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趙延喜 姜景山
[摘 要]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不僅要智育,更需要德育。分析目前新工科專業(yè)課程思政存在的主要問題,分別從育人理念、教師隊伍、教學資源建設和課程思政內容等方面探討了課程思政的建設思路,并以隧道工程的發(fā)展、隧道施工技術及隧道位置選擇等為例,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無痕植入思政元素進行初步嘗試,期望為新工科專業(yè)課程思政的進一步實施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新工科;課程思政;立德樹人;隧道工程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南京工程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KCXZ2021033);2021年度南京工程學院社科聯黨建與思政教育研究課題“課程思政融入專業(yè)核心課程體系的創(chuàng)新探索”(SKLB202139)
[作者簡介] 張 超(1981—),女,山東泰安人,博士,南京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土木工程相關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10-0101-04[收稿日期] 2022-05-06
一、新工科背景下專業(yè)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新工科是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yè)變革,在以新科技、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現代化高等教育建設要求。新工科建設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chuàng)新為主要路徑,培養(yǎng)多元化、創(chuàng)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2]。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不僅注重專業(y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這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指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
新工科是在國際競爭新形勢、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新需求、立德樹人新要求下,應運而生的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選擇,而課程思政是實現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同育人、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精神面貌的有益探索[3-4]。在新工科和課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將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隱形融入課程之中,將工科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結合,更有效地發(fā)揮專業(yè)課程的育人功能,是每位專業(yè)課教師亟須思考的問題。深刻認識課程思政之內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之元素、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之價值、全面推進課程思政之建設,對實現立德樹人的高等教育任務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目前工科專業(yè)課程思政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工科專業(yè)教師思政意識薄弱,思想認識不到位
工科專業(yè)相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專業(yè)來說,有其獨有的特點,工科課程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多以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人才為教學目標,教師一般以傳授知識與技能、方法為己任,課堂教學也多呈現出專業(yè)化和實用化特點,而部分工科教師對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存在認知偏差,長期認為思政教育是較為空洞的說教,與工科科學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體系,所以專業(yè)課基本不涉及專業(yè)知識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思想引領和家國情懷;更有個別工科專業(yè)教師因為本身所授課程課時量少,而課程內容繁重,涵蓋的知識面豐富廣泛,綜合性較強,課時少與授課內容多之間的矛盾,導致有部分教師會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5-6]。諸如此類,直接導致工科教師在承擔價值引領的重要使命時感覺無從下手。
(二)工科專業(yè)教師開展課程思政能力尚不足
雖然工科專業(yè)課教師長期從事教學研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思想政治教學理念的積累還不足,思想政治知識儲備不夠,難以發(fā)現專業(yè)教材和課堂知識中潛在的思政元素,創(chuàng)新意識薄弱,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填鴨式”引入專業(yè)知識技能的講授過程顯得過于生硬和呆板,不夠自然順暢,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空洞乏味。如此生搬硬套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長此以往不僅起不到思想政治引領功能,還會導致學生失去對專業(yè)課學習的興趣。課堂上教師無法做到潤物無聲地滲透思政元素,就難以將課程與思政建立有效的融合。
(三)課程思政的推行缺乏完備的保障機制
課程思政的推行不僅僅是專業(yè)課教師和思政教師的工作,學校的各級職能部門都要參與進來,既要有權威高效的領導體系的運籌帷幄,又要有權責明確的管理體系的保駕護航,還要有協(xié)同效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鋪墊和引導。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各項工作間因缺乏有效互動融合,部分高校在推行全員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過程中,課程思政的實際推行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一)改變傳統(tǒng)育人理念,增進德育育人意識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已經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就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傳播之間的有機融合給出了建議。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適應國家和行業(yè)發(fā)展需要,依托工程建設,全面推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著力培養(yǎng)政治堅定、人格健全,具有專業(yè)技能、科學素養(yǎng)、人文情懷、國際視野、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擔當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使其勇于擔當歷史使命和國家大任,正確把握國家的重大需求,把遠大的理想抱負和所學所思落實到報效國家的實際行動中。
(二)加強交流,注重導師隊伍和教學資源建設
優(yōu)秀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一流的導師隊伍和教學團隊,要建立校內導師和研究生基地導師有機融合的導師隊伍。加強研究生培養(yǎng)能力和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兩者相輔相成,實時加強協(xié)同和交流,注重重大工程建設的不同階段,長時序的、全方位的、多元的教學培養(yǎng)資源和條件建設;支持青年教師赴國外高水平大學進行學術訪問,提升青年教師的國際視野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加強課程思政內容體系建設,挖掘新工科專業(yè)核心課程思政內容
對于新工科而言,加強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而專業(yè)核心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挖掘是其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部分。根據不同課程內容,合理嵌入具有專業(yè)特色的育人要素,潛移默化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專業(yè)教學過程中實現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涵養(yǎng)品行的目標,保證育人效果最大化。
四、專業(yè)核心課程思政元素設計及初步實踐
(一)建立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組建核心專業(yè)課思想政治教學團隊,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進行指導,搭建課程思政共建的對話交流平臺,定期以教研活動形式和集體討論備課的方式,按照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和育人規(guī)定,整合梳理教學資源,圍繞教學重難點及工程建設等,全面挖掘核心專業(yè)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細化為若干具體目標。
以“隧道工程”為例,“隧道工程”是面向城市地下空間專業(yè)的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課,課程內容涵蓋了隧道的基礎知識、結構計算及施工技術等內容,課程信息量大。教學團隊根據所涉及的科學問題的不同,參考教學大綱、學時分配及內容屬性等元素,將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具有相互聯系的模塊,然后立足于各個模塊的具體教學任務。挖掘課程中蘊含的使命感、責任感、愛崗敬業(yè)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學方案,精心組織教學,完成思想政治育人為重點的教學設計成果。并實時掌握隧道工程的技術進展,持續(xù)補充隧道工程施工技術學科前沿內容和思想政治育人素材,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學體系,提升課程育人能力。下面簡要介紹部分思政元素。
通過緒論、隧道工程勘查模塊內容中關于隧道工程發(fā)展概況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隧道工程正在由世界隧道大國步入世界隧道建造技術強國的行列,使學生堅定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感受祖國的日益強大,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圖強的意志。在隧道主體建筑結構和附屬建筑結構模塊內容中,通過列舉個案探討隧道襯砌斷面設計要求,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做有責任心、有良心的工程師。在圍巖分級及圍巖壓力章節(jié)內容中,教師設置任務:根據地質條件等劃分圍巖級別并以此選擇施工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匯報成果。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組織管理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更加明白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學習隧道工程結構計算模塊,讓學生認識襯砌結構不僅能提供安全儲備或承受后期圍巖壓力,而且還可以作為防水層最后一道防線,引導學生學習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隧道施工方法模塊,可以列舉實際工程事故,通過分析原因,如未做好超前地質探測、超前支護或施工質量不過關等情況,警醒學生要養(yǎng)成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和忠于職守的工作作風,培養(yǎng)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新奧法充分發(fā)揮圍巖的承載能力,通過新奧法的學習引導學生要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無形之中自然也會反饋于人類。
(二)優(yōu)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是“1+1=2”,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單純利用一部分時間來專門講解課堂知識,一部分時間講思想政治教育,會導致思政教育與專業(yè)知識的完全割裂,陷入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課“兩層皮”的境地,很難達到專業(yè)核心課程思政改革的目的。“隧道工程”課程思政的改革應結合隧道工程自身特點,并緊密結合我國超級隧道工程建設,豐富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設計,通過案例講解、人物故事及小組互助討論等手段,使學生真正從思想上認同并接受隧道工程的價值和意義。
關于隧道工程施工技術章節(jié),引出我國第一次在外海環(huán)境下建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時,我國海底沉管隧道安裝技術尚不夠成熟,全國的沉管隧道加起來還不足4千米。面對巨大的工程體量、復雜的建設條件、落后的技術條件,我國以林鳴總工程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毫不畏懼,攻堅克難,帶領全體工程人員在12年間一次次地嘗試,終于完成了工程中的所有沉管工作,成功修建了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震驚中外。通過這樣的人物故事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前輩們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程思維,激發(fā)學生為國爭光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實踐創(chuàng)新的工科精神。
關于隧道位置選擇章節(jié),影響隧道位置選擇的因素很多,如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地形和地貌條件、投資條件、工期要求甚至于當地的環(huán)境控制要求等。眾多因素中,孰先孰后,孰輕孰重?結合具體的隧道工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為學生答疑解惑,完善課程主要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隧道工程師的工程思維和工作態(tài)度。20世紀70年代成昆線至瀘沽段隧道方案,需穿越小涼山分水嶺,在縱橫幾十千米范圍內進行了大面積的測繪及勘查,最終沙木拉打、瓦吉木、小相嶺和陽糯雪山四個埡口入選。將學生分成若干討論組,分別從當時和現在兩個時期進行最終方案的確定分析??紤]到其他方案地形困難、施工條件差,而沙木拉打埡口兩側溝谷較長,地勢開闊,線路沿溝谷有展線條件,再加之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后選定該埡口,這一方案是符合當時具體情況的。但隨著時代發(fā)展和技術進步,若按現在的經濟條件及技術水平,會毫不猶豫選擇小相嶺方案。通過工程案例的對比分析,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深入學習、主動學習、探索學習,更好地鞏固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開闊思維,突破常規(guī),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與時俱進;再者,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社會主義發(fā)展進程中,我國科學家及隧道工程師們不畏辛苦、不懼挑戰(zhàn),勇于克服技術難題的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實踐創(chuàng)新的工科精神。
(三)建立專業(yè)核心課程思政考核與評價體系,強化課程思政效果
建立完善的“課堂—課后—考試”全過程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加強課程思政的影響力及說服力。首先,課堂教學過程中,摒棄傳統(tǒng)的師生授受的教學思想,教育不是教師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教材中的知識,這種死板的教學方法不僅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更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潛質。新工科背景下,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這一載體,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課堂表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結合小組討論、個人發(fā)言等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其次,課后除布置常規(guī)習題作業(yè)外,以加分項或自由選擇完成等形式增加關于專業(yè)核心課程思政體會、感受或啟發(fā)的項目,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間,多方面考核學生能力,使學生學在平時、考在平時。最后,試卷考核方面,結合先進的實際工程的案例背景,通過一個個層層遞進式的小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探究事情本質,抓住問題本源,在學生能力范圍內激發(fā)其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案例本身往往也代表著我國隧道建設的先進技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人翁意識,樹立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
結語
“隧道工程”課程知識體系龐雜,知識點繁多,概念相對較為抽象,單純的課堂講授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晦澀難懂,更難以調動學習積極性,而大量的隧道工程實際案例及卓越工程師事例的引入,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素材。反過來,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滲透,又極大地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基于隧道工程案例,將大國重器、工匠精神及工程倫理道德等內容引入課程教學,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使得課程在具有傳授專業(yè)知識的能力的同時,具有價值引領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蔣莉珍.新工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圖像信息處理》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才智,2020(26):57-58.
[4]李榮.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融入工程熱力學課程中的研究[J].化工時刊,2020,34(10):60-62.
[5]張俊玲,黃靜華,付立新.工科類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突破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9,33(4):7-10.
[6]吳寶海,沈楊,徐冉.高校新工科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1):61-65.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ZHANG Chao, ZHAO Yan-xi, JIANG Jing-shan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Nanjing,
Jiangsu 211167, China)
Abstract: Educating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riority, and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r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requires not only intellectual education, but also moral educati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concept, teaching team,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unnel engineering,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unnel location selection as examples,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attempt on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ral education; tunnel engineering