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麗婭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能為高校提升思政課教學時效性提供有力支撐。文章針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及實施困境進行分析,探究“四史”教育對于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及改革的影響,并明確“四史”教育在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的指向性作用,充分結合新時代對思政教育需求,制定“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發(fā)展的新策略,以此提升“四史”教育的思政課教學引導能力。
關鍵詞:“四史”教育;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3)06-000-03
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凝聚了我黨、我國及各族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智慧。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對于深化大學生思政教育發(fā)展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影響,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探索能力,使高校能基于以史為鑒的中心思想,持續(xù)做好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教育滲透。以此來保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總體實效性。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
(一)愛國、愛黨思想教育
長期以來,愛國、愛黨思想教育,始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將基于愛國、愛黨學習思想培養(yǎng)視角,實現“四史”教育的有效滲透。然而,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思政教育引導的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并非僅僅基于歷史事實教授學生如何愛國及如何參與以愛國為主題的政治表演秀,而是基于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及愛黨意識,從大學生內心深處埋下愛國、愛黨的種子。進而,從良好的愛國意識、情懷中培養(yǎng)愛黨精神。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雖然是以愛國思想教育為載體開展教育滲透,但由于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及教育重點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截然不同,使其具備更強的教學適應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大學生思想問題、政治問題及學習問題,科學地選擇“四史”教育方向,并有針對性進行“四史”教育的內容篩選,進一步發(fā)揮“四史”教育的教學引導能力,提升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教育影響力,使大學生能在“四史”教育的影響下,不斷在思想認識、思想高度、個人素質及思想品質等層面進行自我強化[1]。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品質培養(yǎng)
傳承中國共產黨人優(yōu)秀的革命傳統(tǒng),將革命先烈的個人事跡作為自我鞭策的重要動力,持續(xù)在教育、學習及服務等多個方面開展自我革命、自我創(chuàng)新,保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與有效性,將是發(fā)揮“四史”教育引導作用的科學策略。對此,高校應將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品質作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一任務,通過汲取革命經驗、學習革命精神、了解紅色文化、聆聽奮斗故事等多種方式拓展“四史”教育的教學滲透路徑,充分運用“四史”教育中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做好思政教育體系優(yōu)化,使大學生能持續(xù)發(fā)揚中國共產黨人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提升大學生奉獻意識及奮斗意識。另外,“四史”教育的熏陶,能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位一體穩(wěn)步推進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高校應基于大學生思政課學習特點,將大學生感興趣的“四史”內容融入教學實踐體系,使大學生可以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將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的感人故事加以傳播。以此,為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及政治學習榜樣。
二、“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四史”教育的實踐價值未能體現
充分體現“四史”教育的教學實踐價值,通過對“四史”教育內容及教育元素的提取,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扁平化推進,是“四史”教育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穩(wěn)步推進的基礎。但部分高?!八氖贰苯逃w系的構建,未能參考思政課教學特點及結合思政教學需求做好對“四史”教育內在價值的提取。部分高校對于“四史”教育的運用,側重于將其教育內容進行拆分,通過重新植入新教學元素的方法,為“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幫助。該策略雖然能有效提升“四史”教育的教學效率,但對于深化“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對接未能發(fā)揮良好的促進作用。最終,導致“四史”教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附加元素,未能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及深化思政教育多元化開展等角度發(fā)揮重要的教學作用。另外,部分高校對于“四史”教育的運用,側重于激發(fā)“四史”教育的教學服務功能,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部分具有時代氣息、時代特征的內容,卻未能在思政教育實踐方面予以體現。從而,使高校形成避重就輕的教育思路,降低“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發(fā)展的有效性[2]。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單一問題,在學術研究中備受關注。“四史”教育作為依托于思政教育體系的課程教學內容,應完善教育保障機制的引導,深化課程教學實踐的多元化拓展。然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單一問題,對“四史”教育工作的推進形成了限制。其中,部分學者認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單一,主要受教育思維滯后及教育體制固化兩個方面的影響。但從現實教育環(huán)境來看,教育體制問題與教育思想問題,的確是高校思政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即便采用相對滯后的教學模式,仍能完善相對基礎的“四史”教育工作任務。譬如,運用信息化平臺開展“四史”教育對接。所以,教育思維滯后與教育體制固化,并非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單一的根本性影響因素,而是由于部分高校長期處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舒適區(qū),未能在深化思政教育實踐探索方面有所試探。最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難以為“四史”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教學支持。
(三)“四史”教育的教學影響力不足
提升“四史”教育的影響力,加強學生對于“四史”課程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四史”教育學習環(huán)境,對于完善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具有深遠影響。然而,部分高校對于“四史”內容的運用,卻更傾向于強調歷史的故事性,未能結合歷史事實做好多方面的教育引導,而是將“四史”教育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體系。由于“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未能在教學地位上實現有效平衡,促使“四史”教育無法真正意義對大學生產生良好的教育影響。久而久之,“四史”教育勢必在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建設方面形成邊緣化的教育發(fā)展趨勢。另外,部分高?!八氖贰苯逃w系的構建,僅注重對部分課程教學元素的運用,未能將“四史”教育中革命精神、紅色文化等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體系,使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與“四史”教育產生結構性的教育分化,進一步影響高?!八氖贰苯逃|量及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
策略
(一)強化“四史”教育的教學實踐價值評估
強化對“四史”教育中部分教學內容的教育實踐價值評估,能杜絕高校產生“四史”教育資源浪費的思想傾向,使高校能基于“四史”教育特性,科學做好思政教育銜接。其中,高校應面向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特點的大學生,開展“四史”教育的教學滲透分析。通過在大學生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加入“四史”教育元素,了解大學生對于“四史”教育內容的接觸感受。同時,結合大學生學習反饋及教師的教育反饋,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政課教學實踐策略的調整,使思政教育能為“四史”教育融合創(chuàng)造必要的教育條件。譬如,對于涉及金融、經濟及營銷等專業(yè)的“四史”教育評估,應參考各專業(yè)思政課教學需求,將改革開放史及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作為重點的教育內容,并適當加入部分黨史及新中國史的教育元素,使高校能運用“四史”教育中部分前瞻性教育經驗,科學開展思政教育實踐引導。對于設計技術、文化及藝術專業(yè)的“四史”教育,則應重點加強黨史、新中國史的教育引導,基于對紅色革命家、紅色藝術家、紅色教育家等革命故事的學習,提升相關專業(yè)大學生的思想共鳴,通過強化教育認同感,充分發(fā)揮“四史”教育的教學實踐價值,使“四史”教育能成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感悟及思想高度的重要工具。
(二)確立高?!八氖贰苯逃慕虒W試點項目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對解決部分思政教學問題提供了幫助,但面向高校思政教學形式單一的困境,高校不應盲目依賴教師的教育經驗及“四史”教育改革,而是要主動在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尋求突破,通過不斷開展教育試點及教育嘗試,積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教學經驗,提升高校對于“四史”教育內容、教學概念及教育元素的應用能力,使高校能以“四史”教育為載體,做好思政教育新體系的優(yōu)化。例如,將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在此過程中,高校不應盲目將黨史的相關內容及歷史事件作為思政教育參考,而是要選擇具有時代影響力、教育代表性的內容,作為高校黨史教育的主要方向,并持續(xù)對學生黨史學習動態(tài)進行觀察,了解學生對于黨史的學習認識。若學生學習反應相對良好,高校則應持續(xù)深化對黨史教育資源的挖掘,強化黨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曝光度。如學生未能產生較為良好的教育反響,高校則需要從黨史教育內容選題、黨史教育方式及黨史教育材料等多個方面,做好思政課教學的問題分析與問題研究。在明確教育問題所在的基礎上,再進行下一階段的教育試點項目設計。從而,使高?!八氖贰苯逃芑趯W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需求及學習狀態(tài),隨時調整課程教學策略。
(三)持續(xù)深化“四史”教育的時代影響力
持續(xù)深化“四史”教育的時代影響力,主要目的是將“四史”教育在大學生課程學習實踐及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予以體現,并拓展大學生接觸“四史”知識內容的途徑,是解決“四史”教育影響力不足的有效方式。其中,高校必須在“四史”教育資源的運用方面,做好對教育布局的有效機制,通過明確“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平衡地位,提升大學生對于“四史”知識的學習重視程度。隨著學生“四史”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的逐步強化,高校則可基于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多種形式的“四史”教學模式。以此,充分以“四史”教育為引導,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踐質量。此外,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建設,也應為深化“四史”教育影響力提供幫助。為此,教師應積極做好對“四史”教育內容的篩選,將符合當前課程教學需求的內容,應用于課程教學實踐工作,通過不斷提升學生對于“四史”知識的學習敏感性,培養(yǎng)學生“四史”學習的良好習慣,改變學生對于“四史”學習的抵觸心理。對于部分缺乏足夠知識積累的學生、教師應采用思政教育與“四史”教育雙向引導的教育模式,強化“四史”教育的教學實踐滲透。使“四史”教育能成為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政課學習質量的利器。
(四)積極開展校內“四史”學習實踐活動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一段時間的教育成本。高校必須摒棄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通過持續(xù)做好教育滲透及教育對接,營造具有趣味性的“四史”學習環(huán)境。進一步運用環(huán)境、氛圍的熏陶,幫助學生習慣基于“四史”教育的學習模式。其中,為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教育成果的轉化能力。高校應積極開展校內的“四史”學習實踐活動,運用校內活動競賽及活動銜接,為大學生“四史”知識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高校校內“四史”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不應盲目追求教育時效,而是將部分具有政治影響力、社會關注度及歷史參考價值的內容,作為高?!八氖贰睂W習實踐的主要課題。譬如,黨史中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過渡時期總路線等內容,均可作為高?!八氖贰睂W習實踐的主要題目參考。高??梢赃\用相關題目內容開展學習辯論及內容解析,并由學生以現代化視角分析相關內容的前瞻性及對現代社會建設發(fā)展影響。進而,使學生能充分感受我黨建設發(fā)展的艱苦歷程。積極開展校內“四史”學習實踐活動并非單方面強調“四史”教育的重要性,而是為“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推進找準新的教育突破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活動表現及活動參與積極性開展系統(tǒng)化的思政課教學規(guī)劃。以便更好結合高校課程教學需求開展完善“四史”教育體系。
(五)開發(fā)線上的“四史”教育、學習實踐互助平臺
開發(fā)線上的“四史”教育、學習實踐互動平臺,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學生思政課及“四史”內容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文化教育感染及精神思想的熏陶,營造“四史”人人學、“四史”事事通的學習環(huán)境。因此,高校線上“四史”教育、學習實踐互助平臺的開發(fā),應基于線上課程教學服務模塊及線上學習互動模塊兩個功能進行設計。線上課程教學輔助模塊,是指由教師參與“四史”課程教學設計,學生主要為教師提供部分教學參考思路,根據學生與教師的教育溝通,做好多方面的“四史”教育課程教學對接。進而,幫助教師運用思政課教學概念,開展“四史”教育的教學實踐滲透。線上學習互動模塊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大學生群體。大學生可以根據學習興趣及學習需求,自行開展線上“四史”課程學習交流。其中,為強化對線上學習互助平臺的管理,高校應在線上學習互動模塊中加入定時成果檢驗程序,檢測各個階段學生“四史”學習成果,并將部分思政課知識點加入檢測程序。對于未能通過測試的學生,教學互助平臺則應扣除相應的服務分值。從而,監(jiān)督學生自主化地開展“四史”課程學習實踐,進一步強化“四史”教育的思政課教學引導能力[3]。
四、結語
綜上所述,“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體系,對于完善高校思政課的協同育人機制有著推進作用。高校應運用“四史”教育的引導功能,做好多元化教育服務內容開發(fā),將“四史”教育作為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資源,進一步基于“四史”教育的內容及教育特性,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教學體系。以此,通過深化“四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果的提升能力。
參考文獻:
[1]朱瑋.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析[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34(4):91-93.
[2]許金如,林希.何氏家風家訓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38(4):59-62.
[3]辛德萬.紅色文化融入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37(6):75-77.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