲劇之家,2021(09):119-120.
[2]肖晗.基于大眾文化語境下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有效路徑[J].速讀(中旬刊),2020(08):110-111.
[3]周翠麗,徐征.高校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策略[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0(13):13-14.
[4]張婉俠.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高教探索,2019(08):11.
[5]呂春媚.非遺音樂文化進高校傳承發(fā)展模式研究——以銅鼓音樂文化為例[J].藝術評鑒,2021(03):44-46.
[6]張祖順.中國當代藝術歌曲演唱風格探究[J].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綜合版),2021,21(05):153-156.
[7]王維,孫南航.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J].戲劇之家,2021(07):56-57.
[8]李珊珊.高校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具體策略[J].藝術評鑒,2021(1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