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題詩是詩題在16字以上且富有敘事性特色的詩歌類別,考察不同時期的長題詩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在促成宦游目的、記錄緣由、消解文字隱喻性和多義性、促使抒情與敘事良性互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成因也與元代華夷一體的文化土壤具有密切聯(lián)系。長題詩是唐代以來詩歌逐漸生活化、日?;瑥亩纬傻闹匾悇e。長題不僅可以將詩人的個體經驗傳遞給讀者,同時采用典故、特有語詞敘事,富有張力。長題詩特征的形成與文人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文化環(huán)境息息相關。文章僅以元代作為考察范圍,分析元代長題詩的時代特征及成因,以供參考。
關鍵詞:元代;長題詩;華夷一體;文化土壤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03
1 長題詩的定義及研究范圍
“長題即指與短題相對,字數(shù)眾多、敘述翔實的題目。”[1]這樣的表述過于籠統(tǒng),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正常成人每分鐘呼吸12~20次[2],換一次氣的時間間隔約為4秒。一般中國人的語速在每分鐘240個字左右,即每秒鐘可以讀4個漢字。換言之,中國人在讀至約16個漢字時便需要換氣,根據(jù)生理結構和表達習慣,可將有16個字及以上的詩題定義為“長題”,本文即以此為界定標準,展開討論。
元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在華夷一體的文化土壤里,定會產生一些獨屬于元代的文化特質。元代文史研究大家楊鐮先生提出,元詩具有敘事化的傾向,筆者在閱讀詩歌敘事化相關材料時,發(fā)現(xiàn)學界聚焦詩歌正文的敘事性①,但對詩題的敘事性關注寥寥。因此,筆者以敘事視角觀照元詩長題,探討元代詩歌的敘事性特點,發(fā)掘華夷一體的文化土壤對元代長題詩發(fā)展的影響。
“馬上得天下”的蒙古統(tǒng)治階層在立國之初并不重視文化、文學,他們將治下百姓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大族群。由于各民族相互接觸,涵化日深,不少蒙古、色目士人登上了中國文化史的舞臺,與漢族文士共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元代“多族士人圈”。翻檢楊鐮先生主編的《全元詩》發(fā)現(xiàn),長題詩俯拾即是。以第一冊為例,其收錄13位詩人的1811首詩,長題詩存85首,若按此比例推衍,元代長題詩應不下5000首。以“多族士人圈”和“長題詩”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馬祖常、薩都剌、廼賢等少數(shù)民族詩人可納入本研究的考察范圍。
2 元代西域詩人的長題詩
馬祖常,字伯庸,色目雍古氏。世奉基督教,占籍光州。祖常為延祐二年首科進士,授翰林應奉。順帝即位,仕至御史中丞。有詩文集《石田集》15卷,存詩764首,其存詩量位居元代蒙古、色目詩人之首。生平事跡可見《元史》本傳卷一四三。馬祖常詩文均具時名,蘇天爵謂其為文“富麗而有法,新奇而不鑿”,其詩“接武隋、唐,上追漢、魏,后生爭慕效之,文章為之一變”[3]。由此可見,其詩宗唐,并有漢魏風骨。且其與虞集等人更唱疊和,對館閣詩人群體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馬祖常存詩508首,其中長題詩共10首。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馬氏作為寫作長題詩的西域詩人,其詩富有時代氣息。抒情與敘事是中國文學的兩大傳統(tǒng),但古人對二者并不能一視同仁,他們將敘事作為詩歌抒情的輔助性手段。到了元代,此種局面逐漸被打破,在長題詩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董乃斌在對李商隱的詩歌進行敘事分析時,對其詩進行了大致的分類,包括新聞報道式敘事、碑志式敘事、人物特寫式敘事、寓言傳奇式敘事、詠史式敘事和日記式敘事。而馬祖常的長題詩多涉及友朋唱和,難以恰切地歸入上述六類,可稱之為“人物交往式敘事”,如《王繼學同張學士壽寧宮祠宿,奉寄一首》,馬氏長題之作看似與孟浩然、李白等人的宴集、贈答之作類似,實則不然。馬氏交往對象廣泛,既有虞集這樣的文壇宗主,也有名不見經傳的蕭性淵之流。作為色目士人的馬祖常,交往的對象不僅有漢人、南人,也有蒙古人、色目人,不僅有文人雅士,也有方外之士。
詩歌的敘事不似小說戲曲那樣需要有完整的情節(jié),不能條分縷析事件的過程,只能突出典型場景,這就要求詩歌在保證語言凝練的同時,發(fā)揮“一以當百”的效用。馬祖常的長題詩便是如此,以《蕭性淵善鼓琴……遂為賦漢銅馬式歌以送之》為例,分析其敘事特征。從詩歌內容來看,可推知“塞上將軍”獲得了一匹駿馬,地點從“陰山”移至“江南”,時節(jié)從“獵獵霜風”的秋冬季節(jié)變化至“綠蕪”眾多的春天,此外再無其他敘事因子?!叭蠈④姟笔鞘捫詼Y,其有音樂才能,與馬祖常有舊交,任職江南前在和林謀事,此番前往江南任巡徼之職,因此正文有地點和季節(jié)的變化。詩題中用伏波將軍馬援“銅馬式”的典故進行敘事,表達了對友人江南任職后以身作則的希冀,因為有“銅馬式”的故事作為語碼傳遞情感,詩人便不需要抒寫自己對友人的勸勉,取得以少總多的效果。詩題承擔主要的敘事功能,詩歌正文的抒情便不會因為篇幅的限制和敘事因素的擠壓而捉襟見肘,如此舉措使得詩歌的敘事與抒情形成了良性互動。
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西域回族人。關于薩都剌的生卒年以及族屬問題,研究者頗多且無定論,茲取學界主流觀點。薩都剌現(xiàn)存詩647首,長題詩35首。和馬祖常相比,薩都剌的長題詩數(shù)量較多,其中不乏與多族士人的交往。“雨”作為敘事因子在薩都剌的長題詩詩題中出現(xiàn)了5次之多,試看如下5例。
(1)夏夜積雨霽,陰云不收,病坐南軒,月復出
(2)秋日雨中登石頭城,訪長老珪白巖不遇
(3)九月七日舟次寶應縣,雨中與天與弟別
(4)余與觀志能俱以公事赴北舟至梁山泊,時荷花盛開,風雨大至,舟不相接,遂泊蘆葦中,余折蘆一葉,題詩其上,寄志能
(5)夜宿池陽石墨驛納涼,溪橋,文皇南幸江陵駐蹕所也,徘徊久之,賦詩未就,忽雷電晦冥,風雨大作,急趨驛舍,秉燭寫東壁,時至順壬申五月②
首題詩人并未將“夏夜積雨”作為詩歌的表現(xiàn)對象,或者說只是將它作為“月復出”的序曲,在這樣的情況下“雨”的敘事有效性被削弱。第二和第三題涉及的兩場秋雨,是對現(xiàn)實情狀的描摹?!笆^城上去,紅葉雨紛紛。半日不見路,四山都是云。”那場秋雨或是“半日不見路”的誘因,增加了尋訪長老珪白巖的難度。第三題的那場秋雨并不能阻止兄弟分離,反而更能牽動二人離別時的傷感情愫。第四首詩為七言絕句,詩題字數(shù)卻達到46字,為讀者交代了寫作此詩的緣由?!帮L雨大至”是當時詩人與觀志能所遭遇的突發(fā)情況,其導致“舟不相接”,遂停泊在蘆葦中,這是此次蘆葉題詩的間接原因,因此“風雨大至”是此詩敘事的關鍵。末題中“雷電晦冥,風雨大作”是促成“賦詩未就”現(xiàn)狀改變的契機,同時“風雨”也成為詩人的表現(xiàn)對象,“雨露春深草木知”亦隱含對在位者恩澤的頌揚。
自首題中作為序曲的“雨”,到第二、第三題中作為誘因和渲染的“雨”,再到第四、第五題中作為轉變契機和表現(xiàn)對象的“雨”,“雨”的表現(xiàn)力各不相同,敘事的有效性逐漸增強。薩都剌用自己的方式讓特殊的敘事因子在詩題中活了起來。
廼賢,字易之,漢姓馬,因又名馬易之,號河朔外史,西域葛邏祿人。在元代少數(shù)民族詩人中,廼賢的長題詩占比最大,其現(xiàn)存詩161首,長題詩19首。元朝實行“兩都制”,帝王夏季要去上都避暑理政,此制度正式確立于忽必烈時期,主要目的是聯(lián)系和控制漠北蒙古的宗親諸部,廼賢寫有不少上京紀行詩,其中不乏長題詩,如《失剌斡耳朵觀詐馬宴奉次貢泰甫授經先生韻》。此題運用元朝特有的語詞進行敘事?!笆ж荨笔敲晒湃藨T用的名;“斡耳朵”起源于遼太祖設立的禁軍及皇家警衛(wèi)系統(tǒng),意為宮帳或宮殿;“詐馬宴”又稱“只孫宴”,指每年六月吉日,在車駕行幸處張宴為樂的盛會。
廼賢多在詩歌正文中展現(xiàn)西域風物,如“鳳笙屢聽伶官奏,馬湩頻煩太仆添”,“馬湩”原指馬乳,這里指的是蒙古人常飲的用馬乳制成的馬奶酒。文武大臣在宴會上欣賞著中原的笙曲,飲著蒙古人特制的馬奶酒,別有情調。再如,“宮女侍筵歌芍藥,內官當?shù)畛銎烟选保捌烟选痹跐h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被引入中國,彼時已過千余年,不屬于罕見物,但結合宮帳內外富有民族特色的裝飾,頗有西域風情。透過元朝特有的詞語,可以窺見現(xiàn)場裝飾之華麗,儀式之隆重,樂曲之美妙,飲食之豐盛,其指向義廣闊,取得了獨特的敘事效果。其他的長題如“雨夜同天臺道士鄭蒙泉話舊并懷劉子彝”,清晰地交代了詩人在上都的緣由,一些未達16字的詩題如“賦環(huán)波亭送楊??睔w豫章”等亦有較強的敘事性。
3 元代長題詩風行的原因
元代長題詩創(chuàng)作并不限于上述二位西域詩人,其他少數(shù)民族詩人如蒙古遜都思氏月魯不花、漢族詩人如詩文大家王惲、“元詩四大家”、楊維楨等均有數(shù)量不等的長題詩。值得玩味的是,元代有多位詩人詩歌僅存一首,且屬長題,如張德老《和龍虎虛舟陳士囦,隨侍天師真人游大滌》。長題詩在元代屢見不鮮,詩人在朝在野均有之,屬多族文人群體,元代長題詩風行的原因值得探究思考。
中國古代詩歌題材之多、流傳之廣,其他文學體裁幾乎無可匹敵。然而,中國古代漢語詩歌長于抒情而短于敘事,這是實際情況?!对娊洝分小渡瘛贰豆珓ⅰ贰毒d》等被稱為周代史詩,《孔雀東南飛》等被稱為漢語長篇敘事詩,而其篇幅、敘事技巧難以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英雄史詩相媲美。究其原因,這與人們對周遭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體認有關,因此不同地區(qū)形成了各異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以及與之對應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呈現(xiàn)出特有的民族性格。
有學者為了與西方文論的“再現(xiàn)主義”相對應,將中國古代文論稱為“表現(xiàn)主義體系”,其理路與上文涉及的“再現(xiàn)型”“表現(xiàn)型”文論相似,但在深度和廣度上更勝一籌③。漢民族善抒情而輕敘事,這是受中原農耕文明的影響。加之在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上,漢民族循著言志、言情的道路前進,因此“再現(xiàn)型”藝術長期處于幼年時期。而游牧民族似乎更青睞于“再現(xiàn)型”藝術,其不似漢民族安土重遷,而是四海為家,眼前風物常常轉瞬即逝,因此形成了注重記述的習慣,這也使他們具有較強的描繪、分析客體的能力。三大英雄史詩及民間敘事詩《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敘事民歌《嘎達梅林》等都是游牧民族的杰作。元代民族眾多,往來便利,各族人民混雜而處,在華夷一體的文化土壤里,不僅蒙古、色目文士將善于“再現(xiàn)”的民族基因融入自己的漢語詩歌寫作中,而且“各族間共同的士人群體意識業(yè)已超越種族的藩籬”[4],漢族士人也寫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敘事詩。劉嘉偉教授曾從多方面總結元代敘事詩的新變:元代中后期詩人“不僅敢于大膽揭露社會問題,而且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上,元代詩人多“以婦女為表現(xiàn)中心……增添了老婦、女勇士、女軍人的藝術形象”[5],在中原農耕文明、塞外游牧文明與西域商業(yè)文明的碰撞交融下,多族士人共同促進了元代敘事詩的繁榮,在華夷一體的文化土壤里,善于敘事的民族基因已融合成為元人共有的文化底蘊。此外,不少元代詩人將敘事因子移植到詩題中,創(chuàng)作出詩題多敘事、正文多抒情的文本樣態(tài),在為詩歌正文減負的同時,又使得詩題更富有張力。
4 結語
元代的文化政策粗疏,科舉時行時廢,文倡于下,沒有文字獄,因此詩是注重審美且超越功利的,元人將寫詩視為一種生活樂趣、審美享受。長題詩具有記錄緣由、消解文字的象喻性和多義性,以及將詩人個體經驗清晰地傳遞給讀者的功能,而文人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文化環(huán)境也造就了不同時期的長題詩的不同特征。本文論述的長題詩僅以元代作考察范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有關長題詩其他方面的研究及其元代以后的發(fā)展,有待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黃小珠.論詩歌長題和題序在唐宋間的變化:以杜甫、白居易、蘇軾為中心[J].江海學刊,2014(6):192.
[2] 詹華圭.診斷學[M].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141.
[3] 李修生.全元文:第40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54-55.
[4] 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479.
[5] 劉嘉偉.華夷一體與元代敘事詩的新變[J].蘭州學刊,2016(4):29.
作者簡介:吳軍(1996—),男,江蘇蘇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元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