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
【摘 要】識字是低年級學生重要的語文學習活動,除了從常規(guī)的識字、課文教學中進行識字活動,非連續(xù)性文本對學生識字的作用也不能忽視,非連續(xù)性文本直觀、簡潔、醒目,對識字教學具有獨特的價值。本文擬結合教材和低年級學生的學情,探究非連續(xù)性文本與識字教學有效融合的原則與策略。
【關鍵詞】非連續(xù)性文本 低年級識字教學 有效融合
識字是小學低年級學生重要的語文學習活動,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內(nèi)容?,F(xiàn)行的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除了把識字任務分解至常規(guī)的識字、課文教學中,每冊還安排了一定數(shù)量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幫助學生識字??梢钥闯?,非連續(xù)性文本對識字教學具有獨特的價值。本文擬結合教材、低年級學生的學情,探究非連續(xù)性文本與識字教學有效融合的原則與策略。
一、非連續(xù)性文本與識字教學融合的理論基礎
(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特點
非連續(xù)性文本作為文本的一種類型,由邏輯、語感不嚴密的段落層次構成,概括性強、醒目、簡潔,如圖表、圖解文字、目錄、索引等都屬于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范疇。
(二)教材識字篇目情況概述
筆者整理了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一至四冊所有識字篇目及當中所蘊含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資源,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低年級教材僅識字篇目就包含了圖片、視頻、音頻、實物、泡泡提示語等多種非連續(xù)性文本資源,漢字身上有著天然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的基因。
(三)非連續(xù)性文本與識字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中國的漢字,大多數(shù)是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古人造字的智慧,決定了中國的很多文字都是有根之樹、有源之水,這表明我們的識字教學一定會跟非連續(xù)性文本有所接觸。
此外,低年級的識字教學絕不能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識字表、寫字表,這遠遠滿足不了學生自由閱讀的需要。非連續(xù)性文本形式多樣、靈活,容量大、范圍廣,是自然存在的一個豐富的識字場域,可以強有力地補充學生識字的學習資源。從非連續(xù)性文本中識字,是學生大量識字的必然要求。
漢字是一種符號,只有在語言實踐中經(jīng)歷認讀、理解、運用的過程,其附著的意義才能扎根于心,成為學生可以隨時運用的工具。非連續(xù)性文本實用功能明顯,可以給學生提供充分利用中國語言文字的實踐機會。
二、非連續(xù)性文本與識字教學融合的原則把控
(一)趣味性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這就要求教師結合非連續(xù)性文本創(chuàng)設各種有趣的活動,幫助學生輕松愉快地識字。
以《猜字謎》為例,全文是兩首字謎,沒有一定的識字量,學生讀不懂謎面,更別談能猜到謎底。但有了“猜字謎”這樣一個有趣的活動,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受到了鼓舞,或請教同學,或查閱字典,不知不覺中識字量就增加了。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繼續(xù)提供幾個字謎,或者讓學生自己來編寫謎語。“謎語”這一趣味性強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讓學生識記起漢字來有激情、有動力。
(二)扎實性原則
識字,是為了服務于今后的閱讀和寫作,閱讀、寫作能力開發(fā)的早晚和收到的效果跟識字有著直接的關系,這使得學生必須將生字掌握扎實。
《日月明》一文,將造字原理蘊含在朗朗上口的歌韻中,向學生介紹了明、男、尖、塵等會意字。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把漢字背后的造字原理講給學生聽。如教學“塵”字,塵的本意是指飛揚的微小土粒,這個“塵”字上面一個“小”,下面一個“土”,就是指的“小小的土”,學生就能夠進行理解性記憶。在區(qū)分形近字時,有了對漢字來源的深刻理解,學生區(qū)分的正確率也隨之得到了提高。漢字背后的造字故事也是一種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師要善于用好這一資源。
(三)生活化原則
生活中處處都要用到語言文字進行交流,這都是識字的契機。將識字活動更好地與學生生活鏈接,從生活中識字,能有效促進學生識字數(shù)量和質量的提升。
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加油站”,展示的是一張火車票,能否讀懂車次、時間、首末站等票面信息,關系到能否順利完成本次旅途,這張車票就是一個適合用來進行識字教學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藥品說明書、課程表、公交站牌、電影票等,都是識字的好素材。教師可引導學生留心生活,在生活中豐富自己的識字儲備。
三、非連續(xù)性文本與識字教學融合的策略探究
(一)習題、園地多元歸融,整合教材非連續(xù)性文本內(nèi)容——以《中國美食》為例
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中國美食》,要求識記的字大部分是火字旁和四點底的字,以期讓學生知道一般這些字都與火有關?!半p減”政策下,大單元教學勢在必行,這需要教師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全面把握,將相關教學內(nèi)容重新排列整合,尤其要關注課后習題、語文園地。本課課后習題出示了“灶、焰、燙、煲、烈、熏”6個字,要求學生用部首查字法查一查這些字,再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該單元的“語文園地三”中“我的發(fā)現(xiàn)”板塊則更加明了直白,把“炒、烤、燒、煎、蒸、煮”羅列在一起,旁邊附上泡泡提示語“我發(fā)現(xiàn)帶‘和‘灬的字多與‘火有關”。課后習題和語文園地的編排都和課文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雖然在布局排版上并不連續(xù),但內(nèi)容上體現(xiàn)了高度的一致性。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把它們歸融整合。
教師可以讓學生初讀課文后,圈一圈課文中提到的烹飪方法,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字都帶有火字旁和四點底。那這意味著什么呢?教師可進一步對“煎、燒、烤、爆”等烹飪方法進行細化區(qū)分,最后提出問題:“這些烹飪方法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觀看一些烹飪視頻,就能自然而然得出“語文園地”中的結論。教師追問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再出示課后習題,讓學生通過查字典驗證自己的猜測,經(jīng)過查一查、認一認、說一說,達成教學目標。
(二)圖文、音影交互配合,鏈接課外非連續(xù)性文本資源——以《日月水火》為例
《日月水火》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首次向學生介紹象形字,全文利用圖文對照的方式,呈現(xiàn)了4個生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初步理解“象形字”的意義,必須配合圖畫、古文字以及動態(tài)的演變過程,這一成套的非連續(xù)性文本,不需要教師的千言萬語,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就能夠理解、識記,非連續(xù)性文本材料彌補了語言之不足。
課后,教師可以繼續(xù)搜集一些課外的象形字演變素材,提供給學生自學,開展諸如“識字英雄”這樣的識字比賽。這樣,學生就能牢固地記住大量象形字。
(三)回歸生活就地取材,開發(fā)生活非連續(xù)性文本素材——以《姓氏歌》為例
統(tǒng)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姓氏歌》,列舉了中華民族常見的16種單復姓,旨在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姓氏文化。一年級剛入學,教師通常會讓學生制作一張“席卡”以便于辨認,“席卡”也是學生練習識字的好道具。學完課文后,學生可以對照全班的“席卡”,看看都有哪些同學的姓氏是課文中提到的,這些姓氏因為有學習課文的基礎,比較容易識記。對于課文中沒有提到的姓氏,教師可以搜集放在盲盒里,讓學生隨機抽取,正確認讀,然后請姓氏的“主人”來說說這個姓氏的由來或自己的名字包含了哪些寓意等。用 “席卡”這一非連續(xù)性文本來識字、拓展,一舉兩得。
四、非連續(xù)性文本與識字教學融合的成果考察
“雙減”政策下,小學低年級不采用考試這一形式對學生的學業(yè)水平進行考查,這就要求教師在檢測學生的識字水平時,運用更多樣化的手段,由原先固化的死記硬背、題海戰(zhàn)術,逐漸向多元的高階學習運用轉變。
(一)漢字畫報
漢字畫報,即運用圖文并茂的技巧,將一個或一類漢字的各種信息關系組合在一起,使?jié)h字和圖像、顏色、其他相關文字等建立起鏈接,將認讀、理解、運用整合到一起。每一個漢字都要標注好拼音、音序、結構、部首,端正地書寫在田字格里,以求扎實識字。其次,因字而異,可以自由選擇、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部分:找找古文字,換部首成新字,近、反義詞,相關的成語、詩句、故事,選擇一兩個詞語造句,給漢字編個字謎等,即圍繞字音的認讀、字源的考證、字形的識記、字義的理解、字詞的運用這幾個方面展開,繪制漢字畫報。
《“貝”的故事》中,“貝”是本課的生字,課文介紹了貝殼最原始的作用,附有“貝”字字形演變圖,還介紹了貝曾被用作飾品、錢幣,由此,用“貝”作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課文內(nèi)容即是制作漢字畫報絕佳的素材來源。學生可自主查找“貝”字更具體的演變過程,也可以畫一畫自己見過的五彩斑斕的貝殼、精美的貝殼飾品,還可以查一查帶有“貝”字部的其他漢字,了解它們分別是什么意思。學生在找資料、畫畫寫寫中,一步一步自主探究漢字的奧秘,樂此不疲。
除了圍繞單字進行漢字畫報的創(chuàng)作,學生還可以圍繞一類字進行畫報的編制,自行構建識字群組文本。
(二)漢字“變臉”
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中 “我的發(fā)現(xiàn)”板塊,出示了“怒、戀、慌、驚”“刺、分、剪、切”兩組字,意在讓學生總結歸納出這兩組字分別與心情、刀劍有關。學習第一組字時,學生可以查找資料看看“心”是如何變成豎心旁的,還可以在對應的漢字后面畫上表示各自情緒的表情包,這些漢字表達的不同情感根據(jù)表情包就能看出,生動有趣。學生制作了一份識字游戲卡,將表情包和生字進行連線游戲,這樣,學生是否準確識記、理解每個字所代表的不同感情,一目了然;教學第二組字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你來比畫我來猜”的游戲,讓一個學生識字表演,另一個學生根據(jù)動作來選擇字卡并準確認讀,學生饒有興趣。教師還可以圍繞“刀”字展開“多變的兵器——刀”的綜合實踐活動,看看“刀”還有哪些變形(如斜刀頭),并搜集故事、成語、典故,了解“刀”字背后豐富的文化。通過給漢字“變臉”,學生識記生字樂在其中。
利用非連續(xù)性文本對識字成果進行考察,不但可以滿足檢驗學生識字效果的要求,還能發(fā)展學生的其他素養(yǎng)。對于多樣化的檢驗手段,學生也喜聞樂見。
識字教學與非連續(xù)性文本教學的有效融合與實踐落地,需要教師依托這一特殊文本的載體,進行長遠扎實的探索。教師要勤于發(fā)現(xiàn)和歸融非連續(xù)性文本素材,同時啟發(fā)學生善于從非連續(xù)性文本中進行自主識字,激發(fā)學生識字熱情,提高識字效率,為學生今后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