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友諒是元朝末年著名的農民軍領袖,在元末明初農民戰(zhàn)爭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陳友諒的性格復雜多樣,既有堅毅果斷、堅忍不拔、不斷進取、驍勇善戰(zhàn)等積極特征,也有猜忌心重、不講道義、心狠手辣、迷信武力等缺點。陳友諒爭霸征程的成敗,與他的這種個性有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陳友諒;大漢政權;性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K878?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2-006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21
陳友諒是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其影響遍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區(qū),其領導的陳漢政權沉重打擊了元王朝統(tǒng)治。在爭霸天下過程中,陳友諒屢次與朱元璋交戰(zhàn),最終于鄱陽湖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而死,其政權也隨之瓦解。陳友諒在元末明初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成敗原因也為后人所深思。本文旨在從其性格特征對事業(yè)發(fā)展的影響來展開研究,以期加深對陳友諒成敗原因的認識。
一、陳友諒的積極性格對其發(fā)展影響
(一)堅毅果斷
堅毅果斷是陳友諒的鮮明性格特征之一,這種性格使得他在關鍵時刻把握住時機,絕不猶豫。在處理與倪文俊、徐壽輝的關系時,陳友諒的表現(xiàn)極為干脆果決。陳友諒曾為倪文俊的主簿,但“倪為丞相,頗驕恣,待其下無恩” ①。倪文俊大權在握,他的存在不利于陳友諒在天完政權內的進一步發(fā)展。所以當倪文俊逃往陳友諒處時,陳友諒“遂乘釁殺文俊,并其兵,自稱宣慰使,尋稱平章政事” ②。陳友諒沒有因為曾為倪文俊主簿就心慈手軟,而是果斷將倪文俊殺死,使得自身權勢大為增加,有利于自身發(fā)展。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挾持徐壽輝進攻朱元璋,在部隊進駐采石時,“戒壯士挾鐵撾擊碎其首,壽輝既死,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 ③,徐壽輝雖為天完政權的皇帝,但是本人并沒有特別突出的才干,只是外表英俊而被推舉為首領,《國初群雄事略》中稱其只是“姿狀龐厚,無他長” ④。徐壽輝能力有限無法帶領天完政權繼續(xù)前行,所以陳友諒將其殺死奪取大權,這種堅毅果斷可以使其抓住時機,是有利于起義軍發(fā)展的。
(二)積極進取
積極進取也是陳友諒不可忽視的突出性格特征。元末百姓生活困苦,起義不斷。與此同時,很多起義軍領袖如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等雖起兵抗元,但只是劫掠一方,并沒有進取精神。正如《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然皆闔門坐大,非有圖天下之志也” ⑤。這些起義軍領袖只是割據(jù)一方,并沒有爭取天下的雄心壯志。而陳友諒與這些起義軍領袖大不相同,他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斷進取,這種積極進取的性格使得陳友諒始終能夠保持積極奮發(fā)的態(tài)度,不斷擴張疆域。谷應泰對此評價:“獨陳友諒以驍鷙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⑥陳漢政權最終能夠因此而雄踞一方,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勢力之一。
在爭霸天下的過程中,有勝利也有失敗,但是無論遭到多大的打擊和挫折,陳友諒都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意志蕭條。高岱稱贊道:“友諒之勇略,雖或未及項羽,而剽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 ⑦陳友諒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打擊,都能在短時間內卷土重來。
(三)剽悍好斗
陳友諒為人驍勇善戰(zhàn),其剽悍好斗的性格十分突出。這一性格也是成就其霸業(yè)的重要保證,對事業(yè)發(fā)展有重要作用。宋濂的《平漢錄》中記載:“友諒奮臂蓬湖,提戈荊楚,遂能屢破堅城,卒僣尊位,可謂勇矣。” ⑧陳友諒剽悍好斗的性格得到了宋濂的稱贊認可?!蛾悘埵侣浴酚涊d:“陳友諒,沔陽魚人子也,與其弟友仁、友貴至正中剽掠村落,官軍累討不能平?!?⑨這反映的是陳友諒與其弟憑借自身驍勇而剽掠一方的情況。這些史料都對于陳友諒的剽悍好斗,驍勇善戰(zhàn)予以了充分的認可和肯定。這種剽悍好斗的性格有助于鼓舞士氣,振奮人心。這種性格幫助陳友諒在元末群雄并起的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將領的剽悍好斗對其部下的戰(zhàn)斗力以及士氣凝聚也會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有助于鼓舞士氣、振奮人心,對其爭霸事業(yè)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四)頑強執(zhí)著
陳友諒的性格有著鮮明的頑強執(zhí)著的特點,集中體現(xiàn)在其不畏困難和堅持抗元兩個方面。首先,陳友諒的頑強執(zhí)著體現(xiàn)在他遭遇失敗時候的態(tài)度,高岱曾經這樣論述過陳友諒面對失敗的應對措施:“觀其龍江敗歸,還襲安慶;九江之失,疾奔武昌。及徐達召還,不旋踵而有江州之入。是皆敗衄之后,旬日之間,而能陷城摧敵?!?⑩這種頑強執(zhí)著的性格使得陳友諒不被困難所擊倒,不達目的不罷休,很快就能重整旗鼓。其次,陳友諒始終堅持抗元,抵擋住了元王朝高官厚祿的誘惑,這與其他起義軍領袖對元朝的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對比。即使是朱元璋也曾對元朝短暫地采取了比較曖昧的態(tài)度。張士誠更是在至正十七年(1367)便投降元朝,也談不上堅持抗元。只有陳友諒從參加農民起義軍開始,從沒有動搖過反元的決心,頑強執(zhí)著地反抗元朝統(tǒng)治,絕不屈服。
吳晗先生曾對陳友諒的歷史貢獻有過評價:“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tǒng)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被保存著,供來往游人悼念?!??陳友諒的積極性格推動了其事業(yè)的發(fā)展,對元末農民大起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二、陳友諒的消極性格對其發(fā)展的影響
(一)猜忌心重
陳友諒為人好權術,有極強猜忌心,對他人缺乏信任?!睹魇贰贩Q其:“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這種性格也被朱元璋反復利用,嚴重阻礙了其事業(yè)的發(fā)展。趙普勝是陳漢政權的重要將領,深為朱元璋所忌憚。朱元璋曾經說道:“普勝雖勇而寡謀,友諒挾主以令眾,用間以離之,一夫之力耳。” ?朱元璋利用陳友諒的猜疑心,施以離間計,使得陳友諒和趙普勝的關系破裂,“普勝出迎,至雁汊登舟,友諒殺之,并其軍” ?。朱元璋對于陳友諒猜忌心重的深刻把握,挑撥二人的關系,使得陳友諒殺掉趙普勝,自毀長城。在逐鹿天下的過程中,維持統(tǒng)治集團內部上下之間親密關系,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戰(zhàn)斗群體至關重要,沒有猜忌懷疑而能成大事的。中國古代豪杰對待下屬多采取不同的方式,諸如恩惠、利益等等,這些方式各有優(yōu)劣,但都有利于團結統(tǒng)治集團,提高凝聚力。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離間計殺害趙普勝,丁普郎、傅友德等都因此歸順朱元璋,削弱了陳漢政權的力量。這種單純以權術馭下,對部下充滿猜忌的行為,使得統(tǒng)治集團內部關系脆弱,爭霸天下更是難上加難。劉辰對此明確論述:“陳友諒有趙普勝,疑而殺之,卒致群小離心,尚欲與我太祖角勝,難矣!” ?這種猜忌性格影響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凝聚力,“英雄豪杰欲大有為于天下,其成敗有幾也。推誠結納者無不成焉,懷疑猜忌者無不敗焉” ?。猜忌心重很難取得爭霸天下的勝利。
在陳友諒攻打應天之時,朱元璋也充分利用了陳友諒的猜忌性格。朱元璋知道康茂才與陳友諒有舊交,讓康茂才寫信給陳友諒,詐為內應,誘其輕進,欺騙陳友諒行軍至江東橋。但當陳友諒至江東橋時,“見橋皆鐵石,乃驚疑,連呼老康,老康無應之者” ?。陳友諒為人猜忌多疑,沒有得到康茂才的回應,心中猜疑有詐就不愿前進,只能被迫改變作戰(zhàn)計劃,最終遭到埋伏而全軍潰敗。陳友諒這種猜忌性格對其爭霸事業(yè)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明太祖實錄》中對于這種性格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進行了論述:“友諒有權術,兵強一時,及弒主稱帝,群下多不服而叛,遂至滅亡,死時年四十四。自稱帝至死,僅四年?!??可以說,陳友諒悲慘命運與其這種猜忌多疑性格密切相關。
(二)不講道義
陳友諒對仁義道德嗤之以鼻,不講道義。陳友諒殺掉倪文俊而掌握大權,后在采石殺徐壽輝稱帝,這種堅毅果斷有利于農民起義軍的向前發(fā)展。但弒主屬于大逆不道的行為,為人所不齒,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負面影響。但陳友諒卻對此毫不重視,毫不掩飾地弒主使得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人心浮動,影響了政權的凝聚力。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在殺死徐壽輝后,就引起了同為天完重臣明玉珍的嚴重不滿,明玉珍氣憤地說:“與友諒俱臣徐氏,顧悖逆如此?!??陳友諒的弒主為明玉珍所不齒,就斷絕了和陳友諒的來往。正所謂師出有名,陳友諒不講道義,也對事業(yè)帶來了消極的輿論影響。徐達說道:“師直為壯,今我直而彼曲,焉有不克?” ?《明史紀事本末》對此也有記載:“友諒弒徐壽輝后,將士離心,政令不一,驍勇如趙普勝,又忌而殺之,雖有眾,不足恃也?!??可見陳友諒的不講道義,使得其對仁義禮法不屑一顧,不注重輿論形勢,導致將士離心、統(tǒng)治集團內部向心力大為下降,對其爭霸天下產生了消極作用。
(三)輕浮隨意
陳友諒性格輕浮隨意,對戰(zhàn)爭缺乏嚴謹全面考慮。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用兵大多都是率性而為,缺乏定式和嚴密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這種輕浮草率的性格使得陳友諒不能在取得進展后,采取合理的行動來推動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秶跞盒凼侣浴分芯蛯﹃愑颜忂@種隨意性格表示了惋惜之情:“惜其昧強弱之勢,失先后之著,據(jù)形勝之地,不能進取襄鄧,以窺中原;昧觀釁之法,漫焉輕涉龍江,已取覆敗。及我方有安豐之后,金陵空虛,則又老師洪都而不為扼搗之計。用兵之道,當如是乎?豈可盡委天命耶!” ?
這種性格使得陳友諒容易被情緒所左右,往往以個人情緒為準而發(fā)動戰(zhàn)爭,缺乏對局勢的準確冷靜分析。比如朱元璋進攻安豐時,陳友諒沒有抓住大好時機攻打應天,而是選擇攻打洪都。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zhàn)后,對陳友諒不直取應天而攻打洪都的行為表示了慶幸,對劉基說:“使友諒乘虛直搗應天,大事去矣。乃頓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陳友諒這種輕浮草率的性格,使其缺乏全盤考慮,沒有對征戰(zhàn)進行細致全面的部署。朱元璋也曾對陳友諒這種輕浮隨意的性格有過批評,“今日適勞于東,明日又馳騖于西,失眾心也” ?。沒有穩(wěn)定的戰(zhàn)略部署,軍事行動經常隨性而為,將士們苦不堪言。這帶來的結果只能是將帥離心,統(tǒng)治集團內部怨聲載道,不利于其爭霸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政權的鞏固。
(四)暴虐無情
陳友諒的性格中還有一突出特點就是暴虐無情。倪文俊、趙普勝及徐壽輝都與陳友諒關系密切,但陳友諒為了權力將其全部殘忍殺死。在征戰(zhàn)中,陳友諒更是多次殺害朱元璋方的文臣武將。宋濂稱其“然既戕主帥,復弒天完,兇戾罕儔,殘虐無厭,人謂項籍矯殺冠軍,陰弒義帝,大抵同矣” ???梢哉f,陳友諒的暴虐無情是顯而易見的。
陳友諒的暴虐無情不僅體現(xiàn)在殺將領,還表現(xiàn)在殺俘虜中。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zhàn)時,一怒之下盡殺俘虜,這種心狠手辣、慘無人道的行徑與朱元璋形成了鮮明對比。朱元璋在戰(zhàn)后釋放俘虜,對其療傷,并下令說:“但獲彼軍,皆勿殺?!??陳軍人心浮動,將士們愈發(fā)不滿陳友諒的暴虐無情,加速了陳軍的瓦解,也加快了陳漢政權的滅亡。陳友諒這種心狠手辣的性格,雖然能夠取得一定震懾效果,但不利于爭取士兵的擁戴和廣大人民的支持,這種暴虐無情也使得他喪失了人心,加速了陳漢政權的滅亡。
(五)驕傲自大
陳友諒十分的驕傲自大,囂張跋扈。朱元璋也曾對此有過精彩論述:“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圓,故先攻友諒?!??可以說陳友諒狂妄自大的性格是顯而易見的。陳友諒殺死徐壽輝后便登基稱帝,“既僣號,盡有江西、湖廣之地,恃其兵強,欲東取應天” ?。陳友諒剛愎自用,自認為兵強馬壯而順江而下攻打朱元璋。在面對堅固的太平城池的時候,陳友諒憑借自身船艦優(yōu)勢,輕而易舉地攻占了太平,這次勝利使得陳友諒更加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在攻打應天時,陳軍卻大敗而歸,損失慘重。陳友諒沒有從這次失敗中反思自己,而是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實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認為上次戰(zhàn)敗的教訓在于沒有發(fā)揮水軍優(yōu)勢,仍然迷信武力能解決一切問題。在攻打洪都時,陳友諒依舊狂妄自大,絲毫沒有考慮過失敗會有何后果,而是盲目自信,孤注一擲。這種狂妄自大的性格也給陳友諒以沉重的打擊,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陳軍大敗損失慘重,陳友諒兵敗身亡,陳漢政權元氣大傷。至此鄱陽湖之戰(zhàn),以朱元璋的全面勝利而告終,陳漢政權不久也隨之瓦解。
朱元璋也對于陳友諒的狂妄自大提出批評:“陳氏之敗,非無勇將健卒。由其上下驕矜,法令縱弛,不能堅忍,恃眾寡謀,故至于此。” ?可以說驕傲自大是陳友諒滅亡的重要原因。正如《明史》中總結道:“友諒、士誠起刀筆負販,因亂僣竊,恃其富強,而卒皆敗于其所恃。” ?可以說,陳友諒的失敗和他這種狂妄自大是密不可的。
三、總結
作為元末大起義中的重要領袖,陳友諒及其陳漢政權沉重打擊了元王朝的統(tǒng)治,在元末明初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陳友諒的性格鮮明突出,我們應當全面客觀地分析其個性特征對事業(yè)發(fā)展的影響。陳友諒性格中如堅毅果斷,驍勇善戰(zhàn),不斷進取,堅忍不拔等積極正面的因素使得他為加速元的滅亡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人無完人,陳友諒過分迷信武力,不講究道義,好猜忌而無容人之心,性格隨意,心狠手辣等消極方面,又注定了其無法獲得最后的勝利。
注釋:
①(明)葉子奇:《草木子》卷3上,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48頁。
②③?(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23《陳友諒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688頁。
④(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3,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64頁。
⑤⑥(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50頁。
⑦⑩?(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4,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09頁。
⑧?(明)宋濂:《平漢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
⑨(明)吳國倫:《陳張事略》,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頁。
?吳晗:《吳晗說明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頁。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23《陳友諒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687頁。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2頁。
??(明)劉辰:《國初事跡》,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3頁,第17頁。
?《明太祖實錄》卷8,第6頁,至正二十年五月庚申,史語所1962年版。
?《明太祖實錄》卷13,第4頁,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壬戌,史語所1962年版。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23《明玉珍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702頁。
?(明)吳國倫:《陳張事略》,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4頁。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8頁。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太祖本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頁。
?《明太祖實錄》卷13,第4頁,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壬申,史語所1962年版。
?《明太祖實錄》卷12,第10頁,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丙戌,史語所1962年版。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3《太祖本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6頁。
作者簡介:
侯俊騰,男,山東威海人,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