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江
【摘 要】 溝通交往能力是培智學校學生有效融入社會和共享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培養(yǎng)培智學校學生溝通交往能力可從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從學校教育、家庭生活、社會實踐等多個層面進行基于活動本位教學法的實踐探索,形成全人關切與全程關注的溝通交往能力支持體系,有力保障和促進培智學校學生成為會學習、能交流、會自理、能自立的社會公民。
【關鍵詞】 培智學校;溝通交往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764
溝通交往能力作為個體獲取外部信息和傳遞心理圖式的關鍵能力,是個體發(fā)展認知技能和社交技能的重要基礎,亦是個體有效融入社會和共享美好生活的核心支柱[1]。然而,相較于同齡普通學生,許多培智學校學生在言語準備和前溝通技能層面已表現(xiàn)出顯著的發(fā)展滯后[2],并可能由于感知覺能力、注意力及記憶力等方面的缺陷[3],進而在非言語溝通和言語溝通等層面表現(xiàn)出更為突出的困難,嚴重影響了培智學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融入。由此可見,充分切實地提升培智學校學生溝通交往能力不僅是推動培智學校學生由“自然人”轉變?yōu)椤吧鐣恕钡闹匾^點,亦是賦能培智學校學生追尋幸福完滿生活的必然舉措。
近年來,以關注自然情境和支持自發(fā)學習為旨趣的活動本位教學法,逐漸成為促進特殊學生各項技能習得和泛化的“最佳實踐方式”之一?;顒颖疚唤虒W法要求教育者在兒童與學習環(huán)境的動態(tài)交互過程中為其安排合理的前因,以自然情境中出現(xiàn)的、吸引兒童好奇心的事件為教學“生長點”,通過有目的控制的多感官刺激促進特殊學生所學技能的遷移和泛化[4]。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竹香學校基于活動本位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溝通交往能力的實踐不僅深嵌于學校教育、家庭生活和社區(qū)實踐交織結合的自然情境中,而且內隱于多元學習挑戰(zhàn)、多維參與方式、多樣教學支持的觀照聯(lián)結之中,最終促使學生以對其而言最適宜的方式提升溝通交往能力。
一、學校為主力:創(chuàng)設溝通交往環(huán)境,發(fā)揮學科濡化功能
學科教學和校園環(huán)境是培智學校溝通交往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因此,學校在聯(lián)結學科教學和加強環(huán)境建設的基礎上將溝通交往訓練有機融入學生的在校生活,促進學生與學習環(huán)境的動態(tài)交互。
(一)聚焦課程教學服務質量提升,形成多學科相互依賴的教學機制
學校將提升學生溝通交往能力的共同愿景落實到各學科組的校本課題研究、教學公開比武中,在溝通能力矩陣評估、個別化教育方案制訂、學科教學計劃調整等方面群策群力,充分發(fā)揮學科教學的聯(lián)結屬性與濡化功能。同時,各科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水平、興趣愛好、潛能特長和發(fā)展需求等設計課堂教學互動,將溝通交往訓練滲透于教學目標、評估、方法和材料之中,通過提供靈活多變的內容、富有趣味的學習挑戰(zhàn)以及支持學生解決這些困難的支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興趣,增加學生話語輸出。以生活語文課“過生日”為例,所有學生都可以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森林王國慶生活動中以“專屬角色”的身份“登臺亮相”,利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口頭語言等演繹“一出好戲”。同時,教師將“我會聽”“我會讀”“我會說”等練習融入其中,適時給予學生身體輔助或語言指示,引導學生開展互學、互助、互評等多維度的人際互動,促進其溝通交往能力提升。
(二)重視校園溝通交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營造良好溝通交往文化氛圍
寬松溫馨的溝通交往能力學習環(huán)境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激發(fā)學生溝通交往能力發(fā)展的興趣和積極性。一方面,學校將發(fā)聲字詞卡片、生活場景圖片、卡通日常對話等溝通交往符號“嵌入”教室墻面、走廊過道、欄桿階梯等學生接觸較多的環(huán)境與事物之中,并根據(jù)學校主題規(guī)劃和學生生活經(jīng)驗等定期調整與更換環(huán)境布置。另一方面,學校教職工注重在入校晨檢、陽光體育、午餐午休、如廁洗手等例行活動中“穿插”有意義的、持續(xù)性的交流互動,通過示范、講解、提示、強化等方式“驅動”學生的言語交流和社會交往。例如,在學生入校晨檢中,班主任讓能力發(fā)展較好的學生充當“小小護衛(wèi)隊”成員,讓能力發(fā)展較弱的學生在“小執(zhí)勤”和“小保安”的帶領下進行入班問好、紅外測溫、酒精洗手和進班刷卡等活動,從而使學生在豐富的同伴互動中“實踐”良好的溝通輪替行為,推動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
二、家校合力:構筑親師交流社群,賦能學生自主表達
家長作為培智學校學生成長過程中接觸頻率最高的“重要他人”,在改善學生溝通交往問題和促進其社會互動發(fā)展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和家庭以學生能力發(fā)展為導向,雙方互通有無、共享資源、聯(lián)合行動,進而對學生溝通交往能力發(fā)展起到連貫有效的影響。
(一)打破家庭功能“緘默”狀態(tài),樹立“家庭即教室,活動即學習”的理念
學校通過云端課堂、家長學校、家長沙龍等渠道構筑親師網(wǎng)絡互動社群,促進家長學習溝通交往訓練策略和分享交流育兒經(jīng)驗,同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擴展系列親子活動,引導家長對家庭進行功能分區(qū),鼓勵家長充分利用家庭個性的親子空間、自由的時間安排、寬裕的人力資源、獨特的情感支持,拓展學生溝通交往能力學習的時間、空間、材料、環(huán)境,凸顯“家庭即教室,活動即學習”的理念。以生活適應課“團圓過中秋”為例,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本地中秋節(jié)的習俗,組織家長和學生開展調查活動“中秋美食大探秘”、繪畫活動“我眼中的月寶貝”、攝影活動“幸福家人拍拍拍”、歌詠活動“爺爺給我打月餅”、實踐活動“制作團圓大月餅”,將溝通交往訓練和社會規(guī)范學習融入家長與學生的共同參與及互動輪替之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過程中進行體驗和學習。
(二)設計主題情境,讓家長成為學生社交互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
學校不僅通過趣味打卡、共享閱讀和心得分享等線上互動性活動設計提高家長參與的獲得感、歸屬感與成就感,還通過美食游樂嘉年華、愛心義賣小市場、幸福親子運動會等線下主題性情境安排增進學生和家長的親子互動。在此過程中,家長成為學生社交互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多元對話與自主表達成為親子溝通交往的主要方式,進一步“形塑”學生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例如,在學?!皠?chuàng)意集市,樂享生活”美食游樂嘉年華活動中,學生既可以是“竹香茶韻”“大碗寬面”“巧手帆布”等校園攤位的“小小掌柜”,熱情地招呼顧客購買自己和父母一起準備的美食和物品,也可以是“灌籃高手”“繽紛套圈”“太空漫步”等游戲活動的“裁判人員”或“啦啦隊員”,體驗游戲帶來的緊張與興奮。與此同時,家長和教師適時給予輔助指導和言語反饋,強化學生的互動欲望,從而在無形中啟動學生的“語言匣子”。
三、社會助力:整合多方教育資源,搭建廣闊交往舞臺
對于培智學校學生而言,溝通交往能力支持體系建設的核心目標應是實現(xiàn)學生由“邊緣性參與”到“中心性參與”的社會融入,即學生在外界專業(yè)支持下完成“我與自我”“我與他人”“我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聯(lián)結。也就是說,培智學校溝通交往能力支持體系應打破課堂教學與社區(qū)生活的“無形藩籬”,回歸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走向多元廣闊、有生命張力的“交往舞臺”。為此,學校以自然情境中的活動式教學為導向,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整合兄弟學校、殘聯(lián)組織、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和社會各類公益團體等多方教育資源,賦予學生平等參與和自主交往的機會,打通學生社會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一方面,依托兄弟學校、街道殘疾人援助中心和社會公益團體的教育資源,學校將“非洲鼓樂團”“粵繡手工社”“嶺南戲劇館”等引入學生的社團活動,使學生動在其中、樂在其中、學在其中,在我與他、個體與群體的碰撞與互動中建立規(guī)則意識,內化社交規(guī)范,實現(xiàn)溝通交往潛能的自然發(fā)展。例如,基于學生對音樂舞蹈的強烈興趣,學校唱游與律動學科組和社會公益團體進行深入合作,使學生在專業(yè)支持下,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想象創(chuàng)作“竹香二十四節(jié)氣”,在舞蹈作品《本草綱目》中釋放“嘻哈無極限”的“竹香魅力”。由此,學生能夠在即興表演和合作互助中獲得豐富的生命體驗,增強溝通交往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另一方面,借助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和周邊公益場所的實踐資源,學校不僅帶領學生走向“開心農場”“蓮花山公園”“園林花卉博覽園”等自然景區(qū),鼓勵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進行多維多向的溝通交往互動,還引導學生進入“戲劇工作坊”“福田美術館”“深圳博物館”等公共場館,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對話與合作探究的多樣機會。例如,在參觀社區(qū)戲劇工作坊時,學生可以從“觀眾席”上走到“聚光燈”下,與教師或家長共同推動一幕幕“悲歡離合”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帶著已有認知和經(jīng)驗體系“進入角色”,通過肢體、語言、手勢、眼神甚至沉默站立等實現(xiàn)有意義的共享和對話,進而在“舞臺角色”的沖突與轉換中習得溝通交往能力與社交規(guī)則。
竹香學校從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以自由開放、文明高尚、情感豐富的完整生活為情境依托,以鼓勵探究分享與多元表達的活動本位教學法為實踐原則,與家庭、社會聯(lián)合開展適宜、深入、有效的集體行動與教學實踐,切實培養(yǎng)學生溝通交往能力,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重要轉變。
參考文獻:
[1]雷江華.特殊兒童溝通與交往[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3.
[2]李歡.智力落后兒童語用能力研究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12(6):27-33.
[3]王淑榮,孔玲.兒童語障成因、預防及康復訓練策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161.
[4]曾米嵐,黃珊.AAC結合活動本位教學提升學前發(fā)展遲緩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1,41(10):147-150.
本文為廣東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科研課題“自閉癥兒童溝通交往能力支持策略研究”(編號:GDSP-2021-N001)、深圳市教育學會科研課題“基于活動本位培養(yǎng)智障兒童溝通交往能力的實踐研究”(編號:YB202104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竹香學校,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